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无量寿经浅释,无量寿经全文,钟茂森: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(第四十集)——手机学佛网

无量寿经专题部: 简介| 原文| 白话文| 注音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钟茂森: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(第四十集)  

 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,大家晚上好,阿弥陀佛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请看经本第一百零三面,倒数第二行,从最后一句开始看起:

  【善解世间无边方便。所言诚谛。深入义味。度诸有情。演说正法。】

  这章的经文讲的是菩萨修持。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一段,有提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,他们的生活、待人、处事、接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,我们应该要去学习。经文这里讲到『善解世间无边方便』,这是接着前面经文讲下来,前面经文说,五眼都具足了,「觉了法性,辩才总持,自在无碍」,这是菩萨有真实的智慧,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都明了通达,而得自在。自己得到了真实的利益了,当然还需要帮助众生,那么帮助众生就要懂得说法善巧方便。这里讲到「善解世间无边方便」,善解就是善知,对于世间一切的众生,他们的根性、他们的喜好、他们的兴趣,这些菩萨都非常明了。所以讲经说法就很有方便,善巧方便,能够让众生当下听到了之后就得到利益,这所谓说法契理契机。觉了法性,辩才总持,自在无碍,这是自己对于理已经通达了,就是说法契理。那么对众生而言要契机,如果契理不契机,众生不爱听,他觉得这个没有意思,或者这不是我需要的,你要能够投其所好。

  譬如说现在众生都很喜欢赚钱,谈到钱,眼睛都瞪大了,其它的都不感兴趣。那你要怎么样去教化他?那你就要懂得方便,你要告诉他,佛法里面就教你怎么赚钱,保证你能赚得很多,而且赚了之后还很快乐,不是说赚了钱就不快乐。很多人赚了钱不快乐,钱愈多愈烦恼。你看很多的一些大富翁,出门都得穿上防弹衣,请很多保镖,生怕自己被暗杀、被绑票,所以他一天到晚忧虑,不是快乐的。那佛法就教你怎么赚钱,还怎么能够赚得快乐。众生听了就很高兴来听,他们就感兴趣,怎么样赚钱?佛法告诉你,布施,布施财是因,你得财富是果。财布施有过去生,有这一生。如果你过去生中就修了很多财布施,你这一生生下来就是富贵,你福报大。但是如果我们生在贫穷的家里,那怎么办?怎么能够得到富贵?也有办法,从现在开始布施,学袁了凡先生,自己断恶修善,多修财布施,愈修你这个财富就会愈大,这是因果,种善因必得善果。而且你从布施得来的财富会让你很幸福快乐,助人为快乐之本。你要是拼命的赚钱,不肯布施,实际上赚来的钱还是你命中有的,你不用那样去赚,你消消停停的、自自在在的,你也能赚到这么多,何必要这么辛苦?甚至还要用那些不法的手段、卑鄙的手段,赚来的还是你命中有的,那你反而造业了,将来还要受苦报,何苦来?所以佛法就是让你增长这个智慧,明白了我怎么样修这个因,这样就知道怎么得果,这就是方便。

  实际上佛法是不是只教你赚钱?当然不是,这是善巧接引,让我们通过修布施,慢慢的学放下。最后发现即使你福报很大,修得很大的福,你觉得还是不那么自在,那么怎么办?有没有再能提升?有!提升是什么?经典里头有智慧,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灵性,最后要超越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这个关很难突破,原因就是我们太执着,不肯放下。所以佛教我们先从那些恶的执着转成善的执着,然后最后要把善的执着也要放下,所以教我们断恶修善,这就是方便,它是让我们破迷开悟的基础。如果没这个基础,不可能破迷开悟,你恶的执着都放不下,那所谓善恶二边这个执着更不可能放下。

  放下执着,再提升,还要放下分别。放下执着你证阿罗汉了,还不是究竟圆满,那还是方便,还要再提升,证得菩萨果位,断了分别。但是菩萨法还是方便,再进一步把分别放下了,还得断妄想,把起心动念都要放下,这你就证得佛的果位了,你就真正得到自在无碍。所以佛教导众生一步一步来,看着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,一步一步的帮他们提升,那么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。观察一个众生他是什么样的根性,你要给他相应的教导,不可以太高,太高把他吓住了,不敢前进;也不能太低,太低他会生轻慢心,要说法恰到好处,这是智慧。

  所以佛法没有定法可说,所谓佛法都是依众生不同的根性随机说法而已,众生心里有什么样的烦恼结,佛法是帮你解开,解开了之后,那佛法也要放下。《金刚经》里面用竹筏做比喻,像我们过河,要踩着竹筏过河,过了河之后,竹筏也得放下,你不能背着竹筏赶路,那佛法就像个竹筏一样,它帮你过河的,所以佛法都是方便。真实?真实无话可说,不起心不动念还说什么?所以佛讲他无法可说,这是他从真实的境界当中说出来的,所说的法都是方便法。那么这些菩萨对这些境界都通达,『所言诚谛』,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出自于真诚心,所讲的都是真理,「谛」就是真理,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。我们师父总结菩提心,就在我们这个讲堂正面两副对联,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」,这是菩提心,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,对一切人、一切事都要用真诚,没有丝毫的虚伪,这才是跟菩提心相应。

  底下说,『深入义味』,「义」是讲义理,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义理,那么这些道理都是非常的深微,而这些菩萨都能够见到,都能够明了。底下我们再看经文:『度诸有情,演说正法』,前面讲的是深入义味,他自己证得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,然后这边说「度诸有情,演说正法」是运用,用于帮助一切有情众生。这个「有情」的情是指所谓的烦恼,情就是烦恼,有情就是还有烦恼的众生。下至地狱里面的众生,上至等觉菩萨都属于有情众生,等觉菩萨尚有一分的生相无明习气没断尽,都算是有情。所以这是讲对九法界的众生,这些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有能力对他们说法,可见得他们的智慧、他们的境界之高。

  那么对一般众生讲法这个不难,可是如果对菩萨,甚至对等觉菩萨,你还能对他说法吗?等觉菩萨境界这么高,那他演说正法说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到十方世界会说什么法?我们想到当然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净土法门,他们就是这样修成的,那当然他也会用这个法门向一切众生推介。这个法门可是诸佛所行境界,一切诸佛都赞叹、都宣说。所以这些极乐菩萨对一切有情众生说这个法,等于代佛来说法。等觉菩萨也要听,他还没成佛,等觉菩萨怎么成佛?他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,所以他对这个法门也是恭敬受持。等觉菩萨,你看看《华严经》上讲到的普贤、文殊两位大士,这是《华严》里头的上首,毘卢遮那佛左右手,我们背景后面的两位大菩萨,他们就是等觉菩萨,你看他们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这个法门,上至等觉、下至地狱众生都要修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,成佛是最快速。如果我们不依这个法门修,要知道人家菩萨还说得过去,我们凡夫可不行,我们别说一生想成就,十生、百生、千生、万生那都未必能修得成,为什么?因为这个世间退缘太多,你想在这个五浊恶世里头能够超出三界,那太不容易,这全都是把我们拖回六道的缘,诱惑特别多。

  所以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《无量寿经》,这个缘分太殊胜了!因为这一生我们好好把握住,真正一切放下求生净土,那你就决定往生,你就这一生出三界,彻底了脱轮回,这是无上的正法,可不能错过。这里「演说正法」,说之前先要演,演就是身教,自己先做到,自己做到了然后教导一切众生,那众生才服你。所以我们自己首先要自度,拿到往生把握,等你拿到往生把握之后,只要跟你有缘的人都会得度。像刘素云老师这是我们的好榜样,人家就有往生把握,我们看到了她就真正生起信心,原来这个法门是真实不虚,她能做到,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,只要你真干。真干就是真放下,对于世间、出世间一切法都要放下,从心里头彻底放下。不是说我不造了,我身体不做了,这就是放下,不一定,你心上还想着都不行。那这个确实要下真功夫,很多毛病习气,我们自以为已经断除了,其实未必,只是什么?没有境界在眼前。如果境界来了,你能不能放下?境界在面前的时候,你能放下,这是真的;不能放下,那是假的,只是你没有这个缘而已,不代表你真放下了。所以每天我们修行、忏悔,反省就是在这里去反省,看看我这内心里还对什么没放下。最难放下的我们要下死功夫放,因为不放那就障碍我们往生。

  那么要放下,首先要看破,看不破确实很难放下,我自己就很深有体会。自从我把这个工作放下之后,那是很简单,人家觉得我好像挺了不起,我说没有什么了不起,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真的,把身外之物放下而已。放下之后,这五年的熏习,一眨眼就过去了,五年,从二00六年底开始到今年,五年了,五年来天天不离经教,天天在熏习,才发现真的很多东西没放下,不断的放下,你在放下的过程中你就是进步。五年后的今天确实比五年前放下了不少,那身外物当然最容易放下,然后身体要放下,你心里的种种忧虑、牵挂、烦恼要放下。最难放下的就是亲情,对于家里人的执着确实不容易,那么这些都要慢慢的放。放下之后不是说事情不做,还是要做,譬如说你孝养父母,你还是要孝养父母,可是心里真的是把这个情执放下了,放下之后你就自在。像后面经文上讲的,这些菩萨们他为什么会自在?因为他对于这一切法都不执着,他看破了。我们来看经文,他们为什么能放下?他看破了什么?经文上说:

  【无相无为。无缚无脱。无诸分别。远离颠倒。】

  这是他们得大自在,这个自在跟如来果地上的自在是无二无别的。这个无,『无相』,不是说什么都没有,这个无跟《心经》上讲的空是一个道理,事上有,但是理上无;相上有,性上无,这才是「无相」。所以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,他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这不是相吗?怎么能说无相?相是有,但是他证得理无,这个体是空,那个相虽然说有,叫假有,不是真有。佛家讲真和妄,标准在哪里?真的是永恒不变的,妄的?是暂时、可变的。那这个相暂时的,一般我们容易理解,人有生老病死,所以我们这个人身是个相,它是暂时的。万物有成住坏空,它也是暂时的。但这个理解不是究竟,究竟的理解是什么?这个相是剎那生灭,不是说有一个过程。我们人生在世几十年,几十年这一个相,几十年当中有,几十年以后就没了,这个好理解。

  但是事实真相不是这样,事实真相是什么?这个相是剎那剎那在生灭,这就是生物学上讲新陈代谢,新陈代谢不是说几十年才一次,也不是一年才一次,也不是一天才一次。我们新陈代谢,你看细胞的这个生和灭每一秒钟都在进行,前一秒钟的你的身上的这些细胞,跟后一秒钟的你就不一样,有的细胞已经死了,有的细胞又生了。这个我们大概能理解,所以一秒钟跟一秒钟的你都不一样,那到底你是哪一个相?前一秒钟那个相,还是后一秒钟那个相?它到底有还是没有?再说得更真实一些,这就是佛在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讲的,这是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世尊问弥勒,这一弹指有几相几识?还有几个形?形是讲物质世界,识是讲精神世界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,他看得清楚,对这个事实真相通达明了,他说,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,念极微细,不可执持」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在一弹指间,一弹指速度太快了,一秒钟都不到,弹得快的一秒钟能弹五下,这一弹指,就是五分之一秒,就已经有三十二亿百千个念,那就是多少?百千是十万,也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生灭,每一个念头生灭里头都有形、都有识,就是有物质世界,也有精神世界,也就是我们这个宇宙。宇宙从哪来的?一念而生,念念在生灭,因此宇宙也是剎那剎那生灭。

  所以这个相,这一切相,宇宙万物,它存在的时间有多少?就是这一念之间,前一念这个相跟后一个念的相已经不同,不是一个相,两个是毫无关联。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这些万物,它确实有存在,你看人是存在的,物也存在的,怎么能说它在念念生灭?我看不出来。确实因为它生灭速度太快了,所以你没看出来,你看出的是一个连续的假相,生了又灭,灭了又生,生了又灭,灭了又生,这个连续的假相。就好像人看电影一样,我们看电影的银幕,那看出连续的这些电影的情节,对吧?那个连续相实质上它不是连续的。你看看它那个电影的底片你就知道,那个底片上一格一格,一格一格,一格就是一个相。放映机把这一格里头的那个相投影到银幕上,如果定在那,你就知道那是一个相,但是现在那个相底快速的通过投影机,以一秒钟二十四次这样的速度来放映,我们看到这影片,这个相就连续起来了。连续起来的相好像真的是逼真,我们看着电影,很投入在里头,看到好的情节我们很高兴,看到悲伤的时候我们就流泪,实际上都被这个假相迷惑了,那相没有。你看到底片就知道,前一个相跟后一个相没有关联,它们没有联系的,前一个不是后一个,后一个不是前一个,它们俩决定不一样。但是连续起来,好像就相似,就相关联。

  你看看,看电影这样的速度,这底片生灭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次,我们都已经会被蒙骗,那现实这个宇宙,它的生灭速度是一弹指三十二万亿,这么快的速度,我们怎么能看得出它是剎那生灭?看不出来,真的被迷惑了。所以在这些相里头就执着、就分别,在这些境界里头起心动念,造业。造业那就受报,造业是什么?实际上就是念头又继续的在生灭,不停。不停,那个相就连续,连续就会有因果的相发生,种善因得善果,造恶因得恶报,因果循环不间断,相续不空,所以说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为什么说万法皆空?因为它无相,全是你念头变现的,只是在念念相续,所以相有连续,实际上没有相。电影机还有个底片,实际上的宇宙连底片都没有,那就是念头,念头哪有什么真的实在的这种相,就是念头。所以你就知道,原来无相才是真实。无相不是说真的没有,它有,但是那个相是假相,实际上是空的。

  你明白了这个道理,自然就会『无为』。「无为」这个为就是作为、造作。一般世间人在这个世间他都有作为,他要造业。譬如说一个小孩出生了,他要读书,他要考大学,然后出来工作,结婚、成家、生子,反正念念都在造业,没停,停不下来,这是有为。为什么他有为?因为他不明了这是万法皆空,所有相都是虚妄,他不明白,他把它着实了。所以迷惑了之后,自然就造业,就有为,有为造业就会受报,因果相续,无量劫到今天都没停过,这个相剎那生灭,无量劫到今天,从来没停过。什么时候停得下来?没有念头,你无为了,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这就是相就灭了,那就真正明心见性。

  所以永嘉大师在禅宗这个《证道歌》里面讲的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作梦的时候明明看到有六道,看到有十法界,作梦。梦怎么来的?念头生的,念念在相续,所以梦境也在相续。我们现在就是在梦境当中,明明看到了有这些相,实质上真的是梦,哪是真的?等你觉悟了,念头停了,前念已灭,后念不生了,这个时候你就看到真实相,那就是常寂光,那就是自性,觉了,觉悟了,空空无大千。

  证得这个境界以后要怎么办?不是说什么都不做,还得做,无为之后还得有为,有为是什么?度化众生,度化众生是有为,可是虽然有为,他不迷了,他不执着了,甚至不起心不动念,随缘来教化众生。他知道教化众生也是一个幻相,所谓「梦中佛事,水月道场」,佛事就是教化众生的事业,梦中的佛事,不是真的;水月道场,水中的月也不是真的,都是幻相。但是明知是梦中佛事,还要去做,明知水月道场,还要去建,不着空、不着有,空有二边都不执着,这叫中道,这是他们无相无为。所以他能够在度众生的时候不退转、不堕落,化身到十方世界六道里面度众生,他不会受影响。

  底下讲『无缚无脱』,这个「缚」是缠缚,什么是缠缚?烦恼是缠缚。六道的众生有见思烦恼,被烦恼所缠缚住,那么把见思烦恼放下了,这叫解脱。解脱之后在四圣法界,不在三界之内了,四圣法界的阿罗汉、辟支佛,还有菩萨,都被尘沙、无明所束缚,阿罗汉、辟支佛有尘沙烦恼,菩萨尘沙烦恼断了,有无明,无明也是缠缚,无明最难破。在《楞严经》上,富楼那尊者他向世尊请问,无明是怎么来的?我们说把无明断了就成佛了,那断了无明之后,将来还会不会起无明?无明什么时候起的?断了以后还会不会起?这些问题也有人问过我,我就告诉他,《楞严经》里面富楼那尊者三千年前就问过了。世尊的答复很简单,说了八个字,「知见立知是无明本」,无明从哪起的?知见立知就起无明了,什么意思?就是我们知了、见了,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一切境界就叫知见。那么知见不去立知就没有无明,也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就不立知。问题是我们凡夫在知见的基础上又立个知,起心动念了,分别执着了,这无明就来了。

  好比我们随便拿一个东西来做代表,这是手表,我看到了这个东西之后,如果我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个对我没有障碍,我不起无明,我还是无相、无为、「无缚、无脱」。那凡夫见到它,第一念见到了,刚才讲到那个念生灭速度很快,一弹指间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生了,第一念见到了自己都没觉察,第二念就生了,第二念生了,「这是一个手表」,第二念,这第二念就叫无明、妄想,看见就看见了,还起什么心?动什么念?可是我们偏偏会动念,止不住,不仅是动念,还有第三念,「这个手表不错」,这叫什么?分别,分别它好丑,是好的表还是不好的表,是名牌的还是非名牌的,分别就起来了,有妄想又有分别。还不止分别,还有第四个念是执着,执着是什么?「这表真好看,我一定要」。起了贪爱心,执着,见思烦恼。你看这一剎那当中,已经这些念头全部都生起来,太快,我们自己都没觉察,这就是无明的根本。所以真正觉悟的菩萨,看到了一切万物,就练自己不起心、不动念。当然我们学要从先断执着开始,最粗的一个念头,就是粗浅的粗,最粗重的那个念头开始断,细微的念头那很难断,粗重的是执着,首先把自己的一切贪爱心放下,贪瞋痴慢这个要放下。还要学着不分别,看到了一切好的东西不起贪爱,不好的东西不起厌恶,甚至不要分它好丑,这就是不分别,这个我们好好的学,能够练得出来。至于说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太难了,那怎么办?我们用念佛,反正不管它是好是坏,我这佛号一扫而过,把分别执着都扫掉。夏莲居老居士讲的,「境缘无好丑,佛号一扫过」,这就是真修行。

  所以到了这个境界,实际上还有什么缠缚可言?没有缠缚,这些菩萨念佛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,他知道了一切法皆空,无相无为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哪有缠缚?缠缚都是你自己妄念生的,没有妄念何来缠缚?真正禅宗里讲的「百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」,没有缠缚了,当然也没有什么解脱可言了,有缚才会有脱,没有缠缚哪里有脱?所以这个境界比阿罗汉的境界还要高,阿罗汉境界还有缚有脱,他解了见思烦恼,这解脱了,还有解脱的相,这些菩萨们连解脱的相都没有了。

  为什么他们知道无缚无脱?这就是底下讲的『无诸分别』,实际上缠缚、解脱都是你的分别心作用,你有分别了,那就叫颠倒。所以在《心经》上也说「远离颠倒梦想」,不分别不执着就远离颠倒,那个时候你就无缚无脱;远离梦想,不起心不动念了,你成佛了。这个起心动念要断,很难,不能够刻意去断,刻意你已经是在妄想,你的念头没放下,所以真不容易。在《永嘉大师证道歌》上也讲到,「不断妄想不求真」,这是我们念佛的时候也要懂得这个原则,我们念佛不要想着我这妄念怎么老这么多,赶快阿弥陀佛把它压住,你看你在那打多少妄想。所以真正会念佛的,有妄念怎么办?不要去理会,不想去断妄想,也不求真,就是不要求一心。很多人,我念那么久,什么时候才得一心不乱?人家《阿弥陀经》里面若一日至若七日就一心不乱,我们都念了七年了,还不止,还没得一心。老想这些事,老这么想,那对不起,这一辈子恐怕都没指望得到一心不乱,为什么?就是你这有求的心没放下。所以念佛就这样平平妥妥念下去,这叫老实念,你还想要求一心,还想要断妄想,这就不老实。所以那句佛号就是绵绵密密,有妄想不理它,由它去,你只理这句佛号,佛号执持不放,妄想随它去,妄想自然就少了,这就是近似的无缚无脱。

  我们这一生如果真肯修,是可以达得到,我们境界当然不要求太高,你只要能做到从早到晚一句佛号不间断,你就是『远离颠倒』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待人处事接物,要常起观照,什么叫观照?观自在菩萨他就是能够观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所以他「远离颠倒」梦想,究竟涅盘。《心经》上的这个境界很高,我们未必这一生达得到,也不是想达到就达到的,愈想愈达不到,妄想!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?观佛号在不在,那叫观自在。佛号就是自性,我们现在没有明心见性,不可能观自性。那我们怎么修观自在法门?我们就观这句佛号在不在,看看有没有丢掉?随时随刻都在观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所谓的观就是这句佛号你老实念,你耳听,口念耳听,专注的念。要是佛号丢了,这就不在了,赶紧收回来,专注的念佛,这样我们能够达得到。所以今晚我准备去通宵念佛,我就要实践这个方法,看看能不能够就一个晚上,通宵都能够佛号都在,如果你昏了,昏迷了,睡着了,佛号肯定就不在了。或者是你很精神,但是打妄想,想东想西,这也佛号不在了,这就是练真功夫。好,下面再看底下经文:

  【于所受用。皆无摄取。遍游佛剎。无爱无厌。亦无希求不希求想。亦无彼我违怨之想。】

  这是讲菩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些事相,前面讲的是理,他理通达了,怎么样子生活?这里说『于所受用,皆无摄取』,「受用」就是你的享受,享受可不可以接受?可以,在接受这些享受的时候,别忘了无相无为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都不是真的。所以受用可以,但是要注意「皆无摄取」,摄取就是执着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控制、占有,你当真了,这叫摄取。如果你在受用的时候没有摄取、没有执着,没有这些念头,那你得大自在,这是自在的受用。所以这些菩萨他们上供诸佛,下化众生,在极乐世界衣食住行那都是极为殊胜美好,有没有丝毫的执着?没有。极乐世界再好,他没有一个念头想把它据为己有,没这个念头。他度化众生,也没有一个念头说,我现在在度众生,这众生全靠我来度,他没遇到我,那真的是不可能得度的,幸亏他遇到我了,我是他恩人。这些都是凡夫才会有的念头,这就是执着,具足了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佛不是告诉我们无相吗?哪来的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?所以他度众生非常的努力、非常的精进,但是没有任何的执着,离四相、离四见。

  『遍游佛剎,无爱无厌』,到十方一切世界去度众生,他能够做到「无爱无厌」。这个无爱无厌怎么才能做得到?没有分别就做到了。这个爱就是喜欢,厌就是讨厌,这是执着心,执着心是从分别而起的。你首先有善恶、美丑、是非的分别,所以你就会有这些执着,那你就得不到自在受用,你的受用不正常、不自在,会有烦恼。譬如说我们要度家里人,家里人是跟我们很亲近,我们要先度,没错。但是我们度他们的时候很执着,对于他们要求很多,你不能吃肉,吃肉杀生,这一生吃他半斤来生得还他八两;你要注意不要看电视,师父说了,看电视破坏清净心,别看报纸,不要听广播。行了,家人被你拘束得简直就是他痛苦得不得了,那我们是不是度众生?这不是度众生,自己都没度,何能度众生?所以自己先要放下这些分别执着,然后度众生就是跟他们一起过日子,给他们做好榜样,无爱无厌,就像演戏一样。在这个世间我们就演这个很好的角色,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让众生能够觉悟。他看到你很自在、很快乐,他就佩服你,他就愿意跟你学,你就自然度他了,不要要求他怎么样,让他自己起发那种好学之心。

  极乐世界的菩萨他对于净土没有爱恋、没有贪爱,对于秽土没有厌恶。譬如说他到西方极乐世界,看到娑婆世界这五浊恶世,真是我怎么能再回去?不能再回去。他们会不会有这些想法?不会,无爱无厌,他不会讨厌,只要有缘他就来了,来了就是什么?演戏,演戏也可以用不同的角色,用好的角色也行,不好的角色也可以,扮演一个善人扮得很像,忠臣孝子,他能够扮演得很像;如果你让他扮演一个老奸巨滑的人,他也能扮得很像,种种方便手段就是为度众生。譬如说他可以扮演岳飞精忠报国,他也能扮演秦桧,秦桧是卖国贼,然后他示现个果报,你看遗臭万年,死了这么多年,现在人家看到他的像都向他吐口水,都打他,他也是扮演,都是能够觉悟众生,知道要学岳飞的精忠报国,不能学秦桧的卖国,这都是示现,他就觉悟,众生就觉悟。所以这些菩萨在舞台上的表演,活灵活现,而自己内心一点执着都没有。

  底下讲『亦无希求不希求想』,「希」是希望,「求」是求取,菩萨没有希望,也没有要求取什么,这是无愿无心的境界。如果是我们有希望,那就会有苦恼,有希望就会有失望,如果你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,就不会有烦恼。甚至我们现在要度众生,有没有要希望众生得度?不要有这个希望,你有这希望,你烦恼多。所以有的学佛人,好像不学佛还没那么烦恼,这一学佛烦恼更多了,为什么?原来还没这些希望,现在有了,原来的烦恼没放下,又增加了很多烦恼,这烦恼不就多了吗?所以佛教我们度众生随缘不要攀缘,你有希望这就是攀缘,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?就好好的做一个好样子,依教奉行,对于一切人都没有求的心。那有缘见到你了,你肯听,我就给你讲,那你当然就得利益。得利益是你自己得的,也跟我无关,我也不会觉得居功,他要不听?不听那就没有缘。没有缘,我自己好好念佛提升自己,你看这不是自在吗?所以随缘去做就好。当然这个随缘不是讲随便,随便是有缘你都不认真去做,那就是随便。到有缘的时候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,要做得很圆满。那么如果做的时候,缘发生变化了,现在这个世间做好事很不容易,好事多磨,往往你要弘法利生,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障碍,那怎么办?如果这个缘断了,我们的好事发了心了,但是缘不成熟,我们也不要烦恼,发了心了,你就圆满功德了。佛在经上讲的,发意圆成,你这个心发了,那就行了,有缘那功德就圆满了,就成就。没有缘做不到,没有成功,那你也功德圆满,只是众生没有福报,这事情做不成功。所以自己永远保持心地清净,这是真正放下。佛教我们放下身心世界,这个心的牵挂、执着,包括希望,都要放下。

  底下讲到『亦无彼我违怨之想』,这是讲到对一切人、一切事,不要分别好丑、善恶,所以自然也就不会有「违怨」的想法,就是对立、怨恨、冲突,这些统统都是执着。我们在这个世间,一定要记住,绝对不要跟一切众生结怨,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这六道当中,我们就是老是干这个,冤冤相报,讨债还债。那么真正觉悟之后,我绝不跟人结怨,别人来跟我结怨,那是他的事情,我自己?不跟他结怨,他对我再不好,我都逆来顺受,我自己念阿弥陀佛不间断,我修放下、我修忍辱,我知道我忍也最多再忍几十年,我就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我要是跟这个人来对立了,我跟他结怨了,那我就生生世世跟他抱在一起轮回,那是没完没了。所以要有这种警觉心,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要有爱憎的心,这是凡夫心、轮回心。放下爱憎、放下执着,只用一颗真诚的心待人,真诚你自然就清净、就慈悲,你这就是修菩萨行。我们再看下面经文:

  【何以故。彼诸菩萨。于一切众生。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。舍离一切执着。成就无量功德。】

  这个『何以故』是问原因,为什么这些『菩萨』他能够做到前面的「无希求亦无希求想,无彼我违怨之想」,他能够把一切对立、矛盾、冲突从心里彻底放下,为什么能这么做到?这些菩萨『于一切众生,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』,这个「大」就是讲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这「慈悲」就大,有分别有执着的这个慈悲就不是大,小慈悲,心量小。像世间人,他对自己的亲人、自己喜欢的人就很慈悲,对他们很好;但对自己讨厌的人,或者无亲无故的人就不慈悲,这就不是大慈悲,大慈悲一定是从清净平等的心里生出来的,对自己至亲的人如此,对一般不认识的人,乃至蚊虫蚂蚁都是用这个平等的慈悲心。那么这些菩萨在一切的事相上炼这个心,即相离相。就在这个事相上,但是心没有分别执着,他不是说事情都不做了,利益众生的事都不做了,不是的,还是做,做了而不执着,在这些事相上修自己的定慧,长养自己的慈悲。『舍离一切执着』,「一切执着」,世法、出世法都放下,都没有了。『成就无量功德』,你能够放下一切执着,就能「成就无量功德」,你有执着就没办法成就功德,所以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戒定慧,那个只能自己修,别人给不了你,阿弥陀佛也给不了你,阿弥陀佛只能给你福德。极乐世界那是殊胜庄严的环境,还有你到了极乐世界,你能得到神通道力,但是功德你得自己修。什么是功德?持戒有功,你能得定这是德,德是果,功是因。你修定是德,开智慧就是果。开智慧是功,你得到的自在解脱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清净平等觉,这就是德。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,这是功,你能得到无量寿庄严,这是德。所以这个功德是一层一层因果相续。我们再看底下经文:

  【以无碍慧。解法如如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。不欣世语。乐在正论。】

  这个前面讲到的舍离一切执着,成就无量功德,是自利,自受用。底下讲的是利他,包括『以无碍慧,解法如如,善知集灭音声方便』,这是你在自利的基础上去利他,自利了才能利他。如果自利达不到,不可能帮助别人,而且是什么?还会误导别人。所以我们学佛首先自己要开智慧,那你才能够去教导众生。否则自己没入境界,往往法都会讲错,误导。误导可不得了,古德有所谓「错下一个字转语,堕五百世野狐身」。真正有这个例子,唐朝有一个法师说法说得非常的无碍,结果人家问他,人家向他请教,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?他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,这话说错了,结果堕了五百世的野狐,野狐狸,做畜生道。后来遇到了百丈禅师,这个野狐狸牠因为有修行,牠能够化成人身到百丈禅师会下听讲经。百丈禅师是一位开悟的祖师,看出来了,底下坐的是个非人,不是人。会后这个老狐狸就来向百丈禅师请问说,「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?」这个问题五百世他自己没悟出来。百丈禅师说,「你这个问题我现在不跟你解答,等明天大伙再相聚,我讲经讲完了,你当众提出来,我要当众给你解答,才能把你的因果解开」。结果第二天老人家又来了,化成一个老人,来了之后听完讲经,他就问,当众问,「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?」百丈禅师回答他,「大修行人不昧因果」,改了一个字,落改成昧,不昧因果什么意思?因果你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,一点不会昏昧,昧就是不明白,胡涂,愚昧的那个昧。所以大修行人有因果,但是他有这个因果,他不迷,他很明白,前因后果他知道。像佛有没有因果?佛也有因果,他都有马麦之报,但是他知道这个果前因是什么,以前前生造作不善因,这一生要有这个果,所以他不会再造不善的因。所以他不昧因果。

  所以这是讲法,你看错一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妨碍,当然这个字是个关键词,一般不是那么关键的字就没那么大的果报,这说明什么?讲法,得自己真正通达,真正领悟了你才能说,否则就会误导别人。因此自己要入境界,就是这里说的开智慧,「以无碍慧,解法如如」。契入境界了,智慧开了,正知正见就得到了。那么这个无碍慧是对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,真正理解万法如如,这个如字不好懂。开经第一句「如是我闻」这个如,这个字就是这里讲的如如,意思很深。如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相,这个只有法身大士他们才能够真正了解,阿罗汉都没有这个本事,为什么?因为他虽然断了我执,但他还有法执,有法执就不能解法如如。

  那这个如如什么意思?第一个字这个如就是真如本性,第一个如;第二个如是讲一切万相。前面是讲性,后面讲相,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这叫如如。这个愈听愈胡涂了,到底什么意思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?这个道理是很深,但是用个比喻应该来说比较好懂一点,古人常用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来比喻,器就是器具。我们在香港到处都可以看到金铺,卖黄金的,你走到周生生、谢瑞麟,你看到这里头琳琅满目的金器,金戒指、金手镯、金项链,还有种种的那些金子做的工艺品,那些都是器。器,各式各样的不同,但是全是金子做的。你进到这个金铺里头,你问服务员,说拿个戒指,他给你个金戒指。金戒指就是金,金手镯也是金,所有的器无不是金,器就是金,那器就是相,金讲它的性,本性是金。相如其性,相就是性,这个我们就能理解了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。你说我不要黄金,我只要器,我只要那个手镯,我不要黄金。不行,黄金就是手镯,手镯就是黄金。你也不能说我手镯也不要,项链也不要,我什么都不要,我就要黄金,那也拿不出来给你。所以这两个性相分不开的,它是一不是二,这我们能理解了。

  所以凡夫愚痴就在于只看到相,看不到性,好比进了金铺,我只看到手镯、项链这些种种的器,就看不到黄金,黄金在哪?看不见,我只看到手镯,我只看到项链,凡夫就是这样的,迷在相上,所以就忘失了性。在相上还分别,这是金子做的佛像真好、真庄严,那是金子做的魔鬼像,真讨厌、真可恶。那你就要佛像,不要那个魔鬼像,对吗?要是觉悟的人两个都要,两个都是金子,同一公斤黄金做出的两个像,价值相等,是不是?我知道了,我两个都要,不分别,都是黄金。所以觉悟的人看到性了,就不会迷在相上,他就不分别不执着,都好,哪个不好?都好,这就是觉悟。所以众生跟佛不同的地方就在这,凡夫见相不见性,佛见性,所以他也就不执着相,这就是见性。

  所以一切法我们都要如是观,知道这一切法都不离自性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讲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情是有情众生,无情是无情众生,一切山河大地万物,都同圆种智,这个种智就是自性。等我们自己明心见性了,我们看到一切山河大地,情与无情都是同圆种智,为什么?全是一个性生出来的,对有情众生分上,我们讲他佛性,众生皆有佛性;对无情众生,山河大地、花草树木,我们讲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。所以你想想真正见性的人哪会还有冲突,哪里还会有对立?哪里还有彼我违怨之想?没有对立了,全是一个自己,都是一个自性变现,自己跟自己还会过不去吗?还会起冲突打架吗?不可能。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常常听,熏习得久了就会明白,把原来那套凡夫的观念要淡化,最后要放下。那么真正听懂的人,他一定不会跟一切众生对立。所以经常常听,虽然听一次、二次不行,还不懂,听个百次、千次,甚至万次、十万次,最后就能听懂,熏习的力量久了,你就真正解法如如。一旦能够领悟了,你就入境界了,那你就是菩萨。

  下面讲『善知集灭音声方便』,「善知」就是善解,前面讲的解法如如,这里善知是有智慧。首先有根本智,根本智得到了,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后得智。根本智是心地清净,一切放下,无相无为,这是根本智。后得智是什么?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有智慧。这里讲的「集灭」,实际上概括了四谛,苦集灭道,集是苦的因,苦是集的果,我们为什么会有苦报?因为集,集什么?集烦恼,烦恼念念相续,得到的就是苦报。灭就是灭烦恼,灭是果报,道是因,我们要修道,修道证果。这是讲到世间因果和出世因果,两种因果,四谛法门,四谛里面说的。那么菩萨善知,就是统统明了。

  「音声方便」,这个音声是讲灭恶的教诲。佛以音声做佛事,他讲经说法,劝导众生觉悟,这就是音声。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便利,就是这个方法能够巧妙的运用在生活上。对于一切的现象,我们明了了之后要去用,那么怎么用?在一切的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上,我们锻炼自己不分别不执着,锻炼自己佛号不间断,然后你就得到自在受用。这个自在受用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生活的艺术,你过着艺术的生活、自在的生活,这些菩萨们,你看,他们表演的生活当中就是这样,艺术的表演。

  『不欣世语,乐在正论』,「世语」是世间的话语,对于世间的话语「不欣」,就是不执着,不会乐此不疲。一般人,不学佛的同修,那是没话好说了,学了佛的人,没真学,学了点皮毛,都乐在世语,什么叫世语?互相之间见面聊天,聊那些家常,那些无聊的事,甚至讲张家长、李家短,人我是非,讲今年出款的新装是什么样的?哪里的楼价卖多少钱?等等这些都是世语,那就叫废话。真正念佛人不讲废话,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,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」,所以这个语言愈少愈好。讲话费神,爱讲话的人这种肯定是什么?心力不专心,他的心神涣散,不能集中。思想集中的人,话不多,不会有什么废话。这世语,还有一切引起你生七情五欲的话,包括这世间的所谓文学艺术、诗词歌赋,现在的这些文艺节目等等,那都是属于世语这类,它让你动感情。哪怕是这个感情可能是正的、善的,那都属于世语,因为动感情都是烦恼。这个「正论」就是让你真正得智慧的,让你生清净心,让你将来能出三界的,这是正论,这是以佛法的标准。世间法的标准,孔老夫子删订《诗经》,他用三个字做标准,「思无邪」,就是不要让你的思想产生邪念,这就是世间的正论。但是佛法的正论,连这些思无邪的,但是让你动感情的,让你生起贪爱、生起执着的,这些统统放下。

  所以佛门里讲经,如果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讲,那是要严格要求。我们在这里研究经教,这就是正论。那么讲一般的世间的善法,那都属于世语。但是话又说回来,如果没有世间的善法做基础,那我们也很难入正论。像讲《无量寿经》,谁是真正有资格来学?世间真正善法都圆满,三福他做到了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帮助他坚定信愿,念佛求生净土,他成佛去的。这种人难找,为什么?因为世间正论都很少人去学习了,这是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,已经断了好几代,所以现在要救,还得要从世间做人的道理来开始讲起。那么真正把人做好了,你才能够作佛。如果我们人都做不好,想往生那不容易,那几个人说能够到临终的时候忏悔往生?那都是凤毛麟角,都是因为他过去生中有真正的修行,善根深厚,只是这一生还没遇到净土法门,遇到净土法门他就忏悔往生。我们一般人没到那个境界,都要老实的从做人开始做起,把人做好了,那你念佛自然功夫就得力。下面我们再看经文:

  【知一切法。悉皆空寂。生身烦恼。二余俱尽。于三界中平等勤修。究竟一乘。至于彼岸。】

  这『知一切法,悉皆空寂』,就是《心经》里面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色是指物质,那么一切法不仅包括物质,也包括精神,所以「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」,色受想行识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,受想行识都是属于精神。那么一切的这些现象,都了不可得,空寂,都是什么?前面说到的,我们的妄念,念念相续所生起的一个连续幻相,所以是空寂。不仅说一切万物了不可得,我们这身体都了不可得,那么懂得这个道理就能放下。『生身烦恼,二余俱尽』,这个「二余」,余是指余习、习气,烦恼习气有两大类,一类是烦恼障,一类是所知障,这叫二障。那么这些菩萨不仅说二障断了,连余习,习气都断尽了,这个境界是等觉菩萨的境界。

  『于三界中平等勤修』,他在「三界」当中,这是所谓的倒驾慈航,大慈大悲救度众生。那么他「平等勤修」,心里面没有好坏的分别,不会觉得三界之内这是五浊恶世,这不好,极乐世界好,他没有这种,平等。他勤修,这是做示现,包括自度度他,他都认真的学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,首先他看到生老病死,他觉悟了,他原来是太子,然后为了解脱,逃离了王宫,出家修道。修得很辛苦,修了十二年,到处学习、到处拜师,结果学了很多很多,发现学了这些都没用,都不能帮助他真正得到解脱。最后他一切放下,在菩提树下打坐,世法、出世法全部放下,妄想分别执着也放下,这时候他开悟。开悟之后,他教诲我们,讲经四十九年,这是勤恳的修。但是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给我们做这个好榜样。那么也是告诉我们,我们真正要觉悟,不仅世法要放下,连你所学的这些佛法,他学了十二年,是跟这些宗教家们学的,平生所学都要放下,到达了无知的状态,无知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了,所以他无所不知。所以你觉悟不觉悟,跟你学的多少没有什么关联,看你能不能放下,学了之后不能放下,那所学的成了所知障,这就是佛,你看,他给我们示现。

  最后『究竟一乘,至于彼岸』,这个「彼岸」是大涅盘,成佛了。这「一乘」,不是二乘、不是三乘,二乘三乘都属于佛的方便说,真实说只有一乘,一佛乘,就教我们成佛的,一乘大法。那什么是一乘法,而且是究竟的一乘法?告诉大家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。这个我们师父在讲经当中讲了很多次,古大德,尤其是隋唐时代的高僧大德,他们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做一个比较,哪部经第一?《华严经》第一,经中之王,根本法轮。那《华严经》到末后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导归到《无量寿经》来了,《无量寿经》就讲极乐世界,所以《华严经》只是《无量寿经》一个导引,所以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比起来?《无量寿经》第一,把《华严》比下去了。那《无量寿经》,你看我们这学的本子四十八品,我们问哪一品第一?跟诸位讲,第六品,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。那第六品当中四十八愿,哪一愿第一?十八愿,十念必生愿,十念必生就教我们什么?念阿弥陀佛。所以你看整个《大藏经》导归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不就是究竟一乘吗?你把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,你整部《大藏经》都念了,你能成佛。「至于彼岸」,你到了大圆满,真的不再用其它法门就可以了。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示现的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,就这一句佛号,够了。再看底下经文:

  【决断疑网。证无所得。以方便智。增长了知。从本以来。安住神通。得一乘道。不由他悟。】

  『决断疑网』,这是没有怀疑。怀疑就像网一样,很麻烦,我们掉在里头出不来,障碍着我们的善根。特别是我们要修净土法门,断疑生信是最重要,信愿行三资粮,第一个是信。那么要断疑生信,必须要明白道理,就是要对净土法门要深刻的理解,理愈明,信愈深。所以你这个「疑网」断了,你必定是勇猛精进,你发大愿一句佛号念到底,不夹杂不间断。你还没达到这个程度,说明你还有疑网,你没断,如果你断了疑网,你怎么会佛号间断?不可能。那怎么办?现在得断疑网,要听经,把道理要搞明白。真搞明白的人,一定会像这些祖师大德一样,像莲池大师、印光大师,到晚年什么都放下,就一句阿弥陀佛、一部《阿弥陀经》。《阿弥陀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是同部,大小本,我们就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这就决定往生。

  『证无所得』,「无所得」这就是般若智慧,证得了圆满的般若智慧,《心经》上讲的「无智亦无得」,就是这个境界。『以方便智,增长了知』,无所得是根本智、是实智,根本智起作用了就是「方便智」,这个方便智是用,用在你的生活当中,所以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所以我们现在要学无所不知,首先学无知,无知是心清净,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。别人看起来呆呆的,老实人,其实这是大智若愚,你问他什么都不知道,他只会念阿弥陀佛,这种人大智慧。智慧开了,遇到什么事情都无所不知。所以在智慧开了以后,心地清净了,你要接触境界,「增长了知」,学无所不知。

  『从本以来,安住神通』,「本」就是讲本来具足,这个「神通」是我们的性德,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得来的。我们怎么样来「安住神通」?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一句阿弥陀佛,你安住,你心安在这个佛号上就是安住神通。为什么?你安住在阿弥陀佛,你将来一定往生,你这往生了,那神通广大。所以你安住佛号,这就是安住神通,你就『得一乘道』,这「一乘道」就是教你圆满成佛之道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成佛,要知道不是从外面学来的,都是内心自证的,所以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,都是你自己本有的,不是外面学的,外面学不到,全是本性当中具足,你只要证得自性,明心见性了,佛性现前了,你就成佛了。所以『不由他悟』,不是从外面,「他」是指外面,不从外面得。所以我们现在听经念佛,没有别的,都是为了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断除。断除了之后,佛性现前,你就得了,得到菩提,说得也没得,你本来就有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这一品经文也讲到此地。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,谢谢大家。阿弥陀佛!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