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净土法门法师: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58集——手机学佛网

法师开示专题部: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净土法门法师: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58集  

  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七十六页:

  疏【如诸声闻,不见舍那神力,不与菩萨大会,以本不赞说十方佛刹清净功德故。】

  这一段是大师引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的,小乘人当时佛在世的时候,就局限於一个小的范围,所以佛很少给他们讲有他方世界、有十方诸佛,为什么?他们不能接受,所以佛给这些人只说娑婆世界。一直到今天,泰国这些小乘国家,他们认为佛只有一尊,释迦牟尼佛,除释迦牟尼佛之外他不承认有他方佛,更不承认人修行能成佛。他们认为修行最多只能成阿罗汉,而不能成佛。其实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说明,他这是多生多劫的习气,所以这个不是偶然的。像我们中国人,说到他方诸佛、他方世界,我们能够接受,这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。正如同现在这个社会上有许多人,跟他讲这些鬼神,有的人相信,有些人决定不相信,根本就不可能叫他相信,这也是与过去生中的因缘有密切的关系。

  这一类小乘人,因为多生多劫都没有接触过大乘佛法,也没有参加过菩萨的大会(就是大乘的法会),为什么?因为这些人,他久远劫来从来不赞叹诸佛菩萨,他没有一点敬意。诸佛菩萨对他们虽然大慈大悲,因为他根性没成熟,暂时把他放在一边,就不去理他了。为什么佛菩萨不用大乘法接引他?诸位要晓得,他遇到大乘法,不但不赞叹,他还要毁谤,毁谤就造罪业,所以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,避免他造作恶业。因此就不给他说十方佛,也不跟他讲大乘佛法。佛菩萨是不是不理他呢?不是的,佛菩萨应化在他们那一群当中,应以小乘而得度者,佛菩萨就现小乘身而度脱之。这才看出佛菩萨真正的慈悲,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。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文,那就说得更明白了。

  疏【古谓小乘无他佛之说,大教有刹海之谈。】

  这也是引用古大德这些话来作证。

  疏【斯名独善之流,亦号钝阿罗汉,是以教令回断灭心,修净土行。乃知诸佛菩萨,悲智行愿,如是广大,如是无尽,心不碍境,境不碍心。一切诸法,本性自空,终日度生,终日无度,而单修禅定,不愿往生,是为大失矣。】

  句句都是真实语。

  演【古谓下,引古语为证。】

  「古谓小乘无他佛之说」这一句之下。

  演【无他佛之说者,小乘但知有释迦,不知十方诸佛,此句影略大教有他方诸佛。】

  一定有他方诸佛,在教义上才讲得通,尤其是佛法建立在绝对平等的理念上,如果没有他方佛,那就跟一般宗教一样,只有一个上帝,没有第二个上帝,那是讲不通的。佛法令人尊敬就是它平等,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。何况佛在《华严》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《圆觉经》上也有这样的句子,这才是真正平等,究竟之谈。

  演【有刹海之谈者。】

  这是大乘佛法了。

  演【如华藏世界品。】

  这是《华严经》上的。佛告诉我们:

  演【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。】

  『种』是种子,有种子又能变现出无量无边的世界,所以世界实实在在是无量无边!

  演【一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无尽世界。】

  《华严经》说出大乘佛教的宇宙观,实实在在不可思议。

  演【此句影略小乘唯知有娑婆。】

  小乘人不晓得有他方世界。大乘跟小乘宇宙观、人生观都不相同,因此修行证果有很大的差异。

  底下解释『诸佛菩萨,悲智行愿,如是广大,如是无尽』这一段文:

  演【诸佛菩萨,具三缘悲。】

  『三缘悲』,悲是慈悲,诸位要记住,就是众生缘、法缘、无缘。通常佛法里面讲四种缘,此地讲三种。众生都是「爱缘慈」,我喜欢他,我对他就很慈悲。诸位要晓得,慈悲就是爱,爱就是慈悲。为什么佛不讲爱而讲慈悲?出发点不一样,从理性里面生的爱叫慈悲,从感情里面生的就叫做爱。所以,爱跟慈悲是一桩事情。所以爱就变成五欲六尘里面的,那是染污的,慈悲是不染污;凡是理性的决定不染污,凡是感情的一定染污。这四种缘,第一种是染污的,佛菩萨没有,所以不要它,讲后面三种。「众生缘慈」,实在讲世间人也有,所谓推己及人,没有私心,也就是世间人所讲的博爱,儒家讲的仁爱。阿罗汉有众生缘慈,菩萨有法缘慈。「法缘慈」,万法因缘生,我这个身心是因缘所生法,一切众生也是因缘所生法,我们是同一个因缘所生法。这个比众生缘进步很多!所以菩萨帮助一切众生,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,应当要帮助,因为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,自他不二,自他一体,这是法缘。如来有「无缘慈」,缘是条件,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,佛对一切众生之爱没有条件的,「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」。

  演【四种智。】

  『四种智』就是四无碍辩才。你要帮助众生,特别是在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的人耳根最利,所以要为他说法。为他说法要具足辩才,佛在经里面讲,佛菩萨有四种无碍的辩才,也叫做四无碍智,就是此地讲的四种智。第一「义无碍智」,义是义理,他能够穷尽宇宙人生的义理,在义理上没有障碍,这是无碍辩才的根本;换句话说,他理论完全通达,没障碍,这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条件。第二是「法无碍智」,法是方法,他所运用的方法非常巧妙,也是无障碍的。第三是「词无碍智」,虽然理论通达、方法善巧,言词要是不通,也无可奈何!所以佛菩萨词无碍、言语无碍。第四是「乐说无碍智」,他喜欢说,很乐意为大家开导,为大众来演说;如果前面三种都得到,他不喜欢说,那也没法子,也不能帮助众生。四无碍智,小乘人没有,只有佛与大菩萨才有。

  演【涅盘五行。】

  涅盘是指《涅盘经》。《涅盘经》里面讲佛与菩萨有五种行门:第一是圣行,第二是梵行,第三是天行,第四是病行,第五是婴儿行,这是佛菩萨修行的五种不同的方式。而这五种不同方式,他在接触众生的时候不一定用哪一种,哪一种适当,他就运用哪一种,所以运用得非常的活泼,非常的自在,并不是专学一种。

  第一种是「圣行」,圣行就是完全依佛自己所证之理体来行的。换句话说,是佛自证的境界,也就是佛的本来面目,这个我们叫圣行,像我们在一切大经大论里面所见到的。

  第二种是「梵行」,梵行是在修行阶段当中应用的。圣行是诸佛菩萨的自受用,与别人不相干;其余四种是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。善巧方便里面,第一个是梵行。梵行,经里面跟我们讲,他修十一种空,而后能够处有而不染,能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而不染污,这就是禅家所讲的「百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」,他有这种本事。这十一种空是《涅盘经》上说的,《大智度论》讲十八种空,《仁王经》里面佛也讲空义。

  十一种空,第一是「内空」,内是内身,指我们身体里面,虽然有这个身相,这个身相是因缘所生法,凡是因缘生法,当体即空,它没有本体,没有自体,找自体不可得,这是内空。第二是「外空」,外是境界,境界也是因缘所生法。第三是「内外空」,第四是「有为空」,第五是「无为空」。有为、无为是造作,不但有为是空,无为也是空,因此有为跟无为都不可以执著,你要是执著就错了。有为法就是生灭法,无为法跟有为法是相对建立的。《百法》里面,前面九十四法属於有为法,后面六种属於无为法。无为法里面,只有一个「真如无为」是真的无为,其余五种是相似的无为。此地讲的无为空,不但包括前面那五种相似的无为是空的,连真如无为也不可以执著,你一有执著就是病,就是过失。下面所讲的是「无始空」、「性空」、「无所有空」、「第一义空」、「空空」、「大空」。这十一种空与《大智度论》所讲的十八空大同小异。经上告诉我们,菩萨如果证得这个境界,就住空平等三昧。所以,空义相当深,空不当作「无」讲。空,什么都没有了,这个意思谁不懂!三岁小孩都懂。佛法的空不是如此,空是「空有不二」之空,这个意思就很难懂了。明明是有,佛说是空,明明是空,佛说是有,空有一如,空有不二,这才是空义的精华,一部《大般若经》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。

  这是讲的梵行,因为佛菩萨知道身心内外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,无有自性,了不可得,所以他样样都不执著。他本身样样不分别、不执著,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、不动念,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头当然不染!他知道这一切法的真实相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「诸法实相」,他完全明了,所以他一丝毫不沾染,不执著。这是教大乘学人,佛往往用这个方法来示现。

  第三种是「天行」,此地说的天,是讲第一义天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五种天,天是高的意思,高高在上,我们称之为天。五种天,第一是「世间天」,指人中之王假名为天,如称天子。第二是「生天」,那是真正的天人,可以生到六道里面的天道。第三是「净天」,净是清净,清净也是高处的意思。第四是「义天」,义理之天。第五是「第一义天」,义理天里面第一,我们称佛为天中天,就是称他作第一义天。这个地方取的意思就是从义理上立的名称,在义理上是至高无上,大乘教义就属於这一类,我们通常讲第一义谛。

  第四种是「病行」,示现出同於众生之烦恼、病苦。诸佛菩萨已经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他怎么还有障碍、还有烦恼呢?那是变现的,是叫我们警惕的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他也有头痛,这是业报。佛的福报太大了,他还有三个月马麦之报,托钵没人供养,人家喂马吃的那个东西供养他,他也就吃了。孔老夫子在陈绝粮,圣人!佛是福慧二足尊,福报圆满,托不到钵,没东西吃,那是示现病行,给我们一个启示,就是恶业最好不要造,你造了恶业,成了佛还要遭受果报。

  如果讲成佛受果报,这个话也讲得通,为什么?佛有四种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这个佛,在四种佛里面是最低的一种,叫藏教佛。八相成道,藏教佛。真正福慧二足尊,圆圆满满的,是圆教佛。藏教佛还没见性,在十信菩萨位;通教佛、别教佛是正等正觉,十住菩萨位、十行菩萨位,十回向还没到,十地更不用谈了。成佛,藏、通、别、圆,他是哪一类的佛,这个我们要搞清楚。释迦牟尼佛表演的是藏教佛,你明白这个意思,他所示现的,你就晓得这是佛菩萨示现病行,是来警策我们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。你要是造了恶业,尤其是定业,成佛成菩萨还要受果报,所以决定不可以造恶业。所以佛菩萨有的时候示现造作恶业,示现受这个恶报,给我们看的,我们要懂这个意思。

  增上缘有两类,有顺缘、有逆缘,一切合情合理的这是顺增上缘,一切烦恼恶劣的是逆增上缘;两类都会运用,你在菩萨道上就会一帆风顺,两类要是只会用一类,那你必定有障碍。譬如,我们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。诸位都知道,我们历史上有一个大忠臣,最爱国家的岳飞,提起他没有人不晓得。在中国,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岳王庙,中国文庙供孔老夫子,武庙供关公、岳飞,他是我们民族大众所尊敬的。我们见到岳飞的像,听到岳飞,想到要尽忠报国,这是顺增上缘。看到秦桧的像,秦桧也了不起,也是民族英雄!我这一说,你们都不高兴了。他给我们的教训太大了,因为看到他,我们就想到汉奸不能当。一个正面教我们,一个反面教我们,两个人功德一样大。从前有人问我:秦桧是不是在阿鼻地狱?我说:秦桧早就生天了。他的像跪在西湖岳王坟旁边,人家一看,每个人骂他一声,他那个罪就消掉了。而且又给大家一个警惕,做汉奸就像这个榜样,我们决定不敢做汉奸。这个有莫大教育的意义在里头,一个是正面教我们,一个是反面教我们,两个都是我们的善知识!你要是会用,就像善财童子一样,哪一个不是善知识,哪一个不是佛菩萨,哪一个不是对我们有大利益的人!总而言之,顺逆两边都善於运用,你就一点障碍都没有。

  第五种是「婴儿行」,婴儿天真无邪。不管对什么人,对善人、对恶人,对喜欢他的人、对讨厌他的人,小孩没有假话、没有妄心。所以,佛菩萨对待一切人都是用真诚之心。一切善行、直行就叫做婴儿行。

  演【无作四宏。】

  『四宏』是四弘誓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四弘誓愿也分等级,藏教是生灭四弘,通教是无生四弘,别教是无量四弘,圆愿是「无作四宏」,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。诸佛菩萨具足三缘慈、四无碍智、涅盘五行、无作的四弘誓愿:

  演【故为广大无尽。】

  这一句里头,因为它统统都是名词,包含的意思很多。这是解释菩萨「悲智行愿,如是广大」这一句。下面讲『如是无尽,心不碍境,境不碍心』。

  演【心即境,故不碍境。境即心,故不碍心。】

  这全是《华严经》的意思,心与境是一体的。心是唯识里讲的见分,境是唯识里讲的相分,见相两分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。自证分是本体,见相两分是起用,从体起用,所以见相同源,见相一体。因此,见分与相分没有障碍,这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是无障碍的法界。《楞严经》也是这么说,底下举《楞严经》的例子:

  演【楞严云:见与见缘,并所想相,如虚空花,本无所有,故云本性自空。一切诸法,不出色心二种。今众生,是色法,度生,是心法,既一切自空,岂非终日度生,终日无度。】

  这是综合《华严》与《楞严》,意思就非常的明显了。《楞严》所讲的『见』,就是《华严》讲的心;『见缘』是见所缘的,那就是相分。『并所想相』,想相还是相分。譬如我们眼前一切色法,这是相分。我们心里起个念头,我们想像现在火车站改修了,马上火车站的相分就在自己脑海中浮现出来,那也是相分,这种相分我们自己清清楚楚,别人看不见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别人是凡夫看不见,如果那个人有相当深的定功,他看得见。你要是不动心,他看不见你;你一起念头,他马上就看见。为什么?起念就有相,他就会找到你。

  从前禅宗有个公案,金碧峰禅师定功很高,他自己晓得寿命到了,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,怎么办?入定。因为他入了定,他就不现相了。小鬼很著急,没办法,抓不到人不能交差!他打听到,金碧峰禅师的钵是宝钵,是他最心爱的。有人告诉他,你把那个钵一敲,他马上出定了,为什么?他很喜欢那个,怕丢掉了。小鬼就敲那个钵,一敲他就出定了,马上把他抓去了。这一抓去之后,他才晓得上当了。结果他心里一想,这个钵不能要,东西没有舍得干净,心不清净。好,你抓去不怕,他这个炼子刚刚一锁,他又入定了,结果小鬼又抓不到,再敲那个钵,他还是不出定不现形,就抓不到他了。

  你心里只要起念头就现相,你现相鬼神就找到你,有定功的人也能看到你,只有肉眼凡夫不知道。所以,你不能够欺骗鬼神,不能够欺骗有甚深禅定的人。往往定功深的人,你跟他两个对坐,你心里起心动念,他都知道,他看得清清楚楚,换句话说,你晚上睡觉作梦,他也看得很清楚,为什么?有相!没有相,他就看不到了。「并所想相」,这也是属於色法,叫无表色。色法里头包括很多种类,有粗有细,极微细的色法还是属於色法。粗细色法都不是真有,这个有叫幻有,也叫做妙有。

  『如虚空花』,《楞严经》上常用这个作比喻,虚空中有花。虚空中哪有花?如果眼睛害病,你就会看到虚空中有花;眼睛好了,虚空中就没有花了。眼睛害病,看这个灯,灯上有个圆影,虚空当中有花,这是你病中才见的。佛就用这个比喻,我们真如本性有了毛病,才出现见分、相分,色心二法;如果真如本性上没有毛病,那这些东西全都没有了。永嘉大师在《证道歌》上告诉我们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就是说明这个事实真相。

  『本无所有』,虚空世界一切万象本无所有。现在虽然是有,有这些相存在,如同我们作梦一样,这是梦境,梦不能说没有,有!不能讲真有,虽有而空,所以空有不二。如果我们能把现实的世界当作梦境,你在这里面得失的心就没有了;得失的心没有了,你的烦恼就断了。我们所有烦恼从哪里来?患得患失。你要是晓得都是空无所有,决定是无所得,无所得是真正得到了。《心经》讲「无智亦无得」,智是般若智慧,能证的般若,得是菩提涅盘;讲到最高的境界,没有般若智慧,也没有菩提涅盘。没有,那叫真有,你要是有了就糟了。有般若,你般若得不到,有菩提,菩提不能证得,有涅盘,涅盘不能得到,那是假名!佛是不得已而为我们说的,你要是执著这个假名,你就得不到实在的。譬如,你要到台北市,见到台北交界处写个台北,以为那个牌子就是台北,那就错了!那是假名。离了假名,就真正得到,拿这个假名当作是的,这就错了,那就又迷惑了。《般若心经》讲的是真正般若,一切法统统舍,舍得干干净净,那就是般若现前。

  『本性自空』,本性是真如本性,就是我们自己本人,性是体性,禅家所谓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就是本性。本性是空的,空不是无,空它能现相,它能变现一切境界相。因为它本体是空的,它变现一切境界相也是空的。一切诸法都是自性空变现出来的,就是自性的相分。

  『今众生,是色法;度生,是心法』。佛菩萨发心度一切众生,度一切众生这个念头是心法,既然色法是空,心法也是空,所以诸佛菩萨『终日度生,终日无度』。这就是佛不度众生,在理上讲确实如此。事上讲,佛是天天在度众生。度众生的事没有一天终止过,度众生的理毕竟空。所以诸佛菩萨天天度众生,他心地清净,不著我相,不著众生相,也不执著度众生的功德相,所以他清净!这就是他自己的自受用,他自己的享受,无比的清净。自己享受当中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,这叫大慈大悲,叫他受用。大慈大悲不妨碍自己的清净,自己清净又不妨碍去度一切众生,没有妨碍!

  小乘人不了解这个真相,所以他有障碍,他说:我一切事情都不做,我就清净,我去度众生,去帮助别人,那我就烦恼,就不清净了。他是把这两桩事情对立成两种不同的境界,因此小乘人不肯发心帮助人。大乘菩萨晓得自他不二,所以度即无度,无度即度,无度是讲自己,度是讲帮助别人,他晓得是一不是二。所以这两句我们不能把意思会错了,度而无度,无度而度,那我就不度,我不度就是度!如果把这个公式再套一下,你每天吃饭,吃即不吃,不吃即吃,那你不吃,看看你行不行?不行!没有到这个境界。

  演【乃知二字。】

  这两个字就是『乃知诸佛』这句。因为这段意思深,惟恐我们发生误会,所以大师非常的慈悲,详细给我们说明。这两个字:

  演【直贯至终日无度,中有两节,诸佛菩萨四句,应上文净土化生,心不喜乐;心不碍境六句,应上文执境为有,唯欲避境趋寂。】

  大小乘,他们概念不相同,意识形态不一样。小乘人心量窄狭,没有大乘人心胸开阔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根性。

  演【大率小乘病根,只在但悟蕴中无我。】

  『蕴』是五蕴,五蕴当中确确实实找不到我。

  演【不知蕴亦是空两句。】

  这就是小乘人的病根,不晓得五蕴也是空的,如果知道五蕴也是空,法空他就证得了。大乘菩萨比他聪明,晓得人我空,法我还是空的,「我」不可以执著,法也不可以执著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那个法是佛法。为什么佛法要舍?其实哪有佛法,佛之所以说他一生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法,是有道理的,何以没有说法呢?因为佛所说的都是众生问的,众生有什么疑问,问他了,佛给他解答。正如同众生有病,佛法是药,药从哪里来的?药从病来的,如果没有病,诸位想想,哪里有药呢?所谓药是从病那里建立的,病没有了,药也没有了。

  众生因为迷,佛才说法开悟他,悟了以后,佛法也没有了。如果悟了以后还执著法,又迷了,迷在法里头,所以众生很难开悟,总是执著。佛给你讲,世间法是六道轮回的生死法,叫你要舍掉,你舍掉了,舍掉怎样呢?执著佛法。殊不知执著佛法还是个生死法,为什么?佛是叫你破执著,不是叫你另外去换一个执著,换一个对象,那有什么用处?譬如佛说贪是烦恼,叫你不要贪爱世间五欲六尘,好了,你不贪了,结果怎样?贪佛法;贪心没变,只是换个对象而已。

  贪心在六道里面是饿鬼道的业因,你贪爱佛法,将来还是堕饿鬼。因为堕饿鬼,并不是讲你贪爱对象去堕的,是说你那个贪心重去堕的,不管你什么对象!你贪恶法,在饿鬼里头是很苦的无财鬼;你贪佛法,佛法是善法,你在饿鬼里头是多财鬼,你还是个鬼。佛是叫你断贪心,不是叫你换贪的对象,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因此,世间法我们要舍,佛法也要舍,世间法不能贪爱,佛法也不能贪爱,我们心才能清净,我们念佛才能到一心不乱;有一丝毫贪婪,就是一心的障碍,你念佛要想念到一心就不容易,甚至想到功夫成片都很难。

  我常常跟诸位说,在我们修学这么多年的过程中,自己深深体验到,功夫不能成熟就是这些障碍没有去除干净。因此,在无量法门里面只能取一门,如果取太多,你就是贪得太多,不容易舍!我只取一样,舍起来容易。太多了,舍这个挂念那个,舍那个又挂念这个,麻烦可大了。所以法门只能修一个,对於其余的法门,我们赞叹,决无毁谤。像善财童子,像五十三位善知识,自己谦虚,我只学这个法门,人家说那个法门好,我已经选这个,我还是这个路子走到底,绝对不变心。那个法门好,我赞叹!你们去学,我恭敬,我敬仰,我还是学我这个,决定不改变。你这一生决定成功!凡是见异思迁都是大病,几时才能到功夫成片?一心不乱更不可能。专精於一门,他心定了。见异思迁的人,心不定,心不定就是生死凡夫;心要是定下来,就有出头的日子。

  演【故唯知所证为极,不复知有大乘妙用。】

  这是讲小乘人的见解。

  演【闻净土化生,自心不喜乐也。今日回心,乃知大乘妙用,如是广大,如是无尽尔。以不知蕴亦是空,故不知一切浮尘幻化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】

  这三句也是《楞严经》上重要的一段经文。『一切浮尘幻化』,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,我们今天所讲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乃至於自然现象,全都包括在这里面。「浮」是不实在,「尘」是不清净,这两个字在此地都是比喻。「幻化」是说出它的真相,它不是实在有的,不是真有,是幻有;幻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!所以聪明人晓得当体即空,不必慢慢分析才知道它是空的。

  『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』,这是说一切法的真相。如果诸位真正把这句参透,用念佛法门来说,你现在就是理一心不乱,就证得了。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就是这个境界。回向偈里面讲,花开见佛悟无生,悟什么境界?就是这个境界。一切万法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,你明白这个道理,才知道不来不去,没有来去!这个是事实的真相。可是这个真相我们没办法觉察到,我们看到一切法逐渐在演变,好像有过程慢慢在发展,其实那是我们看错了,事实决不是如此。所谓生灭是刹那之间,也可以说生灭同时,因此就没有生灭了。

  佛在经上给我们一个概念,是不是事实真相我们很难说,但是我们总可以说一定是非常接近事实,因为真正事实的确说不出的。佛给我们说,一弹指六十刹那。什么人弹指?不是我们慢慢的弹,经上讲是勇健之人,勇猛健康的人,他弹得有力量,弹得很快。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灭。我们普通人弹指,一秒钟可以弹四次,四乘六十乘九百,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。什么生灭呢?我们这个身体,整个宇宙这个境界相,所以这个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从前人能理解佛讲的宇宙人生真相,我们今天对他不能不佩服,实在是难懂!现在我们借用科学的工具,容易体会得多了。譬如我们看电影,我们在电影银幕看的那个影像就像真的。其实他那个就跟佛讲的刹那生灭原理一样的,一秒钟,那个镜头开关换片子换二十四次,镜头一打开放一张底片出来,再关起来又换一张,再开开放出来给你看,一秒钟镜头开合二十四次,就是二十四个生灭,我们看的电影影像就像真的一样。佛给我们说,我们这个宇宙人生是个电影大银幕,速度多快?一秒钟开合二十一万六千次,所以你把它当真的了。而且这个电影还是个立体电影,你没有办法感觉到它是个假的。

  其实真相如此,哪有生灭?没有生灭,没有来去!你说你从家里到这儿来的,哪有这回事情?没有这回事情的。这叫做空,这就叫空义。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,你才晓得一切法决定平等,决定是空寂的,不但是空而且清净寂灭,那么你在一切法里头决定不会起心动念,不会分别执著,你就入了这个境界,你才能真正得到自心变现的自性法界,得到全体的受用,得大自在了。就好像作梦一样,忽然知道自己在作梦,知道自己作梦很好!大做其梦,反正是梦!在梦中可以尽情享受,你也没有贪、没有瞋、没有痴,为什么?晓得是梦境。诸佛菩萨的受用叫做游戏神通,他为什么游戏?他晓得都是假的,没有一法是真实的。

  一切万象,我们身心都是如此,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。既然晓得当处,就是没有来去,既然晓得当处生、当处灭尽,就是没有生灭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垢不净,这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种真相佛证得,他见到这个事实真相。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?我们的心太粗,粗到连电影画面二十四个生灭就把我们骗了,我们就看不出它是不生不灭的。何况一秒当中,真的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,我们怎么能觉察得到?心太粗了。愈是甚深的禅定,心愈细。佛在经上讲,这个境界到什么时候能见到?八地菩萨,八地菩萨叫不动地,八地以上的境界了。《楞严》上这一句经文,讲的是阿赖耶的三细相。佛不骗人,每个人将来证到八地,他确实见到!如果证到八地见的不是这个情形,那佛妄语,佛欺骗人。佛不骗人!你自己进到这个程度,事实的真相你就看到,真相大白。

  所以佛在经中所说的这一切境界都是现量境界,他自己亲证的,不是推想的,不是根据理论、数学来推演的,是他亲自见到的,五眼圆明,亲自见到这个境界相。这种境界在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乱,但是初证理一心还是见不到。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理一心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再到八地,你想想看,理一心里头有浅深程度不同,这是很深很深的理一心不乱,才能见到这个境界。小乘人已经入九次第定,他都见不到,何况我们呢?小乘人:

  演【遂执境为有。】

  他我执可以破,法执不容易破,道理就在此地。境界就是讲的法,他认为这个是有的。

  演【唯欲避境趋寂也。】

  我们现在所谓逃避现实,他要找一个清净寂灭的地方修行,避免外面境界的困扰。

  演【今日回心,乃知本不相碍,当体全空,度而无度耳。】

  如果他知道事实真相,他必定发大心,那是没话说的,他也会效法诸佛菩萨,不甘心做一个小乘人,一定是这样的,为什么?慈悲是性德,他本性里面的德能自自然然会起作用,性德一定会现前。由於这个误会,这叫所知障。二乘人断烦恼障,没有断所知障,破我执而没有破法执,有法执,有所知障,他自性的性德不能现前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疏【而单修禅定,不愿往生,是为大失矣。】

  这是讲小乘人。小乘人专修禅定,禅定功夫很深,达到第九定,他不愿意往生,这个损失太大了。如果他一旦觉悟了,菩萨给他一开导,他听了之后就明了、就相信、就接受,这一回头,回小向大,念佛求生净土,以他这种功夫,只要一回头,他就是生方便有余土。因为他这种定,在念佛人讲就是事一心不乱,因为事一心断见思烦恼,破我执。小乘人是用甚深的定功破我执,断了烦恼障,所以他回小向大,不是生凡圣同居土,他是生方便有余土,比我们一般带业往生的人高得太多了。

  这个经,也是大慈大悲为化导二乘人而说的。所以在序分里面,我们看到十六位尊者,都是代表小乘人,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。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