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妙义
无庄
佛法虽然卷帙浩繁,但说的都是一个道理,都是在启迪人本性的智慧和光明。
我看佛经不多,因为比较认同南怀瑾先生的说法:只要一门深入地读懂一两本经就足够受用了。再者是十分崇尚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“自性能生万法”。既然心既是佛,那么何必绕道向别处觅佛呢?只应该在心地上下工夫。
喜欢心经是因为它言简义深,短短的二百多字把最根本的理法都讲出来了,心经是大乘法。
历代已经有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宣讲心经了,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赘述呢?我觉得一是讲的路子需要改一改,一定要使佛法与现代人的思想生活结合起来,现代佛法要用现代语言来讲,尽管这样的结合有很大难度。因为有难度才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知识水准而又有心悟身修的人来讲,从这个角度说我虽不才,但还是甘愿自告奋勇去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。
其二,是愿意在与各位同道学习、交流的同时,提高自己的参悟水平。
历代高僧大德都采取了比较严谨的、学术的、训诂的方式来讲心经。而时代进化到今天这个程度,我到认为换一种精简、现代的探讨形式更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。于是我便喜欢略去背景、文字考证等烦琐的过程来谈自己的见解,因为那些知识毕竟在网络和书籍中随时可以查到。
为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,在探讨前我先录一遍心经的原文:
般若菠萝蜜多心经
唐三藏法师玄奘译
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所得。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菠萝蜜多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菠萝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菠萝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菠萝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菠萝揭谛菠萝僧揭谛菩提萨婆诃。
这样短的心经里还可以提炼出更短的中心思想,也就是一句话:诸法空相,色空不二,能度一切苦厄。
其余基本上都是对上述中心思想的解释。
那么好了,我们就从这个根本的思想开始探讨。先说说这个诸法空相和色空不二是个什么意思。诸法,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现象和道理。空相,也就是不存在、虚无的意思。合起来直译的解释就是“一切事物的现象和道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虚无的,不存在的。”在经文中对于“诸法空相”的性质有一个描述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”这个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。
“空相”至少包含这样三种意义:
1、“缘起性空”。因为所有事物的现象和道理都是相对的,都是因缘而生的,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。任何法则都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有效,超出这个时空点就不是那个道理了,也就是真理的相对性。而从宇宙全信息整体的角度看来,原则上它就一定是错的(所以我们才看到佛经上总是“离四相,绝百非”),此是则彼非,是非本不定,因此虚而不实。
2、没有生灭。是说方死方生,生灭无常,有也是无,所以现示出空性。生与死就是一个东西。就象蝉蛹变蝴蝶,前一个生命的死即是后一个生命的诞生。而生命载体即便是没有质变的时间段里,则也在体现着生死同一;某些细胞某些思想正在死去,另一些细胞和思想诞生出来。而从宇宙整体论的角度说能量守恒,信息不失,也就无所谓增与减。而佛性正是这种“全知全能”的体现。
3、无论是有形有相之物和无形有相的微尘事物都是“空”中所生,借用道家的语言则是——普天之下惟一炁流行,都是元气化生。万物起之于空,归之于空。
如果还是沿袭古人的说法,现代人依旧是无法理解,也就无法认识佛法的真谛。按照道理来说,古人可以文字演道,那么今人也应该能够做到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现代知识去揣摩描述一下,或许对开悟有所启迪。这个空相的佛性有“宇宙的全信息”(可以参看宇宙全息论)的性质,也就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信息全都储存在里面,所以才可以称之为大智慧,因为它无所不包,虽然空无一物,却含藏妙有,还可无中生有。所以按照唯识学的说法就叫做“万法唯识”。所有的一切都由这个“全知全识”之心所生。比如我们想学习一种我们不会的技能,通常的方式是——我们必须去看书,或者找老师教,否则我们就不会。但如果能够获得大智慧的话,我们便可以以“感而遂通”“探囊取物”的感悟形式,十分简洁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方法指导。这还仅仅是一般不涉及神通作用的探讨。因为涉及玄的东西就更无法与常人探讨了,会有很多的负面效应。
下面说第二个概念“色空不二”:色,就是有形世界。空,就是无形世界。不二,不是两个事物。合起来就是“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事物,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事物。”用心经的原话就是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简单的说叫“一体两面”,就好比我们人体,从肉眼的外观来看是这样一个形体,如果以微观的科学手段去看,恐怕看到的都是些细胞、分子、细菌一类的东西了,那么佛法则更进一步,看到了“空相”(了无一物)的水平;这样一来,所有眼见为实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由无形的物质所组成。顺带提一下,现代粒子物理已经把探索的目光指向当今最小的物质结构——夸克和轻子。但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都明白,这并非终极。而某些具有前沿意识的物理研究者则把空间基元锁定为“空子”——这样一个空空如也、杳无朕兆、物质赖以产生的本原。而据我所知,这空中只有能量而无质量。
这个道理在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中是很难理解的,因为它早已超出了我们人的“见闻觉知”。也就是说这是知识经验都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,换句话说就已经不是人的常规思维能够把握的东西了。那么怎么能够验证这种道理的真实性呢?
“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……”是古代有修证的觉者,在修行“深般若”的时候“照”见的。相当于很深的禅定,属于证见的范畴。这个决不是那种意识中的感觉、把握,而是一种特殊的把握世界的方式。所以现代人不理解这个很正常,因为没有按照这个方法去做,任何属于知识、逻辑分析类的评说实质上都是苍白无力的。
那么是不是说如果没有甚深禅定的工夫就不能见道了呢?也不是。“一悟即至佛地”则是另外一种把握的方式。达摩大师曾经说过,可以“理入”也可以“行入”。完全可以在心上下工夫。悟,如果论拆字,就是心中之自我。也就是说佛性是每个人都有的,只要你去见性,就同样可以把握那个真理。而这个见性与“照见”又不同,“照见”是用禅定的工夫“见”到那个空的“相”,而见性则是一种类似感知的状态,虽没有见,但已经把握到了。大概有些人都有“一悟即至佛地”的灵光闪现,但都转瞬即逝地把它丢掉了。而禅宗要求的则是“念念自见”,也就是相续不断地去见性,这样才能保障佛性的不丢失。
下面说“能度一切苦厄。”我认为这句话是太重要了,因为它道出了佛法是“实学”这样一个关键的事实。许多人一见佛法研究的都是形而上的东西,先就退避三舍了,觉得这些个玄奥的道理对我们人生有什么益处?成佛我不感兴趣,因为我人的事情还没解决好呢!
而这“能度一切苦厄”就完全可以说明佛法对人生的实用性。一天24小时是由白天和黑天组成的,世界同样是由善和恶组成的,既然有善恶是非,你就无法逃避人生的种种问题,痛苦和欢乐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是并存的。欢乐自不必说,每个人都乐于受用,但痛苦、烦恼、疾病和灾难呢?那显然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要的,因为那会损害我们的生命。
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了:佛法他以超人的智慧来帮我们解决解脱人生的苦难。这个方法不是用钱管一饥不管百饱,也不是人力物力上的临时救助,而是从智慧开发的角度帮我们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心,达到受益终生,心可役物的高超能力。
为什么可以“度一切苦厄呢?”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如果站在“诸法空相”的角度,一切都非实在的有,哪里还有什么疾病、烦恼和痛苦呢?烦恼与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太短浅,看不到事物的本质,只看到一个事物的表象,所以就困在里面走不出来。如果开悟了,了解到实相,烦恼则会迅速解脱。正所谓“聚则成形,散则为空”。只有知空,才能心无挂碍。就拿疾病来说,它不过是分子聚合不合理的状态,它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心因性的,如果你去除了那种不合理的心态,回归到“本来无一物”的状态,那么这种聚合的心因性指令就不复存在,身体回复到一种无病无偏的有序化排布,疾病自然也就“散则成空”了。当然心性的修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过程。这是其中的一层意思。
浅表的另一层意思则可以换个角度解释,就是说自性本来是万法具足的,既然是万法具足,一旦产生矛盾,自然也一定会产生极好的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,而不是我们现在这种人忙无智的状况。
心经的道理非常深,虽然它那样简短,但它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立体结构,非人的思维意识可以把握,语言在此显得苍白无力。我们只能从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谈它,试图与人与己有所启迪,而无法穷尽其机。要想更深的把握和参悟,只有靠参悟者自己的亲证和慧力了。
(下载WORD文件 )
电脑上扫描,手机上长按二维码,进入明华学佛微博,点关注
Shou Ji Xue Fo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