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净土法门法师: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62集——手机学佛网

法师开示专题部: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净土法门法师: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62集  

  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八十三页:

  疏【如盲者,如来於逝多林中,演大华严,彼时上德声闻,身子目连等,如盲如聋。】

  这是解释第六因缘所说「华藏如盲」这一句。『逝多林』就是只树给孤独园。这一段在华严第九会。说明大经不契小机,就是小根器的人不识货,显示念佛法门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。

  疏【杜视绝听,乃至积行菩萨,犹云曝顋,明高之则道大机小故。】

  这两句都是说明这个意思。『积行』,行是修行,换句话说,这个菩萨是累劫修行的菩萨,不是初发心的。但是他还是不能闻一乘大法,佛法真实法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道大根性小,小乘的根性。『积行菩萨』就是藏教的菩萨,他也是不见不闻。

  「增结」,结就是障碍,也就是烦恼,不但不能破除,反而增加,这个当然也是法不契机,才会有这些弊病产生。佛实在是非常的慈悲,佛有没有法可说?大经里一再给我们讲:佛无有法可说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明白,「佛无有定法可说」,这是我们要明了的。佛说的究竟是什么?应病与药,他没有一定。众生你是什么毛病,他就给你什么方法,这个方法把你的毛病对治好了,你的毛病好了,药也没有了,法也没有了,我们要明白这个原理原则。

  因此修学佛法我们要注意,佛法自始至终只是破执著而已,破执,执著是病,破执著那就是药,执著没有了,破执著的方法当然也用不上,也没有了。可是在我们现前,实在说是一个很严重的病态,凡夫没有办法不执著。我们很想不执著,但是没有法子离开,这就叫凡夫。教凡夫怎么办?择善固执,这是善巧方便教诫初学。如果再往上提升,善也不固执,这样才能突破。破什么?破无明,证法身。经上举的这些例子,换句话说,都是指这些病态,而这些病态我们在凡夫位可以说样样都具足。如何能把这个病态除掉?这的确不是一桩容易事情,必须读诵大乘经典,要亲近如来,不能离开如来。每天读经,就是听佛说法。经都是一样的,天天念一样,有什么念头?就是天天念一样的才要紧,才是最重要的。因为佛法跟世间书籍不相同,世间那些书你念一遍,第二遍就不想念了,为什么?意思你都晓得,念了就没味道。佛法不是如此,佛法是修行,佛法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

  佛法教学的内容,就是这三科:戒、定、慧。经典分做三藏,经、律、论。经主要是讲定学,律是讲戒学,论是讲慧学,戒定慧是整个佛法的三大纲领。读经跟念佛,都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读经的时候,我们心里没有一个妄念、没有一个恶念,就是「诸恶莫作」。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,真正是善中之善,儒家所讲止於至善,经典是至善,所以我们读经就是「众善奉行」。你看,戒的意思圆满,戒律就是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诸位想想,我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,也是不起恶念,这句阿弥陀佛是诸佛之所赞叹,更是善中之善,是至善的精华。念这句佛号,十方诸佛没有一尊佛不欢喜的,何况佛号所诠之义是皈依无量觉,这个意思太好了。你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戒律就圆圆满满的一个也不漏。你平常持戒不容易持得圆满,哪里晓得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大小乘世出世间戒律统统都修了,一条没漏掉。念经的时候要一心念,专心念。经上常讲一心称名,一心就是定。专心来读经,专心就是定。一部经从头到尾念得清清楚楚、字字分明,这就是慧。

  我们这个道场是讲经时间多,有许多道场不讲经,但是每个月或者一个星期、两个星期有一次法会,大家在一起念经。像华严莲社,每半个月有一次念《华严经》的法会,那是功德无量,有法师带著大家来念。这就是三学一次完成的修学。所以我出国之后,希望我们这个道场一个星期至少有一次来念经,念《弥陀经疏钞》。诸位能把《疏钞》从头到尾念几遍,以后再来听讲那就不一样了,说到前面,你会想到后头,说到后面,前后统统可以连贯起来,容易开悟,有这个好处。所以念经功德无量。

  我们应当养成习惯,天天要念经,就是天天亲近佛菩萨。专心去念,不要思惟,不要想经里面意思,为什么?一心念!你一想,那就二心、三心,就不好。一心念会开悟,那个意思突然出来,不是你想的,这叫悟。只要你常常念,常常有悟处,遍遍有悟处,所以这个经读不厌。一心念,念经、念佛是修定。读经的时候字字分明就是慧,慧是一切明了而没有分别执著。样样都明了,离分别执著,这是真正智慧,这是根本智。念佛也是如此,古德告诉我们,六字洪名,字字分明,念得清清楚楚,听得清清楚楚,要用这种方法。这是三学同时薰修,这个方法实在是妙极了。

  我告诉诸位同修,我自己读经的时间占得很多,每天至少四个小时读经。现在读的经都很专,就是读《华严经》、《弥陀经疏钞》。我去年在国外读《华严经探玄记》,那是贤首国师《六十华严》的注解。我们自己修行要真正有成就,一定要守住两个原则,就是不间断、不夹杂,一定要专。

  疏【增结者。】

  就是他不善於修学,增长烦恼。

  疏【净名经云。】

  《维摩诘经》有这么一段公案。

  疏【有二比丘犯根本戒,发露求忏,优波离为依律定罪,疑心不释。】

  有两个比丘犯了根本戒,『根本戒』就是杀、盗、YIN、妄这四条。破戒之后求忏悔,优波离尊者,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当中是持戒第一,在他面前求忏悔。『发露』是陈白的意思,把自己所犯的罪过统统说出来,毫无隐瞒的说出来,这叫发露求忏悔。优波离尊者就依照佛所制定的戒律来给他定罪,定罪业的轻重。这两个比丘看优波离给他定罪,心里有疑惑,这个疑惑没法子消除。这个时候,碰到维摩诘居士。优波离学小乘的,维摩尊者是大乘菩萨,大乘跟小乘的观念不相同,小乘这个罪不通忏悔。

  疏【净名言:汝毋以常法扰乱其心,重增此二比丘罪。】

  维摩尊者看到这个情形就呵斥优波离尊者,他说:你不可以用平常的戒律(就是小乘戒律)定他的罪,反而叫他罪上加罪。他已经怀疑了,这样就失去慈悲,你扰乱他的心,增加他的罪。这就是重增、增结。

  演【常法即是依律定罪。毋扰乱其心者,谓当直谈罪性本空,不在内外中间等也。】

  这样才能真正的增长他的信心。诸位要晓得,如果我们自己常感觉到自己业障很重,罪孽很重,常常心里头有这个念头,对自己的修行是莫大的障碍。那个罪是不是真有?真有,不是假的,你出不了三界就真有。为什么维摩诘居士不用小乘的戒律来结罪,叫你用大乘观想来灭罪?帮助你超越三界,打破你心里面这个疑虑。佛在大经里面说,「罪从心起将心忏」,罪从哪里来的?心里迷了之后,这才妄动,罪业是从这儿来的。从心来的,我们看看《般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心在哪里?觅心了不可得。心都没有,哪里还有罪?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换句话说,你有心就有罪,你无心就无罪,这是大乘法,这就是维摩长者呵斥优波离尊者的地方。

  因为优波离尊者有心,小乘人用第六意识,没有离心意识,所以一定要照律藏来结罪。大乘人离心意识,觅心都了不可得,觅罪,罪在哪里?这样才能超越。有这种思想,这一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,你才决定有把握。常常有罪障环绕在自己心中,这叫自做障碍,自找麻烦,你怎么能得清净心?心净则土净,你的清净心得不到!

  所以维摩长者教诫学人,这个法子高明!破一切疑障,这一生就能圆证菩提。他直截了当谈『罪性本空』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,正如同《楞严经》七处觅心了不可得,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。迷的人不行,迷的人他有内、有外、有中间,那就难了。所以佛法处处都是教我们破迷开悟,开悟之后才能真正得到自在。下面一段与这地方有连带关系,就是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上所说的:

  疏【永嘉拟之萤光,谓不能开其迷暗,而反增益之也。】

  这就是讲教学不契机,不如法,不但不能叫人破迷开悟,反而叫人愈迷愈深,弊病在此地。

  演【拟之萤光者,证道歌云:有二比丘犯YIN杀,波离萤光增罪结,维摩大士顿除疑,犹如赫日消霜雪是也。】

  这是《维摩诘经》所说的,有二比丘犯根本戒。优波离尊者按照戒律给他判罪,使他愈迷愈深。维摩大士一句话就把这个迷团打破了。《证道歌》引用这一段公案。这段公案,我们千万不能错会了意思,觅心了不可得,觅罪也了不可得,不要紧!我多造一些罪业,没关系!你多造罪业必定入地狱,不要说没关系。为什么经上这样说?经上这样说,你没做到!你果然自己是二六时中觅心了不可得,那就行了。你自己处处还是在用心,你觅心是有可得,不是不可得。你起心动念,「我这个不怕,多造点罪业没关系」,这就是心。有心就有罪,无心才没有罪业!你一天到晚都有心,几时能做到无心?这个不是容易事情。

 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,有我,有人,《金刚经》上说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四相具足,那还是找优波离尊者定罪,维摩大士看到也觉得优波离定罪定得没错。几时你四相破了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优波离尊者就定不了你的罪,对你就无可奈何。我特别把这个话说在此地,希望诸位要好好的听,要多多的留意,只要你有四相,你做善则有善报,你做恶必有恶报,四相离开之后,这才是善恶两边都打掉,才达到真正心境俱空,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我们念佛要念到理一心,才是这个境界。换句话说,事一心以下都有结罪,因为你没有离开心意识,诸位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所以戒律要守,不但要守而且要守得清净。这个地方引用这段经文,用意很深,我们守戒律并不是死在戒条之下。为什么要守戒律?帮助我们得清净心。戒是清凉的意思,帮助我们心地清凉,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,达到一心不乱之后要知道突破,突破之后才能证得理一心不乱。如果执著在戒律里面,功夫最多只能到事一心,不能到理一心,它是个障碍。所以到这个境界必须突破,就像维摩居士所说的,要突破这一关才能证得法身,才能破无明见本性。

  所以,大小乘的观念不相同。大乘法比小乘确实高得很多。在《戒经》里面,小乘经的结罪是论事不论心,就跟我们世间法律一样,论事结罪,依所做过错来结罪;大乘戒律,事不管,论心。所以大乘戒难持,小乘戒容易守。譬如杀戒,我心里恨极了,我想杀你,但是并没有杀,小乘不犯罪,优波离尊者不会定罪,为什么?没有这个事实。可是大乘菩萨戒,你就结罪了。大乘戒戒在心地,小乘戒戒在事相。《梵网经》里面,有梵网菩萨心地戒品。大乘论心不论事,起心动念,他在这里结罪。

  这都是说明教不契机。那两个比丘,优波离给他结罪,他为什么怀疑?我们一看这个文就晓得,他是大乘根性,不是小乘根性。如果是小乘根性,他就没有怀疑,我犯这个法应该定这个罪,他就甘心情愿受。大乘根性的人,虽然判了罪,他心里不服,所以他有疑惑;碰到维摩长者,对了根性。大根性的人一定要用大法来度他,小根性的人一定要用小法来度他,这是说明这么一个道理。

  疏【明卑之则机深教浅故。】

  『明』是说明,『卑』是卑下。『机深』刚才所讲的,这两个比丘是大根器的人,优波离尊者依律定罪,这是小教,大根机不适合於小教。

  疏【他若不净错施炉韝,数息不利冢人,彼此为门,亦复各异,而浅深小大,势不兼宜。】

  其他法门必须针对根性才能收效果,如果根性不相同,机教不相扣,得不到利益。学佛的人很多,有人学几十年,学一辈子,一无所得,原因在什么地方?他所接触的佛法都不契自己的根机,都不适合,所以他一无所成。如何选?就跟害病一样,病了要吃药,药很多,这个试试看,那个试试看,试了几十年,那个药都不对症,自己的病况没有好转,反而一天比一天加重,这个就麻烦!所以,必须契机。正如同我们病了,药要能适合这个病,才能把病治好。

  演【不净数息者,舍利弗教弟子。】

  舍利弗尊者教两个徒弟修行的方法,一个教他修不净观,一个教他修数息观。不净观的修法,《安士全书》上有,写得很详细,九种不净观。『数息』就是数呼吸,就是出入息,或者数出,或者数入,不要数两种,只数一种,能够摄心,能够得定,也是断一切妄念。打坐的时候,你就注意呼吸,要记得清清楚楚,从一数到十,然后再从一到十,清清楚楚的,你就不会胡思乱想,心能够得定,用这个方法。

  演【久之,皆不成。】

  这两个人都没有成功,换句话说,都没有得定,心里面还是妄想很多。

  演【心欲返道。】

  『返道』就是退心,修那么久修不成,就不想修了。

  演【往见世尊。】

  这讲见佛,在佛那里告假:我也修不成,大概罪业太重,修道与我没有分。这就想回家去了,不修了,不干,退转了。

  演【世尊问二人在家何业?】

  世尊问:你们在家里从事哪一种行业?

  演【修数息者曰:守坟墓。】

  修数息观的人说,他在家是替人看守坟墓的。

  演【修不净者曰:冶金器。】

  修不净观的人说,他在家是冶金器的,镶珠宝,冶金、炼金,搞这个。

  演【世尊乃令二人易观修之。】

  佛一听说这个之后,就说:你们两个换一换,看坟墓的修不净观,冶金的修数息观。他们两个人这一交换,没修多久都成功了。为什么?那个看坟墓的人修不净观,天天看死人,他容易观成。那个冶金的,他必须拉风箱,他要很细心,适合数息;你教他观不净,他没有这个概念。因此,什么法门适合什么样的人,适合他的根性,修起来就容易。

  演【不久皆证道果。】

  都成就了。如果法不对机,跟诸位说,依旧叫做盲修瞎练。所以大家要晓得,这个法门我修了适合,不见得适合别人,别人修的那个法门修得很好,不见得能适合我。正如同咱们害的病不一样,他吃那个药,一吃病好了,我也去吃他那个药,我跟他害的不是一个病,我吃他那个药病增重了,他吃那个药病好了,这个道理大家都懂!修行也是一样,不对根机的法门统统是盲修瞎练。选择法门非常重要,这是个大问题!这两个人他们运气好,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老师教得不适合,他可以去问佛,我们今天问谁?我再告诉诸位,问谁都靠不住,这个事情麻烦,这就是我们自己没有福报。无量法门,修哪个法门好呢?那就是要守佛传下来最直捷、最了当的这个法门。

  疏【惟此念佛法门,三辈九品,悉皆度脱。】

  前面讲那么多话就是为了这一句。这个法门怎么样?不管什么样的根性都行。上中下根统统适用,不像其他法门只能适用於某一种的病,他那个药治别的病就不行。这个比作「阿伽陀药」,是万灵丹,不管你害什么病,你用这个药绝对不会误事,只有好处没有坏处。这是在末法时期,我们福报浅薄的时候,遇不到善知识,我们修这个法门决定不错。有很多人依照这个法门修没有修成功的,他的病就是间断、夹杂;果然不间断、不夹杂,没有不成功的。所以这一句我们要牢牢的记住。

  『惟此』,只有这个『念佛法门』。『三辈』就是讲上、中、下三种根机。『九品』也是指根机不同,上辈里面有上上、上中、上下,下辈里面有下上、下中、下下,一共九品。『悉皆度脱』,没有一个不能成就的。所以我今天选择这个法门,专修这个法门,专弘这个法门。专弘这个法门,换句话说,跟我根性相同的人,跟我信心相近的人,我能得利益,诸位都能得利益。信解不相同的人,他修其他的法门,我们唯有赞叹!像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每一位善知识都修一种法门,善财童子一律都赞叹。不但善财童子赞叹,诸善知识也是自己谦虚,互相赞叹。

  在此地我要提醒诸位同修,那就是佛不在世了,我们能守住佛的遗教「四依法」,就等於佛在世没有两样。第一是「依法不依人」。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,现前这个阶段,「魔强法弱」,魔多佛少,现在这个时候!《楞严经》里面讲,我们现前这个时代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」,我们怎么能辨别?所以必须要记住佛的四依法。「依法不依人」,不管什么人讲的,他对也好、不对也好,我们不理会,对自己就没有损害。法是什么?经典,经典要以《大藏经》为标准。这个经典《大藏经》有没有?《大藏经》里头没有,这个经靠不住,我们不要相信它,连注解都是如此。

  从前编《大藏经》非常谨慎,现在新编的《大藏经》我们不要看它,为什么?不够水准。从前《大藏经》是皇帝颁布的,没有经过皇帝颁布,这个经不准流通,为什么?怕害人。换句话说,国家设一个检验局,符合标准才可以流通,不合标准不准流通。在从前,经典翻译出来,经过多少人印证,没有错了,皇帝才颁布。大德们注解经,注疏都要送给国家,国家会请很多高僧大德来审查,没有错误了,这才送到皇帝那里,皇帝批淮之后就入藏,编到《大藏经》里面。不像现在,我们有钱开个书局,你这个著作很好,我把你的书编到《大藏经》,没有标准了。因此,现在的版本愈是旧版本愈珍贵,为什么?标准愈高。

  第二是「依义不依语」,语言文字有一点出入没有关系,不要死在文字里头,譬如《金刚经》有六种翻译本,我们到底依哪一种?没有关系,只要意思一样就行,文字有一点出入不要紧,重要的是意思。明白这个道理了,我们引经看注解,或者听讲,最重要是要懂得里头的意思。意思明白了,你将来跟别人讲,你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,不要学言语,学言语是死的!懂得意思是活活泼泼。依义不依语,这样就免除很多的争执。

  第三是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」。简单的说,能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脱离轮回,了生死出三界,这叫了义;如果这个经典没有办法帮助你这一生超越六道轮回,这个经典就叫不了义。法门也是如此,不能超越三界的,这个法门是不了义的法门;能够超越三界生死轮回,这叫了义的法门。我们今天看看所有的法门,这个法门可以叫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法门就是了义的法门,这个经就是了义经典。

  第四是「依智不依识」,智是智慧、理智,识是感情,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。依感情,生死一边的事,是轮回!依理智才能超越。所以时时刻刻待人接物要有理性,不要重感情。这是佛教给我们四个原则,能守住这四个原则,如同在佛的身边没有两样。

  经典,尤其是自古以来流传的经典,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我们应该要深信不疑,要依教修行。现在有很多人批评经典、毁谤经典,甚至还要改造经典,那些都是妖魔鬼怪,我们要认清楚,不能上他的当。如果他说他是什么佛再来,佛再来也不会改经,为什么?佛佛道同。如果这个佛说那个佛说得不对,他一定是妖魔鬼怪,为什么?佛的见解完全相同,你既然成佛,那个经典一点没错,跟佛说的完全相同,他才是佛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再为我们不厌其烦的发明『三界九品,悉皆度脱』:

  疏【彻上,则三心圆发,直入无生,彻下,则十念成功,亦生彼国。所谓不离一法,巧被诸根。】

  这是解释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什么叫三心圆发?诸位翻开《演义》,此地我们要特别注意,为什么?关系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。不但关系往生,而且关系到往生品位的高下。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用这三种心,这是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讲的。

  演【三心,即观经所云:一者至诚心,二者深心,三者回向发愿心。】

  『三心』就是一心,就是菩提心,就是佛心。佛是什么心?佛就是这个心。我们这个心跟佛不一样,所以我们不能成佛。我们心果然跟佛一样,那就成佛了,成佛不是身成佛,而是心成佛,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第一个『至诚』,诚到了极处,诚是真,没有一丝毫的虚假,这个心叫真心。对一切人、对一切物都要用一个真诚之心,决定不欺人。也许诸位认为:我要是用真心、诚心,我什么事都办不通!有人说:我做生意,我要不骗人,我怎么赚钱?其实这个观念错误了,如果说骗人就能赚钱,会骗人的很多,他为什么穷光蛋一个?可见得他赚的那个钱不是欺骗来的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说,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,你命里头有的。你真诚心,你今天做生意赚这么多钱,你用尽欺骗手段,你今天还是赚这么多,不增不减,那又何苦去骗人?没有这个必要。古人说:君子乐得做君子,小人冤枉做小人。这是你命里注定的,一饮一啄莫非前定,与用心没有关系的;你用真心,你今天得的这么多,你用假心,得的还是这么多,不相干!可是你用真心,你能成佛,你用假心,你要堕三途,这个冤枉!所以待人接物要用真诚,不要虚伪,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、根本。这是菩提心的本体,本体就是至诚。

  下面这两种是应用,深心就是自受用的心,自己受用的,对自己,真诚至诚心对自己起作用就叫做深心。所以,深心是清净心。人最乐的就是心清净,这个最乐!身心清净的人,是最快乐的人。深心就是清净心,好善好德这都是深心,自受用。对待别人怎么样呢?至诚对待别人就是回向发愿心。我们的智慧、能力、身体、财富都能贡献给社会,为大众谋福利,这就叫回向发愿心。不为自己而为一切众生,这是回向,回自向他。回自向他,我们的功德是不是都没有了呢?不是的。《地藏经》上讲,如果自己修行不回向,这个利益只能得一世,顶多得三世,如果回向,那真是百劫千生福报享受不尽。

  回向就好比点灯,我这一盏灯点燃一切灯,一切灯统统点燃了,我这个灯还是燃的,并没有灭!并不是我这个灯火一给他,我这个灯就熄掉了,没有!只有更光明,为什么?譬如一间房间,我点一盏灯,亮了,几千盏、几万盏灯统统点燃了,更亮!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扩大,扩大到无量无边尽虚空遍法界,怎么会有损失呢?不会有损失的。佛教给我们发的四弘誓愿就是回向,《华严经》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回向,末后三愿前两愿是别回向,后一愿是总回向,普皆回向。再告诉各位,你要不回向,你的人我执就打不破,念念为自己;你要是肯回向,不知不觉当中我执破掉,能破我执就证四果罗汉的地位,你要是念佛就能得到事一心不乱。如果我执不破,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,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人天身分,这个关系我们的品位很大。能够念念都回向为一切众生,无意之中把我执破掉,无我了,我们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,这样才能生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,把品位提升了很多。

  诸位要记住,三心是一心,一个是体,两个是用,一体两用;两个用,一个是自受用,一个是他受用。所以三心就是一心,一心之体用从三方面来说。再讲什么叫圆发?

  演【圆者圆顿,无次第故。】

  这是圆的意思,没有阶级,没有先后次序。一发,这三心同时都发,不是我先发至诚心,再发深心,再发发愿回向心,不是的,是同时的。同时,这叫圆,这叫顿。

  演【又圆融,无彼此故。】

  这是圆的意思,圆融的意思,无有彼此。

  演【又圆满,无缺少故。】

  这是圆的意思,圆含很多意思,圆满而没有欠缺。

  演【此是圆人。】

  真能发这个心,跟诸位说,在五教里面这就是圆顿的根性。所以,看人的根性是大乘根性或是小乘根性,是别教根性、通教根性还是圆教根性,从哪里看?从发心上看。发心,你一接触一观察,谈几句话就晓得了,就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心,在藏通别圆他是哪一等,换句话说,应该用什么法教他才能契机。圆顿根性最利,是上上根性的人。唯有三心圆发,才能接受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像《梵网》,这都是一乘法,他乐意接受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他是真发这个三心。

  演【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。】

  这就叫圆顿根性之人,或者我们称圆顿的种性。

  演【当知发此三心是因。】

  有因再加上缘,当然就有果报。

  演【是未生净土时事。】

  这就是告诉我们,三心圆发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,我们现在还没生净土,求生净土,还没生净土。你能够三心圆发,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叫理念,你得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,不是事一心。三心圆发的人很容易开悟,为什么?他障碍少。为什么障碍少?他没有什么疑虑。凡是障碍多的人,疑神疑鬼,怀疑的地方多,顾虑的太多,那就是障碍。三心圆发的人,他什么顾虑也没有,什么疑惑也没有,因此一切经教他容易开悟。这些都是要自己求,别的人帮不上忙。拿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人生宇宙观。

  世出世间法,一切不怀疑,一切无牵挂,你这个心就清净。清净心接触一切法,心开意解,自自然然就能理解,这就是本性里面般若智慧起作用。禅家常讲「离心意识」,三心就显露出来了。心是妄想,意是执著,识是分别,换句话说,於一切法当中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不打妄想,这个人多自在!这是真正的圆人。『未生净土时事』,这就是指我们现在。

  演【是圆十信位中事。】

  圆教十信位中的事。虽然在十信,圆教十信特别的殊胜,圆十信等於别教三贤,但是比别教三贤位的菩萨根性要猛利得多。别教三贤菩萨还有许多障碍,圆十信障碍少。所以,圆顿根性的人是最为可贵,最为难得。

  演【直入无生是果。】

  直入无生这是果报。

  演【是已生净土时事,是证圆初住时事。】

  真是了不起,圆初住是什么?是理一心不乱,实报庄严土,我们讲上品上生,花开见佛,回向偈常念的「花开见佛悟无生」,就是这种果位的人。你要是问,什么叫做理一心?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从早到晚待人接物,都是用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这就是理一心。必须在一切顺逆境缘当中,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,在一切物质人事环境里面去锻炼,炼什么?练真诚,别人对我好,我真诚心对他,别人对我不好,还是真诚心对他,决定没有二心。我对佛菩萨用真诚之心,对我冤家对头还是用真诚之心,一心无二心,这就是理一心不乱。果然你用这个心,不管在什么境界,你心是清净的,你心是慈悲的,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。

  你不肯用这个心,换句话说,那你就不修理一心,那有什么法子呢?这是自己的事情,佛菩萨决定帮不上忙。能不能转境界,就在你一念之间。你在这个世间还要分人我、分是非,不但圆教没分,别教、通教也没分,笃定是藏教的,藏通别圆最下一层。唯有藏教他才分人我是非,才有这些严重的执著,通教的人就大而化之,不执著了。

  演【三心圆发直入无生者,谓但能三心圆发者,生净土时即直入无生也。】

  这个话说得非常的明白,只要你能用三心。从现在起,我对人真诚,他处处欺骗我,好!消自己的业障。不但不能责怪他,反而磕头感激他,为什么?无始劫业障从这里消除了。人家骂我们一句是消业障,你要再骂他一句,不但人家替你消业障你不接受,你自己还要造业,那是罪上加罪。所以会的人,吃亏就是占便宜,不肯吃亏的人就是不接受消业障。所以诸位读了佛经要开智慧,一定要觉悟。

  直入无生就是直接生实报庄严土,他往生不是生凡圣同居土,不是生方便有余土。生实报庄严的人,哪有不预知时至?哪有不生死自在?连凡圣同居土里面上品上生都能预知时至,临命终时如入禅定,何况实报土上品上生!所以诸位一定要好好的用心,要用真心,不能虚情假意,吃亏上当的是自己,决定不是别人。我们今天经文就讲到此地。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