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何名波罗蜜?此是西国语,唐言到彼岸。
解义离生灭,著境生灭起。如水有波浪,即名于此岸。
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。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
【学文解读】
“波罗蜜”就叫到彼岸,离了生死,把生死断了,不生不灭就到彼岸了。“著境生灭起”,我们现在在此岸,为什么呢?我们被六根、六尘、六识执著得痛苦死了,生生灭灭没有穷尽。念头一个起来一个灭掉,一个灭掉一个又起,没完没了地生灭。包括现在医学也说,细胞不停地在死掉,不停地生生灭灭,停不下来。我们坐在这里,好像安静了,但是血液是在流动,心在跳,停不下来!我们早上吃的饭在胃里还在消化着,想让它停下来都不行。腿不动了,脑子里的意识没完没了,一个接一个,在不停地生灭生灭。无论是肉体、思想,里面的一切都在剧烈地运动,没有一个地方是安静的。所以,我们有生死,不安宁,有痛苦,一切都在变动,一切都在生灭。所以我们不能叫做“波罗蜜”,不能叫做“到彼岸”,我们还在此岸,还在生死轮回。
就像水和波浪的关系,大海没一会儿能安静下来,潮起潮落。浪头起来又下去,潮水涨了又退。一般我们不会管大海里的水到底是怎么回事,看的是它的现象。但是这些潮涨潮落,浪起浪落,其实都是大海本体的一种表现模式。我们执著于这些潮起潮落的变化,就像生死变化一样停不下来,这个就叫“在此岸”。如果我们看到大海本体没有摇动,潮起了最终还要回到潮落,回到大海里去,大海没有起落、没有生灭、没有变异。当我们理解了这个,回到这个的时候,就叫“彼岸”。这时就没有生死,这就叫“波罗蜜”。
同样,我们自心自性产生出来的外在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,每天的起心动念,身体的变动,一切一切,世界的山河大地,一切一切,就像我们自性大海产生出来的波浪。如果执著于外在的这些,就叫“在此岸”,就叫“生死”。如果我们从外在,慢慢回到本性,不再生灭了,不再起伏了,这个就叫“到彼岸”,叫“波罗蜜”。
【原文】
善知识!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
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;不修即凡。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【学文解读】
六祖说“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”,这都是错的。像我们一样,我们现在修行,达不到根本,所以我们老有妄念。越念经妄念越多,越念佛妄念越多。我们坚持功课,依靠佛力慢慢地解决三个问题:第一,让我们的身体健康,把身体的问题解决掉。第二,要解决意识的问题,累生累世我们意识里边积累出来的无量无边的业力、业因,通过佛力、通过修行慢慢地把它消除掉、解决掉。解决掉以后就没有业力了,就没有生死,没有动力了。第三,要解决关系问题。我们累生累世和无量无数的众生产生了无数的关系,通过修行,要把这些关系解决掉、理清楚,无论是善、恶,最后都转变为清净的关系。这是修行要解决的问题。坚持修行,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,慢慢地我们就把生死的波浪解决掉了。长期修行,我们的心慢慢就安定了,身心就安定了,清净了,慢慢往回走,慢慢就光明了,就走回那个根本了。“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”我们一定念念都在行上,不要在嘴上。
这是六祖告诉我们的,明白了这个道理,这个叫“般若法”。按照这个方法修行,叫“般若行”。这是真正地修行了!修的是根本的佛法,不修是凡人、凡夫。“一念修行”,起这个念,真修了,“自身等佛”,自身和佛要做的事是一体的、一致的,虽然说我们现在还没达到佛的境界、佛的高度,但是心念和佛是一样的,没有区别的。
【原文】
善知识!凡夫即佛。烦恼即菩提。前念迷,即凡夫;后念悟,即佛。前念著境,即烦恼;后念离境,即菩提。
【学文解读】
依然说“心”。说得很绝,凡夫就是佛,我们就是佛。因为我们有佛心,有佛性。佛和众生的区别在哪?一个觉悟了,一个是迷惑的,所以说“烦恼即菩提”。我们有种种的迷惑,是因为把本心忘掉了,由迷惑而产生的种种作用,依然是本心体现的,不是另外来的,不是从哪儿变出来的,都是本心变现出来的。只不过因为我们迷惑了,本心不能全体的作用,不能光明的作用,变成片段的作用,黑暗的作用,无明的作用了。这是一体的两面,不是另外有一个东西。所以说“烦恼就是菩提”,我们迷惑了,菩提就变成烦恼了;悟了,烦恼就变回菩提了,不是另外产生的,都是一体的。所以说,前念迷,就是凡夫了。通过修行,念头转了、悟了,这就是佛。“前念著境”就烦恼,我们现在都烦恼,为什么?我们执著于境界。比如,执著于身体,执著于物质,执著于名利……产生的就是烦恼,快乐不多。只要执著于境,烦恼就是无穷的,没有办法停止的。怎么才能离开烦恼呢?“后念离境,即菩提。”不执著境界了,心外的一切——六根六尘六识,山河大地,通通都是“境”,心外的一切都是“境”。我们一“离境”,不执著这些了,就是菩提,就解脱了,就光明了,就自在了。
【原文】
善知识!摩诃般若波罗蜜,最尊、最上、最第一。无住无往亦无来,三世诸佛从中出。
【学文解读】
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是最好、“最尊、最上、最第一”,这是根本大法。佛法里修行修到一切,最终成就的就是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,成就这个大智慧。一切法都由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来统摄,都是它的一部分。“无住无往亦无来”这是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智慧的特质——无住,一旦住就不是般若了,也无往亦无来。心性、本性的特点就是这样。“三世诸佛从中出”一切佛都得从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里产生出来,我们也是这样。我们学习佛法,最终修什么呢?修回到本性。从外在修回到本性,心中产生智慧光明了,一切都圆满了,我们也是佛。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都是这么慢慢修行转变过来的。
【原文】
当用大智慧,打破五蕴烦恼尘劳。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。变三毒为戒定慧。
【学文解读】
六祖开始说法门说方法了,过程怎么转变。前边是立义,把“般若波罗蜜”它的相貌、体相都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了,后边就开始告诉我们怎么实现了。我们明白了这个转换过程,明白智慧的本体了,这时我们要从迷返回到悟,“当用大智慧,打破五蕴烦恼尘劳。”学习过“二十五圆通”就知道,我们从二十五个根性里边往回走,都做什么事情呢?打破烦恼尘劳。我们现在修行都干这个,把我们的五蕴、六根、六尘、六识这些烦恼尘劳都要打破。从外在这些迷惑的东西、无明的东西,最后都回到心性、本性这儿。“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。”这是往内修的。“变三毒为戒定慧”,这就是修五戒十善,让自己的身心“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嗔痴”,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,修行都是这个途径。
【原文】
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。何以故?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。
【学文解读】
众生有八万四千的烦恼,八万四千的尘劳、问题,所以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,解决这八万四千烦恼。但是,大家要明白,所有的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,一切一切的法门,它都是由智慧生出来的,都是由般若生出来的,不是另外生出来的。也就像我们一样,具备了解脱的能力、解脱的智慧,有了这个根本,我们就可以应用了。众生有什么需求,立即就产生什么方法解决它,解决完了就完事了。所以说佛法就是由佛的智慧本心流露出来的,它的作用就是解决众生的烦恼。众生有烦恼,佛的智慧就流露出方法。如果众生没烦恼呢?那佛就安安静静呆着去了,没必要折腾这么多事。所以佛法它都是应众生的需要而产生的。
【原文】
若无尘劳,智慧常现,不离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。无忆无著,不起诳妄。
【学文解读】
如果我们没有尘劳,智慧还是那样朗照着,智慧本来在那儿存在着。没有尘劳,它不需要变现出来起作用,但还是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存在。“不离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。无忆无著,不起诳妄。”我们修回到本性去了,如果外在不需要智慧起作用,那么智慧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存在着,样子像什么呢?就是“无念。无忆无著,不起诳妄”,这就是智慧的样子。我们是什么样子呢?不停地起念头,看见别人得好处,恨死了;肚子饿了赶快做点好吃的吧……这是妄,产生了妄念,产生了客尘烦恼,产生了无数的作用,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。如果我们修行回归到本性了,回归到般若智慧了,智慧不需要起作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“无念。无忆无著,不起诳妄”,安安静静的呆在那里,自自在在的解脱的状态。
【原文】
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观照,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。
【学文解读】
进一步地阐述。如果回到本性,达到真如本性了,是什么状态呢?常常用智慧观照着。不是回归到本性以后,天天像睡大觉一样,迷迷瞪瞪,不是那样的。就好像太阳一样,光明朗照,照遍一切,照破一切无明,一切清清楚楚的。既不动又光明,又自在又解脱,是这样的。是不是没事看有人干坏事了,过去弄他一下呢?不是的,不会管那事的。“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”,为什么?本性之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,都像云一样,一会儿变过来一会儿变过去,一会儿生出来一会儿灭掉了,不知从哪里来,不知向哪里去。回归到本性看这个世间的一切:一切众生、一切变化,日月星辰、一切的一切,在本性来看,就跟云一样,绝没有意思去干扰它,毫无意义。所以,从本性“于一切法”,叫“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”。不像我们现在没事就管点闲事,总想干点啥,不干啥好像不舒服,心里空落落的。
【原文】
善知识!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《金刚般若经》,即得见性。当知:此经功德无量无边。经中分明赞叹,莫能具说。此法门是最上乘。为大智人说,为上根人说。小根小智人闻,心生不信。何以故?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,城邑聚落,悉皆漂流,如漂枣叶。若雨大海,不增不减。
【学文解读】
这里讲,我们将来修行,如果想入甚深法界,修般若三昧,必须修般若行,读《金刚般若经》,“即得见性”。这里边讲得很明确,我们学般若行、诵《金刚般若经》的目的,是为了见性。同样,返回头来说,入了甚深法界、入般若三昧,是为了见性,回到本心本性。
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为这个做准备。我们现在不能直接修般若法门,理解不了、做不到。这里边说,一念觉就是般若,关键我们“一念觉”不了,老是迷糊的。所以,我们必须做前面的准备工作,自己把断恶、修善、清净做好,准备好。我们依靠佛力,慢慢地使自己身心清净,解决身心的种种问题。这一辈子,如果我们逐渐能摸到般若的门、摸到这个边,当然很好;如果摸不到,也不要紧。只要信愿行坚定,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到了那里,阿弥陀佛还会教我们的。
修行佛法最终一定会修到般若法门这个总持法门,因为般若法门就是成佛的法门,没有般若法门,谈不到成佛,谈不到佛法。这里六祖也明确地告诉大家,这个般若法门,这个禅宗的法门,是最上乘法门,“为大智人说,为上根人说”,就是给那些最高级的人讲的、修的方法,一般人修不了,这里边说的非常明确。当然这些大智人、上根人,他也不是天生就有的,也是通过修行,慢慢慢慢提升,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,他就可以修般若法门了。
我们现在不够这个资格,还是老老实实修基础方法吧。打好基础,把我们的身心调整好,积累圆满了,将来可能就达到大智人、上根人了。那个时候,天然就学般若法门了,一学就会,一学就懂,而且有这个能力了,一转念,就明白了。小根小智的人,听了这个方法很难相信。
我们还得学基础,打好基础。就像前面在第一章里学的,神秀法师教的方法:“身为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天天让身心持戒修福,每天做功课,消除业障。将来,我们提升到一定高度了,才能像六祖这些大根器的人,摆脱了身心的问题,三恶的问题,这些二元的东西,才能心中常生智慧。才能说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所以,高级的东西,我们达不到就相信不了。这里,六祖举了个例子,就像天上下大雨,整个的城邑聚落都被水漂起来了,就像个枣树的叶子那么小。比喻大地的小,比喻海的大。那么大雨降到海里边,海水增多了吗?它没多,也没少,不增不减。但是对于这个城邑聚落来说,在这个大海里边,它就好像个叶子一样漂浮不定,它不能把心量扩大像大海一样。这就是我们自己,不能理解这个境界,不能理解这么伟大的状况,把自己的心、行弄得都很小、非常小,在大海里飘来飘去的,害怕死了。
【原文】
若大乘人,若最上乘人,闻说《金刚经》,心开悟解,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,自用智慧,常观照故,不假文字。
【学文解读】
从这儿我们要知道,般若智慧在哪里呢?就在我们的心上,常常存在,常常有。如果我们像六祖一样是大智慧的人、大根器的人,一念悟了,这个智慧,就永远在我们的心性里边,常常涌现,时时刻刻保持;常常用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所以说,般若跟文字没关系,它不是佛经那几个字,而是我们自心这个体、这个相、这个用。我们认为般若就是一本《般若经》《金刚经》,那就错了。
所以,真正的智慧,在哪里呢?就在心上,不在文字上。
【原文】
譬如雨水,不从天有,元是龙能兴致,令一切众生,一切草木,有情无情,悉皆蒙润,百川众流,却入大海,合为一体。众生本性般若之智,亦复如是。
【学文解读】
世间的一切水,从哪里来的呢?从大海来的。海里边的水,升腾变成天上的云;云变成雨降下来,变成我们大地上的河流、湖泊;河流湖泊最终还要流回到大海去。它只是一个体,一个用,这样一种关系。明白这个道理后,就知道,我们这个般若智慧的本性就和大海一样。我们外边运用的一切,就好像大海水变现为云、雨、江、河、湖,是一样的。这里最根本的是,不要把自己变成云、雨、江、河、湖,而要回归到大海,回归到那个根本、本性,这样就究竟了。有了这个究竟以后,外边的云、雨、江、河、湖,这就随我们了,只是大海的变现,运用而已!
【原文】
善知识!小根之人,闻此顿教,犹如草木。根性小者,若被大雨,悉皆自倒,不能增长。小根之人,亦复如是。元有般若之智,与大智人更无差别。因何闻法不自开悟?缘邪见障重,烦恼根深。犹如大云覆盖于日,不得风吹,日光不现。般若之智亦无大小,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。
【学文解读】
这里边说的很清楚,什么叫小根小器的人、什么叫大根大器的人呢?用草木来比喻的。天上下大雨,如果是小草,不仅不能吸收,还嫌水太多了,把草冲倒了,死了。所以,对于佛法来说,也不能随便乱讲。根器小的人,跟他讲深的方法,他受不了,甚至因为他不理解,最后还说佛法不好,造下口业。
六祖说,大智人和小根器人的般若智慧是一样的,根本没有区别。但是为什么说这是小根器的人,那就是大根器的人呢?就是“邪见障重,烦恼根深”这一条。我们理解就是业障重、根性浅、烦恼深。这里又举了个例子,就像很大的云彩把太阳覆盖了,遮挡得灰蒙蒙一片,我们在地上看不见太阳,不能得到温暖和光明。那么,怎么能见到太阳呢?大风把乌云吹散了,我们就见到太阳了。般若智慧没有大小,区别在“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”。
这种情况怎么办?这就是我们修行要解决的问题。把遮挡我们心性太阳的云吹开,把过去累生累世积累的邪见、障碍、烦恼,慢慢地转化、消除。我们现在做的就这个事。我们也可以转变成大根器的人,也可以悟道,也可以有般若智慧。六祖这里讲的很清楚,几句话就说明白了,非常清晰。只不过我们现在虽然知道这个道理,但是太阳还是看不见,还是被云遮挡着,很痛苦。或者说,自身烦恼习气依然很重,懂得这个道理,还是转不过来;或者过一段时间,这个道理也忘了,又被那些烦恼习气迷惑住了,世间人都是这个样子。
所以,我们大家要用功苦修,下真功夫,就是解决把云吹开的问题,把我们的“邪见障重、烦恼根深”给转化解决了。那么至于功夫多少为止呢?跟拜忏、诵经的数量没关系,跟什么有关系呢?跟我们修行把云吹开了有关系;把这些“邪见障重、烦恼根深”拔除了,跟这个有关系。多会儿把这些都去掉了,迷惑去掉了,真心显现了,智慧产生了,这时候就可以了,就没问题了,跟数量没关系。但是,一般来说,功课数量越多越好,因为我们需要解决问题,有些问题太重了。
【原文】
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。
若开悟顿教,不执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,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
【学文解读】
向外求的,找不着佛的,没有悟得本性的,这都叫小根基的人。
我们拜忏也好、学习也好、行善也好,目的是什么呢?让我们的心安,让我们的心快乐,让我们的心不染着,这是目标!心里不能因为执著于功课,不能做功课就烦死了,这个就错了。时时都是道场,处处都是佛法,关键在我们怎么用心!如果能时刻从心而修、从心而生,于一切处,用佛法去观照,外界的一切,慢慢地不能染污我们的心了,不能影响我们的心了。
“烦恼尘劳,常不能染”,“常起正见”,这就叫见性,就叫修行。虽然说,我们现在用心修行,可能还达不到见性,但是,如果常常这样来观照,时时刻刻让自心安宁,让自心转变。最终我们的功课也好、学习也好、实践也好,通通都是为我们自心见性,产生般若智慧为服务的!这样长期坚持下去,就正确了。这么修下去,慢慢地外在的一切一点一点就断掉了;慢慢地外在的那些烦恼、障碍逐渐去除了。当有一天,云被大风吹散了,我们自心光明升起来的那一刻,我们就明白了,我们就见性了,般若智慧自然就升起来了。
所以,修行一定是为心服务的,一切由心出发,这就对了。不从心发起,不为心服务,是错的。说的好听点,叫小根器的人;说的不好听点,叫邪见。
【原文】
善知识!内外不住,去来自由,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。能修此行,与《般若经》本无差别!
【学文解读】
我们修行般若智慧,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?什么样的境界?什么样的观照理念呢?叫“内外不住”,不住内也不住外,不要想着今天又吃啥了,要做啥了,不住这些,来了就反应,去了就不留,自自在在的,“内外不住”,不住于任何之处,在《金刚经》里边讲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住在某个事上,或者一会住在这儿、一会住在那儿,没有一会儿能够得到解放、解脱,都被各种的事相粘着,放不开。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叫“内外不住,去来自由,”这个去来自由不是指身体走来走去自由,说的是心来去自由。
“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,”心的执著是最要命的事。因为我们执著于这样那样的事,执著于名利,为名利而学习、服务,造作种种的业力,产生出种种六道轮回现象。“能除执心”,这是修般若行非常重要的一条,也是我们修行佛法最重要的一条。
我们现在最大执著是什么呢?执著于“我”。我要做什么,我想做什么,我有没有好处,这都是错的!必须除掉我执,身心才能解放自由。必须除掉执心、执著的心,让心无所住,这不就自由了吗?“能修此行,与《金刚经》本无差别。”跟《金刚经》一样,和般若智慧一样,没有差别。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
Shou Ji Xue Fo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