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五十一页:
疏【未能自利,先能利人者,菩萨发心。故不忍独善其身,心怀兼利也。兼利之道,弘法为先。而此经注疏,今多泯没,稽古无繇,虽一二仅存,略举大端,未畅厥旨。宏功者,即不可思议功德也,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,则疑而不信,信亦不真,疏钞之作,不容已也。】
这一段是叙说,莲池大师自己再详细说明他作《疏钞》的因缘。这段话我们必须加以研究,为什么?怕误会。『未能自利』,自利就是自度,怎样才叫自利?一定要能往生才是自利。没有往生西方世界,都不能说自利已经做到了。『先能利人』,这是舍己为人,这叫『菩萨发心』。我们现在没能自利,也发心去利人,试问我们是不是菩萨?我们要研究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。诸位要晓得,莲池大师句句都是谦虚客气的话,我们不要把客气话当真了。他是再来人,他说未能自利,那个自利是成佛,他还没成佛。没成佛,他是大菩萨再来的,这可以!西方世界,他老人家是来去自如,我们行不行呢?我们没有这个能力。所以,要这样才叫菩萨发心,他已经是菩萨了。
菩萨发心,最低限度是权教菩萨,最起码也是十信位里面的初信菩萨,这是最低的一级。菩萨五十一个阶级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。初信位,这是未能自利,他发心当菩萨。依圆教来讲,初信位是什么样的一个地位?我们要把它搞清楚。在天台贤首的判教,圆教初信位相当於藏教,就是小乘的初果须陀洹。须陀洹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,思惑没断。见惑断尽,就是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都断尽了。我们一品都没断,那是博地凡夫,要想学这些菩萨发心就太难太难了。可是理要明白,自己衡量自己的程度确实是不够。像大师这种人,那没话说,他可以!所以他发心写这个注解。我们发心能写得出来吗?他发心写这个注子,我们连看都看不懂,别说写了。由此可知,像这种人我们没法子学,学不到的。菩萨的慈悲心,实在讲我们也应当效法。如果是有私心的人,他自己到了初信位,他还想二信;到二信,他还想往上再升一级,三信。他把自己往上升级这个事情暂时放在一边,去帮助一切众生,这叫菩萨发心,这叫「未能自利,先能利人」,可是自己已经有立足地了。
在我们现前来说,我们不是不能学,有这个本事就可以学。但是最起码的本事,是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。换句话说,我们有资格带业往生,生凡圣同居土,哪怕生下品下生也行!我能有这个把握了,我不求上品上生,我不求品位增高,我就来利益众生,帮助大家,这个也可以说「未能自利,先能利人」,这是菩萨发心。如果你连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没有把握,你这个心不能发,你这个事情也不能做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可是自己到了这个程度,发心好,应当帮助别人。
『故不忍独善其身』,自己在佛门里面真正得到好处、得到利益,这个好处利益要与一切众生共享,这个是菩萨,绝对不可以独享。『心怀兼利』,兼利就是要利益别人,我自己得到好处了,也叫别人得好处。讲到兼利,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弘法,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。我在这个法门得到利益了,别人或者是学佛、或者是未学佛,已经学佛的人,学的是其他的法门,我们眼看他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利益,换句话说,了生死出三界他办不到,这就是没有真正得到利益,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,这就是弘法。『兼利之道』,「道」就是方法,利益众生这个方法是以『弘法为先』。
台湾的杀业太重,每年杀的猪牛羊鸡鸭这些动物,按人口比例统计是世界第一,可是台湾人在佛门里面修福也世界第一。不过这些年的修福,修杂了、修乱了。讲经,好事情!印经,印造佛像流通,好事情!可是讲经,有的时候讲不是佛教的经,其中也有是佛教的经,他把它讲成外道了,这就是不纯,杂而且乱。印经也是如此,纵然是佛经,《大藏经》里面的经典,诸位要晓得,《大藏经》的经典有几千部之多,有一些适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,我们学了的确有用处,大部分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用不上,你要是印来流通,没有意义。所谓应病与药,我们现在的人害的病,你供养的药正好对症,这个药救了大家。如果送很多名贵的药材来,可是都不对症,这个药送来有什么用?没用处。
诸位要晓得,《大藏经》就是药,是佛当年治一切众生病而说的,有些能适合我们这个时代,有些不适合这个时代。因此,印经要选择,一定要慎重的选择。不但经要选择,注解也要选择。往往重要的经论,历代大家所常常读诵的,像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这是普遍流传为中国人所喜爱的,这些经典的注解从古到今总有一百家以上,我们在《藏经》里面可以看到。注解这么多,注的人各人发表各人的心得见解,他这个东西究竟对我们来讲有没有利益?很难说!因此,选注解也是一门大学问。
我们图书馆这些年来所印的这些书,都是我仔细选择的。今人的注解虽然是白话文,见解不够透彻、不够圆满,也许里面还有曲解的地方,把经意解错了,所以我很少印现代人的著作。我都是在古注当中去挑选,所选的都是历代大家公认是权威的注解,最好的注解。虽然是文言文比较深一点,可是你要是看习惯了,不深,你会看得懂的。有许多居士不认识字的,没念过书的,他会念经,换成别的书就不会念了,这有感应。所以我们要是常常读经,常常看注解,看个三年、五年,你自自然然就通达,就不会有障碍了。这里面是有感应的,你自己不要怕,要有信心。
印经也是弘法重要的一环,我们现在与国际上佛教可以说是有很密切的关系。我们所印的经典,不但在台湾讲,我们在国外也讲,这个功德就更大了。我们印的书不仅是给人看,印的我们还要讲,同时又借重现在科学的方便,我们每一次所讲的都保存录音带,也有录影带,这个也广泛的流通,他拿到书,又能拿到录音带,等於在我们讲堂听一样。所以我们今天在此地讲经,听众绝对不止坐在此地这么多人,为什么?我们的录音带流通到海内外,我们这个经本也流通到海内外,不晓得有多少人在读,多少人在听!这也是鼓励我们要发心弘法。
自己读诵,依教修行,能够影响别人,这是弘法;自己发心出来讲经是弘法;像莲池大师发心写注解,用文字流通,也是弘法。现代又多了一样,你发心录影、录音,流通录音带、录影带,也是弘法。所以,弘法的方法非常之多。你介绍亲戚朋友听经,介绍他读经,都是弘法。这是说「弘法为先」。《金刚经》里面讲功德的比较,法布施为最,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经典上四句偈为人演说的功德,跟此地莲池大师所说的「兼利之道,弘法为先」是一样的意思。
『此经注疏,今多泯没』,自古以来有一些注解散失了,有许多是残缺不全;纵然有少数完整的,它文字简略,意思很深,不便於初学,没有办法激发人的信心。基於这个理由,莲池大师觉得《疏钞》不能不作。这就是底下所说的,特别给我们指出这部经的功德不可思议,『宏功』是不可思议的功德。
演【不可思议,不出依正因果。】
『依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,就是环境;正报就是你到那个地方所得的这个身体,莲花化生。不像我们这个世界,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的肉身,这个肉身有生老病死;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的身是莲花化生,没有生老病死,没有这些苦,依报环境的殊胜更不必说了。诸位可以看看《华严经》,古人所讲:不读华严,不知道佛家的富贵。学佛人的富贵,《华严经》上种种的庄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。底下说明依正因果:
演【依则同居即寂光。】
这是不可思议!我们往生,我们的能力只能生同居土,是带业往生,我们只有这个本事。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念到理一心、事一心,恐怕做不到,那是极少数极少数之人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念到功夫成片,带业往生,人人有分,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也不会漏。可是不可思议的地方,同居土就是常寂光土,这是不可思议。常寂光土是净土里面最高的、最殊胜的,理一心不乱的上品上生才是常寂光净土。可是这个地方很特别,带业往生同居土下品下生,那个依报环境的享受就是常寂光,查遍《大藏经》你也找不到这种说法,唯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有。十方都有诸佛世界,不劝你去往生,偏偏劝你往生西方净土,好处就在此地。释迦牟尼佛、十方一切诸佛绝对不欺骗我们。
演【正则应化即法身。】
弥陀、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、弥勒都在西方极乐世界,他们有应身、化身。应身、化身就是『法身』,所以说是一体三身,这个不思议!依报不可思议,正报不可思议,佛菩萨如是,我们自己生到那个地方也是这样的,妙就妙在此地。我们修其他的法门,证法身不容易,为什么?依照通途法门来说,一定要破一品无明才见一分法身,你无明不破,没有办法证得法身。破无明之前,一定断见思烦恼、断尘沙烦恼,然后才有能力破无明,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众生不容易办到的事情,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!也许一个都找不到,太难太难了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只要一到那个地方就证法身,真正不可思议!
演【因则七日便得功成。】
修这个法门,要修多久?佛在经上常讲,凡夫从初学到成佛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。成个什么样的佛?成个藏教佛。佛有藏、通、别、圆,三大阿僧只劫修成的佛是藏教佛,这是一切小乘经里面所说的。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讲的圆教佛,是无量阿僧只劫修成的。而西方净土只要七天,七天就成功了。念佛法门里面,打佛七就是经上讲的「若一日,若二日到若七日」,七天功成是这个意思,克期取证。
也许诸位不相信!你也打了不少次的佛七,结果恐怕佛七打下来之后,烦恼更多,业障习气更重,连个消息都没有,所以你不相信。为什么你七天没有收到效果?给诸位说,是你念佛不如法,所以你念得没效果,你不能成功。如果真正是一个如法的道场,挂个招牌打佛七,「七天就往生」,我相信你们也绝对不会去!到这个地方七天就送死了,这还能去?这不能去!可见得你们打佛七,口是心非,根本就不想往生。信不真,愿不切,念得也不如法,怎么能成功!这个法门要是信愿行三个条件都如法,七天就成功。不但净土宗祖师这样说,其他宗派那些大德们也是这么说。我们看到窥基大师的《弥陀经通赞疏》,他是法相宗,他在注解的序文里面对这个法门赞叹备至,认为它是至圆至顿,也就是赞叹经上讲的七天成功,没有比这法门更快。
我们要问:七天之内能成功的,过去有没有人做到?你们去看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,真有!我们心里面想著求生西方净土,可是不想现在就去,如果阿弥陀佛来了,还要跟阿弥陀佛讨价还价:我还想多活几年,等我活够了再去。这个心就不诚!现在的佛七,只是到那里培养一下念佛的习惯,除此之外,什么也得不到!
过去我在台中,李老师告诉我:真正打佛七,人数决定不能超过十个人,超过十个人,主七师的精神照顾不过来。就跟学校老师教学生一样,这班里面学生少,只有十几二十个,这个老师全部精神,每一个学生能贯注到,那个学生学业当然好。如果这个班上学生六十人、七十、八十人,老师哪有精神!看作业,划一划就完了,为什么?没有时间看。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学生的作业,老师都没改过。不像我们从前,我们以前在学校念书的时候,拿作文来说,老师不但改,到我们面前来教,一句一句来讲解,他为什么要这样改法,讲给我们听,为什么?学生少。只有十几个人,他有时间,五、六十个学生,他没办法!所以佛七不能超过十个人,那叫真正用功办道。
同时我觉得,如果是打佛七,最好是先把《弥陀经》详细的研究讨论一番,像《弥陀经疏钞演义》仔细的讲过一遍,讲完之后,我们举行一个佛七,或者连著七个佛七,理论、方法、境界统统都明白了,现在我们实行,我们来干。那个佛七等於考试一样,书都没念去考试,考个什么!当然得零分。所以一定是先讲经,后举办佛七,这比较如法。七日便得功成,这是讲因。
演【果则一生便即不退。】
这个也是不可思议!经上说,往生便圆证三不退: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如果照一般通途来讲,小乘须陀洹才位不退,绝对不会堕三恶道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,位不退。行不退,功夫更高了,要证到阿罗汉以上,行才不退。可见得须陀洹,位不退,行会退,念也会退。像阿罗汉,他位不退,行不退,但是他念会退。最低限度要到圆教初住菩萨,也就是别教初地菩萨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才真正三不退;虽证三不退,不圆满,不是圆证。圆证三不退是谁?最低的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,等觉菩萨,他们才算是圆证三不退。西方极乐世界不往生则已,这一往生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,他也圆证三不退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你到那个地方,虽然人是凡夫,人天的身分,等於等觉菩萨,等於十地菩萨,这个不可思议。下个星期大专讲座,我们讲《普贤行愿品》、《弥陀经大意》,我要跟诸位详细的来说说三不退,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境界。你要是真正明白了,你才晓得这个法门不能不修。一切经我们都可以把它束之高阁,摆在一边,这部经、这个注解不能不读。那么我们流通这部经典,是无量无边的功德。
演【何可思议。】
「何可思议」就是不可思议,这四桩事情都不可思议:依报不可思议,正报不可思议,因不可思议,果不可思议,与本经原来的题目完全相应,这是不可思议功德。
『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』,实在讲不知道的人太多了,实在可惜!这么殊胜的法门当面错过,『疑而不信』。现在佛教虽然很普遍,多少人学禅?多少人学密?禅里面的毛病已经不少,密里头就更多,密的毛病比禅还大,为什么?有许多假的密,妖魔鬼怪在里面完全搞符咒、搞神通到处骗人,吃亏上当的人太多了。对念佛法门他不相信,他就相信那些东西。
『信亦不真』,这是讲修净土的法门,在台湾净土法门很盛,许多地方常常打佛七,当然他信,他不信就不会参加佛七,信怎么样?不真,所以他收不到效果。信亦不真,为什么不真?理论没透彻,对这个法门真正功德利益不清楚。因此,『疏钞之作不容已也』,莲池大师说他这个注解不能不作,必须要做。作这个《疏钞》的目的就是教人对於念佛法门生起信心,断疑生信,增长信心,帮助他一生成就。这是他老人家作《疏钞》目的之所在,正是自利利他。
疏【肤见者。】
『肤见』是浅见,这是谦虚。
疏【肌肤在表,所入不深,喻浅见也。】
比喻浅见。
疏【浅见奚能测佛深义。】
既然是浅见,这个经的经义太深、太奥妙,那怎么能够知道?『测』就是推测。虽然不能明了这部经甚深的义趣,可是怎么样?
疏【而以救世心殷,顿忘其陋也。】
这是大师谦虚的话,虽然自己见解不深,见得不够周详,可是利人的心很切,所以把自己这个缺点也就忘掉了,是这么个意思。
演【肌肤在表,所入不深者。初祖欲返天竺,命门人曰,汝等尽言所得。】
这段公案,「公案」是我们佛学的名词,拿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故事。过去的事,但是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故事。『初祖』就是达摩祖师,禅宗初祖,他要回去的时候,给这些弟子们说:你们亲近我这么多年,自己说一说,你们究竟得到些什么?
演【道付对曰。】
道付,这是学生的名字。
演【如我所见,不执文字,不离文字,而为道用。】
这是他的心得,他的见解。跟老师这么多年,他体会到一点,「即文字,离文字」,不执著文字就是离文字相,『不离文字』就是即文字相,也不是舍弃文字,文字就是经典。经典要不要?要,天天念经典,天天不执著经典,这个不容易!可是祖师怎么说?不错,你是有得心得。
演【祖曰:汝得我皮。】
你只得到一点外表、表皮。
演【尼总持曰。】
『尼』是比丘尼,法名是『总持』。
演【我今所解,如庆喜见阿閦佛国,一见更不再见。】
「庆喜」就是阿难尊者。这位比丘尼的心得比道付强一点,她举个比喻说,阿难尊者是藉释迦牟尼佛神通之力见到东方阿閦佛国。『一见更不再见』,诸位要晓得,「一见」是见性见,「再见」是眼识见。这个境界比前面高,前面那个没有真实受用,这个是有真实的受用。
演【祖曰:汝得我肉。】
比前面深一层,但是这两种都叫做肌肤,见得不深,入得不深。
演【道育曰:四大本空,五阴非有,而我见处,无一法可得。】
诸位想想,他这个境界与《心经》里面所讲的一样,这是有相当的智慧,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又像六祖所说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
演【祖曰:汝得吾骨。】
骨头在里面,他已经接触到骨头,形容见解深,他体会得深。
演【最后慧可礼拜。】
『慧可』就是传法的二祖,断臂求法的。他怎么说?
演【依位而立。】
慧可一句话没说,问到他,他礼拜一下,然后在他的位置上站著,一句话不说。
演【祖曰:汝得我髓。】
把祖位传给他了,他没说一句话,比前面更高了。他体会的是最彻底最圆满,为什么?真正所得到的,他心清净,一念不生。前面他还起一念,这个一念不生。真正的般若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、「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」。他不开口、不动念,达摩祖师给他印证,他得到佛法的精髓,所以把祖位传给他。
演【今言肤者,谓所见甚浅也。】
莲池大师取这个比喻,自己谦虚,说自己的见解很浅。我们念念《疏钞》,莲池大师见解到底浅不浅?他要是浅见,那我们就太惭愧了。他还能做到「肌肤」,我们连边都没摸到!这是值得警惕的。大师的谦虚恭敬,也值得我们学习。
道业能不能成就,关键在师承,这一点希望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。自古以来,没有师承而成就是决定不可能的。师承决定不能勉强,这是缘分。我们求学能不能成就,一定要问自己:我对这个老师有几分恭敬心?印光大师告诉我们: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。
刚才《演义》里这一段公案,四个人所得的不同,决定不是达摩祖师教化不一样、不平等,而是四个人对老师恭敬心不一样,一分恭敬得一分,二分恭敬得二分,十分恭敬得十分。所以,我们到哪里找老师?找什么人?找你心里面对他最恭敬、最景仰的人,你去拜这个人做老师,你有圆满的收获。如果你对这个老师不恭敬,这个老师学问道德再好,你跟他一辈子,什么也得不到。
到你将来有成就了,你要到外面弘法利生。譬如六祖,六祖大师的学生在他会下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之后,他往往叫他到外面去弘化一方,到哪里去呢?哪个地方是他弘法的道场?换句话说,什么地方与他有缘?要看那个地方的人对他有几成恭敬。假如有两个地方,一个地方也满恭敬,一个地方更恭敬一点,凡是众生对他有真正恭敬心,有个十分恭敬心,他的因缘决定在那边,他不是有分别心。这就是讲:道从恭敬当中得来的。绝对不是这个老师希望人对我恭敬,那错了!恭敬什么?恭敬他的自性。因为恭敬是性德,是你本性里面的良知良能,遇这外缘容易启发,在佛法里面讲「称性的功德」,是这么一个道理。
初学是选择老师,成就之后是选择道场,都是建立在恭敬心上。你自己成就了,你对於一切众生的恭敬决定是平等的,只有众生不敬佛菩萨,没有佛菩萨不敬众生的。佛菩萨对众生是平等的,众生对佛菩萨是不平等的,所以才是众生。因为众生用分别心,佛菩萨用平等心,他们用心不一样。所以,某个地区信众都是那么样虔诚恭敬,他与平等心这个性德相应,相应的应该先帮助他,使他们快点成熟。这是我们初学以及将来弘化必须知道的。自古以来这些大善知识没有一个不如此,就是佛降生在这个世间也要选择地区,为什么?选择的那个地方,人家对他不相信、不恭敬,他在那里降世没用处,不起作用。选择的那个地区,尊师重道,对师道真正有至诚恭敬心,他去示现,才能起作用,真能度化众生。
疏【心思者,心之官则思。】
『心思』是解释前面一句「竭尽心思」,就是尽自己的思惟能力,我能想到的全部都贡献出来,决定没有保留。换句话说,对於这个经,他所了解的意思,他所能够体会的,全盘托出,一丝毫隐瞒都没有,完全贡献出来了。底下这段是解释心思,『心之官则思』。这个「心」不是指我们的心脏,我们这个心脏没有思惟的功能。我们现在都讲能够思惟的是脑,其实不是脑,如果脑能够思惟,那人刚刚死了,脑还没坏,它怎么不思?它要能思惟,这人不叫死人了,所以不是的。这个心是指八识,八识都有思惟的功能,阿赖耶、末那、第六识、前五识。底下举个例子;
疏【尧舜之圣,尚竭心思,我何人斯,庸可忽也。】
尧王、舜王是中华民族最先开国的圣王,这是大圣人,他们还要竭尽心思为老百姓造福,圣人尚且如此,我们是凡夫,是个普通人,怎么能够不用心?这是说这个意思。
演【尧舜尚竭心思者,书云。】
「书」是五经里的《书经》,就是《尚书》。
演【尧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。】
这个『道』就是他所依据的理论,以及他治理国家的政策方法。『仁政』,「仁」是推己及人,处处替老百姓著想,这是仁政。所谓「推己及人」、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这是行仁政。《左传》上有说:「国之将兴,听於民」,以老百姓的意见为意见,国家就会强盛、会兴旺。「国之将亡,听於神」,什么都听神的,这个国家快要亡了。
诸位同修要记住,我们现在有许多人不听人的话,听神的话,什么事情都要祈祷,甚至於算命看相、看风水,都听这些。听这些,如果是一家人听,你这个家就快要亡了。你一个人听,你这个人没有前途,为什么?你整个命运都被这些鬼神控制住,受他的摆布,你自己不能做主宰。如果你自己要想发达,家庭要兴旺,应该自己能做主宰。一家兴旺,要听一家人的意见,这个家才能和睦;一个团体的兴旺,要尊重团体大众的意见,团体就兴旺了。听神,由神来摆布,决定是错误的。这是我们古圣先贤所说的。
仁政就是要听於民,要听老百姓的意见,事事都要与老百姓沟通,所以『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』。「平」是公平,「治」是治理,公平、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治理天下。我们今天讲人权,诸位要晓得,中国自古以来,这些古圣先王都是尊重民权的。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,真正讲专制的没几个人,绝大多数都是尊重民权的。这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人都晓得。
演【又曰:既竭心思焉,继之以不忍人之政,而仁覆天下矣。】
这些在上领导老百姓的人,他一定是竭尽心思,唯恐自己想得不周到,唯恐自己做得不周到,让老百姓受了苦,所以是『不忍人之政』。「政」就是政事,叫一切事都能得到正,正就是不邪不偏。『仁覆天下』,「仁」是仁慈,对於每一个众生,每一个老百姓,也是平等的仁慈,这是先王之道。想到这些地方,古圣先王都是这么做的,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,他是我们的榜样,是我们的典型。
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上,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岗位,要尽我们的本分,人人能够竭尽心思尽本分,国家哪有不兴旺的道理?在自己本位上,处处要替别人著想。譬如我们做生意,自己经商,一定处处竭尽心思为顾客著想,那么我们卖的东西一定是货真价实,不要让他吃亏上当了。我们东西买进来卖出去要用心,要对得起人,要对得起社会,对社会要有贡献,要能利益大众,这就是菩萨,这个商人就是菩萨商人。我们做工,这些产品也一定要真实,决定不能偷工减料,这是菩萨工人。乃至於家庭主妇也要竭尽心思,对於家里老少都要照顾得到,使他们身心能得到安稳,这是菩萨主妇。有一样想得不周到,没有想到,这都应当要责备自己,自责就是忏悔,一定要改进。
莲池大师,同样的道理,他是个出家人,他看到这部经,自古以来的注解,有的注得太深,或者注的文字太简略,经中不可思议的功德隐隐约约,不能够明显的透露出来,使读诵的人不能够生坚定的信心。他自己是入到这个境界,也竭尽心思尽他自己本分的能力,将这个经不可思议功德明显的表彰给我们,使我们读了之后,明了之后,能产生信心,依教奉行,这一生也能够往生佛国。他这是代佛宣化。
我们要是真正体会这个意思,不但一切经把它束之高阁,就如莲池大师自己所说的,「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,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」。他老人家只有这一部经,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就是这个行门,他心定了。一切法门,他从此以后再也不闻不问,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。这样才能成功!法门贵专一,唯有专一才能够成就。这是把他注这个经的用意、因缘理由说出来了。
向下要说的,他注这个经依据的是什么?他不是随随便便说的。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,教给我们弟子的四依法:第一、依法不依人;第二、依义不依语;第三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;第四、依智不依识。莲池大师遵守释迦牟尼佛的四依法,所以不是随便作注解的。他有依据,依法不依人,他依法。法是什么?他举出五部主要的经典,净土三经与《鼓音王经》、《后出弥陀偈经》,他是依这五种为主要的依据。旁通参考的,那就非常之多,我们在《疏钞》里面常常能看到,他所引用的都是大乘主要的经论,他所依据的。
在功夫上,他也有依据,也不是随便说的,是依据般若会里面文殊菩萨的「一行三昧」,做为这一部《疏钞》里面行门最高指导的原则,真正了不起!不是用自己的见解、自己的意思来注经,这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地方。旁通最重要的是《华严》,实在讲,《华严》与这个经几乎是一体。《华严经》到最后也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以弥陀净土为归宿。因此《疏钞》引用《华严经》来做证明的地方特别多,讲到要紧的地方几乎都引用《华严经》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(下载WORD文件 )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
Shou Ji Xue Fo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