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阿弥陀经浅释,阿弥陀经全文,净土法门法师: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二讲——手机学佛网

阿弥陀经专题部: 简介| 原文| 白话文| 注音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净土法门法师: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二讲  

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第十二讲)

  前面讲到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。这个三十七品,前面的四科—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已经给诸位介绍过了。五根指的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这个五条。在佛法修学上,无论是大小乘佛法,都以这五条作为根本。正如同佛在大经里面所讲,‘信为道源功德母’,也就是说明,信心是入道的根源,是一切功德所生长的处所。在一切经我们都可以将它分作信、解、行、证这四个段落来看。清凉判华严经的大段落,就判这个四分—信、解、行、证,四分,那么像法华、像楞严、像弥陀经,乃至于金刚经,都是众所周知的大乘经典。自古以来,这些弘经的大德有许多人,都是用这个四分来判摄。那么由此可知,这个信根的重要,前面已经跟诸位略说过了。

  在这个地方,我要特别向诸位强调,信佛难,信净土法门更难,这就是佛所谓的难信之法。可是信自己,难上之难。前面跟诸位讲过,如大经里面所说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皆当作佛,我们能不能相信自己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无上菩提?信佛不一定能成佛,信净土不一定能往生,唯有自信心坚固的人,他能够成佛、能够往生净土。由此可知,佛门里面讲信心,最主要的是叫你要相信自己,因为佛法所讲求的是不依赖别人。虽然这个法门,这个净土法门,所谓是二力法门,二力那就是以自己的力量,也藉助佛的力量。可是我们讲二力法门,是以自己为主;自己对自己要丧失信心,完全仰赖佛菩萨,诸位想想,那与其他的宗教又有什么差别呢?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它记得清清楚楚。这个信有了根了,在修学里面,这是第一个基础奠定,有了信根之外,还得要有精进根。

  这个五根五力,第二是精进根。精进就是修学正助道法勤求不息;无有疲厌,不疲倦、不厌倦,这个是精进有了根了。当然你要了解,什么是正修,什么是助修。首先讲你信得过。信得过以后,你理解,然后认真地去修行,所以这个精进,已经到了行的阶段了。信与解,理解,都在这个阶段,都在前面这个阶段。那么由此可知,这个五根,它是有次第的。后面这三种都是成就,但是这种成就是初步的成就,虽然是初步成就,那是无上道的根基,所以这称之为根。根上成就了,当然将来会从这个根上发芽、茁壮、开花、结果。

  我们以这个法门来说,这个法门是以持名念佛为正修,前面已经跟诸位说过很多。而是以断恶修善为助修。我们明白正助双修的这一个道理,这一桩事实。我们应当下定决心,认真地来修学。

  那么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要问为什么我们要下定决心,要认真地修学?我在讲习里面,有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,佛门里面常讲‘生死事大’,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?诸位想想,如果不是生死事大,我们何必去认真来修学这个法门?所以生死事大,世间有许多侠义之士,为了正义之所趋,视死如归。那么换句话说,生死事大好像在他们眼睛当中,生死不算什么!不错,他是不了解生死,真正了解生死事大的人不多。生死不是一世的事情,一世的生死那算得了什么?麻烦的是生死轮回,这个事大啦!

  六道当中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它没有休息。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,譬如说我们人现在活在世界,报尽的时候,舍命,死了。四十九天之后他就投胎了,一般不会超过四十九天,又投胎!想不投胎,休息休息,都办不到,佛在经论里面讲的生死疲劳啊!这一桩事情我们想想,太可怕了!这个事情太大,所以它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,是生生世世,永远没完没了。这一个问题,世间的学术、哲学、科学、宗教都没有办法解决。有一些一流的宗教家,他可以修到色界天,无色界天,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天,寿命八万大劫,那只是寿长而已。八万大劫到了,他的定功失掉了,失掉了定功还是要堕落,可见得这个事情解决不了。佛出现在世间,就是为了这桩大事,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讲,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。什么大事呢?就是生死大事。

  世间其他一切的问题,世间人聪明智慧都能够解决,只有这一桩事情没有办法解决。所以佛出现于世间,帮助我们有志要解决这一个大事的,他来帮忙。那么佛说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是解决这一桩大事。首先,我们要能信得过。那你要是问,这八万四千法门,最简单最容易最妥当最稳妥的是那个法门呢?世尊告诉我们,历代的祖师菩萨告诉我们,求其直接稳当,无过于念佛法门。而念佛法门当中,又无过于持名念佛。因此,佛说阿弥陀经才被佛门历代祖师列为日课之一,每一天要读诵的,可见得这一个法门的殊胜。不但净土宗早晚功课念弥陀经,宗门教下又何尝例外呢?诸位可以看看禅门日诵,那是中国传统禅宗的早晚课,禅宗早晚课诵。早晨早课以楞严神咒为主,晚课就是以阿弥陀经为主,那还有什么话好说。所以信了以后,念佛,这是我门正修;断恶修善,这是为助修。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断恶成就自己的善根,修善成就自己的福德,这才是多善根多福德,当然你因缘也就殊胜了。所以一定要精进不懈怠,那么这个就是,这有了根了,这个精进有了根。

  第三,这是讲念,念是讲我们存在心里,二六时中,心里面都有。你看我门中国人造的这个字,中国的文字,它有表法的意思,这个在世界文字里面是很特殊的,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。这一字上面是个‘今’;下面是个‘心’,念就是今心,就是现在的心,心里面‘有’,这叫‘念’。念什么呢?念正助道法,念阿弥陀佛,念著无量觉。‘觉’,当然断恶修善,福慧双修,这叫做念根,你这个念有了根。二六时中,念念都是觉而不迷;念念都想著,我要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。二六时中确实有这个念头,这个念头不会失去,这就说你这个‘念’有了根了。

  ‘定’,说这个心‘定’在正助道法上,定在这一桩事情上,与正助道法决定相应,不会散失,那么你‘定’就有‘根’了。慧根,慧视觉照,于正助道法它的理论依据,修学方法,以及它的境界—正道的境界、助道的境界,都能够了了分明,这叫做慧根。

  这五根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。我们回过头来自己想一想,这五根我们自己有没有具备?我们对于念佛法门这个‘理’,这一桩‘事’,经里面所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境界,我们能真的理解了吗?我们能肯定接受吗?我们能够全诚肯定地相信吗?如其不然,我们并没有信根,那那里会有成就?好,我们纵然有,这些都具足了,有信根了,我们是不是精进不懈怠呢?如果没有,五根有一条,不行,不能生长,必须这五条都有根才能够生长啊!这个五条里头缺少一条都是障碍。特别是这个信根,信根等于种子一样。没有这个,那怎么能成就?这个五根,信根是最主要的一条,精进是它的活力。没有精进,虽然有这个,始终也不会有成就。

  那么说到精进,二六时中,我们心里头有没有呢?很不容易啊!一天到晚心里头念念有佛,念念有觉,念念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这是你精进的根啊!我们二十四小时当中,偶而想到,我念佛,我要断恶修善,大部分的时间,把这个事情忘掉了,迷在世间五欲六尘之上,迷而不觉啊!广造诸恶,不修众善,那我们这个道业怎么会成就呢?我们的生死大事没法子了啊!所以读经,每一天叫你早晚功课读经,读到这些地方自期,早课要提醒自己;晚课,反省,认真的反省。这个五根里头,我今天有没有具足?我今天做到了几成?这样的早晚课才有无量功德;起了作用,‘念’。我今天一天到晚,心里面是不是念著这个问题?我的心是不是定在这个境界里面?我对于这些事、这些理,以及自己修学的境界是不是很清楚、很分明?

  诸位想想,这一部经这么长,这个里头只举出两个字来讲—五根。我们全都具足了,好!不断地努力精进,希望它能够增长,这个五根增长就变成五力了。这个五力,名词是一样的,这是第四段五根,这是第五段五力。信根再增长,它有了力量。精进根有了力量了,叫精进力。念根有力了,叫念力。定根有力了,叫定力。慧根有力了,叫慧力。所以五根跟五力,名词是相同的,这五个名词是相同的。

  单单讲根,根没有力量的时候,不能起大作用;根要有了力量了,它就发生作用了。所以这个五力,前面五跟的意思了解,这个地方就比较上容易懂。那么信根有了力量,它最显著的作用,就是破迷、破邪、建立信心,它有这一种功用。不但能建立正信,同时也破烦恼,烦恼里面有疑,‘疑’是根本烦恼之一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它能够破疑生信,能够破除一切邪知邪见,这是讲信根有了力量。精进根如果产生力量了,他在修学,或者在世间从事于种种工作,也就是说,他的生活是勤奋、振作,决定没有懈怠的现象,这是他精进根有了力量。拿我们今天一般话来讲,就是这一个人富于进取的精神。

  那么世间进取,为什么不叫它做精进力呢?他进取的如果是为自己名利,为自身的享受,这个不叫做精进根力。他如果是为了修道,成就自己的道业,为了利益一切众生,这才叫精进根力。这个时候唯有精进有了力量,才可以承当自行化他的大事业。念根要增长了,你这个心里面不生邪念,这是念根有了力量。念没有力量的时候,我们现在也有念,但是什么呢?常常会有个邪念起来,贪、嗔、痴、慢,这个念头常常会现行,这就虽有念根,还没有力量。有了力量之后,二六时中,不会生一个邪念。或者我们讲得更简单,更容易明白,一天到晚不会有一个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。诸位要晓得,自私自利是邪念,不是正念。不起念头则已,起念头就是利益一切众生;不起念则已,起念就是造福社会。不为自己想,这个是你念根有了力量。

  定根要有了力量了,它能够断除散乱,心不散乱。换句话说,他的精神意志是集中的,这个集中,他才会产生力量。这个基础就是禅定的前方便,换句话说,他是禅定之前一定有的境界,得到这个境界,心不散乱了,渐渐渐渐的就可以得到禅定,那么这个叫定有了力了。

  慧根要是增长,能够辨别一切事理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渐渐随著定根定力,发展成为无漏的智慧,无漏智慧的现前,这叫做慧力,你这个智慧有了力量。

  那么这个五种是修行人的大根大本,他有很大的力用,具足了根力,道业必然天天进展。不但你不会退步,你绝不会被外面的力量动摇了你,也不会被任何邪法障碍你或者破坏你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自己已经具备了力量。

  下面一段讲的‘七菩提分’。看这个表解。七菩提分也叫做‘七觉支’。我们在此地把这个名词念一念。第一个叫‘择法觉分’,第二叫‘精进觉分’,这个精进是属于七菩提分里面的精进,第三‘喜觉分’,第四是‘除觉分’,第五是‘舍觉分’,第六是‘定觉分’,第七是‘念觉分’。你看全是‘觉’,觉而不迷啊!那么这七个名词,我们把它记清楚,然后我们一条一条解释里面的意思。

  菩提是梵语,也就是古印度话,翻成中国是‘觉’的意思,也就是不迷,不迷就是觉。这个七条,要以中国意思来说,这个七觉分。它是由前面五根里面的慧根增长,发生了真正无漏的智慧,所以才能够觉了一切法,在一切境界里不迷啊!

  那么这个七条第一个是择法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,这是属于智慧的选择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以智慧观察一切法的时候,将一切诸法看得清清楚楚;那是真的?那是妄的?那是正的?那是邪的?那是善的?那是恶的?一桩一桩了了分明,不会有差错。那么这个择法觉分,我们是讲一般的。

  在行门里面讲,最重要的,这就是选择法门。我们晓得,佛为我们所讲的有八万四千法门,有无量的法门。在这些法门里面,我们样样都看得很清楚,那一种法门适合于我们自己修行?那一种法门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成就?这个成就,初而言之,得一心不乱,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或者是说,决定能够断烦恼,证菩提,也就是明心见性。我们选择那一个法门?这个是择法里面特别重要的。

  对于大经大论有相当理解的人,在修学上有相当经验的人,他一定选择净土法门。像华严经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的启示,这是很重要的启示。这一个法门选择了之后,就要认真地去修学。在修学过程当中,由于我们烦恼习气并没有断除,那么其中的障碍是必定有的,障碍如何去排除?下面六觉支就用得上了。至于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,这是要有智慧的选择。

  这个精进觉分,是说精进修学道法的时候;修道,修学方法,不夹杂其他的理论、其他的法门,这个叫‘精’。譬如讲我们修净土,里面不夹杂教理,也不夹杂禅观,也不夹杂神咒,这叫‘精’。如果你修净,里面还有禅观,还有三密相应,那就不精了。虽然精进,虽然在进步,但是不精,你里头有参杂。不退转就叫做‘进’,不夹杂、不退转修学这一个法门,以这一个法门最高的境界,为我们修学的趣向。像这个法门所示的是理一心不乱,这是持名念佛的最高的境界,我们持名念佛就趣向于里一心不乱。这个叫做精进觉分。而七菩提分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,他还是要用。为什么呢?这个原则在没有成佛之前;我们晓得,等觉菩萨,他还有一分身相无明未断,他要把这一分身相无明除掉,于是就不能不运用这个七菩提分的办法,还是要用这个办法来除他这个最后的一分身相无明。所以这个七种是原则,一定要透彻地理解,善于运用。你要真正能善于运用,不但在佛法里面修学会给你很大很大的帮助,解决你所有的疑难;世间有许多疑难杂症,那当然更容易解决了,真正是一副专治疑难杂症的特效药,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好处啊!不会运用啊!我们读经千万不可以疏忽了。喜觉分,这是讲法喜。诸位想到,法门选择的很正确,又能够精进不歇,你这个时候,你怎么不欢喜。实在讲选择法门的时候,我在那里说得少,为了帮助诸位,可以多讲几句;我们看自古以来的这些有大成就的人,当然最重要的,就是你选择一个好老师去跟他学。像啊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,开章明义,第一句话,佛就教给我们,要选择名师,要从明师受戒。这个是我们成败的关键的所在。那么其次呢,就是要选择法门。经典要选择一部经。行门,修行的方法,也要选择一各行门,不能够三心二意,不能够贪嘴嚼不烂,不能够好高鹜远,我们在六组坛经理面所看到的那些诸善知识,像这个忏悔机缘这些章里面所举的例子,无尽藏比丘尼一生专攻大涅槃经,所以人家选择的是一部。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三千部,就是念三千遍。三千遍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,功夫用在一部经上。近代的倓虚大师,这是前几年圆寂不久的,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做居士,八载寒窗读楞严。他叙说他自己,一部楞严经,他念了八年,在他传记里头有这么一章‘八载寒窗读楞严’。

  他出家之后成为天台宗的祖师。所以诸位如果要修学,先要找一个好老师,依靠他,选定一个法门,一生专攻一部经。专攻一部经不是说,其他的经你都不必看了,都不去听了;不是的,你可以看,可以听,那叫助修。前面不是讲过吗,五根五力给你讲过,正道助道。譬如说,无尽藏比丘尼,他的正道,正修的这个道,他是大涅槃经,助修的,那就是其他的一切法门,那是帮助他的。法达禅师正修的是法华经,以其余的经论作为助修,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。我们念佛人,选择弥陀经为正修,这一部经,我们要不间断地去读诵它。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,法华经长,比弥陀经长得多了。我们如果能下定决心,将弥陀经念上三万遍,或者是念上十万遍,有这样的基础,不怕不开悟啊!换一句话说,一心不乱,不求自得。为什么呢?功夫到了,水道渠成,功夫到了。所以‘解’要依靠一个人,依靠这个一部经论;‘行’要依靠一个法门,这个在择法里头,是非常非常地重要。

  那么话说到这个地方,有不少的同修来问我:‘好老师到那里去找呢?’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好老师,常言说得好:‘可遇不可求!’我们到那去找?真的难找。如果找到一个知见不正的人,我们跟他学,那就耽误了一生,这一生没指望了。诸位还要晓得一个事实,你是一个学佛的人,你今天有耐心来看这个录影带,就证明你的善根深厚,你过去生生世世都是一个学佛的人,你为什么没有成就?落到今天还是一个生死凡夫,那就是你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,没有人真正地来指点你;或者你遇到善知识指点,你不相信,你自己空过了,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。

  如果你要是真学,今日之下比过去方便多了。你不认识善知识,可以私淑过去的善知识。所以私淑弟子,那就是我们找前人作榜样,我们跟他学。譬如孟子,孟子在世的时候,孔老夫子已经死了,已经过去了;他对于孔老夫子的为人、对孔老夫子的学问,非常地景仰。孔夫子的著作还留在人间,他就依孔夫子的著作,以孔子为老师,一心一意地学孔子,他学成了。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,这是个好办法。

  佛门里面像这种情形很多,蕅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。蕅益大师发心学道的时候,莲池大师已经过去了,不在世间了。莲池大师这些著作留在世间,像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莲池大师全集,他就把这个全集,一生专功莲池大师的全集,这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,他成就了。我们要晓得这一个例子,那就不怕了。今天古大德这些著作都留在世间,而且广泛地流通,这一些著述很容易得到。你要喜欢莲池大师,你可以以莲池大师为老师。他留下来的著作有三十几种,你以他这些著作为修学的功课,但是这么多种里面,你一定要选一种作为你的主修。蕅益大师的著作,差不多将近五十种,有全集流通于世。你要是以蕅益大师为师,你就读他的全集,当然也要在全集里面选一种,作为你自己主修的课程。你要是选多了,还是贪多嚼不烂,你要把其余的作为你助修,其中之一作为你主修的,这是我在此地贡献诸位,你如何去求一个真正善知识,拜一个真正地好老师。我们不拜今人,我们去拜古人去,我们依照他的教训来做,依教奉行,成就自己,这是古人有例,我们可以效法。所以这个择法,这个就是,这个选择的确是我们一生成败的关键之所在,这一个决策要是错误了,这一生必定空过;这一个决定要是正确了,你这一生必定成就。如果是效法印光大师,印光大师有全集流通在世间,学印光法师,老实念佛,莫换题目,也必定能够达到往生见佛的愿望。那么这是我举几个例子,作为诸位求老师、选择法门的参考。

  那么我们再讲到喜觉分。就是精修道法,功夫到一个境界之后,与法相应;这个与法相应就是与真如本性逐渐逐渐地接近。愈接近,你这个心里头愈欢喜,我们世间人讲‘心得’,你这个心真正与法性相应,会照分明,善能觉了,法喜充满,这个叫做喜觉分。

  第四,除觉分。‘除’是什么呢?‘除’是把烦恼给除掉了,断除了。譬如说,见思烦恼;你觉悟了,这个东西是虚妄了,这些是障道的,那么你真正明白之后,一定会下决心,很快地把它离开。为什么呢?因为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,如果不把这个因素消除掉,六道轮回没有法子超越,生死大事就没有办法解决。那么你一下觉悟了,下定决心以无漏真正的智慧来观照,因为智能够断惑啊!把这些烦恼断掉,这就是断除的意思,这叫除觉分,可见得除觉分是专对治烦恼而言的。

  第五,舍觉分。‘舍’这个意思是说不执著。再好的境界不可以贪执,多半是对于佛法境界上来说的。你要能舍,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放下,看得破,放得下。对于修学过程当中,你所见到的那些境界,菩萨的境界也好,佛的境界也好,净土的境界也好,种种庄严的境界;一定要记住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。’对于境界则了了分明,而不去执著它。没有留念之心,不会去追忆,知道这是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,这个呢?叫舍觉分。可见得这个‘舍’,对于修学上的种种境界,定境也好,慧境也好,一概都不执著,那么这是舍。我们的道业才能够精进,我们的一心,就是清净心,才能够保持而不丧失,这一点也非常地重要。

  第六,定觉分。这个定里面有很多的层次,种类不相同。‘定’,一般是讲禅定,经论里面说,世间的禅定,佛把它归纳为四禅八定,实际上是四禅四定。四禅定是色界的禅定,四空定是无色界的禅定,合起来叫做八定。所以我们讲四禅,单指色界天四种禅定而说的。如果讲八定,那就包括了无色界。色界的四定,无色界的四定,合起来称为八定。并不是四禅以外有一个八定,常说的四禅八定,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,不是四禅之外另有一个八定。总共这个定可以分为八种,这是世间禅定。那么世间禅定不究竟,纵然达到最高的定了,所谓讲四空定里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,这个定的力量,可以支持八万大劫,所以我们称他的寿命,就称为八万大劫。那么到这么长的时间,他这个定会失掉的,一失掉之后,那么他在这个非想非非想天,‘定’要是失掉了,那只有堕落,为什么呢?他上头没有境界了,所以他不会往上升;他自己本有的这个境界保不住,一定往下堕落。俗话常说:‘爬得高,跌得重。’所以四禅天以上的这些天人,他们定功失掉之后,那堕落下来是很惨,一般大多数都堕地狱。你要问为什么堕地狱呢?你去读楞严经你就晓得了,因为这些人都是修道人,不修道的人到不了这么高地境界。而修道的人,都把这个境界误会以为是菩提涅槃究竟的境界。那么到定功丧失的时候,堕落的时候,他一定就谤佛、谤法;佛讲的我已经成佛,证得大涅槃,怎么还会退转?怎么还会堕落?诸佛所说的话不可靠,于是乎谤佛、谤法。谤佛、谤法的罪,就是阿鼻地狱。所以像这些事情,经论里面所讲的太多太多了,我们应当要留意留意、要晓得。

  这个佛法所讲出世禅定,是从第九定开始。譬如这个四禅八定,八定是到非想非非想天,这是三界之内的。如果这个定力再要增上,比这个境界还要高一级,这就出了三界了,突破三界了,我们称它为第九定。第九定是谁的定呢?小乘阿罗汉、辟支佛所证得的,这第九定。那么从这以上,这叫出世间禅定。出世间禅定种类很多,境界个个不相同,我们称如来果地上这个禅定叫上上禅定,那么楞严经里面称之为楞严大定,华严经里面称之为狮子奋驯三昧。这个都是讲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,这才是究竟圆满之定。因此在未得楞严大定之前,所有的定境都要明了它不是究竟的。因此对于定的境界不可以贪著。禅定的境界,那是非常舒服,经上常讲,禅悦为食,世间一切快乐,没有禅定之乐,禅定是真乐。所以最怕的是什么?你得到禅定之后,你贪图禅定里面的乐,那你就不能够再往上进步了。所以这个定觉分,都著重在觉。你有定,定里面有觉,觉则不住在这个禅定,于定境里头不生暧昧,你这个功夫才能够提升,才能够增进,这样你这个境界,当然一天一天地进步了,才有进展。否则的话,于这个定境一起了贪著,你就中止在这个境界,不会再往前面进步了,那么这个叫定觉分。

  最后一条是念觉分,这是专门对修出世间法来说的。修出世间法,也就是修了生死,出三界的法门。在修学的时候,必须要注意到,这就是要觉悟,决定不能有一点迷惑,那就是要保持定、慧均等,就是保持那个平衡;不能让定多,多过慧;也不能让慧多过定,要恰到好处,这个是好境界。如果有偏重,就要出麻烦了。为什么呢?定要多了,就有昏沉;慧要是多了,心就静不下来,特别是在初学时候,这种现象很显著。

  譬如我们讲念佛人,在我们这一个地区,许多寺院经常有修佛七的道场,我也参加过几次。我在佛七里面所见到的现象,念佛静止的时候;这是念了一个时间了,念了一个时间之后,那么大家是静坐下来,这一静坐不久,就有一些人打瞌睡,真的睡著了,他还打呼,呼呼大睡了,坐在那里,垂了个头,呼呼大睡。这是什么呢?这就是昏沉,他是不是愿意睡呢?他不是的,他自然而然他就昏沉。这种情形我们要以念觉分来说,他就是定多慧少,就有这个现象。还有一种人,他这个一静坐下去,似乎平时没有什么妄念,这一坐下来,不知道那边来的妄念那么多,七上八下,他定不下来,他坐不住,这个我们讲,他是慧多定少。这个定与慧,诸位要记住,不是戒定慧的慧,这个定慧。如果有这样的毛病,你自己要念觉,这个念觉,觉悟,我晓得我自己现在是什么毛病,如果我这个心昏沉,要打瞌睡,昏沉了,精神提不起来了,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,择法、精进、法喜、用这个三条来救自己。譬如说,这个昏沉的时候,精神提不起来,坐在那里就想打瞌睡,我们选择一个方法,不坐;或者去拜佛,去拜佛,因为身体动,他就不至于打瞌睡;或者是经行,别人在里面静坐,你退出来,在外面散著步,念佛,经行。所以你要选择另外一个对治的办法,要精进,要念到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在佛法当中产生法喜,那么这是一个方法。

  如果你这个心里面妄念太多,七上八下的时候,心定不下来,那么你选择后面这个三种,除觉支、舍觉支、定觉支,用这个方法来摄心,把你这个妄念收摄住,对治你的妄念。叫你这个心得到平静,唯有平静的心,才能用得上力,才是真正的功夫。那么这是举这个例子来给诸位说。所以这个七觉支,一定要很清楚地理解它,一定要活用,要善于运用。运用得当,真的,不但就是修学法门上说,那是帮了大忙;就是平时日用平常,无论从事于那一种行业,你都能够保持精进不懈,这个方法全都用得上,实在是太好太好了。你在学校念书,你会真正地用功,不会懈怠,也不会心里面乱,他有方法对治的。所以在佛门修道上用得上,我们日常生活通通可以用得上。

  下面一段,讲八圣道分,八圣道也叫做‘八正道’。诸位将来在经论上看到八圣道跟八正道是一个意思。第一个是‘正见’。第二个是‘正思惟’。第三是‘正语’。第四是‘正业’。第五是‘正命’。第六是‘正精进’。第七是‘正念’。第八是‘正定’。那么这个一条一条,也跟诸位作一个简单地介绍。

  八正道,跟前面道品是一样的,都是说的原理原则。换句话说,八万四千法门,各有各的正道。我们念佛法门,这是以持名念佛为正道,但是也有以观想为正道。譬如说十六观经,它的正道就是十六种观想,那么这是各各不相同。我们先介绍一个原则,所谓原则,这是通途的,无论大小乘,那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。那么换句话说,如果是修无漏法;这个世间法,我们叫有漏,出世间法叫无漏。‘漏’是烦恼的等词,说有漏法,就是这个里面具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,等等,就是带著这些东西,那么这个,我们叫它做有漏法。如果不带这些东西,我们就叫它做无漏法。无漏是清净,没有烦恼,能够照见苦、集、灭、道,这个四谛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这个才叫做正见。‘见’是讲见解,‘正’是讲正确而没有错误。只要知见正了,就不会堕落在烦恼里。烦恼是业因,轮回是果报,那么诸位想想,没有因,那会结果呢?当然就不会结果,有因才会结果。不落在烦恼里面就没有生死轮回的果报。那么由此可知,这个正见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。

  如果在净土法门里面来说,我们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所讲的,娑婆世界的西方,十万亿佛国度的那边,有一个世界,叫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的导师叫阿弥陀佛。千真万确的事实,这个见解是正见。相信自己发愿求生,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你,这个见解是正见;因为阿弥陀佛决定没有虚愿,他的愿是真实不虚的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言语是真诚,靠得住的,这在这个法门,这是正确的见解。

  第二个,讲正思惟。这个正思惟,要记住不是落在第六意识。落在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是有漏的心,就是烦恼心,它虽然有思惟,不能讲正。你看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当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以前,佛说不要相信自己的意识。为什么呢?自己的意识不见得是正确的,会是错误的。换一句话说,我们没有正思惟。阿罗汉以上了,可以相信自己了,这个时候的知见是正知正见,这个时候的思惟,是正觉,不会有错误了。所以正思惟ㄧ般说是以无漏的心,也就是四谛的智慧。那么我们一般在小乘里讲,一切智;菩萨里面讲,道种智;如来果地上称为一切种智。这种智慧,与这个智慧相应的思惟,这才叫做正思惟。那么换一句话说,不与一切智相应,不与道种智相应,不与一切种智相应,那个思惟都不是正思惟。那么在本经里面讲,我们不要把境界讲得太高,为什么呢?讲得太高,我们做不到。我们讲最低的境界,我们心里面念念有佛,常常思惟阿弥陀佛,常常思惟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,所讲的这些方法,所讲的这些境界,念念不忘。纵然是第六意识在思惟,但是,这一个思惟的境界与佛的境界相应,那么也就算是正思惟了。这个思惟,虽然不能得一心不乱,可以得到功夫成片,可以能够得到带业往生。它不是一心不乱,但是是一心不乱的基础,这是就本法门来说的,这个持名念佛法门上来讲的。

  第三,讲正语。‘语’是言语,言语,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它。孔老夫子的教学,他分成四科,第一科是德行,这是做人的根本。换一句话说,道德的教学,这是最重要的。第二个科目,就是言语。古人常讲:‘舌为祸福之门。’可见得言语多么重要。善的言语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,不善的言语往往会带来杀身之祸。所以言语非常之重要。这个世间的闲杂言语,当然不是正语。研讨经论,说法利生,这个言语是正语。在我们这一个法门里面,第一个正语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,因为这个法门是以持名念佛为主。劝人念佛是正语,讲解念佛法门是正语。不言语则已,凡是言语,总要与持名念佛相应,不落在邪语里面。

  第四,正业,‘业’是讲事业。事业在世间,你有世间的事业,你学佛了,那么你有出世间的事业。世间的事业,我们现在在世间,得这个人身,有身体、有家庭,我们必须要养身,要养活这个家庭,没有事业如何能够养身、养家呢?事业要取正当的事业。这个‘正’的标准,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这个事业,这是正当的,这个叫正业。如果这个事业固然很赚钱,能够发财,可是这个事业是不正当的,于社会大众有害而没有利益的,这个事业就是不正当的事业。所以佛给我们说,要用智慧除去身上一切的邪业。凡是不正当的行为都叫做邪业,应当使自己的身心常住在清净之中。特别是修学念佛法门,念佛法门称之为净业,要使我们自己身心境界永远清净,要把清净的程度不断地向上提升,远离五欲六尘这些事,这是念佛人的正因。

  第五是正命,这一条是指我们在社会上,养活我们的生命。前面是讲事业,这个两条是有关联的。如何来维持我们的生活,佛在经上讲,我们应当除开五种邪命,这个五种邪命,多数都是讲出家人的。出家人不从事于社会的生产,这个世间生产,乞食来度日,就是要依靠大众的供养,维持他的生命,便利于专心修道,这个意思在此地。那么佛怕有一些人,这个世间懒惰之人,好吃懒做,这也示现出家,其实他目的不是在求道,而是什么?而是好吃懒做,贪图信徒的供养,他就想出种种花样,我们世俗常说:‘和尚不作怪,居士就不来拜。’这个作怪,无非是贪图供养,这个就叫邪命,不是正命。

  佛给我们举出五桩,第一个,是以奸诈为怀,故意装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样子;与人不同,装模作样,欺骗大众。其目的,是叫大众对他起恭敬心,对他多多地供养,这个是邪命,不是正命。那么诸位想想,如果是存这个心,做这种事情,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,一天磕十万个大头,心术不正,不能成就道业。

  第二种,自说功德,诱惑别人。说他自己修行境界怎么好,定功怎么深,目的在那里?目的是求得大家对他恭敬供养,那么这个也是邪命。愈是有道德的人,他所表现愈是谦虚,绝不会贡高我慢,这是诸位要明了的,也要把他记住。

  第三种就是占相吉凶,为人说法。他不说正法,他见到信徒了,给他看相,给他算命,说你那一年走好运了,你要发财了。用这种方法来求取供养,不以正法教人,专门说吉凶祸福去威胁人、去吓唬人。别人对他恭敬供养了,他要来给他灾,给他消灾,其实都是骗人的把戏。别人有灾难,他有什么能力替人消除啊?如果他有能力替人消除,给诸位说,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,我们有灾难,菩萨大慈大悲早给我们消掉了,佛菩萨都不能代替我们消灾免难,他有什么能力?可是世间上有那些愚痴的人,他就相信这一套,就接受他的欺骗。这个佛给我们讲,这个是邪命。

  第四种,高声显威。说话故意很大声,故意装得很威风的样子,叫人一看到他,对他畏惧,对他恭敬。装模作样。

  第五种,专门说供养。哎呀!某人对我供养好多好多,意思就说,你赶快供养,你的供养太少了,你看你都比不上别人,别人对我供养多少,哦!他还有大福。所以这个五种,目的都是叫人家对他恭敬,都是叫人家对他供养,无非都是贪图名闻利养,这个都叫邪命。所以修道之人,要远离这五种邪命。

  佛陀在世时,乞食,三衣一鈟,乞食来维持这个生命。上乞佛法维持自己的法身慧命,下向一切众生乞求饮食,维持这个生命,这个才叫做正命。那么在现在佛教里面,无论是在中国、在外国,已经没有乞食的了。虽没有乞食,这个信徒供养,我扪一定要晓得,绝不能够堕在这五种邪命之中。信徒供养有多少,不管供养得多或者供养的少,自己生活所需之外,不能多求。多求会增长贪心,障碍了道业;这一障道,麻烦就大了,后来必定堕落,到那个时候,后悔来不及了。这是我扪要特别注意到的。实在讲,最容易堕落地狱的,无过于出家人。所以出家的佛弟子要特别注意,对于世出世间法,决定不能有一丝毫的贪、嗔、痴、慢,一点都带不得。这个十方供养来,除自己衣食所需之外,要供养众生。别人有缺乏的,我扪要布施,要供养他,特别是要照顾初学;初学初出家的人,没有人供养他,别人供养都是供养大法师,大法师要照顾初学的法师们,要帮助他,使他在生活上没有忧虑,没有缺乏,安心办道,这叫做正命。

  下面第六条,叫正精进,著重在这个‘正’字,这是以无漏的智慧,修菩提涅槃的大道,勇猛精进,不疲不厌,行解相应,这叫正精进。以念佛人来说,我们二六时中,净念相继,与一心不乱逐渐逐渐地相应了,这是正精进。

  第七,正念,也是以无漏的智慧,断除一切妄想杂念,一心专向真如实际,这是正念。或者是正助道法,也是正念。我们念佛人,六字洪名,昼夜不间断,断恶修善,念念在怀,这就是正念。正定,那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讲,理一心,事一心,功夫成片,都是念佛三昧,都是念佛人的正定。初学的人,把我们这个‘心’定在佛号上。有事情来的时候,我们应付事,把一切事做得圆圆满满。事一放下了,心就定在佛号上。二六时中,‘心’安住在一句‘南无阿弥陀佛’。因为这一句佛号与念佛三昧相应,这叫正定。

  那么那个三十七道品,到此地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。后面有几句话,与这个法门很有关系。

  ‘此等道品’这是讲这个三十七道品,‘依生灭四谛修,即藏教。’就变成藏教道品,要‘依无生四谛修,即通教’的道品。如果是‘依无量四谛修,即别教’道品。‘依无作四谛修,即圆教’的道品。

  因此,三十七道品,诸位要记住,不能说它是小乘法,不可以说它是小乘法。你从这个意思上去看,它是通大乘,也通小乘,就不会对它发生误会,发生错解了。如果要是小乘法,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讲这个东西呢?西方极乐世界是圆顿大法,怎么会讲小乘法呢?蕅益大师特别将这个问题提出来给我们解释。那么我们听了他这一番解释,才恍然大悟啊!这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去修它,它就是什么样的境界。以藏教的心去修,它是小乘境界;以别教、圆教的去修,那它是大乘境界。那么由此可知,三十七道品是佛法里面的纲领、原则,相当于数学里头的公式一样,它在应用上是无量无边,它有非常广大的境界。

  那么现在我们简单把这个天台四教,略略地跟诸位作一个介绍,才晓得我们应当如何用心。先讲‘藏教’。‘天台四教’是讲藏、通、别、圆,我们先看这个藏教。藏教,这个‘藏’就是指的‘三藏’,是从事上建立的名称,就是三藏经典,那么这是小乘,小乘学者,依此而修的。小乘的三藏,‘经藏’就是‘四阿含’经,长阿含、中阿含、增一阿含、杂阿含,它是这个四大类。这个四大类,里面包括的分量,相当之多。那么现在泰国是小乘教,他们这个藏经,经律论就是这个小乘三藏,跟我们中国大乘不一样。这个‘律藏’是‘毗尼’,‘论藏’是‘阿毗昙’。我们中文藏经里面,小乘的三藏,是相当完整。因为最近泰国经典藏经,跟我们比较一下,他比我们多的东西,非常之有限,多的东西很有限。那么可以说,我们所翻的百分之九十九这个中文本子里都有;他多,充其量不过是百分之一,大概也就是如此而已,可能百分之一还不到,所以我们中国这个小乘经相当完整。但是现在小乘经很少人去看它,中国对于小乘法,的确没有放在眼睛里面。那么这个道理是以中国的儒家、道家,实在是代替了小乘法。有儒家、道家的基础,就可以直接读诵大乘了,不必要再学小乘,所以小乘在中国没有办法盛行,道理就是在此地。

  那么今日学佛,就遇到困难了,为什么呢?儒家、道家的底子没有,大家不念儒书,也不去学道家的这些典集,像老子、庄子、列子,也没有人认真去研究它,因此读大乘就很困难。没有这个基础来接触大乘佛法,所以在大乘里面苦修,修了很多年,依然没有成就,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那么在此地,我们要重视的,就是这个四教的四谛。小乘所依据的‘生灭四谛’,四谛是讲苦、集、灭、道。苦集灭道这个四谛,通教都重这个苦集灭道这个四谛。小乘是生灭。‘苦’是讲‘生、住、灭三相流迁’。以我们人来讲,我们出生一直到死亡,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当中,这叫住。所谓是‘生老病死迁流不息’,每一个人不能够避免,这是苦,我们前面跟诸位讲过三苦、八苦。‘集’,这是苦之因,集就是烦恼,‘贪、嗔、痴,等分,四心流动。’等分就是与它相等的,从这个里头产生,这是三毒烦恼,一切烦恼的根本,根本烦恼,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它的等分,从这个里头流出来的。因为有烦恼的因,所以才有生死之苦。这苦集是世间二谛。灭道,这是出世间的。先说‘道’,‘道’就是,我们如果以这个来说,这个道品来说,以生灭四谛,那么这个道,就是藏教的三十七道品;那他的,是用‘对治易夺’,用这个三十七种方法对治贪嗔痴等分,对治这个。这一些集,这是病,三十七道品是药,以药来治病,药到病除。病除了之后,这就是还灭,‘灭有还无’,灭什么呢?灭这个生老病死,灭生死、灭轮回,回到无为法,就是了脱生死。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