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诸位大德、同修,大家晚上好,阿弥陀佛!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四十五页,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:
【专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愿无倦。忍力成就。】
我们看到这里。我们上一次讲到这段经文,还没有讲完整。『专求白法』,这里是讲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之后,就真正修行。前面给我们介绍他是如何修行的,这里继续给我们做介绍。他老人家「专求白法」,白法就是善法。在古印度把善称为白,把恶称为黑,所以他们的黑白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善恶。专求白法,这个白法怎么个求法?上哪去求?这里讲的白法不是普通的白法,在净宗里面这个白法(善法)正是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真正善法的第一标准。我们能够在这一部经里面深入,从这里面去求,这是真正的善法。如果我们依教奉行,那所得到的利益是无量无边,它可以帮助你成佛,你说这世间还有哪一桩利益比这个更大?
『惠利群生』,「惠」是恩惠,「利」是利益。惠利群生就是布施利益给一切众生,给众生真实利益。佛教我们对待自己,前面经文讲「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」,我们自己一定要生活非常的节俭,欲望要降到最低的程度,淡泊以明志。修行人不要太在乎生活享受,生活苦一点好。真的,你说这人一生,即使是再富贵,可能是富甲一方,可是晚上睡觉的床还是六尺长,你只能一日吃三餐饭,吃多了还会生病。所以人的需求能有多少?欲望如果无限制的增长,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。所以真正修行人能够吃得饱、穿得暖,有一个小小的房间能够躲避风雨,足够了。生活样样都随缘,少欲知足,这是对自己。对群生,那就不可以对他们太吝啬,应该惠利群生,给他们最丰饶的、最真实的利益。
对他们真正的利益是什么?就是让他们破迷开悟。人的苦都是因为迷惑颠倒而来,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了,他明白宇宙人生真相,他自己就能解脱苦恼。所以我们真正觉悟的人在这世间做什么事?只有一桩事,就是教化众生,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。底下讲的『志愿无倦,忍力成就』。怎么做好榜样?你首先要立志,志不立,学不成,你要想真正有大成就,必须立大志,佛门讲的发大愿。四弘誓愿教我们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是大愿,利益一切众生,度的意思就是利益众生。而且没有倦怠,发了愿要坚持,不能退心。要退心,真的这就对不起自己,也对不起佛菩萨。
我们这些凡夫往往都有惰性,很爱发愿,可是常常退心。这是古人讲的,君子发长愿,小人常发愿,他为什么常发愿?因为那个愿都不长,发了不久就退了。君子不然,君子发了一个愿,坚持终生不改,死而后已。就像曾子讲的,「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」以仁为己任,就是惠利群生,以惠利群生为己任,这是很重的使命,这个使命要坚持一生不改变,死才后已,已就是停止,生命停止的时候,这个志愿才停止。儒家曾子还没完全悟透,他只知道有一世,所以他讲死而后已。学了佛的同修知道,死了也不已,生生世世发菩提心、发菩萨愿,这是「志愿无倦」。法藏比丘发了这四十八大愿之后,他没有退心,无量劫的修行来保任,使这个愿真正的圆满,这就是我们的好榜样,这是「忍力成就」。这个忍,首先你得忍苦,前面讲的不计众苦,还要忍自己的生活各方面的不足,要少欲知足。真正一心修道,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所有成就的大德无一不是这样示现的。你看看印光大师,他这一生的行持,真正是深入经藏,到七十岁,别人才把他请出来弘法利生。一生过的最简朴的生活,把别人所有的供养全部拿出来印经,他成立了一个弘化社,专门就是印经典,就是法布施。一生弘扬净土法门,把一个「死」字挂在他的佛堂的墙上,天天看着死字,真修行人!
一般凡人都很避讳这个字,在香港特别如此,谁都一谈到死字好像就是看见洪水猛兽似的。所以高楼大厦里面凡是有第四层的都空掉,只有三层楼,然后第二个就是五层楼,没有四层楼,怕什么?这个「四」字连着「死」字那个音,所以怕死。真修行人不怕死,而且天天正视这个字,天天就想到,今天我可能就死了。那很难说,天天都要把这一天当作最后一天,谁知道哪一天真的是最后一天?但是我们知道肯定有一天是最后一天,所以这个字不能避讳,而应该念念求生净土,志愿无倦。
我们再看看虚云老和尚,看看他的年谱,你就知道他是跟印光大师同一时代的大德,印光大师专弘净宗,虚老是禅门泰斗。你看他一生建寺安僧,一生修苦行。年轻的时候在山洞住了六年,出来之后遍访善知识。后来为报父母恩,三步一拜,从普陀山拜到了五台山,两千里路!拜了两年多时间,历尽艰辛,修苦行,行脚僧。后来他威望高了,募化很容易,他就建寺院,看到哪个寺院破旧,他就在哪里建寺院。建好了,他就请一位有修有学的有德行的出家人来住持,他自己就走了。绝没有自己想控制这个寺院,当这个寺院的住持,没有这个心,名闻利养彻底放下。这都是我们的好榜样。他修的忍辱,忍这个生活,当时生活是非常苦的。大家要是有空,可以看看现在刚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「百年虚云」,二十集,在网上可以下载。看看这些大德们的行持,我们很震憾,我们现在的修学条件可以说太优越了!
再看看我们师父老人家,他这一生也是不容易,虽然生活上没有像印祖、虚老那个时候这么苦,经济是发达了,战后,生活改善。但是弘扬正法可以说是饱经沧桑,一生就过着流浪的生活,从台湾到美国,到新加坡,到澳洲,到香港,这五十多年的足迹,都在奔波操劳,然而能做到讲台不断,为我们把《无量寿经》讲解得这么清楚明白,劝多少人往生净土。
弘扬《无量寿经》也是很不容易,这个会集本很多人批评,特别是夏莲居老居士是位居士,他会集,而且因为会集本不是原本,是依据原译本来会集,这就很多人攻击。实际上攻击的人没有真正学习这个本子,这个本子可以说是最善本。我们师父的声望也很高,树大就招风,声望高了,毁辱也就多了。所以古人讲,「声名,谤之媒也」,人就怕出名,一出名,毁谤就来了,都是因为嫉妒障碍,自古以来都是如此,文人相轻,同行相忌,这种艰辛要去忍受。所以我们得到这部经要珍惜,来之不易,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努力、代价。
夏莲居老居士会集,黄念祖老居士做批注,当时也是拖着病体做这个《无量寿经》批注。黄老在文革的时候受到迫害,他老人家讲,他在文革当中吃的苦,如果分成八份,给八个人去受,这八个人都得死,就可想而知这个苦。到了晚年身体有毛病,经历过这种浩劫,拖着病体来批注经典,注得这么好,也是多次的修正,最后定稿,交到我们师父手里。我们师父讲解依据黄老的批注来讲。一代传一代,传到今天,我们真正享受到这种成果,知道来之不易,都是先辈们忍力之所成就。这些人都是大英雄!
什么是大英雄?他能忍,忍苦忍难,对一切的境界甘心情愿接受,这叫大英雄、大人物。一般凡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名闻利养,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,能够多余出来分点给别人,算不错了。有几个人能够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众生,自己过最清苦的生活?所以佛法里面讲「能行忍者,可名为有力大人」,有力大人就是有力量的大人物,什么力?忍力,他之所以成为大人物,就在于他能忍。在六度里面,忍辱对治瞋恚,瞋恚心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。
六度是菩萨用功夫,对治自己的六种烦恼,布施度悭贪,持戒度恶业,忍辱度瞋恚,精进度懈怠,禅定度散乱,般若度愚痴,这是众生的六个病,佛菩萨开了六个方子来对治,你能够这样修,这就是菩萨。当然这六度不是一对一的,其实每一度都能兼治六种病。譬如说忍辱,忍辱也能够断悭贪,断贪爱,你能够忍欲、忍苦,这断你的贪爱;这个也能够断恶业,忍住不造恶业;也能够断懈怠、断散乱、断愚痴。所以忍的功夫,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修。
在《宝云经》里面,这个是黄念祖老居士批注里面所引用的,讲到菩萨有十种方法能净于忍,就是忍力成就,用什么方法?十种,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。第一种方法叫内忍,内就讲我们的身心,身体的感受有苦有乐,心里的感受有忧有喜,这些我们都要忍受。《金刚经》上讲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你得忍。譬如说身体有饥寒的感受,生活上的这种饥寒困苦要忍得住,这才能修行。为什么叫内忍?身体上的感受别人不知道,自家的事,有的可能甚至有病苦,都得忍耐。心里面有忧虑、有烦恼,这都要忍。所谓忍,就是不要被它影响,不要因它而造作恶业。净宗的妙法就是用一句佛号,你能称念阿弥陀佛,你起烦恼的时候,立刻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,这就是修忍的功夫,修放下,不要想那些忧恼,你想了没用,要放下。
第二种忍的方法是外忍,外忍是什么?就是身心以外,别人加给我们的,特别是别人对我们的毁谤、侮辱、骂詈,这常有的事情。譬如说你学佛,人家会骂你迷信,说你怎么不务正业?我以前都经过这样的阶段。这个时候你不能生气,你得忍。你要做一件好事,可能别人不理解,往往会讥讽你、嘲笑你,你不能退心,要坚持。或者是有人骂佛教,他不信佛教的,骂佛是魔鬼,你听了你也不能生气,你要跟他生气干仗那就完了,这不是一个佛教徒应该做的事情,佛教徒要表现出忍辱的形象。
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也有六群比丘,有提婆达多,这班人在捣乱,提婆达多三番五次要害佛,当然他没办法害,佛的福报多大,害不死,但是也曾经出佛身血。有一次佛走到山涧里头,提婆达多就在山头上把那大石头往下推,想砸死佛。当然护法神用金刚杵一敲把这石头打碎了,空中就碎了,碎片掉到了佛的脚面,划破了一道口子,出佛身血。这是什么?这是无缘无故来找茬。还有六群比丘,这是僧团里头的;僧团以外的六师外道,那都是常常当面毁辱、背后骂詈。佛也没跟他们计较,甚至没有跟他们辩论,他们骂,由他们骂去,骂久了、骂累了就不骂了,这就是修忍的功夫。
在古时候,宋朝有一位宰相叫富弼,他的度量就很大。人家骂他,骂他什么?反正就是侮辱他,他都不放在心上,也更不追究别人。有一次别人当面骂他,他旁边的随从都看得非常按捺不住了,结果富弼就劝止,说「没关系,他不是骂我,他肯定是骂别人」。他随从说,「他指名道姓在骂你」。他说「这个世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,他肯定是骂别人」。你看他就是不接受,这个胸怀多大!所以宰相肚里能撑船,他之所以能做宰相,这么大的福报,他度量大,量大福大。别人骂我们,我们不接受,就好像别人给你一样东西,我送给你,你要是不接受,那我是不是还得把它拿回来,对吧?骂人也是,他骂我,我不接受,他还得拿回去,这等于自己侮辱自己了。所以这个要我们应当学习,就学着骂不还口,打不还手,修忍辱。
第三个忍是法忍,法忍这个法是佛法,我们求法要深入经教,深解义趣,佛法是广大精深,无上甚深微妙法。我们可能听了未必能听得懂,譬如说讲《无量寿经》,这里面的义理通《华严》,那是无上甚深的微妙法,我们听一座未必听懂。可是听不懂不能就算了,搞个一知半解,就打退堂鼓,不行。学习一定要有耐心、要有恒心,听不懂再听,听一遍不行听两遍,两遍不行听十遍,十遍不行听百遍,古人讲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你听上一千遍肯定懂,但是要真有那个忍耐力,有耐心。
师父老人家让我们学习刘素云居士,她功夫如何成就的?就是有耐心,方法抓住了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就在家熏十年,就听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还不是现在我们师父讲的版本,那是拿以前十多年前的版本,很可能是我们现在复讲的这个版本。我们现在复讲的是老人家二次宣讲《无量寿经》,讲了一百零七集,在台北华藏讲的,这个可以说是老人家过去讲的《无量寿经》里最完整的,也最详细。这个经你就反复听,就拿个光盘,一天从早到晚就听那片光盘,听上十遍,一小时一遍,第二天再换第二个光盘,从头到尾听下来就听了十遍。听完之后怎么办?再重复听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如是,一天都不缺,这是忍力成就,功夫就到家了。
其实这当中就是修你的戒定慧,你能够把心定上十年,反复用正法、用经教熏习,哪能不成就?所以要懂得积功累德,积少成多,慢慢的来,不能够一开头看到人家,成就得这么好,我也要赶上他,要使劲!没白天没夜晚,干个几天就累了,就倦怠下来。这个其实刚刚发心都不纯,他看到别人好,他是想什么?要超过别人,好胜的心、争强的心,不是道心,不是想自己成就自己,是好胜争强,是阿修罗的心态,你学成了,最后都成了阿修罗。所以真正要发道心,真正自己要成就,跟别人不相干,以别人为榜样,我们向他学习,但是绝没有争强好胜的心,持之以恒、锲而不舍,最后你就能成就。
第四个忍是随佛教忍,随顺着佛教诲,菩萨就是处处随佛教诲。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,譬如说别人惹我生气了,那就要克制自己的瞋恼,要用佛的教诲说服自己,万法因缘生,既然是因缘生,那就是空的,不真实。这一切也是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就如梦幻泡影,哪是真的?你要提起这样的正念,你这瞋恨心自然就化解了,你争个什么?争来争去都是假的,都是空的,没什么重要。很多事情我们回想起来,当时争得面红耳赤,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可笑,是吧?何苦来?过眼烟云。但是我们凡夫往往就是在那个当下他出不来,看不破放不下,所以就会随着烦恼转。倘若你提起正念,知道眼前的事情如梦幻泡影,没什么大不了,立刻就放下。
我前天从斯里兰卡参加世佛联的大会回来,我在会上听到一位澳洲的法师,澳洲人,他是南传佛教,在泰国剃度的,他说了一个故事,让我很受启发。他说,人,凡是有争执,有放不下的,那都是没觉悟。他讲了一个故事是什么?说一对夫妇,这对夫妇新婚,感情很好,很和谐,于是周末决定到原始森林里面去旅游,于是兴高采烈的一起去。在森林里面找了个地方野餐,吃着吃着,忽然听到有那个叫声,呱呱呱呱,就好像鸡叫,又好像鸭叫。这先生就说,「妳听,这是鸭叫」。那个太太说,「不对,这是鸡叫,不是鸭叫,是鸡叫」。「告诉妳就是鸭叫」。「我觉得就是鸡叫」。你看,两个人就吵起来了,吵到最后两个人翻脸了,就说要离婚,最后这先生忽然醒悟,这是干嘛?刚新婚不久,就为了鸡叫鸭叫就要离婚。然后跟这个太太说,其实他听起来是鸡叫,不是鸭叫,先生妥协了。太太说,其实我听也有点像鸭叫。其实鸡叫鸭叫有什么重要?为什么要为此争得面红耳赤?搞得都不和谐。
其实大家别笑,可能我们有时候就进入这样的漩涡里出不来,往往就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,跟人吵翻脸了,跟人过不去了。你要是真正学佛,你想想,有什么大不了的?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比那鸡叫鸭叫更虚幻,何苦这么认真?所以当你们要是真正起争执的时候,你想着这个故事,别为那个鸡叫鸭叫认真了。再讲牠鸡叫也好,鸭叫也好,都可以,你叫牠鸡也行,叫牠鸭也行。再加上现在可以用基因改造,鸡也能变鸭,鸭也能变鸡。所以你看,你要提起正念,知道万法因缘生,因缘生就是空,就是虚妄,提起正念,瞋恼心就没有了,你就能够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你说是鸡叫,就是鸡叫,你说鸭叫,就是鸭叫,恒顺众生,哪有烦恼?这叫随佛教忍。
第五种叫无方所忍。无方所是讲一切时一切处,要提起正念,不要把忍忘掉了,也就是随时随处都要忍,不能够忘失正念。这一忘掉正念,往往忍就提不起来,不能忍,这是无方所忍。
第六种忍是修处处忍,这个处处忍,跟刚才讲的无方所忍,有一点不同,无方所忍主要是讲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忍,修处处忍特别是指境界,人事的环境、物质的环境,不管是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都要修忍。顺境不能起贪爱,这一起贪爱了,就被顺境给转了。在逆境当中不能起瞋恚,瞋恚心一起就是被逆境转。所以无论顺逆境界,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,心平气和,这是前面讲的修寂静行。
第七种忍叫非所为忍,所为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某一种关系存在,我们的忍不是因为什么样的关系才忍。譬如说他跟你很亲,跟你关系很好,你可以忍耐,那关系不好的就不能忍了?我的儿子很乖,他犯了错误我能忍,其它的人犯错误我就不能忍,这个就是有条件了。另外还有对我有利的我能忍,对我没利的就不能忍。如果领导骂我,我就能忍着,不敢得罪领导,得罪领导恐怕这个乌纱帽自己也没有了,所以就能忍了。换个人,自己下属要是突然骂我,我能不能忍?这叫非所为忍,不是因为这个人跟我有什么亲有什么故,跟我有什么关系,或者这个事对我有利还是无利,都要忍耐,这是非所为忍。所以在一切境界、一切的条件下,平等的修忍辱,让自己身心真正清净。
第八种忍是不逼恼忍,不逼恼是特别指当别人加害于我的时候,我不能逼恼别人,这叫忍。别人对我很好,当然我不会逼恼别人,不会恼害他。当他来加害于我,陷害我、毁谤我、欺骗我,我能不能够不起瞋恼心,不报复?这就是忍。有一位我的企业家朋友,他做生意做房地产,有一次他就跟我讲,他说有一个人骗了他九百万,数目字不小,骗走了,很生气,想告他,问我要不要告。我就告诉他,你要真学佛,就不要告他,佛教徒无论是别人怎么样加害于我,我都不会报复,不会逼恼他。你要相信,那是你跟他前世的因缘,他为什么骗你不骗别人?而且还给他骗到手了,那证明你前世肯定欠了他的,你就做还债想。佛告诉我们,在这世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外乎四种,报恩的、报怨的、讨债的、还债的,他是来讨债的,你就很欢喜送给他,他骗你的时候你还把他当真的,你很欢喜给了他,给了他之后你才发现他骗了你,这证明是讨债的。他还有点不愤气,他说我没有理由前世欠了他这么多,是不是应该讨回点,讨回一些回来吧?譬如说他前生我可能欠了他三百万,他这生要了我九百万,那还有六百万我得给他要回来。我就告诉他,你要是还多了也没关系,还多了,他欠了你,来世他还得还,所以保持心平气和。不过他很难得,后来听从了我的劝告,就没去告他了。那就是理要通,这前面讲的随佛教忍,你有佛法的熏习之后,你能在境界现前你能提起正念,这说明你真学佛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因地修行的时候做忍辱仙人,歌利王来割截身体,这是什么?凌迟处死,这个仇恨多深!而且是无辜被害。经上讲,忍辱仙人他修行,在森林里打坐,歌利王(歌利王就是暴君,中文翻译成暴君),暴君带着宫女们出来打猎、游玩,在森林里看到忍辱仙人在打坐,歌利王就追猎物去了,那些宫女看到忍辱仙人庄严相好,就很羡慕,围过来向他请教佛法。忍辱仙人就给她们说法。结果歌利王回来了,一看,自己的宫女们都围着一个男人坐着,心里的妒火就起来了,拔出剑就走上去问,「你干嘛要调戏我的宫女?」「我没有调戏你的宫女,是她们来问我,请教我佛法,我给她们说法而已。」「你在这干什么?」「我在这修忍辱。」「你能忍,我羞辱你,你能不能忍?」「我已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什么都能忍。」「好,我来试试看。」「哗」给他一刀,鲜血就喷出来了,「你能不能忍?」「能忍。」再来一刀,就这样一刀一刀的把忍辱仙人全身肉割下来,凌迟处死。自始至终忍辱仙人一个瞋恼的念头都没有,成就了忍辱行。没有逼恼的念头,没有报复的念头,反而生起大慈悲,「你真是愚痴,造了这样的恶业,不知道将来果报必在阿鼻地狱。」所以生起怜悯同情的心,发了一个愿,「将来我成佛了,我第一个度你。」你看,发起慈悲的念头。结果后来真的大地裂开,歌利王就被地狱的猛火卷到地狱去了,忍辱仙人他的神识就生天了。
后来也不知过了多少生多少劫,到释迦牟尼佛,他成佛了,成佛之后鹿野苑第一次讲法度五比丘,五比丘当中第一个得度证阿罗汉果的是憍陈如尊者,憍陈如是谁?前生就是歌利王。释迦牟尼佛实现他的诺言了,第一个度他。这种心多么慈悲!没有丝毫怨恨。所以真正修忍,身、心、世界统统都能舍,没有什么不能舍。你能一切放得下,当然就能忍,不能忍是因为放不下。所以忍辱前面得修布施,六度里面先得修布施,布施是忍辱的基础。你真正一切放下了,忍辱自然成就。
第九个忍叫悲心忍,就是我们现在讲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,帮助众生。可是你救他们,帮助他们,他们未必领情。他们可能愚痴颠倒,你对他好,他反而怀疑你,你是什么意图?反而跟你对立,甚至会侮辱你,让你下不了台,你这个时候不能不平,我对他好,他怎么对我这样!你这一念不平的心起来了,就不能忍了。那换句话说,你对他好那个心都不真。要真心对他好,不要计较他对你什么态度,也不计较他会不会给你报酬、给你回报,这叫真心,无所求的心。不是说我对你好,你一定要对我好,我才能对你好。你对我不好了,我就生气。这就是有所求,求什么?求别人对我好,求别人报我的恩、感我的德,有所求的心就不真了,慈悲心也就不圆满,不叫大慈大悲。大慈大悲,是无论众生对我如何,我对他都是慈悲。就像刚才忍辱仙人对歌利王,歌利王对他这样残害,忍辱仙人对他都是一味的慈悲,悲心忍。
第十种是誓愿忍,这是讲誓愿要到达究竟圆满,这需要很大的耐心。菩萨发四弘誓愿,最后是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这个过程可能是无量劫,不忍怎么能成佛?那可不是容易事。你要成佛,修净土法门是最快速的,没有任何法门有这个快速,你这一生就能往生不退成佛。可是你要修这个法门,再快速你也得要花功夫,你念佛最快也得花上个三年五年,你才能念到功夫成片,这当中你要不忍怎么行?你要忍住寂寞,忍住修行的苦。
我过去在澳洲住过几年,也有一些华人朋友来到澳洲,觉得澳洲环境不错,空气新鲜,阳光明媚,可是就是太寂寞了,没什么好玩的。如果是怕寂寞,整天想找人玩,这就很难成就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安住寂寞。如果没有同修道友,就一个人干。一个人干,就像刘素云居士,也能成就。真正求生净土这个愿实现了,求生净土是为了什么?还是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,我是为度众生而去的,不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享受,那儿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想吃啥就吃啥,吃完不用洗碗,这么好的生活,是吧?你想这个,自私自利,为自己打算,那往生不了。往生得发菩提心,你得发起度众生的心。真正发起这个心,要勇猛精进,帮助一切众生。你想想,帮众生,我们现在做还做不来,又怎么能够恼害众生?所以我们修行,第一个,不能恼害众生,五戒里面第一就是不杀生戒。什么叫不杀生?不能恼害一切众生,叫不杀生,连这样的念头都没有。恼害众生是我们学佛修行最大的障碍,障碍我们的善法,结下很多恶缘。所以我们要真修行,这是第一条要做到,修忍就非常非常重要。
「志愿无倦,忍力成就」这一条,是很重要的修学纲领,我们要牢牢把它记住。这个纲领讲完之后,底下就教我们怎么个做法。就是把这样的一个纲领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,待人处事接物。待人处事接物,要把经典的教训要运用起来。所以一个经,你看这部经有教理行果,教是教导,理是理论,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,你要去照着做,你才能够证果。如果说这部经你读了,你听了,你没去照做,一天即使读十遍、二十遍,那也没用,不能证果,也不能往生,该怎么轮回还得怎么轮回。为什么?没去照做。经典,第一步要做的是把它念熟,念熟之后要真正理解,理解是为了帮助我们落实,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。这部《无量寿经》你要把它做为自己人生舞台的一个剧本,我们要把《无量寿经》演出来,这就是行,这就是证果,那你念的佛才相应,你往生就可靠。所以我们来看下面我们如何去落实,请看经文:
【于诸有情。常怀慈忍。和颜爱语。劝谕策进。恭敬三宝。奉事师长。无有虚伪谄曲之心。】
先看到这。『于诸有情』,这里讲的有情众生,包括范围就很广了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统统包括在内。对这一切众生要怎么样?『常怀慈忍』,「慈」是慈悲,「忍」就是忍力、忍耐。这个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爱心,对一切众生本着真诚的爱心,爱护他们、关怀他们、照顾他们、帮助他们,这叫度众生。那么这众生如果是高级的众生,譬如说是菩萨,或者是天、人,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知恩报恩的,懂伦理道德的;忘恩负义的就不叫人了,叫衣冠禽兽。这些高级的众生,他接受到你的慈悲的帮助,他们会感恩,他们要报答你,当然这是一个好事。可是有一些愚痴的众生,没有智慧,人道以下的,你帮助他们,他们不领情,反而会恶意毁谤你、伤害你,这时候你怎么办?那你就得修忍,愈是他不领情,愈是加害我的,我对他愈要慈悲,用慈悲感化他们。如果还没有感化,那是自己慈悲不够。所以这个慈必定要跟忍连在一起。
底下讲的『和颜爱语』,「和」就是和敬,佛法里面提倡六和敬。像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今年七月底开始,在师父老人家的号召下,我们要学习六和敬,全世界净宗同修都响应这个号召,学习六和。六和敬是跟别人相处,怎么样能够成就和睦。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敬意,对一切众生你都要礼敬,有了敬才会跟人和。
那么这个和,六和第一个见和同解,怎么样见和同解?是不是你非得要依我的见解?那他倒不服气了,为什么我要依你见解,你不依我见解?这就闹意见,见就不和了。怎么样见和?我要把我的见解放下,我没有意见,我就能跟你和。要是我有意见,自己有个见解在,那绝对不能跟人和。把自己意见放下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我放下意见,他也就放下意见。大家放下意见听谁的?也不要听我的,也不要听你的,咱们听佛菩萨的,听古圣先贤的,他们怎么教我们,我们就怎么做,这就和了,见和同解了。
然后戒和同修就容易了,戒是规矩,大家守着规矩。一个团体肯定要有规矩、要有纪律,大家就得遵守。不能遵守,就不要在这里,在这里不是捣乱这个团体,你要在这个团体里头遵守纪律。佛制定的戒律我们也要遵守,五戒十善就是最基本的。我们师父老人家教我们先在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上面扎根,你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都做到了,《十善业道》就很容易做到,五戒也就不难。你真正做到五戒十善,你就可以称为是个善男子善女人,那你当然跟一切人就比较容易和了。但是要注意,持戒要求自己持戒,可千万不能要求别人持戒。你想想你要要求别人持戒,你肯定跟人不和。你看到别人要是犯戒了,你心里就会起不满,不平了。这一起不平的念头,就是不和。所以戒和同修最重要的是反求诸己,我得要求自己,不要求别人,只要求自己跟别人和,不要求别人跟我和,你才能跟人和。
戒和同修,还有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,身口意都不跟人起对立冲突,特别这个意是根本。凡是跟人有不和,都是先从心念上起来对立。而这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到别人有过失,心里就产生不满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我一看到别人过失,还放在心上,不能放下,这就说明自己不是真修道人。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,正是自己的过。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,其实自己比他那个过失更严重。你看我们拿手指一指别人,一只手指指别人的时候,三只指头是指向谁?指向自己。这是很明显的,你看见别人有一个过失,那自己过失乘上三倍。所以就要回头反省自己,我为什么会看他的过失,我肯定有过失。最大的一个根本过失是什么?有人我的分别执着。你要知道,他犯过失,他跟你是一体,就是你的过失,为什么你的德行不能感化他?
过去汤王他建立商朝,这是个圣人,他爱护百姓,结果遇到了七年大旱,没下雨,大家就想,这是不是我们的百姓犯了罪,激怒了上苍,给我们降下灾难?所以有人建议要去祭祀上天,要拿一个活人当牺牲做祭祀。汤王说不行,他说「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」,老百姓(万方就是天下老百姓)有罪不是他们的罪,是我的罪,朕就是皇上自己称自己叫朕,罪在朕躬,躬就是身体,我身上的罪。不能把我身上的罪推给别人。所以要做牺牲,把我拿去做牺牲,我自己要忏悔!说着他就真干了,叫人把柴火都堆起来,自己就坐在柴火上,一声令下,叫大家点火。结果这一声令下,话音刚落,天就下雨了。你看看,感应就是这么不可思议!这叫圣人。看到别人的过失,知道这不是他的过失,是我的过失,我没把他教好,我没把他带好,我没有感化他,我不能感动上天,自己的罪业。这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心变现的,哪有一个众生离开自己的心?心外无法,全是自己内心变现的,你说自己内心变现的这些众生如果有罪,谁的罪?还不是自己的罪。这样去提起正念,你当然就意和同悦,你跟一切众生一定是视为一体,对他们自然爱护有加,就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,绝对不会跟人家起冲突、起对立。
最后利和同均,自己的利养,自己的物质生活,一切享受,跟众生共享,没有丝毫自私自利。这叫什么?叫共产。所以佛教三千年前已经实现共产主义了,在僧团里面。要学共产主义,得向佛法里头学,这六和敬就是共产主义,利和同均,他真正做到了。僧团里面没有私财,全是公有,公有制,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最简单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三衣一钵。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无牵无挂,得大自在。在这世间一天,就为众生服务一天,这是人生的意义。要说意义,就是对众生奉献,自己一无所求,什么都能放下。要求,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和敬当然就能做到。所以当我们跟人不和的时候,你要想想,你要跟人不和,你决定不能往生,为什么?你没放下,你就是没放下你才跟人不和,你要什么都放下了,怎么能跟人不和?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,统统都可以布施,你要这个命,命也能给你,我就往生了。你想想你还有什么要争?有什么要跟人过不去?你要有这种心态,你决定往生,统统放下了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,这都是检点,我们要反省对照,看看我们是不是真有把握往生,全在这,你哪一条做到了?其实你真正做到一条,其它都能做到,就是这和字你能做到,这也说明你真放下了。不放下,六和敬你做不到。
「和颜」,颜就是颜色,表现在外面,内心能和,外面自然就和颜悦色、心平气和。「爱语」,爱是爱护一切众生,语是言语,爱护众生的言语,不一定是好听的话,这个大家不要误会,你说爱语,你今天真漂亮,你真年轻,说的都是谄媚巴结的话,那不叫爱语。爱语是什么?真正爱护他,说的话都利益他,真正对他有帮助,特别是帮助他的法身慧命,提升他。所以真正爱护他,要知道打他骂他也是爱护他。老师见到学生真正能接受严格教诲的,老师对他打骂都是爱护、都是爱语、都是和颜,和颜爱语。
当然他不能接受,你可不能打他骂他,打他骂他就结怨了,所以要观机,可不能随便打人骂人,那是极其少数真干的。像我们过去李师公教了几个弟子,其中有一位林看治老居士,六十岁开始学佛,学佛法,发愿弘法利生,她小学毕业。我们师父看到她,信心就来了,她小学毕业,六十岁,我还比她高,我三十多岁,学法的信心就来了。这是老居士鼓励他,身教。年纪这么大开始学不容易,文化又不高,很多字都不认识,常常就拿着经典来问人,这个字怎么念,那个字怎么读,就是这样好学。可能年纪大,记忆力不好,常常挨老师的骂,甚至老师都打,六十岁了,还遭打遭骂,这是什么?她真能接受,老师对她就严格要求,不严格要求对不起她,这么好学,她想成就,老师就要负这个责任。所以这也是和颜爱语。但是李师公对其他的一些学生就很客气,为什么?不能接受的就不能勉强,当然他也不能成就。
『劝谕策进』,「谕」就是晓谕,就是他不知道的我告诉他这叫谕。「劝」是劝勉,像讲经说法这叫劝谕,你给他开示,给他把道理说明白,都叫劝谕。「策进」,就是跟大家在一起共修,策是鞭策的意思,进是进步,因为一切众生都有懒惰的习气毛病,这是与生俱来的。如果一个人自己修,难免会懈怠,我就是这样一个人,能懒就懒一点,都有一个得过且过、因循茍且的心,都想偷懒。你要修行那可不能偷懒,你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成果,这个不能够弄虚作假,你没有快捷方式可走。所以众生你要使他进步,要鞭策他、要劝勉他。
我自己怎么做呢?师父老人家给我的方法,就让我讲经,每天练讲。一个礼拜二十二个小时,一、三、五是两个小时,二、四、六、日是四个小时,这下我就不能偷懒了,这一偷懒,真的上了台就下不了台,逼着干,这师父对我也是劝谕策进。所以我就得好好的干,干的时间差不多,一段时间之后,你就有法喜,干着干着就不想不干了,愈干愈想干,法喜出来了,乐此不疲。所以我现在还嫌这个讲经的时间太少了,一、三、五要是给我四个小时就好了。真的其乐无穷,进了门你就体会到法味,你就不想撒手。现在可以说就不像刚刚开始那样,硬着头皮死撑,没有那种心态了,现在是很乐意,从中学习自己也能得到提升。
最近我自己也做了个总结,从二00六年到现在,头尾五年时间,我真正开始讲传统文化儒释道这个课程从二00六年开始,那时候我还没完全退休,还在澳洲昆士兰大学工作。从二00六年初开始发愿讲五十场「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」,到今年二0一0年年底,真的五年了,一统计,这将近有两千个小时,在台上讲,讲了一百多个专题,一百多种经典或者专题,有点成就感。积功累德慢慢积,积少成多,不知不觉,这五年下来,原来自己学习的也不少,给自己增加信心。所以将来走的路,心就更踏实。这一生你看,我是走过五年,能走过来,以后愈走愈容易走,愈走愈轻松,再走个十个五年,就五十年了,那时候恐怕讲的小时数也就不亚于师父了。所以这个劝谕策进,真的一生一无所求。
我现在跟大家说老实话,我是什么财产都没有,真的是身无分文,我的银行账号都关掉了,这一生就决志走弘法利生的道路,自利利他,教学相长。通过教学提升最快的是自己,这几年我自己回头想一想,真的,比过去十五年进步都要大。我学佛学到现在十八年,整整十八个年头,最近这四、五年进步是最快,为什么?教学,其实教学最重要是教自己。我上台讲,不是以老师的身分上台,是以学生的身分上台,台下坐的是老师,你们大家是老师,这真的,这不是捧大家,我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。我上台给大家做报告,把我学习的心得给大家汇报,请大家监督,请大家批评指正。以这个心成就就比较快一点。
所以这两千多个小时,这些课程,我敢说只有一个人一堂课没缺,是谁?就是我。其它人肯定都有缺课的,就我一个人没缺课,所以我成就最大,我得益最多。这就是自己督促自己,鞭策自己,劝谕策进。在现在这个社会你要希望别人鞭策你,难!你得自己鞭策自己。我们师父老人家就是这样成就,所以我们现在走他老人家走过的路,心里很踏实,他能成就,我们将来也能成就。所以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,最重要的这个懈怠的习气,怎么对治?逼着自己,你想个方法,逼自己干。
自己能够劝谕策进自己了,我自己讲经说法就劝谕自己,逼着自己备课讲课就是策进,你能够对自己劝谕策进,你才能对别人劝谕策进,你才能够带领别人也来共同学习。所以要度众生,你得先自度,自己把自己毛病习气改正过来了,你才能帮助别人改正毛病习气,而你对别人的毛病习气你就能看得清楚,你就知道怎么帮助他,因为什么?你自己是过来人,他的毛病习气我们自己都有,我自己改了,我就知道怎么对他、帮助他。
这个进,这里最重要讲的精进。精进最重要的你是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,要专,不能搞杂。如果学得很杂,那是学的世间知识,世间法可以广学多闻,你增长的是知识,但不是智能。你专、精进、一门深入,你增长的是智能。所以学世间法跟学佛法那是两套方法,不同。我原来是学世间法的,做世间学术,连读博士、当教授,这都是搞世间研究,学知识,当然知识你就得愈多愈好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上讲的,「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」,你要做学问、搞学术,当然你得不断的增加你的学问。可是为道,你要修道就不一样了,修道日损,损就是减少,减少就是放下。「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」,修道是走这条路,不断的减少,不断的放下,心一天比一天清净,最后什么都放下了,心里叫一丝不挂,这个时候无为境界现前,无为则无不为,无知则无不知,无所不知。无知是心清净,所以我们先学无知。修道人最重要的第一个,不看报纸、不看电视,把这些外面的缘给屏蔽住,这是第一步,你养清净心。如果天天还关心很多时事,还沉迷于那些娱乐当中,那就没有道心。实际上世间的事情,说老实话,都没那么重要。就像刚才讲的那个鸡叫鸭叫的故事,没什么大不了的,就算是新闻,你仔细听听,也没什么新闻,就是一句话,业因果报而已,没啥新闻,自古以来到现在都是如此。那么真正有要紧事,说老实话也不会找上你,对吧?人有病了他得送医院,着火了他得打火警电话,找到你的那都不是很要紧的事,你想清楚了,也就放下了,对吧?你以为它很重要,那是你以为的,没啥重要。
然后你就一门子钻到佛法里头,选一部经,选哪部经最好?选《无量寿经》,这佛讲的第一经,你不选它你选哪部?选定了之后一门深入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,一部经一句佛号,干上个十年你肯定往生。说得这么实在,剩下就看你自己了,你想不想往生?你要真想这就是方法,你这么走肯定成就,不肯走继续轮回。那么当然这个策进,要精进之前你得要先扎好根,扎好根你才能够有基础,你这个精进就实实在在的就有成就。那么扎根就是《观无量寿经》里讲的三福,尤其是第一福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是最重要的根,孝亲尊师,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没有孝道绝对没有师道。所以孝亲尊师是学佛的大根大本,这是第一福头两句,这就是下面经文上告诉我们的,『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,无有虚伪谄曲之心』,你「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」,它前面这个基础就是孝道,你对你的父母能够恭敬,那你恭敬三宝是真的,对父母能够奉事,奉事师长是真的,这里面不能有谄曲虚伪的心。
我们也见到同修们遇到了我们师父上人,真恭敬,简直像对佛一样,见到就磕头,「咚咚咚」,磕完之后就供养,对吧?但是我们自己想想,对咱们父母能不能这样做到?如果是对师父咚咚咚磕头,回家见到父母非常傲慢,眼睛都往上长,这个恭敬三宝、奉事师长就是「虚伪谄曲之心」,对不对?不是真的。真的心是不变的,对父母是这样,对师长也是这样,对三宝也是这样,乃至对一切众生都是这样,这是真的,真的不变,是一味的,叫一心。如果用二心,这就不是真的,对父母用一套,对师长又用一套。试想那个不是净空老法师,换做别人,肯定他也就不会恭敬三宝了。为什么对老法师这样?老法师声望很高,全世界都出了名,这是仰慕他的名气。再者想想,老法师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,给他磕个头恐怕那个功德很大,消很多业障,你看,还是自私自利想法。供养老法师,这供一块钱,将来就舍一得万报。所以这是交易的心、投机的心,这就是虚伪谄曲之心。那父母你给他一块钱,就没了一块钱,他不能再给回你一万块钱,不如在佛门里修的好。这一种心那怎么行,那就不是真心了。
所以恭敬三宝,要发自真诚,恭敬是性德,我恭敬三宝,恭敬师长,实际上是恭敬自己的性德。我孝养父母是成就自己的性德。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养父母之身、养师长之身而已,只是养身不能叫做孝,更不能叫敬。养身,动物里面都有,乌鸦能够反哺,小羊还会跪乳,对吧?动物都有,如果养身都不能养,当然是禽兽不如。可是这绝不是孝道而已,孝道比这个高,养父母之身,还要养父母之心,养父母之志。养父母之心是让父母生欢喜,养父母之志是光大父母之德,这叫大孝。那怎么样光大父母之德?你自己成就圣贤,你作佛作菩萨,社会大众对你的父母尊重恭敬,这是圣贤的父母,那还了得!那要是佛菩萨的父母,那不光是人恭敬,天地鬼神都恭敬,这是真正的孝。
所以我在十三年前,一九九七年,曾经发了九条孝愿,孝养父母。我去向师父老人家汇报,师父老人家就劝谕我,说「你要护持你这个孝愿,一定要认真学佛,你自己真正修行有成就,那你才真正是孝子。」就像地藏菩萨,《地藏经》里面讲到的,地藏菩萨当年做婆罗门女,做光目女,自己修行真成就了,她就是靠念佛,婆罗门女念到一心不乱,光目女念到功夫成片,所以她能救自己的母亲,那是真正的孝养父母。所以这个孝敬一定要出自于至诚,不能够用虚伪、用谄曲。佛经上讲,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。如果我们的心不真,得到的果报就不真,因果是丝毫不爽,你是用什么样的心,将来就得什么样的果。所以我们对父母对老师要用真心,特别对老师,老师教诲我们要真干,不能有怀疑。
有位同修跟我讲,他说师父老人家曾经叫我做些什么事,他也曾经做过护法,但是他说他就知道,师父叫他做的事情最后肯定不会有结果。我说师父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就像当年孔子一样。他就不理解,这个知其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做?我说师父就是在成就你。这个事本身并不重要,师父叫你去做,往往就是让你在这个事上修六度,修布施、修忍辱,以成就你的戒定慧。
我给他讲了个故事,我说从前有一个人上山求道,他要成道,结果来了一位仙人跟他讲,说这里有一个金刚杵,后山有个大石头,很大很大,你就拿这个金刚杵把这石头凿通了,凿通那一天我再来教你怎么成道。这个人很老实很听话,既然拜这仙人为师,就听话,就凿,一天凿,一天凿,凿了整整四十七年,终于把这石头凿通了。凿通那一天,那仙人果然来了,没有失约,来了之后跟他讲,说现在我告诉你,你已经成道了。果然他成道了。凿这个石头我们讲有啥意义?就是通过这个事成就你的戒定慧,就成道,你要问凿这个有啥意思?这成道跟这有什么关系?完了,你这一怀疑,你就退心,那你就不是依教奉行,你就不是奉事师长,你就是有虚伪谄曲的心。你一怀疑,真心就没有了,变成妄念了,妄心做主,妄心做主得的果当然是妄,只有真心做主,真心才会得真的果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诸位大德、同修多多批评指正,谢谢大家。阿弥陀佛!
我们来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: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」阿弥陀佛!
(下载WORD文件 )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无量光素食、护生、传统文化公众号
Shou Ji Xue Fo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