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七十五页,这是讲到教起因缘第四段,第四个因缘:
玄义【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,良以乍得我空,即生耽滞。闻说净佛国土,教化众生,心不喜乐,故令回小向大,发意往生。】
这是第四个因缘,是特别对小乘人来说的。『二乘』就是声闻、缘觉,这些人他不修净土。换句话说,他有相当重的执著,得少为足,在修行过程当中得到身心自在,他就很满足了,他就止住了,不肯再往前精进。佛对这样的人也非常慈悲,知道他的过失,以净土法门来接引他,成就他究竟的佛果。
演【二乘执空者,二乘人单修正观者,但念空无相无作。】
小乘的法门很多,也有完备的经律论三藏,天台家判为藏教,有小乘经、小乘律、小乘论,经律论三者具足,依照这个来修行。小乘人修学的原理原则就是要破我执、破人我空,所以他要念『空无相无作』。
演【兼修助观者,多由四空以入灭尽,故皆执空。】
『四空』就是四空天。小乘人他修行的功夫是九次第定,要经历四禅、四空定,然后再超越。四禅、四空一共是八定,这八种禅定都叫做世间禅定,没有能够超越三界,修成了,不过是生到四禅天,或者是四空天。四禅天、四空天寿命很长,但是四禅天还有佛法,四空天就没有佛法,我们佛经里常讲的三途八难,八难里面就有四空天,叫长寿天。什么叫遭难?你虽然这一生在世间,没有闻佛法的机会,这就是遭难。因为有闻佛法的机会,就有超越三界的机缘;你现在没有这个缘分,这一生必定空过,佛法称为遭难。四空天是八难之一,八难就是八种都没有机会接触到佛法。
二乘人,有利根跟钝根。利根的阿罗汉从四禅就直接顿超,快速的证得九次第定。钝根的阿罗汉必须经过四空天,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证阿罗汉果,到九次第定。因此我们晓得,单单靠甚深禅定的功夫,只能断烦恼障、破人我执,不能破法我执,不能破所知障,因此他不能见性。这是单单修禅定的,他由四空天入灭尽定,这个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,过去我们在《楞严经》里面常常讨论到的。
由於他多生多劫修学的习气,所以他执著空,就是执著法空,他晓得人是个假相,是四大五蕴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相,所以他不执著身是我。换句话说,小乘人比我们凡夫高明得太多。我们凡夫很可怜,把这个身执著是我,所以有六道轮回。他已经晓得身不是我,身是个空的,但是他不知道五蕴也是空的,他不晓得这个道理。我们读《心经》,「观自在菩萨,照见五蕴皆空」,那是法执也破了。法执破了,明心见性,这是小乘人没有办法达到的境界。这是第一个,说明他的执著。
演【又复声闻人,多於四谛中,居灭已休,更不前进,成缠空种。】
这是小乘人第二个大毛病。前面是讲修行过程当中习气难断;这一个,他误会他所证得的偏真涅盘以为就是究竟。『四谛』是苦集灭道。「灭」谛是出世间之果,「道」是出世间之因;苦集两条是世间因果,「苦」是世间果,三界统苦;「集」就是烦恼,那是三界之因。苦集灭道四谛,是说世出世间两重因果。如果我们读天台智者大师的四教,就晓得四谛有「四教四谛」,这里面浅深程度相差很大。二乘人所修的是藏教四谛,换句话说,生灭四谛,他始终就守在这个范围当中。他修道,这个道多半是指三十七道品。小乘人所修的法门非常多,总而言之,不出三十七道品。正如同大乘佛法有无量法门,总不超出六度,六度是它的总纲领;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纲领。
他把见思烦恼断尽,这是证到四果罗汉,於是他就住在这个境界里,认为没事情了,四果罗汉无学了!所学的东西全部学毕业了;的确是毕业了,不过他这个毕业是小学毕业。见思烦恼断掉,还有尘沙、无明,他自己不知道,他要是知道了,必定是回小向大。他不晓得,自己以为得到究竟了。『居灭已休』,灭就是他证得择灭无为,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偏真涅盘,他不再前进了,住在这里头。因此,世尊常常在大乘经典呵斥他们「堕无为坑」。偏真涅盘就是无为坑,掉到这里面去了,这很可惜!不过罗汉绝对不是永远住在无为坑,这地方虽然讲『更不前进』,它是有时间性的。经典上常讲,阿罗汉证得无为,在这个境界住二万大劫,然后才会觉悟,才会回头,这是相当长的时间。辟支佛比阿罗汉聪明,要住一万大劫才能回头。经上常讲「定性罗汉」就是指这种人,他在偏真涅盘境界住的时间太长,而不肯往前进。『成缠空种』,被空缠缚住;「有」他超越了,他不能超越空,被空缠住了。这是讲四果声闻。
演【缘觉人多於觉明中,即立涅盘,而不前进,生不化种。】
缘觉就是辟支佛,根性比声闻利,他是修观,从十二因缘入门。声闻是修定,从定入门,断见思烦恼。缘觉聪明,不但有定而且有觉观,从十二因缘入门,晓得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这是佛常常讲的,因缘生法没有自性,当体即空,他懂得这个道理。所以,他对一切法能够舍,他不执著。他将自己证的这个境界以为是究竟圆满的涅盘,不晓得他的境界跟阿罗汉差不多,高明不了多少,也是在无为坑里面,所以他也不清净。这一类的人「生不化种」,化就是变化,他中止在这个地方。
演【故多执空、不修净土者。】
声闻、缘觉,这两种人修到小乘究竟果位,都执著空,这个『空』就是涅盘,也就是四谛里面讲的灭谛,他执著这个。因此他『不修净土』,他认为自己已经证得涅盘,还有什么好修的?不肯修净土。
演【自谓已得涅盘故,又复厌离有为故。】
一个是自己已经证得涅盘,证得涅盘就成佛了,自以为圆满了;另外一个,不愿意再修了;这是他的毛病,病根就在这个地方。佛为什么劝这两种人修净土?诸位要晓得,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帮助我们达到究竟涅盘。他们所证得的,是相似的涅盘,而不是究竟涅盘,只断见思烦恼,没有破根本无明。佛不用其他法门来教他们,而用念佛法门来教导他们,这真是大慈大悲。如果他一回心转念,念佛,他立刻就往生;除非他念头不转,一转就往生,而且往生的品位比我们高。他这个程度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生凡圣同居土,是生方便有余土,为什么?他已经得事一心不乱。事一心不乱就是断见思烦恼,他们个个都是断见思烦恼,所以只要回心发愿,他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上善之人。的确没有任何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直捷、稳当,佛为什么叫他念佛,道理在此地。
由此可知,如果我们念佛,纵然功夫差一点,生凡圣同居土,比起二乘人没有回小向大的,那我们比他高明太多,他不如我们。可是,二乘人有几个肯回小向大?不容易,真正入到那个境界,你要想劝他回小向大,太难了,几乎是不可能。佛怎样劝他们?他们确实已经证得九次第定,还没入涅盘,这个时候劝他们就是个机会,所以佛这个用意是对这个时候的阿罗汉。这个时候的阿罗汉是哪些人?就是经里面常讲的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就是他们。本经一开头列著上首十六位阿罗汉,就是对他们说的。这些人,他们有没有往生?我想决定是往生。所以,佛是对他们来讲的。佛陀在世的时候,这些证得阿罗汉的弟子都念佛求生净土,何况后世!
中国历代翻经、弘法的祖师大德,在隋唐以前几乎都是证三果的人,四果很少见,但是三果很多,所以这个经才能译得这么好!翻经的确不是容易事情,我们中国人的福报比外国人大得太多了,外国人今天拿到这个经本翻成他们的文字非常困难。修行证果的人,才有能力从事这个工作,一般人没有能力译经,为什么?开经偈上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他不解经典里面的真实义,完全文字翻过去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佛法意思在文字之外,不能依照文字翻,古人常讲「依文解义,三世佛冤」,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,三世诸佛都喊冤枉。
十多年前,李老师遇到一个外国人,拿著一本英文的佛学字典。老师就叫他查两个名词,把意思讲出来。老师问:什么叫二足尊?他说,「两只腿里面最尊贵的」。什么叫实相?他说,「真实的外表」,实就是真实,相就是外表。完全是望文生义,这怎么能翻经?所以外国人翻的佛经就可想而知,的确是不容易。中国人有幸,那个时候翻经、注解、讲经的大德都是修行证果的人,许多是佛菩萨再来的。所以我们中国人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,将来的世界是中国人的世界,大家不能自暴自弃,要好好的努力,要自强。
佛用这个法门劝小乘人快速的证得究竟圆满,这是说明了他的用意。
下面再详细分析:他为什么不修净土?『良以乍得我空』,「乍得」就是刚刚证得,欢喜!难得烦恼断尽了,那个乐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。烦恼断尽,这快乐!如果涅盘境界不快乐,他早就舍弃了。小乘人证的那个境界非常快乐,他不愿意舍弃,你劝他修什么,他也不肯干。到那个时候,佛劝他都不行。
演【乍得我空者,空有四种:一人空,二法空,三空空,四空空亦空。】
由此可知,它是四个层次。小乘阿罗汉才证得第一个层次。第二个层次是菩萨所证得,证得『法空』,叫权教菩萨。实教的菩萨,才能证得『空空』。『空空亦空』,那是地上菩萨的境界,那是真正的清净。
乍得我空,他证得这个境界,『即生耽滞』,他就止在那里面,他就生耽滞、执著的心。
演【即生耽滞者,谓沈空滞寂,堕无为坑,饮三昧酒也。】
这两句都是比喻。『三昧』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,也翻作定,刚才讲的九次第定,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。我们的享受不正常,有苦乐忧喜舍这五种。苦乐忧喜是不正常的;舍受是心情很平静,没有苦乐忧喜,虽然很好,它时间短暂,不能永远保持。永远保持这个境界就叫定,暂时有这个境界叫舍受。实际上,定就是舍受。心没有忧喜,身没有苦乐,这才叫正常的享受。阿罗汉现在是完全证得,完全得到这个境界,所以他就止於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舒适,非常自在。这是佛对他们的批评,『堕无为坑,饮三昧酒』,那个酒一醉了,他就不动了,形容他们。
演【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者。】
他虽然听到大乘法,他也没有太大的兴趣,为什么?因为菩萨道难行。小乘人舍离一切境界,得到清净自在、清净寂灭,而菩萨必须在闹市当中心地清净自在,功夫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。菩萨禁得起诱惑;小乘人禁不起诱惑,我躲你,我不跟你们往来,图一个清净寂灭。所以,小乘人没有度众生的愿。不是说他不度众生,你要是去找他,他要喜欢你了,他也会教你,他决不主动教别人。你去找他,如果他跟你没有缘分,他不接纳你,有缘分的话他会接受;不像菩萨,菩萨是大慈大悲有教无类,这是心量不相同。
正因为小乘人不愿意度化众生,所以他对於净佛国土(就是西方极乐世界)没兴趣。我们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一点要搞清楚,如果不搞清楚,将来去不了!是为了将来要度化众生,完成四弘誓愿里面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你要没有这样的一个愿,西方世界去不了。因为西方世界那里面的人个个都是心量广大,都是发愿普度众生的,你发愿到那儿去享福,这个不行,大家没法子容纳你。小乘人他那个心就是自己要享福,不愿意找麻烦,不愿意度众生,这就是志趣不相投,所以他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演【净名经云。】
『净名经』就是《维摩诘经》。
演【菩萨取於净国,皆为饶益诸众生故。】
是为这个缘故。底下是讲三种菩提心:
演【宝积。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不谄众生来生其国。】
这些地方虽然是佛菩萨的境界,我们现在要明了、要学,因为大环境跟小环境是很相似的,阿弥陀佛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,这是一个大道场,我们今天这小图书馆是个小道场。阿弥陀佛虽然有弘愿要接引十方念佛发愿求生的人,他并不谄媚巴结,「你们一定要到我这里来」,不是这样的。你们愿意来,欢迎,你不愿意来,决不勉强,这个是对的,佛心才清净!如果看到你们愿意来了,欢喜,不愿意来就烦恼了,那佛还是凡夫。诸位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此地建的无论道场大小也是如此。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,来学的都欢迎,不愿意来的一丝毫不勉强,决不到外面去拉信徒,决不到外面去撒广告,这是学佛的态度。
乃至於讲经,讲经的听众也是他自己来的,也不是到外面去拉来的。不同其他的宗教要到外面去拉人来听,佛教没有。佛教只告诉你,我们现在此地有讲经,来不来是你自己的事情。我不告诉你,对不起你!这个机会总要告诉你,你愿意来,欢迎,你不愿意来,也不会怪你。从前寺院丛林讲经,将幢挂在旗杆上,外面人一看:今天这个寺院讲经了。喜欢听经的,他就来了,决不到外头去拉人。这是直心!虽然是弘法利生饶益一切众生,不能把自己的直心失掉,这是菩萨净土;心地清净又利益众生,利益众生决不失掉自己的清净心。
演【深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。】
『深心』,简单的讲,就是好德好善,这是深心,欢喜一切善法。菩萨纯善,佛是止於至善,凡是喜欢善行,这些众生自自然然他就来了,西方净土也是这个道理。六道轮回就是这么一个原理,其实你来生往哪一道去,决不是阎罗王把你判决送去的,也不是佛菩萨主宰叫你去的,而是你自动去的。怎么去的?那个地方你一看到很有兴趣,正是孔老夫子在《易系辞》所说的「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,志同道合。喜欢做恶的,统统到恶道去了,他一看那个境界志同道合,他就去了,喜欢行善的,他就到善道去了。
六道的业因固然很复杂,但是最主要的,天是十善业道,人是五戒。过去生中修五戒、五常,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跟五戒的精神是一样的,这叫人格,六道里面取得人道的资格。生天的资格就是十善、四禅八定、四无量心。天有二十八层,下面六层,欲界天是以十善为主;四禅天、四空天是以禅定跟四无量心(慈悲喜舍)为主。饿鬼道的业因是悭贪;畜生道是愚痴,不能明辨是非、善恶、利害;地狱道是瞋恚。这是佛在经论上给我们说的六道的业因,我们不可以不知道。声闻的业因就是修四谛法,缘觉修十二因缘,菩萨修六度,佛是平等心,真慈平等这是成佛之因。我们从这里看到,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志同道合。『具足功德』,功德就是信愿行。
演【乃至六度万行等。】
那就是菩萨往生其国。菩萨,从别教里面说,三贤位的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或者生方便有余土,地上菩萨往生一定生实报庄严土。所以往生西方净土一定要发愿教化众生,要发这个大愿,这就是讲的具足功德,具足善因。这桩事情正是小乘人所缺乏的,小乘人只度自己不度众生,所以他对这个条件很难接受。
演【心不喜乐者,向由著有。】
一向他执著有。
演【故受轮回。】
证得阿罗汉以前,他在生死轮回,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著有,有善、有恶,有贪、有瞋、有痴。这些东西确实统统没有,而是你自己迷心里面的幻觉,拿现在的话来讲,纯粹是一种抽象而不落实际的妄想。譬如贪,你仔细回光返照一下,贪在哪里?身体哪一部分、哪个细胞里面有贪?找不到!《金刚经》上讲「三心不可得」,贪心不可得,痴心不可得,瞋恚心不可得,善心不可得,恶心也不可得,你去找找看,那个心在哪里?如果晓得在哪里,好办!现在外科手术很发达,哪个细胞里有贪心,把它拿掉,你贪就没有了。找不到,没有!
可是我们一般人有几个人回光返照,去找找自己这些烦恼究竟在什么地方?觅贪了不可得!譬如我们在境界里起了贪心,古德常说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你贪心起来不要紧,贪心一起来,马上回过头来找,贪心在哪里?你去找,这一找贪心就没有了,这就叫做观照。不会观照的,用一句佛号来代替。因为观照的心要很微细,粗心大意的人不行,做这功夫很难成就。实实在在了不可得!所以六道轮回这叫冤枉,没有这些东西,自己以为有,以为有是不是真有呢?不是真有,假有。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。
小乘人到这个时候,他算是觉悟了,他证得正觉。正觉是晓得人我空,晓得见思烦恼都是空的,他才能把它断得了;如果不知道这是空的,就断不了。他知道见思烦恼是抽象的,是了不可得的,只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而已,其实哪有这些事情?现在他入了这个境界:
演【轮回乍息。】
超越六道轮回,得自在了。二乘人得半个解脱,没有究竟解脱,他是超越六道轮回,不再到三界受生。如果他再到三界来,那是乘愿再来,不是业力来的,是愿力来的。凡是愿力来的,那都已经回小向大,他要不回小向大,他不肯来的,为什么?他来就是来教化众生,否则的话,他来就没有意义了。所以不回小向大,他就不会再回来。
演【味著偏空涅盘之乐。】
所以禅里面有味,那是享受。『味』是代表享受,至高无上的享受那就是『偏空涅盘之乐』。这个空不能叫真空,只能叫偏空,也是真空,真空不圆满,只能证得一部分,不是圆满,所以叫偏空。
演【闻说菩萨广行万行,净土化生,自然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也。】
一听说净土,要法门无量誓愿学、众生无边誓愿度,这个事情太麻烦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,这是阿罗汉的念头,所以他当然不愿意接受,提不起兴趣。小乘人大致上状况就是如此,可是佛还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他,使他回头,『故令回小向大,发意往生』。这是佛说这个经的第四个意思。我们再看下面,莲池大师对这段文他老人家自己的注解:
疏【乍得我空者。】
他这个注很详细,确实使我们能深入经教。诸位对於《疏钞》真正熟了,一切经论都可以触类旁通,因为所有大小乘经论原理原则都是相同的,真是「一经通,一切经通」。但是一部经贯通实实在在不容易,我们要是没有莲池大师《疏钞》、古德法师的《演义》,《弥陀经》的经义我们很不容易看得出来。
疏【小乘但悟蕴中无我,不知蕴亦是空。】
『蕴』是五蕴,色受想行识,这五类是从大类上分,如果细分,任何一法的生起都是无量因缘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非常的复杂。佛将无量的因缘再归纳成五大类,叫五蕴。五蕴一展开就是百法,而百法就是一切法的归纳,天亲菩萨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。所以,五蕴就是一切法的归纳,归纳成五大类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出不了这五大类。有情众生,就是五大类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。色是物质,受想行识我们现在把它归纳为精神。凡是动物,除了物质的肉体之外,还有一部分是精神,才是个活的东西。假如是植物与矿物,就没有精神这一部分,只有色。色里面,讲地水火风这四大。四大,几千年前科学并没有发现这些物质的结构,佛就已经给我们说出来了。佛在经典里面常讲,一切相叫一合相,一合相才是真正平等相,就是所有这些现象是同一个物质组合的。
四大是物质的四种要素。「地」,它是一个物体,哪怕它再小,它是一个物体,地代表体、物体,「火大」代表它有温度,现代人讲带阳电,「水大」代表湿度,水大是带阴电,「风大」说明它是动的,不是静止的。我们今天看到所谓原子、电子、基本粒子,将来科学再分析,还能发现更小的。其实佛在几千年前就看到基本的物质,经上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,物质最小的,叫极微之微;阿罗汉的天眼看不到,佛五眼圆明看得清清楚楚。所有物质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排列组合的,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。所以佛法看一切现象是完全平等的,古人比喻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质料都是黄金,虽然做各种不一样的东西,几千种、几万种形态不一样,原料完全相同,价值是一样的。
五蕴分作两类,一类是精神,一类是物质。所以五蕴再归纳就是色心二法,色就是讲物质,心在五蕴里面开成四个,受想行识都是心,识是心的本体,受想行是心的作用。阿罗汉他明白了,原来五蕴是有,五蕴里头没有我,我是假的。譬如房子,房子是假的,建筑材料是真的,房子是什么东西做的?原来是钢筋、水泥、砖头、瓦块,这些东西是真的。我们把建筑材料排列,建成一栋房子;材料堆在那里一堆,就不叫房子。其实,房子有没有生灭?不生不灭。排起来是那么多材料,拆开也是那么多材料,房子没有生灭,只有排列的聚散而已。
我们这个人身,也是四大五蕴聚集而现的相,我们人有没有生灭?没有生灭!真的没有。你要以为人有生灭、有老死,那是你的幻觉,看错了,没有生灭。像我们这个书一样,装订成册了,这是一本书,拆开来之后,那么多纸张散开,问你有没有书?没有书了。书有没有生?没有。装钉起来,这里面没有多一张纸,拆开来也没有少一张纸,它就是因缘聚与散而已!聚集的时候不增,散掉的时候不减,不增不减,不生不灭,一切法的真实相如此。生就欢喜,灭就痛苦,这是你看错了,误会了,是你自己不了解事实的真相,你自己才找这个麻烦。如果真正明白事实真相,哪有生死!如果一个人生死这个念头打掉了,得失也没有了,这个人多快乐!阿罗汉证得这个境界,所以他非常快乐。他晓得五蕴里头无我,但是他不晓得五蕴也空。譬如,我们明白房子是假的,是这些建筑材料聚散而现的生灭,其实找不到生灭相,再研究那些材料,也是因缘聚合的,没有一法不是因缘聚合,既是因缘所生的,那就完全没有自性。佛经里面虽然讲到基本的物质,基本物质从哪里来的?还是因缘显现的,所以才讲到当体即空。
基本的物质从什么地方来的?从见分变现出来的,也是无中生有。那要讲到阿赖耶的三细相,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从无明生业相,业相就是动相,从这个动里面生见,就是见相;见相,我们现在讲是精神的一部分,所以物质是精神变现出来的。换句话说,心物同源,心物可以互相转变。但是这个境界,现在科学家还没有达到,科学家今天晓得能与质可以转变,但是那是质之能,不是心能。佛法讲心之能与物质可以互相转变,假如能够达到这个目标,那我们这一切受用就随心所欲。
西方极乐世界、诸佛国土,为什么那样庄严?想穿衣服,衣服就在身上,想吃东西,吃的东西就摆在面前,吃完也不要洗碗,就没有了,就空了。在我们看来,简直是神话小说!其实在理论上讲得通。哪一天我们真正到心能与物质可以互相转变的时候,没有一样不是随心所欲!所以西方极乐世界,是科学发展到最高峰的地方。我们这个世界的科学家,最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留学,学那些最高明、最圆满、最究竟的科学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确实西方这些大科学家,真是人类当中一等一的聪明人,可惜没有接触过佛法,没有听到佛经,如果听到佛经,接触佛法,他会更聪明,发明的东西一定会更多。佛经里面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启示,科学愈进步,对佛法愈有帮助,佛所讲的东西都被证实了。
所以,他不知道五蕴是空。五蕴是空,精神一部分不必说了,就是色,色也是空,色也不是个真实的。我们讲到最基本的物质,也不是实实在在有的,也是因缘生法,它的缘是业相、见相,所以才变现出相分,变现出境界相。不但要有甚深的禅定,还要有真正的智慧,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,像《心经》里面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」,这不是浅般若,深般若,甚深的智慧,行就是观照,照见了,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色心二法了不可得,这是照见了五蕴皆空。他法执也没有了,也不执著法了,这样才能证得究竟圆满菩提。二乘人没到这个功夫。
演【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者,空有二:一我空,谓无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此是二乘所证。二法空,谓无色受想行识,此是菩萨所证。今文蕴中无我,是我空也;蕴亦是空,是法空也。小乘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故悟蕴中无我。若照见五蕴皆空,则是大菩萨境界,故彼不知。】
《金刚经》里面,前半部讲破四相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不是菩萨。菩萨的标准,最低限度要破四相。破四相的菩萨,跟小乘阿罗汉的功夫平等;小乘阿罗汉破四相,无我!无我,这个菩萨在大乘菩萨里面位置不高,三贤位的菩萨,在圆教是七信位的菩萨。圆教初信位的菩萨,是五十一位菩萨里面第一个阶级,好像念书一样,一年级是小乘初果须陀洹,他身见破了,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,他还有我执,必须到四果才破我执,为什么?思惑断了,就是贪瞋痴慢疑断了,才真正做到无我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境界,是从圆教七信位讲起。后半部的境界就高了,破四见,「若菩萨有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菩萨」。境界比前面高,前面破相还没破见,后面破见,彻底破掉了,那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,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,这叫法身大士。照见五蕴皆空,这是《金刚经》后半部的境界。
此地所引的,这是小乘,小乘人修三十七道品,分七个科目。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这三科十二目,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,我们念佛也不例外,不能缺少。所谓正助双修,念佛是我们正修,如果在生活当中能加上这三科十二个项目,就能帮助我们得一心,帮助我们成就功夫成片。
四念处,第一个是『观身不净』。众生最大的障碍是太爱惜自己的身体,这是不了解事实的真相。不爱惜自己身体是过失、是错误,太爱惜身体也是错误。佛门常讲「借假修真」,我要好好的保养这个假身体,拿这个来修真,这是误会了,借假,假是什么?佛法是假的,借这个假佛法修真性,而不是这个假身体。所以这个地方真是一点都不能搞错,一错就差太远了。所以要晓得,身不净。身不净,你对这个身一定会起另外一种看法,人生观就不一样了。我知道这个身体不清净,工具而已,我现在要好好的利用这个工具,我要成就一番事业,他就会善用这个身。不了解真相,他把这个身当自己;了解真相,身是我的工具,是我成佛、了生死、断烦恼的工具,我要好好的利用它。我不会糟蹋它,也不会爱惜它,当作性命一样的看待,用不著,好好的善於运用它就好。
身确确实实是一部机器。我们今天讲软体、硬体,我们全身机器就是如此,软体、硬体统统都有,组合的。这个机器要是善於运用,活一、二百年是正常的;凡是短命,换句话说,都是不善运用,就是不知道保养,把自己糟蹋掉了。我们中国的医学,实在是了不起!我的老师对中国医学很有研究,他说:中国的医学不是治病的,是教人怎样不生病而能活到二、三百岁。平日适当的预防,到真正有病,用针灸,现在讲是指压这一类,实在不得已才用药物,药物是很低级的治疗方法,高级的不用。凡是有毛病,总是哪里有故障!譬如血液循环不好,哪里故障了,把故障疏通,他就恢复健康,就正常了。真正高明的大夫,看你说话的音声,看你走路的行动,就能判断你十年、二十年之后什么地方会有病。观身不净,他就会善於利用这个身体,不会糟蹋它,好像我们自己有一部车,对这个车的性能完全了解,我好好的利用它做为交通工具,它寿命就可以长了。
第二,『观受是苦』。对於自己是更大的警觉,对三界六道轮回不再贪恋,晓得三界统苦,这里头只有苦没有乐。第三,『观心无常』。这个心是生灭心,生灭心是无常的,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,不会老想一个东西;如果老想一样东西,他就得定,那就叫三昧。佛教我们只想阿弥陀佛,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只想阿弥陀佛,那你功夫成片,就一心不乱,就行了。要多久?如果你一天能够成功,的确一天了生死往生极乐世界就办到。可是话说得很简单,你去试试看,不要说多,五分钟好了,你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一面阿弥陀佛一面还胡思乱想,所以没有办法!我们平常要练的是练这个。
为什么会有这些妄想?还是放不下、看不破。不知道这一切事实真相,是看不破,看不破你才放不下。如果你真看破了,没有一样放不下,看破了就会放下。放下能帮助你看破,看破又能帮助你放下。因此,我们看破一点,赶快要放下一点。说看破了,还不肯放下,你那个看破只看破一点点,你的功夫不会进步。所以,这两者是相辅相成,放下的愈多,看破的境界就愈高。所以一面看破,一面就要放下,绝对不要贪恋。不要以为:我什都放下,那我什么都没有了,我明天日子还怎么过?那你还是放不下,你还是没看破!真正看破了,福报自然!这里放下了,你命里头有的,到时候自然就来了。命里头虽然有,来了,我只要吃饱穿暖,多余的还是放下。所以,储蓄在法界里面最靠得住,不会变质也不会贬值。放在哪个地方都靠不住,放在银行会贬值,放在人家公司行号会倒闭,都是麻烦,还不如去布施。布施掉,因为你没有受用,你的福报还在,不但还在,还会增长,这是最聪明的人。
第四,『观法无我』,法是一切万法,一切万法统统无自性,没有自体。所以佛法说万法皆空,就是这个道理。照见五蕴皆空,这是大菩萨境界;小乘人五蕴不空,人我空了,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。
演【亦是空者,以五阴法,自性不生,则无有灭,本来涅盘故。】
涅盘就是寂灭。
疏【执境为有,唯欲避境趋寂,故闻净土化生,心不喜乐。】
他没有真正彻底明了事实真相,所以才有这种误会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(下载WORD文件 )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
Shou Ji Xue Fo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