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净土法门法师: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7集——手机学佛网

法师开示专题部: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净土法门法师: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7集  

  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五十九页:

  【开章释文二】

  这一段也相当的长,分为两个段落,第一段是略标,第二段详细的解释。

  【将释此经,总启十门:一教起所因,二藏教等摄,三义理深广,四所被阶品,五能诠体性,六宗趣旨归,七部类差别,八译释诵持,九总释名题,十别解文义。】

  这是大师首先说明他为我们解释这部经的方法。用什么方法来解释?中国自古以来,无论是讲经或者是注经,都有一定的方式,虽然说一定的方式,这个方式并不只有一种,有许多种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序文里面,看到有十几种方式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严与法华这两宗,华严宗的方法是「十门开启」,就是这十个纲目,用这方式来解释;法华宗用的是「五重玄义」,比这十门简单,只有五条。华严宗,因为《华严经》都是用十表法,十代表圆满,所以华严家解释经文也用这十个题目。其余各宗的解释方法,现在很少遵行。

  现代,在佛学研究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,所谓是科学的方法,用西洋这些做学术的方法来研究佛经。这个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时髦,很新颖,其实我觉得比不上古人。古人跟我们讲的是佛法,今人跟我们说的是佛学,佛学跟佛法不一样,佛法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;佛学顶多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看,与生死不相干,与断烦恼也不相干。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明了,而且要认真去修学。佛法可以欺人一世,但是你临命终最后一著,原形毕露,你到底有没有功夫统统露出来了,没有法子隐瞒。前几天广钦法师往生了,他老人家在世虽然活了九十五岁,他没有讲过经,也没有搞过名与利,没有做过佛教会的委员,老老实实的参禅,他晚年完全念佛了,不参禅了,自己念佛,叫人念佛。他最后走的这一著,表现给我们看,预知时至,无疾而终。今天在出家人最后一著能比得上他的,我一个也没有见到,可是居士当中修得很好的,像老和尚这样自在走的,我看到好多个。所以学佛要认真的去修学,不要搞花样,不要好奇骛怪,老老实实把这句弥陀念好就行了。莲池大师完全是遵守古大德的教训,这就是老实人。所谓老实就是能够以古人为师,师法古人,不求新花样。

  疏【此例华严疏旨。】

  『例』是一个例子。他是援例,援《华严经疏钞》解释大经的方法。

  疏【略为十门,前八义门。】

  前面八种叫『义门』,就是我们常讲的玄义。前面这八条是玄义,玄义就是全经的大意,是论全经的。

  疏【后二正释。】

  后面两条正式给我们解释经文。先要从题目解释起,然后再解释全部的经文。

  疏【又此与天台五重玄义,大同小异。】

  『天台』就是法华宗,用五个条目来释经。五个条目不少,华严宗这十个条目不多,为什么说不多不少?把这十条浓缩一下就是五条,五条展开来就是十条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十门开启与五重玄义在内容上来讲不增不减,都是圆满的。

  疏【盖开之成十,束之成五,稍有详略云尔。】

  十条讲得详细一点,五条说得省略一点,可是义理一定是很完整的。诸位看注解,这一段对这十个项目有简单的解释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十个项目的意义,然后才能观察到全经的内容。第一是讲:

  演【教起所因者。】

  这个『者』是个疑问的词,什么叫做教起所因?下面给我们解释:

  演【圣人言不虚发,动必有由,非无因缘而宣斯典,故首之以起教因缘。】

  『圣人』是指诸佛菩萨。诸佛菩萨不会无缘无故说一句话,也不会无缘无故对你笑,没这事情的。他一举一动都有很深的意义在,因此他一定有个道理。佛说这个经,什么原因?什么道理?一定有道理的。『动必有由』,由就是原由、理由,一定有个理由。『非无因缘而宣斯典』,斯典就是指这部《弥陀经》,绝对不是无缘无故来说这部经的。因此我们在研究这部经之先,首先要晓得他是什么原因来说这部经。这十个条目里面,第一个讲『教起所因』,「教」就是教学,「起」是兴起,「所因」就是它的原因。

  演【佛教虽广。】

  这个『教』就是教学。释迦牟尼佛的教学、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非常的广大,非常的繁多。他老人家当年出现在世间,三十岁证道,证道之后就开始弘法,就是三十岁示现成佛,八十岁圆寂。这四十九年当中,他老人家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,天天都是在讲经说法,而且一天是八个小时的课。后世弟子把它记录整理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《大藏经》,他老人家讲的东西太丰富了。

  我们现在中文《大藏经》是不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全都在里面?给诸位说,没有。因为我们所翻译过来的,也只是部分而已。原文的经典没有到中国来的还很多,来到中国而没有翻译的也很多。我们选好的、重要的、适合中国人修行的,选这些东西先翻译。换句话说,虽然不是佛所说的全部经教,但是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、最重要的东西,我们全都翻译出来了。

  演【不出三藏十二部。】

  『三藏』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这就把整个佛的教学资料内容全部包括了。『十二部』,「部」是部类,不是讲我们现在这一部书叫一部,不是这个意思。部,现在所谓体裁,写文章用什么体裁来写。佛经一共有十二种不同的体裁,有散文、诗歌、长短句、偈颂、咒语,有十二种之多。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体裁?等我们到后面再说,再给诸位介绍。大致上来说,无非是迎合一切众生的根性。譬如有许多人,你叫他看书,他看不下去;你叫他背书,他苦得很!你叫他唱歌,他很乐意,他唱唱就会了。好,你喜欢唱歌的,佛就说一些偈颂,偈颂都是歌词,谱上去都可以唱的,可见得佛的教化真正是极其善巧方便。

  演【未委此经何所摄属,故受之以藏教等摄。】

  这就第二个条目。为什么它摆在第二?这部经在三藏经里面属於哪一类?在十二种体裁里面属於什么体裁?这是必须晓得的。『藏』就是三藏,『教』就是十二部,后人怕我们看到这个名词产生误会,以为佛经只有十二部,所以就称之为十二分教。

  演【已知此经三藏之中修多罗摄。】

  『修多罗』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经。经律论三藏里面,它属於经藏。

  演【五教之中属终顿圆。】

  『教』的意思,是指五教来说的,五教也是根据法华宗的说法。天台大师判四教,贤首大师判五教,贤首就是华严宗,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,他判这个五教。五教是讲教学的过程,小教好比是小学,小乘教;始教是大乘的开始,好比是初中;终教是大乘的末后,好比是高中。顿教是顿超,不需要等级,小学、中学可以不必念,直接念大学,这是天才的儿童,顿教。圆教好比是研究所,最为圆满的。《弥陀经》,在五教里属於什么教?它是属於大乘最末后的,大乘终极之教,而且又是属於顿教,不但顿教,而且它还有分圆教的意思在里头。所以这部《弥陀经》,如果从五教上来讲,它具有『终顿圆』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它是属於大乘法里面的高级修学,不是普通的。

  演【未知顿圆之义深浅广狭,故受之以义理深广。】

  我们不晓得『顿圆之义深浅广狭』,所以必须跟大家谈一谈『义理深广』。这个也要晓得,你才真正理解这部《弥陀经》的理论依据相当深、相当圆满,这都是建立我们信心的。你要是不懂得这些道理,纵然念阿弥陀佛,跟著大家共修,你的信心不坚固,你的信心不清净。不坚固就容易动摇,譬如人家跟你讲禅好,你参禅去了;说密好,你念咒去了;再说戒律好,你搭衣持钵去了。那就是你信心不坚固,会动摇。信心不清净是什么意思?不清净是多疑。我念这个真行吗?真能往生吗?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?虽然不动摇,可是你的信心不清净,常常怀疑。你明白「义理深广」,你的信心就坚固,也清净了,不会怀疑了。所以这个条目的确很重要。

  演【既知义理包博冲深,未审此经被何根器,故受之以所被阶品。】

  这就是义理知道了,『包博』就是圆的意思,包是包容,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佛法,这个经全部包括了,《弥陀经》了不起!而且跟诸位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,也出不了这部经的范围之外,真正是包博,博是博大。『冲深』就是精深,博大精深!你在义理深广里头要是讨论这个问题,你真正能够确确实实肯定认识这部经的经义博大精深。你想想看,经文没多少,莲池大师的注解,我们现在的精装本两大册,可见得真的是深,真的是广!我们每天讲一个半钟点,把这部经讲完要整整讲一年,《弥陀经》不简单,不要小看它。这就讲已经晓得这个经的博大精深了。

  可是这个经『被何根器』,拿现在的话来讲,要什么样的条件、什么样的资格,才可以接受,才可以修学?底下就要谈到了,『所被阶品』,阶是阶级,品是品类,要跟你谈谈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。不要被前面这个条目吓坏了,这么深、这么广,恐怕我不够资格,我没有办法学这个。所以是要告诉你,这个法门人人都可以学,它妙就妙在此地。

  演【已知此经被机普遍。】

  就是加被一切众生,就是上、中、下三等根性的人,人人都能够修学,这个我们心就定了,心也安了。这个法门我也有资格学,个个人都有资格学,而且都能有成就。

  演【未知能诠何为体性,故受之以能诠体性。】

  『体』是本体,『性』是性质。『体性』,就是现在人所讲,理论的依据。佛讲这个经是怎么讲出来的?根据什么理论讲出来的?这跟第一条意思不一样,第一条是因缘,他什么缘故跟我们说的,那是问因缘,你为什么跟我讲。这个是你根据什么来讲的?你所依据的是什么?如果他说:我大概想像是这样的。那我们就不能相信了,那是你想像当中的,这个不可以,一定要有理论的依据。有理论有事实的依据,我们才能够相信。所以这个是要谈到,这是真正建立对於这部经、这个法门的信心。

  演【已知能诠之体如是该罗,未审所宗尊崇何义,故受之以宗趣旨归。】

  能诠体性就是五重玄义里面的辨体,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。我们晓得了,它所依据的是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来给我们说这个法门,来教给我们修学方法。但是我们不晓得怎么修法,『宗趣旨归』就是修行的方法。依据的理论明白了,用什么方法来修?这个项目要给我们说明它的方法。「宗」是宗旨,「趣」就是归趣,就是归向,用什么方法来修?修了之后结果如何?宗是修行,趣是结果。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最后的结果如何?这条就是五重玄义的明宗、论用。

  演【已知此经旨趣冲玄,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,故受之以部类差别。】

  它的修行方法以及修行殊胜功德利益不可思议,这个地方用『冲玄』这两个字来形容,而这两个字正是与本经原来的题目相应。本经原来的题目是「称赞不可思议」,冲玄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,方法不可思议,果报不可思议,实在是太殊胜了,所谓是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」。我们在前面也曾经为诸位说出了一些,第一不可思议的就是经上所讲的,只要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这个不可思议。一切经教里面,佛从来没有跟我们这样说过的。圆证三不退,特别注重那个圆字,就是果报不可思议。修行的不可思议,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带业往生,这不可思议。这是这个法门里面最不可思议的两桩事情。所以,它的理论太深,方法太玄妙了。

 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这么一桩事了,可是不晓得与这个经同类的有多少种。所以底下要说明『部类差别』,部是同部的,就是同说这桩事情的经典。譬如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与本经是同部的,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,还有《鼓音王经》也是同部的。同类的,像《华严经》就是同类,《华严经》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它也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,但是它修行方法跟这个不一样,这个是念阿弥陀佛,那个是修十大愿王,修行的方法不一样,目的是同一个地方,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,这就属於类。

  演【已知部类详略同别。】

  这是经过说明介绍,明了了。可是我们还有疑问:

  演【未委译自何时,凡有几译。】

  佛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,我们还不晓得这部经是什么时候翻的?什么人翻的?有几次的翻译?经典传到中国之后,有好几个人翻译,有好多种译本,譬如《金刚经》有六种译本。《心经》的翻译有十几种,最流行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,二百六十字,他翻的最简单。

  演【以至注释持诵有何灵验,故受之以译释诵持。】

  历代翻译的有什么感应?注解的有什么感应?受持读诵依教修行的人有什么感应?这个就像基督教里面讲的见证,由於见证,我们才死心塌地的接受,相信了。这是没有讲解经文之前,先把他解释经的方法告诉我们,才真正能够教我们断疑生信。

  演【大旨既陈。】

  『大旨』就是全文大意。『陈』是陈述。

  演【随文解释。】

  大意说完之后,当然就要解释经文了,解释经文一定是先解释题目,先要解释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

  演【先明总题,使知纲领,故受之总释名题。】

  先要对於经题的意思要明了,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总纲领。

  演【总义虽知,别文难晓。】

  『别文』就是经文,题目明白了,可是读到经文,这个经文每一字每一句都含无量义,我们初学的人看不出来。

  演【从如是我闻至终。】

  到这一部经的终了

  演【为何等文,是何等义。】

  『何等文』,什么样的体裁,什么样的章法结构。『何等义』,它这里面含的什么意思。

  演【使沈隐之义彰於翰墨。】

  『翰墨』,我们今天讲笔端,从笔端上统统都把它清清楚楚描绘出来,显示出现来,让大家一看都能够明了。『彰』,意思都能够明白。

  演【故受之以别解文义也。】

  这是第十条。到这个地方就是说明,为什么有这十门?而十门的次第不能错乱,因为次第是一个一个接著生起来的,就好像我们发问题一样,第一个问题答了,从第一个就产生第二个问题,第二个问题说完,也许又会生第三个问题,到第十圆满了,一切的疑问都解除了。

  演【五重玄义者,乃能召之名,所诠之体,会体之宗,宗所成用,上四教相,如天台教。】

  这一行半是简单说明什么叫五重玄义。五重玄义里面,第一条是『名』,解释经的名题。五重玄义它跟华严宗的方法不一样,华严宗是先讲玄义,最后再解释名题,五重玄义一开头就解释名题,经题解释完之后再谈玄义。『能召之名』,所以它摆在第一个。第二『所诠之体』,诠是诠经,它所诠说的理论依据。这就是经的性质,经之体性。第三个项目是明宗,就是宗旨,『会体之宗』,宗是讲修行的方法,体是理论依据,修行方法必定要与理论的依据相应,所以叫会体。如果你修行的方法与它的体性不相应,你这个修学就白费功夫,就不能相应。

  诸位要晓得,我们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,实在讲这是名,能召之名。很难得鸠摩罗什大师就用佛号做经名,这是他老人家特殊的心得,别有用心。本来经的题目不是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他给它取的,他这个用意很深,为什么?这一句名号就与本经的体性相应。阿弥陀佛是什么名字?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名字,自性弥陀的名字。你念这个名字,不知不觉就明心见性,把你的真性给念出来了。

  我们有人念佛念了一辈子,为什么都不能见性?不能见性不要紧,只要你能往生,往生就见性。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往生就见性,太妙了!这一生当中还没有往生,念这句阿弥陀佛就见性,有没有?有。古来有很多人都是没有往生之前,念这句佛号见了性。谁见了性?莲池大师见性了,怎么晓得?他要没有见性,这个《疏钞》他写不出来。蕅益大师见性了,他要不见性,《要解》他写不出来。近代印光大师见性了,他要不见性,他的《文钞》写不出来。你们去看看,他怎么见性的呢?念一句阿弥陀佛而见性的。

  这个地方我必须告诉诸位,一定要明了这个经的经义,那一句佛号才念得相应,与真性相应,才能够念到见性。因此,这个经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。你说我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我也懒得去研究经,我也不要去听讲,行不行?行!但是你这一生见不了性,你可以往生,那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见性。如果想我现在念佛就要见性,见性有什么好处?见性往生品位高,换句话说,你对於这个经论一定要下功夫去深究。不但要研究,要深入的去研究,然后是句句佛号都与你自性弥陀相应。既然与自性弥陀相应,就必定与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那一位阿弥陀佛也相应了。内与性是理相应,外面与那一尊佛是事相应,理事不二,这个念佛功德是无量无边。所以,这个宗叫「会体之宗」。

  『宗所成用』,修行之后必定有大用处,这个用处就是往生,就是成佛,可以说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要真往生,假的不行。像广钦老和尚这样的往生,临命终时不害病,说走就走了,想走就走了,要走得这么自在,这真的往生,一往生就真作佛,这个不假!广钦老和尚一往生,往生就真作佛了,圆证三不退,他这个往生品位决定不低,高品位的往生。我跟广钦老和尚只见过一次面,我在法华寺讲《地藏经》的时候,他老人家来听过一次经。

  五重玄义,第五是判教,教就是教相。判教,在十门里面包括教起所因、藏教等摄、所被阶品、部类差别,这些都属於教义上,都属於判教,五重玄义把这些包括在一起。『上四教相,如天台教』。天台有四教仪,专门说明天台宗教学的方法。天台四教仪,贤首五教仪,就是教学法。

  演【今贤首。】

  『今』是现在,莲池大师采用华严宗的方法,十门开启。

  演【则有十门差别。】

  十门差别与天台家五重玄义,实在是:

  演【大同小异。】

  特别给我们说明。

  演【稍有详略者,此详彼略也。】

  『此』就是贤首家,华严宗因为有十个项目,比较详细;天台宗只有五个项目,比较简略。所以说,此详彼略。

  演【此中释名,即天台名。】

  总释名题,就是天台宗的释名。

  演【此中能诠体性,即天台体。】

  能诠体性,就是天台宗的辨体。

  演【宗趣旨归,即天台宗。】

  宗趣旨归,就是天台宗的明宗。

  演【所被阶品,即天台用。】

  所被阶品,就是天台宗的力用。

  演【余五即天台教相也。】

  其余五种,就是天台宗所讲的教相。五重玄义跟十门开启,在内容上并没有差别,只是方式不相同。这是大意介绍出来了,下面是一条一条我们要探讨的。

  ◎【二、详释】

  详释,十个项目,每一个项目是一段。第一段是「教起所因」,又分总因缘与别因缘。

  ◎【初总】

  【先明总者,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,则一代时教,总其大意,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今此经者,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。】

  莲池大师的文章非常好,确实做到中国古人在文章法则上的要求:简要详明,简单、扼要、详细、明白。所以很多同修们要想学文言文,学文言文没有别的秘诀,就是熟读文言文,不必去念古文,念这个《弥陀经疏钞》就好!这就是最好的文言文,文也学会,意也明了,一举数得,何乐而不为之?你们想学文言文的,要把文章背到熟透,你不但能读,而且你也会写了,所以一定要熟读。

  先说「总因缘」,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因缘到我们这个世间来?我们先要讨论这个问题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,他干什么的?为什么要来?我们也到这个世间来了,我们为什么要来?我们是不能不来,业报!造了业,现在要受果报,你怎么能不来?当然要来。佛可没造业,他为什么也来?他来跟我们来不一样。我们怎么晓得他是这个原因来的?是佛自己为我们说的。这一段文出在《法华经》里面,佛是为『一大事因缘』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。一大事是什么?就是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』,为这么一桩事情。佛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,教化众生的宗旨就是这八个字。教学的目标就是入佛知见;入佛知见,换句话说,就成佛了。

  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,目标是什么?希望大家都成佛,他是为这个而来的。「开示」是他老人家的事情,老师的事情;「悟入」是我们的事情。他开示了,我们能不能悟入?这个开是打开,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封闭的,如有茅塞,堵塞了,所以你不能明心见性。佛以种种善巧的方法把我们茅塞拔掉,把我们的心打开。打开之后,我们自己还是不能明了,於是再进一步为我们一桩一桩指示出来,这是老师做的事情。老师只能做到此地,一桩一桩指示,我们做学生的人应该要恍然大悟,悟了之后要入这个境界,那就跟他一样,没有两样!所以佛开示佛知见、指示佛知见,希望我们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。所以,学生要能悟入!如果学生不能悟入,老师的开示就白讲了。诸位要晓得,开示是佛的事情,最低也是菩萨的事情。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这个因缘。

  莲池大师为我们指出来,『今此经者』,在这部经里面,佛用什么方法开示我们?『真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』,这个实在是了不起,这句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,所以我说莲池大师是见性之人。

  演【先明总者,总括一代时教也。】

  这是解释『总』的意思。『一代时教』,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。

  演【一大事因缘者,非三非五为一。】

  在《法华经》上,佛才把他的意思完完全全说出来,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佛在过去讲二乘:大乘、小乘,讲三乘: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而在法华会上把前面统统否定了。佛法只有一乘,没有三乘,也没有五乘,五乘里面包括人乘、天乘,『非三非五为一』,一乘,这是一。一大事因缘,「一」是指什么?一乘法,只有一乘法。「大」是什么呢?

  演【称体而周曰大。】

  『大』不是大小的大,不是相对的大,而是不得已用这个字来赞叹、来形容,为什么?『称体而周』,体是我们的真如本性,周是周遍的意思,圆圆满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。这个境界、这些事理决定说不出的,也无法想像得到,所谓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不得已用个「大」字来赞叹、来形容。这是「大」的含义。

  演【出世仪则曰事。】

  超越世间仪式法则,这叫『事』。

  演【众生本具为因,诸佛指示为缘。】

  这叫大事因缘。这个大事,原来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。六祖开悟的时候,他老人家悟入,是五祖忍大师给他讲《金刚经》,五祖给他开示,他一听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悟入了。他一悟入,他老人家就说,「何期自性,本来清净」,自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,本来清净的,没染污;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,就是这个地方的意思,这就是『因』,本来具足的,一丝毫欠缺都没有。具足什么?没有一法不具足,你本来具足跟诸佛一样的智慧。你的智慧是圆满的,你的德行是圆满的,你的能力是圆满的,你的才艺是圆满的,乃至你这个富贵也是圆满的,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,你本来具足!

  不但本来具足,本来具足我现在不能用怎么办?能用,他老人家后头又说: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。」能生万法,我才得受用,具足不能生,我就不得受用。具足能生,样样都有受用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你展开前面经文,佛那种享受,无论在精神、在物质上享受,我们人间没法子跟他相比。古人说:不读华严,不知道成佛的富贵。不晓得成佛的好处。那种种物质、精神享受从哪里来的?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能生出来的,不是外面求来的,不是有意去造的,不是的,是自性本来具足、能生万法,一定要懂这个道理。

  换句话说,我们本来是富贵人,本来没有烦恼,本来没有痛苦,现在我们搞得一身的痛苦烦恼,苦不堪言,原因在哪里?迷失了自性。自性就是佛之知见,你是迷失了佛之知见。佛是谁?你自己本来是佛!佛在《华严经》、《圆觉经》上讲过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。不是你将来成佛,不是你现在成佛,你本来成佛!本来成佛,换句话说,你本来就没有烦恼,你本来就富足,你本来就不愚痴!你现在是愚痴、烦恼、生死、业障重重,都是你迷了自己的本性,才现出这个幻相。所以说,『众生本具为因』。虽有这个因,如果没有佛的开示,我们自己不认识,所以一定要佛为我们开示,我们才恍然大悟,这才能入得进去。佛的教化对我们来说是增上缘,一切都是自己本来具足的。

  演【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者。】

  这八个字非常重要。

  演【三智圆显曰佛知,五眼圆明曰佛见。】

  你看这个知见,岂不就成了佛!『三智』:一切智,道种智,一切种智。一切智是正觉,道种智是正等正觉,一切种智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三智圆满,而且起作用显露出来,这叫『佛知』。这个佛是自性佛,就是自己。我们现在要问:每个人都具足这三智而且都圆满,为什么我们现在显不出来?因为我们有无明烦恼,我们的一切种智迷失了,显不出来;因为我们有尘沙烦恼,我们的道种智被遮盖,也显不出来;因为我们有见思烦恼,我们的一切智也显不出来。被这三种烦恼给障碍住、遮盖住,虽有,不显,虽然圆满具足,不起作用。就好像太阳虽然很亮,但是被厚厚的云彩遮住,我们看不到太阳,看到外面还是一片黑暗,被云彩遮住,不是太阳不放光。换句话说,并不是你没有佛知,是你有这三种烦恼,把你这个佛知遮盖了。你要把智慧透出来,必须要断烦恼。见思烦恼有五种见惑、五种思惑,一共有十类,你把这十类统统断掉,你的一切智就透出来;再进一步把尘沙烦恼断掉,你的道种智现前了;最后把无明也破除,你的一切种智现前了。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下面讲『佛见』。实在讲知见是一桩事情,知是讲心,见是讲起作用,就是见闻嗅尝觉知用一个字来做代表。佛有五眼,当然也有五耳、五鼻、五舌、五身,六根用一根来做代表。『五眼』,《金刚经》讲得很详细,佛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『五眼圆明』,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现在宗教徒赞美上帝,称他做全知全能,其实上帝也是迷惑颠倒,哪里是全知全能?跟我们差不了多少,有的时候还不如我们。我们不学佛比不上他,学了佛,他不如我们,这是真的。全知全能是我们自己,每一个人自己都是全知全能,可惜你迷了,你的知能不起作用。

  演【诸佛知见,众生本具。】

  这是佛为我们说了真实话,不是说这个只有他有,我们没有。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,为什么?佛有全知全能,每一个众生都是全知全能,决定没有两样。所以,佛心对待众生是平等的。我们对待一切众生不平等,是因为我们迷失了,迷失了自己,你的心才不平等。所以平等心是佛心,平等心是真性。

  演【住行向地,为开示悟入。】

  这是菩萨的阶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。『开』就是十住,『示』就是十行,『悟』就是十回向,『入』就是十地,这是一个字配一个位次来讲。其实,从初住到十地这四十个位次,每一个位次上都有开示悟入。

  演【开者,如开千年宝藏。】

  我们自己的心性是宝藏,本来清净、本来具足、能生万法,是真正的宝藏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都是我们自己心性所现、唯识所变,确确实实是宝藏;我们迷了,佛为我们打开。

  演【示者,一一指陈。】

  一桩一桩指示给我们,陈述给我们。『指』是指示,『陈』是说明。

  演【悟者,豁然晓了。】

  恍然大悟,现在明了了。从前迷了,现在一下明白了。

  演【入者,和身一倒也。】

  这是比喻,跟它合而为一,这叫『入』,完全融合成为一体。这一段是解释开示悟入,这是总说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因缘。

  本经是『以念佛心入佛知见』,这是别指,指我们这个法门,就是净土法门。入佛知见方法很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是入佛知见的。可是在本经有一个最方便入佛知见的法门,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方便的法门,也是最稳当的法门、最快速的法门、最圆满的法门。我只跟诸位说到此地,究竟怎么稳当、怎么快速、怎么圆顿,下次我们再说。今天时间到了。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