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阿弥陀经浅释,阿弥陀经全文,大安法师: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讲记 第三讲——手机学佛网

阿弥陀经专题部: 简介| 原文| 白话文| 注音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大安法师: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讲记 第三讲  

  各位大德同修!各位居士同修!大家请掀开经本,昨天我们把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五重玄义,以及翻译者鸠摩罗什的情况,跟大家做了一个介绍,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讲述经文。我这里做了一个科表,经文分成三个部分: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这是历来注经家的一个常用的格式。实际上他是由晋朝的道安大师首先给它结构上分类,道安大师是一个很奇特的人。那时候这种对经典的判分,还没有来到中国,所以道安大师自己就这么去判。当他这样判的时候,当时有些人都有点觉得他是自作主张,对他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。结果到唐代,亲光论师翻译一部经典,正好就谈到佛经就是这么三分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所以他就在晋朝就已经是有这种深体佛心的这样一个判分。那么这三分一般用好像一个经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一个生命体。用人的身体来比喻,序分就好像人的头部,五官俱存;那么正宗分就好像人的身体,五脏俱六腑俱全;那么流通分就好像人的双足,运行无滞;所以就构成这部经的一个组织框架。那么我在这里一共分了二十七段,分别在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加以诠释。那么我们现在先看序分,序分先分为通序和别序。通序就是一切经典共同的六种证信;别序就是具体到这部经特别的一个发起序。

  那么我们来看通序,【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】先看这个,这是标示这个祇园的法会它的时和处。这个六种证信是,信成就、闻成就、时成就、主成就、处成就和众成就,这一句经文就包含六种证信的前五种。我们来看,【如是我闻,】如是就是信成就;什么叫如,实相的微妙的理体,亘古不变的就为如,就也叫真如。依实相妙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,如是是可以这样解释的。但对于如是这两个解释,从不同的角度,不同的层面,注经家有众多的解释。那么我们还是选择一个很通俗易懂的,比如说这个“如是”,就是跟与佛所说的没有丝毫的差别,这就叫“如”。“是”就是既然是佛说的,他决定没有错谬,就叫“是”。如果我们从这样去看呢?好像更通俗易懂。为什么呢?因为“如是我闻”这四个字,最先他是佛涅槃的时候,就是阿难最后问的四个问题。四个问题就是第四个问题,一切经初,以后结集经典的时候,经典的第一句要安什么字?这么当时佛就说一切经初,安如是我闻。所以以后就形成结经的一个格式,任何经典都是如是我闻。为什么要这样去说呢?以后才发现是非常重要的,就是如是,这样的佛经是我,我就是指阿难尊者,他是结集修多罗的人,我亲耳从佛那里听闻到的。那这个就能够断疑,断怀疑。因为以后佛灭度之后摩诃迦叶作为牵头人,五百个阿罗汉在结集的时候,阿难尊者就升狮子座。那这个结集经典,那是盛大的大事,像四天王,忉利天王、大梵天王、都下来都来护持的。

  所以这个阿难尊者一升狮子座,由于他宣说佛的法语,这种法力的加持力,使他的面相都特别的相好庄严,好像他自己就是佛相。这一来当时与会的这些阿罗汉就怀疑,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重新起来了,从涅槃状态又起来了。第二个怀疑是,阿难是不是成佛了、第三个怀疑是,是不是他方的佛过来了。那这些怀疑等到阿难尊者一说“如是我闻”的时候,所有的这些怀疑都没有了,哦!原来不是阿难成佛。他是说的经典还是,这样的经典,这样的法语是我从佛那里听闻过来的,所以他能够断怀疑,同时息灭诤论。如果这个经典你不首先介绍你是从佛那里来的,而是你阿难自己想出来的话,那大家都不会相信了。因为只有佛是一切种智者,大家才能相信佛语的真实性。如果是除佛之外的任何的言语,没有得到佛的印可,大家都会起诤论的,信不及的。所以一切经书安“如是我闻”在断疑,在息诤论,以及跟外道的经典相区别开来都是很有必要的。所以这个我闻就表明闻成就,自我亲闻,这个亲闻是非常重要的,不是道听途说的,不是从别人辗转过来的,是阿难尊者自己说,我这样的法语是我亲耳听到的。也不是作私淑弟子,就像孟子他成为儒家的亚圣,他对孔子是非常景仰的。但是他是孔子之后一百年才出生的,所以他就为他没有生在孔子的年代做孔子的学生感到非常懊悔。但是他就以孔子的学生作为老师,然后作为孔子的私淑弟子,那还是隔了一层的。那么这个阿难尊者是直接在佛的座下听闻的,他就表明听闻的真实性,再加上阿难尊者是博闻强记,记忆力非常强,只要他一听闻到就一字不漏地都能够记忆下来。古人的心都是很清净,他听一座哪怕几十卷几百卷他能够诵得出来,记忆力极名。我们中国的很多经典都是很多的三藏法师从天竺过来,他并没有带这种梵文的译本,他就从记忆当中说出来了。所以阿难尊者是在这个博闻强记方面,那是最第一的。所以大家听到他“我闻”,都相信他说的是真实的,。这是“如是我闻”。

  【一时,】这个一时就是指时成就。你看佛经没有讲是具体的哪年哪月哪日,或者是什么年代,什么都没有。这里服一方面是佛,他是九法界的教主,他所讲经说的区域很广,不仅仅在印度。有时候他还要到天上去讲,有时候到龙宫去讲,有时候在人道讲。再加上各个国家的纪年的历法也不相同,所以你也就很难在一个地方历法说哪年哪月哪日,所以他就用一个很抽象的概念“一时”,这一时它就显得更有意味深远的意思。怎么形成一时,就是这位佛陀作为教主跟弟子之间的这种机感相应。佛一切教法是无心的,是以他的大慈大悲的这种心,来应众生的这种要求,来示现出他种种的教法。所以这个一定要有能感之机,才有佛所应之法。那么这样能感之机,所应之法,这种耦合在一起,它不构成了一个时成就。如果你的教法很高妙,对方不相信,他也没有这个要求,你就是口惹悬河,他也谈得没有作用,对牛弹琴。但如果这个众生有需要,你没有给他及时的帮助,那也就失去了时机。所以这个佛他有一种功能,是对教法众生,不失时机,只要时机成熟,马上就会显现他面前,用种种善巧方法来帮助他,离苦得乐。所以时成就,表明就是在这个祇园精舍,这批四众弟子有一颗出离三界,了生脱死,圆成佛果这样一个诉求。那么针对这个诉求,佛就跟他显现为讲念佛往生净土一法。这一说,正好就跟他的宗教诉求相应了,就构成了这个稀有难逢的一时的时成就。

  【佛】是主成就,前面也简单讲了一下,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,他是具足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、满足大悲心的、具有一切种智的这样的一个教主。在六种成就当中,是以佛这个教主为核心来展开的,离开这个佛这个教主,一切成就都等于零。你相信什么,你信成就,是信佛说的话,你构成一个处所,一个众也是围绕佛来展开的,没有佛什么都没有,所以在六种成就佛是为主的。【在舍卫国,祇树给孤独园,】这句话就是处成就中。这个处成就呢?首先“在”,佛在什么地方?一般这个概念当中有佛住,有佛在,一般从字面上来理解佛在什么地方?佛住什么地方时间比较长,佛在什么地方时间比较短。那么佛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处所,也是应教化众生的需要来诠释的。他有时候他在这个城市、聚落、在白衣信众的地方来随机说法,有时候在皇宫里面,这个在就叫境界住。随着那个教化众生的这种处所,他要去。那么佛还要住在山林,跟那些比丘住在一起,所以他常常主要还是跟比丘住在一起,这就叫依止住。所以一般讲有境界住,有依止住。

  那么现在佛在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精舍,舍卫国,舍卫国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,翻成中文叫闻物。闻物就是这个国家是印度十六个大国之一,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。这个国家具足四种德能:第一种德能就是它的五欲的环境非常好;第二是它的国力财富非常雄厚;第三是它的文化非常发达;第四这个国家得种种解脱的人很多。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真的是一个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圣贤集中的地方,所以它的声誉就传遍五天竺国。尤其一个国家它有些圣贤、有解脱者、有大学问人、有高道德的人、这个国家的这种国力它就强盛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一个国家最终争夺是争夺人才,这个国家的人才多,这个国家就会强盛。所以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强盛,还是衰弱,就看它的人才的流向,如果这个国家主要的高端人才都不在这个地方,都不愿呆在这个国家,这个国家就会空虚。人才是众望所归,前往的话,它就会有力量。那么这个舍卫国是一个人才非常集中的地方,也是释迦牟尼佛他一定很长时间在这教化众生的一个地方。

  那么祇树给孤独园,这是表达这么一个精舍。这精舍这就是一个故事,祇树就是 祇陀太子的树。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,他是波斯匿王的一位大臣。人看给孤独都能表达,他就是一个大慈善家,长者家里很有财富。他就供给那些鳏寡孤独,穷苦无靠的人,给他做布施。所以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大慈善家。他这个精舍是怎么来的呢?是当时这个须达长者是到王舍城去为他的儿子去聘媳妇,在他那个亲家的家里发现全家动员都在装饰屋内屋外迎接佛陀。他一听佛陀这两个字,他就非常的震动,毛骨悚然非常感动,当时佛正在住在竹林精舍。他就晚上睡不着,就渴望见到佛,佛也知道他有这个念头,就放光整个黑夜都是一片光明。他就寻着光,到了竹林精舍,看到佛在那里经行,经行。他就顶礼啊!当时佛光一注照,他就得到初果。得到初果,这都是大善根之人,宿世的善根。他就感戴佛恩,就请佛到他的国家,他要作供养。佛就问你能够有地方安这么多的僧人吗?他说没有问题。所以就派舍利弗跟他一块回舍卫国去找地方。到周边城内城外找来找去,只是看到一个花园非常好,树木非常茂盛,环境非常幽静,适合于修行。结果一打听,这是太子的花园。须达长者去找祇陀太子说我要请佛过来,我想你这个花园能不能转让给我。这个太子想想,我怎么可能把花园转让给你呢?所以就没有正面拒绝,实际上心里是非常拒绝的,不同意的。就开了句玩笑,要转让给你可以啊!你把金砖都给我铺满地,就可以啊!他一听,这个须达长者就非常高兴,祇陀太子不知道他有这么富有,以为开这句玩笑他就会退下去了。实际上须达长者大开仓库把所有的金钱都换成金砖,还真的就铺了,一车一车的金砖都铺上了,还真的铺满了。铺满了,祇陀太子那就没有话可说了,最后他就说觉得是什么样的圣人让你这样的布施啊!他就非常吃惊,须达长者就跟他讲佛的功德如何如何殊胜。就在这个给孤独长者在这个布施这个园的时候,虚空当中就出现了宫殿。舍利弗就跟他说,你看你布施这个精舍还没有盖起来,忉利天你自己的宫殿就已经成就了,可见盖寺院精舍的功德很大。这样祇陀太子也有发心,他说,这样吧!那我的地给了你,但是这个树,树可是我的,我们共同来做功德。给孤独须达长者开始还不愿意,这个功德很大,我不想跟你做。祇陀太子就不高兴了,如果你不做,我就把这个树全部移走。他一想如果移走也不太好,空荡荡的,所以就答应了,两个人共同来做功德,就形成了这个祇树给孤独园这么一个精舍。

  那么你看这五种成就里面,从表法的意义上来说,都说明这个净土一法,讲这个念佛往生净土一法,佛都要找出一个很好的地方,来跟这个相称。像舍卫国他是这个国家非常强盛的一个国家,来表达这个净土法门它也是广大,宏远,在一切法当中是最上的。祇树表明这个树很殊胜,太子花园的树,那不一般,那就表明净土是可以覆盖众生,像树木覆荫众生,永远离开烦恼。给孤独园,这表明这个园的殊胜,大富长者发出这种大的布施之心,无条件的布施之心,这样的一个园里面的宫殿都是五百个宫殿,三千个僧寮,非常庄严,就等于皇宫这样的一个建筑。园很殊胜,表明净土一法安稳众生,常得快乐。祇陀太子表明种性的高贵,是太子,他参与这样的一个布施,表明净土往生到净土,都是大乘的第一弟子,毕竟可以成佛,绍隆佛种的。这个须达长者表明人的殊胜,在朝廷是大臣又具有无量的财富,又具有很高的慈悲心,德高望重,表明在人中的殊胜。这个人中殊胜,表明净土往生者都能入到大乘的正定聚,都成为诸上善人。可见从他的五种成就当中,都跟净土的殊胜一法非常耦合地展示出来。

  好,请看下面,就是众成就。【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是大阿罗汉,众所知识。长老舍利弗、摩诃目犍连、摩诃迦叶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俱絺罗、离婆多、周利槃陀伽、难陀、阿难陀、罗睺罗、憍梵波提、宾头卢颇罗堕、迦留陀夷、摩诃劫宾那、薄拘罗、阿耨楼驮,如是等诸大弟子。】好,先看这个。下面是列众成就,众成就有三类:第一类就是声闻众;第二类就是菩萨众;第三类是天人,天人众。那么这三类当中首先是列声闻摆在第一,由于声闻都是现出家相。现出家相这个剃发染衣,就是叫“出世间”的幢相,他是尊贵的,所以要放在首位。那么再加上这些比丘,是长年跟随陀佛,常随众,那么佛法是要靠僧团去住持,去传扬的。所以尊重出家人摆在第一,摆在前面。那么菩萨,他有时候是出家的,有时候是在家的,相状不定。再加他有游戏神通的一面,他可以离开佛去做很多的佛事,所以说他就居中,再加他表达一种中道的东西。最后这个天人众,他是一个俗间之人,同时他是佛法的外护,所以就列在最后。这个排列都要符合法,礼法的精神。

  好,我们来看这些与会的声闻众,声闻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,都是大比丘。这个“大比丘”,说明这些常随众功德殊胜,与外道相比,也是种性高贵的,跟那些小比丘不是同一类别的。大比丘,一般它的意思有乞士,比丘的意思是乞士、怖魔、杀贼三种意思。僧是僧伽的意思,一般以六和敬的方式组成的僧团就叫僧伽,我们中国的话就把它简略为“僧”。那么,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个数量。那么,这个数量是佛陀成道之后,最先度脱的一个僧团,这个背景知识,大家了解一下就是。首先,佛在摩揭陀国度化了三迦叶,优楼频螺迦叶、那提迦叶、伽耶迦叶。为什么首先要度三迦叶?尤其是优楼频罗迦叶,这三兄弟是事火婆罗门,修行时间很长,德望也很高,频婆娑罗王都拜优楼频螺迦叶为国师。那么,佛要建立一种僧团,要把佛法传扬出去,一定要使那些所谓现在来讲宗教领袖要成为佛的弟子,这样就擒贼先擒王,就能够快速地传播佛法。要降伏这样外道的头领,那不是很容易的。当时,佛去了之后,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住的地方叫橡瓜林,住在那里,带了五百个徒弟在那里修行。优楼频螺迦叶一看到佛很年轻的样子,都很轻慢他。佛一去就说,我要到这里住几天,优楼频螺迦叶说,我这里没有住的地方,住满了。你要住,还剩了一个洞窟,山窟,你要住你可以住,其他的没有房子给你住。

  佛也知道那个地方是很危险的地方,那个窟,山洞里面就有一条毒龙。优楼频螺迦叶坏也坏在这个地方,他知道有毒龙就让你在那里住。佛就进去住了,住的当天晚上,这条毒龙看到它的住的地方竟然被其他人占了,瞋恨心就起来了,毒龙就喷火。这时候佛也入火光三昧,相互斗法,整个山窟里面就是火光冲天,整个晚上火光冲天。火光冲天这就降伏毒龙了,降服毒龙最后这个毒龙就在佛的钵里面。第二天早上,优楼频螺迦叶一看,整个晚上都是火光冲天,他心里相,都很可惜,这个年轻人,叫他不要住,他要住,那你看看,我去收他的尸吧!但是,第二天早上一看,佛很安祥地出来了,降伏毒龙了。他心里吃一惊,哎!这个小青年不错啊!还有点本事。那么为了降佛子,但他还是一个很骄傲的心态,虽然你有点神通但没有我的法正,没有我的法好。所以,要降伏他那种知见,佛在他那里有十次的显神通,十次的降伏,最后终于把优楼频螺迦叶这颗傲慢的心转化过来,让他甘心情愿地拜佛为老师。当他拜佛为老师的时候,他就跟他的五百弟子说,我认识到了佛的这种威德慈悲,我甘愿做他的弟子。你们想跟我一块儿来的,你们就来做弟子,不想来的就自愿走,这五百弟子也都愿意随同他一块成为佛的弟子,就五百人。

  然后,他皈依佛之后,就把事火婆罗门那些火具,祭火的火具全部抛到了尼连河里面去了。尼连河随着河水飘,就在河两岸,他的两个弟弟一看,哎呀!自己哥哥在上游怎么这些祭器都抛掉,是不是哥哥出什么事情了。所以这两个弟弟带着他们的各有二百五十人,赶紧跑到橡瓜林。一看,自己的哥哥都剃头了,剃了光头了,都很不理解。说,你都是修行这么多年,都是国师,你怎么给人家做徒弟啊!最后,优楼频螺迦叶跟他耐心地把佛的这种功德做了介绍之后,这两个弟弟也皈依佛了,这样就有一千人。那么,原来舍利弗、大目犍连各有一百人。以后也由于马胜比丘的威仪,他们听到佛的偈语,然后对佛的功德有信心,过来了,这就是一千二百人。那五十人,一般是讲,耶舍子,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带了五十人,也跟随出家。实际上,最先度的五比丘,就是在鹿野苑住的憍陈如等五比丘,总数应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但由于零头不好算,就省略零头,一般就讲一千二百五十人。所以,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外道过来的。

  那么从优楼频螺迦叶、舍利弗、大目犍连这些弟子来说他由于从外道进来,从那种邪知邪见进入正法,他对佛有感恩。由于感恩,他要常随,这是从弟子一方面。另外一个,从佛的一方面知道他早年都是在外道修行,那种邪见不一定很快就能够彻底放下,还有他的习气。如果你离开佛,把他派到外面去,说不准他原来的习气,邪知邪见又起来了,对自己,对他人都不好。所以,佛也不让他们离开佛的身边。所以,他们就构成了这种佛陀弘法的一个僧团,常随众。那么这些常随众,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简单的人,都是大阿罗汉,还不是一般的罗汉,是大阿罗汉。跟前面的比丘僧相比,比丘开始是乞士,外乞食品来资身,内乞法来资法身慧命。这样由乞士就成了他的福德智慧圆满就成了应供,有资格接受人天的供养,是大的福田。所以,有众生能够供养到一个阿罗汉,现世就能得到福报。那多生多劫都能得到福报,那是圣人。第二个意思,就是杀贼。他在比丘阶段要破恶,最后把烦恼贼全都杀掉了,就是破见思惑了。见思惑就是烦恼贼,可以劫我们的功德之财,可以伤害法身慧命,就用贼来比喻。那么,到了阿罗汉位置上这些见思惑全都把它断掉了,就是杀贼。

  第三个是无生,在比丘阶段,他一出家能够去受戒,羯磨啊!白四羯磨,当下魔宫都会震动。那个魔都害怕,哎呀!有一个人去受比丘戒,远离五欲,就要出我的这个魔的境界了。我的魔子魔孙就会少人了,他就害怕,魔宫都会震动。当然,这是要认真持戒,修出离道的人了。如果你不持戒,天天还是五欲六尘,那这个魔王也不担心了,也不会震动了,也不害怕了。你反正只是换了一套衣服而已,还是光头俗汉,没关系。所以,要动真格的它才会震动。那么,这样他就是到了他怖魔之后,他还修行修行,无生,得到无生了。就是我空了,证到人我空了,那就无生,这叫长揖生死,不受后有,所作已办,这就是出离分段生死。那么,这里称为大阿罗汉,实际上透显一个信息就是这些阿罗汉,他是示现了一个声闻的身体,实际上他是法身大士再来的,示现的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看到,这位护明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,在兜率内院要降诞我们这个地球。八相成道的时候,他就会大地震动,放出无量的光明,遍告十方刹土的一切菩萨们,让他们不要忘记他们曾经发的愿。由于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无量劫的修行当中,有很多有缘的菩萨曾经发愿,你只要成佛,我们都要拥戴你,都要跟你一块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要降诞的时候告诉大家,于是这些菩萨也都纷纷地在那个时空态里面也降诞了。或者做国王了、或者做长者了、或者做菩萨了、或者做大德居士啊!特别是,或者做他座下的弟子啊!这些很多都是法身大士菩萨再来,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完成这一桩度化众生的佛事。《华严经》是表达得很清楚的,很多大乘经典也说这些都是法身大士再来的,这就叫大阿罗汉。

  【众所知识,】就是这些大阿罗汉有智慧有德能有神通,有辩才,是一切大众,社会人士都知道的,就是知名度很高。知,就是听闻到他的名字,知道他的德行,这是知。识,就是更亲切一点,不仅仅是听到这个人的名字,而且跟他认识,打过交道,能够在他旁边接受教诲。识,众所知识。我们讲知识有善知识,有恶知识。那么,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大善知识。那么,这些大阿罗汉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数量,其中就列出了其中的十六位尊者、长老。十六位尊者列出来,它也是有含义的,具有它的代表性。这代表性是,也可以让一切四众弟子在这些尊者、长老的特点修行背景当中,能够得到一种对号入座的一种分类的。那么,大家来看,第一是长老舍利弗,什么叫长老呢?就是他的道德,他的戒腊都很优,很尊贵,值得尊重,就叫长老。那么舍利弗在佛的弟子当中称为“智慧第一”,首先,就把舍利弗标举出来,它就表明,这部《阿弥陀经》所开显的念佛往生一法,唯有智慧第一的人才能够理解信受。所以,如果说这部经典的当机众首先是舍利弗,智慧第一。那么,智慧第一在经典当中都讲了舍利弗他一投胎过来,连他的母亲都变成辩才无碍。他有个舅舅曾经原来学问很高,跟他的姐姐辩论,一般姐姐不是他的对手。但是自从怀孕之后,他的舅舅叫摩诃俱絺罗,就辩不过他的姐姐,哎!他就觉得是怀孕了一个很有智慧的人。

  那舍利弗真是八岁的时候,就遍通一切的外道的经论,就可以讲经。以后,出家之后,就是进入僧团,也就是半个月遍读一切经论,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,智慧第一。但是,智慧第一不一定就是说他只有智慧没有神通,舍利弗的神通也很厉害。君子不器呀!只是说表明他这个方面更突出一点,大目犍连想动他的衣带都动不了,他有这么样一个神通。第二是摩诃目犍连,大目犍连就是神通第一。神通第一的这位长者,在这个法会上也很有表法的意思,你神通,靠神通不能了生脱死的,靠神通不能快速地成佛啊!还是要导归到念佛一法。那么,大目犍连的神通,这个方面的公案很多了,这个会讲他怎么样降伏毒龙,烧忉利天王的得胜堂,等等这些。有一部经讲到大目犍连有一次听佛说法的时候,看到佛放出很多的,很大的光明,他也相信佛的光明是无量的。但他对一点怀疑,光明无量,是不是他的声音也是无量呢?也是很远很远都能听得到呢?佛的音声他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功德,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除了一音里面包含各种意思之外,而且你在很远的地方听佛的讲法的音声,还就是一样听得很清楚。他就想试验一下这个佛的音声到底能传多远?所以,他就用他的神通一下子就离开南赡部洲,就到北俱卢洲,一听,哎!声音还有。到西牛驾洲,哎!四大部洲,其它三洲,都飞行过去,都能听到佛的音声就在耳边。然后,他就用神通飞到忉利天,须弥山的最顶上,在忉利天一听,还是听得很清楚,就好像在法会上的。他就想,我飞到更远的地方试试看,实际上,他的神通也有限。但释迦牟尼佛已经知道了他的想法了,所以佛加持他,不让他往西边飞吧!他有神足通,飞飞飞往西方,习到过娑婆世界九十九恒河沙的刹佛那么遥远的地方。正好那个地方有个刹土叫光明幢刹土,光明幢刹土,他飞到那儿去了,他也不知道怎么飞得这么远。

  在那个刹土,正好那个刹土有一尊佛叫光明王佛正在那里讲经说法,哎!他就撞过去了。撞过去,那个佛刹的佛身体都很高,佛坐在那个狮子座讲法,那个佛的身高都有一万六千里的身高,与会的弟子站在那里听众的都有八千里的身高。他去了之后,大目犍连一看,我们这样的身材,就算比我们高一倍,那也是很矮的。所以,他到了这个刹土也觉得正好碰到佛说法,他也想听一听。所以,他用他的神足通他就想飞到一个山上去听,山顶上去听,一飞到,刚刚坐下来,听到一种像雷一样的声音,听到一种声音说,哎!怎么一个像虫一样的东西,还现着比丘的形状,怎么站在我的钵上啊!站在一个钵上,就是一座很高的高山。这时候,光明王如来,佛就告诉弟子,你们不要轻慢他,他是距离我们多少多少远的娑婆世界的一个大目犍连尊者。那个世间的人都很卑小,但是他很有道德,你们不能轻慢他。就在这个时候,他就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给他传话了,就好像无线电一样,传话给他。说,你现在到的地方,是光明幢佛刹,这个地方佛的弟子都有八千里的高度。现在,你可以用你的神变了,释迦牟尼佛提醒他,他就赶紧从钵上下来,围绕着光明王如来的座下,周绕七匝,顶礼三拜。然后就开始在虚空现十八变了,他也很厉害啊!现现一同,现完全身放光,光中有莲花,莲花上有释迦牟尼佛的相。然后,他的身体就很高很高,他变成了,你只有八千里嘛!他变成一万里的身高。这样,与会的这些弟子就生起稀有尊重心了,就不敢轻慢了。这时候,表演了一下心理平衡了,他想想,不能再折腾了就想回去。回去就问光明王如来说,我现在怎么回去啊!整个法界之大啊!就好像我们那个美国的旅行者一号、二号、先驱者,飞到太空去它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得来啊!茫茫的太空啊!这个时候佛,光明王如来说,你怎么回去,你就用你的能力,你就是用一劫你也回不去啊!他都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了,这个太广袤了。佛开示他,但有一个诀窍,我告诉你,叫不忘本。不忘本就是你思惟你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相貌,念你本师的名号,你就可以回去,这叫不忘本。哎!你在迷路的时候,这个方法挺管用了。大目犍连一观想,一念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,一念之间就回来了。所以,可见大目犍连虽然在声闻教里面神通第一,但是在大乘当中他的神通也是小儿科了。靠这个神通还是解决不了问题,还是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那个时候的神通比大目犍连目前的水平高出百千万亿倍。所以,他在这个法会上肯定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大目犍连。

  摩诃迦叶又叫饮光尊者,他的身体是金色,以称为金色头陀。光明很炽盛,旁边的光都被他遮盖住了,好像被他吞吃似的,就叫饮光。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庄严的身相呢?是原来他在迦叶佛的时候,就是发心为佛贴金,就做了这桩事情,就感得了多生多劫,身有金色的光明。那么,为佛贴金就有这样的果报了。你看,我们新加坡居士都很有善根,去年我们在这里我们说给阿弥陀佛像贴金,大家都排长队,都来供养,那么,以后你们的身体也是饮光了。摩诃迦叶还有一个特点,他是禅宗的初祖,传佛心印的。禅宗的初祖,并且他在行持方面,虽然他出身在贵族。然而他行头陀,苦行,头陀第一,每天是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住在坟墓间,一辈子都这个样子。到了年老的时候,佛都怜悯他,哎呀!你已年老了,你还是回精舍来住吧!他不同意,他说我住在,比如说祇树给孤独园啊!住得像皇宫一样的,我住在这里,闻不到一点尸体的臭味,看不到一根白骨,这我不习惯,不能修无常不净观啊!所以,佛都很赞叹,有头陀法存在,就有佛法的存在。摩诃迦叶他给我们一种榜样,就是一个修行人,要过苦行的生活。虽然我们还达不到他的水平,但这种原则一定要坚持,至少,我们要过简单的生活,要过节俭的生活,不能去奢侈,不能去豪华。尤其是出家人,不能有太多的钱,不能过于地享受,那是对我们道心一个很大的腐蚀,出家人这样。对居士也要尽量过简朴的生活,不能过奢侈豪华的生活。这样,他物质的欲望越低,我们定神心性展示才会越高,此长彼消的关系。如果我们的物欲的欲望太重,我们修行肯定会打折扣的。

  摩诃迦叶在这个法会上,也表明,你就是传佛心印的禅宗的祖师也要导归西方极乐世界。第四位尊者是摩诃迦旃延,摩诃迦旃延是论议第一,就是跟别人辩论,他是第一又叫文饰尊者。文饰尊者就是他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力,非常优美,文,有文采。他常常跟那些外道的无神论进行辩论,外道无神论就不相信有前生后世。他就问,人死了,他不回来,可见就没有第二世。那摩诃迦旃延就说,一个人从牢狱里面出来,他还会到牢狱里面去吗?这个世间就像牢狱,他当然不回来啊!外道又问,如果是受苦不来,那么上天他怎么不来了?离开这个世间就像出了厕所,出了厕所他还愿意来吗?很多辩论,他都非常巧妙地把那些外道的知见扭转过来,这就是摩诃迦旃延。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正反方立什么观点,相互辩论什么什么,你看,就以摩诃迦旃延作为他的鼻祖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第五位尊者是摩诃俱絺罗,摩诃俱絺罗他是舍利弗的舅舅,叫答问第一,非常机敏,有问他马上就答,不假思索,这个人很有学问。当时他就是看到他的姐姐怀孕,那么样的一个辩论他就发奋自己离开家,去刻苦攻读《四韦陀》十八部大经。刻苦攻读到什么地步啊!就是指甲都很长了他都不剪啊!所以当时就叫长爪梵志。古人追求学问是这么一个连剪指甲的时间都觉得是浪费,所以他真的就是学问非常多啊!非常广大。那些外道婆罗门都说自己学问很多的时候,都用一个铜碟把自己的腹部包住,人家问你为什么要包啊!哎呀我的肚子里 学问太多了,怕裂开,我要把它包好。这个印度人,所以他的哲学啊!各方面非常发达,很注重这些学问,摩诃俱絺罗就是答问第一。

  第六个尊者是离婆多,离婆多是无倒乱第一,无倒乱就是心很凝定,禅定状态,他又称为星宿尊者,对这个天文方面他有很专业知识。第七个尊者是周利槃陀伽,周利槃陀伽根基很钝,记忆力很差,他的哥哥早先出家教他一个偈子,教了几年,三年多记不下来,三年记一个偈子记不下来。所以这个他的哥哥说你太愚蠢了,你还是回家吧!你这个不够出家人的资格。那么最后这个哭哭啼啼的时候,佛就知道了,就叫他你背不下来也没有关系,就念,你就念两个字“扫帚”,扫帚就是让他扫地,天天扫。他有时候连扫帚这两个字,记得第一个字,第二个字就忘了呵呵!佛就叫你跟其他比丘打扫房间,那就告诉其他比丘,他打扫房间的时候你就提醒一下,他只记得扫的时候,提醒他第二个字叫“帚”。慢慢子,两个字记下来了,你看愚钝到这个程度。他扫着扫着慢慢就思惟到,这个扫帚不仅要扫灰尘,不仅要扫外面的灰尘,还要扫里面的灰尘。里面的灰尘是什么?就是烦恼。哎!思惟、思惟、断见思惑,证阿罗汉果了。你别看他这么愚钝,以后他是辩才无尽,这叫义持第一。就是以这两个字,生起了无量的义理。所以佛门并不看重什么你记忆的多少,这个能诵千偈不如能解一偈呀!你那个背诵了很多很多,你不如在一个偈颂里面能够理解,能够把握,能够义理。你这个一偈子的义理能够通达,所有的偈子都能通达。所以你看这个周利槃陀伽,他就是以这个两个字破烦恼。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