《坛经》中的阿含精神
林崇安(2001)
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,《坛经》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。流传中的《坛经》,有敦煌本、曹溪本、惠昕本、德异本等不同的版本。《坛经》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,本文依敦煌本《坛经》来分析其中所具的阿含精神。今分述如下:
一、现法的精神
依据阿含的观点,修习正法后,就在此世,可以亲见烦恼的不断减除,在此时此刻就可以得到正法的利益,不用等到来世,这种「现法」的精神,在《坛经》中一再地被强调出来,例如,韦刺史问及「念阿弥陀佛,愿往生西方」的问题时,六祖惠能说:
心但无不净,西方去此不远。心起不净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。除十恶即行十万,无八邪即过八千,但行直心,到如弹指。…
慈悲即是观音,喜舍名为势至。
此处,惠能把临终的往生,拉回到当下的直心和慈悲喜舍,把遥远的西方拉回到眼前,只要内心清净,当下便是处在西方极乐世界并且面见观音与势至。阿含中现法的精神便是不要期盼未来,不要懊悔过去,而应好好的安顿当下的身心。《坛经》对忏悔的看法,便是如此:
前念后念及今念,念念不被愚迷染。从前恶行,一时自性若除,即是忏悔。…我此法门中,永断不作,名为忏悔。
因此,修行的着力处是在当下的不被愚迷染,能够处理好每一当下,那么,恶行自然就永断不作了。阿含中一再强调五蕴的无常、苦、无我,便是要修行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无常的身心五蕴上,而不是外在的造寺等事业上。同样的,《坛经》也是处处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,六祖说:
造寺布施供养,只是修福,不可将福以为功德。
自修身是功,自修心是德,功德自心作,福与功德别。
针对当时念佛往生、造寺布施的风气,六祖的回归自己的身心,确实使韦刺使等人,大为震撼。阿含经中所说的「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,法洲以法依」(杂639经),在《坛经》中,同样强调自归依:
自归依者,除不善行,是名归依。……自悟自修,即名归依也。…
佛者觉也。法者正也。僧者净也。
自心归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离财离色,名两足尊。
自心归正,念念无邪故,即无爱着,以无爱着,名离欲尊。
自心归净,一切尘劳妄念,虽在自性,自性不染着,名众中尊。
针对当时众生往外寻求依靠、怙佑的心理,六祖提出反求诸己的看法,实是合乎阿含的精神。只有使自己的内心达到觉醒、清净、没有杂染,这样的心才是自己真正的归依处。这种精神,贯穿整个《坛经》,例如:
1心中众生,各于自身自性自度。何名自性自度?自色身中,邪见烦恼,愚痴迷妄,自有本觉性,将正见度。既悟正见,般若之智,除却愚痴迷妄众生,各各自度。邪来正度,迷来悟度,愚来智度,恶来善度,烦恼来菩提度。如是度者,是名真度。
2闻其顿教,不假外修,但于自心,令自本性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,犹如大海纳于众流,小水大水合为一体,即是见性。
3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求。
4汝向自身见,莫着外法相。
5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自若无佛心,向何处求佛?
6若能心中自见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。自不求真外觅佛,去觅总是大痴人。
7一切万法,尽在自身中,何不从于自心,顿现真如本性?菩萨戒经云:我本元自性清净,识心见性,自成佛道。维摩经云:即时豁然,还得本心。
这些说法,都把修行的重点回归自己的身心,六祖所引用的大乘经典,也是指向同一目标。
二、不待时节的精神
依据阿含的观点,正法的实践是不待时节的,也就是说,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践正法的。《坛经》中说:
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时中,行住坐卧,常行直心是。…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,无有执着,名一行三昧。迷人着法相,执一行三昧,直言:坐不动,除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若如是,此法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。
此处六祖指出,修行必须贯穿到行住坐卧之中,对于当下所接触到的一切法(例如,眼见色、耳闻声)都要保持直心而不生起贪瞋的执着。若只执着「坐着不动」才是修行,那么就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,因而,反而成为障道的因缘了。因此,六祖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,在六门(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)与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接触的当下,生起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时,要能够不起执着之心,他说:
无念法者,见一切法,不着一切法,遍一切处,不着一切处,常净自性,使六识从六门走出,于六尘中不离不染,来去自由,即是般若三昧。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
因此,时时刻刻都要不染着于一切法,也就是说,在行住坐卧时,都要能在根尘接触的当下,不生起任何的杂染,这样才是般若三昧和无念行。修行的关键,在于六门接触到六尘时,内心乱不乱而已,《坛经》说:
只缘境触,触即乱。离相不乱即定。外离相即禅,内不乱即定。外禅内定,故名禅定。
由此可知,能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,保持内心的不散乱,具足正念正知,这样才是禅定。这种禅定也是阿含中所提到的,《中阿含经》的〈念经〉说:
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,便习正念正智。若有正念正智,使习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…
因此,只要于根尘接触时,保持正念正知(正智),那么,就能守护诸根(六门)、护戒,最后生起「定」。此处的「定」,便是来自生活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。由以上所说的「一行三昧」、「般若三昧」、「无念行」,可以看出其特色在于「不待时节」:在行住坐卧时都不染着于一切法。要注意的是,此处的「三昧」是动态的定,不是坐着不动。六祖的禅法其实是阿含所说的: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、正知,由此守护诸根、守戒,并生起定及慧。
三、自觉证知的精神
依据阿含的观点,正法必须自己去亲证,不可以只停留在闻、思的阶段。《坛经》说:
不在口诤,汝须自修。
在闻思阶段,常有义理之诤,即使辩明了真理,若不去实行,仍然是轮回于三界之内。因此,六祖又说:
1自修自作,自性法身,自行佛行,自作自成佛道。
2常下心行,恭敬一切,远离迷执觉知,生般若,除却迷妄,即自悟佛道成。
这种重视实践的风格,在阿含经中处处散说,几乎所有释尊的弟子在闻思之后,就进入实修,并证得该得的果位。六祖此处也强调了实证的重要,但在实证的过程中,要有善知识的指导,六祖说:
若不能自悟者,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。…三世诸佛、十二部经,亦在人性中,本自具有,不能自悟,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。
但是不能只靠「外善知识」,仍要靠自己往内观照才能得到解脱,因此,六祖又说:
若取外求善知识,望得解脱,无有是处。识自心内善知识,即得解脱。若自心邪迷,妄念颠倒,外善知识即有教授,救不可得。汝若不得自悟,当起般若观照,剎那间,妄念俱灭,即是自真正善知识。
此处强调要认得自己心内的善知识,才能解脱。
四、其他
依据阿含的观点,正法的特色是1现法,2不待时节,3自觉证知,4通达,5现见,6离诸炽然。(见杂阿含1238经、215经、550经等)此中的前三项,上面已说过了。「通达」是说:修习正法,顺着道果,可以一路走向涅槃的目标。「现见(唯此见)」是说:唯有遵循正法才能走向涅槃,也解释成:观察身心五蕴是大家都可以来看的。「离诸炽然」是说:修习正法,可以灭除内心的苦恼。上述后三项,也是《坛经》所要求的,六祖所说的四弘大愿是:
众生无边誓愿度…心中众生,各于自身自性自度。
烦恼无边誓愿断:自心除虚妄。
法门无边誓愿学:学无上正法。
无上佛道誓愿成:常下心行,恭敬一切,远离迷执觉知,生般若,除却迷妄,即自悟佛道成。
由此可知,六祖是把修行的重点摆在修行者自己当下的身心上,而不是未来遥远的国度。这些都是符合阿含的精神。
至于《坛经》上所提到的:「本性自净自定」、「自性无非、无乱、无痴」、「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」,此中的「本性」、「自性」指什么呢?部派时期所诤论的「心性本净,客尘所染」与此同属一个题目。可以解说如下:当修行者使自己内心的五盖降伏后,依次达到「未至定」及「初禅」,此时内心光明而没有五盖的现行,虽然三毒习性皆未拔除,但修行者可体会此心之光明与详和,称之为「本性」、「自性」,犹如浊水沉淀后的清水,此时杂质皆未去除,但呈现出清澈、透明的状态。有了这种体验后,修行者对「本性」、「自性」深具信心,更积极地上一层楼,去拔除三毒习性以证入圣位及究竟的果位。
由于众生根器的不同,阿含中,有「随信行」与「随法行」的不同。「随法行」的特点是要先配合经典的义理而后来修行。「随信行」则是未深入义理,以实践为主。从这角度来看,《坛经》具有「随信行」的风格。六祖所听的经典,虽然以大乘为主,但是他的解说却暗合阿含的精神,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。
(刊于《法光杂志》144,2001)
最后,将《坛经》的核心见解,引述如下:
1自性心地,以智惠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,即是解脱;既得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。悟般若三昧,即是无念。
2何名无念?无念法者,见一切法,不着一切法,遍一切处,不着一切处。常净自性,使六识从六门走出,于六尘中不离不染,来去自由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
莫百物不思,当令念绝,即是法缚,即名边见。
3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时中,行、住、坐、卧常行直心是,《净名经》云:「直心是道场,直心是净土。」莫心行谄曲,口说法直、口说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,非佛弟子。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,名一行三昧。
4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从上已来,顿渐皆立:(1)无念为宗,(2)无相为体,(3)无住为本。
5何名无相?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。
无念者,于念而不念。
无住者,为人本性,念念不住,前念、今念、后念,念念相续,无有断绝。若一念断绝,法身即是离色身。念念时中,于一切法上无住。一念若住,念念即住,名系缚。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,此是以无住为本。
善知识!外离一切相,是无相。但能离相,性体清净,此是以无相为体。
6于一切境上不染,名为无念,于自念上离境,不于法上念生。莫百物不思,念尽除却,一念断即死,别处受生,学道者用心!莫不识法意,自错尚可,更劝他人迷,不自见迷,又谤经法。是以立无念为宗。
可以得知禅宗最根本的见地是:
无念=般若三昧=一行三昧
=于一切时中,见一切法,不着一切法
=于一切时中,行、住、坐、卧常行直心是
=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
=于一切境上不染。
电脑上扫描,手机上长按二维码,进入明华学佛微博,点关注
Shou Ji Xue Fo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