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经的经题是: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
经题八个字,可以分做五个段落来作介绍:
第一、‘阿难’——‘阿难’是人名,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,出家之后,做佛的侍者,也就是佛陀的随从人员,在诸大弟子中,他是著名的——多闻第一。
第二、‘问’——‘问’,这一个宇,在佛法中有五种说法。瑜伽释论上说:(1)不解故问,于事理不明了,应该要问老师。(2)疑惑故问,这是见闻生疑、思惟起惑,也应当请教老师。(3)试验故问,这是带有考试老师或长者的发问。(4)轻触故问,轻触是说漫不经心,随随便便地提出问题发问。(5)利乐有情故问,这一类的发问,自己并无疑惑,只是看到在座大众之中,有一部份人,对于事理,或佛所说的道理,还不明了,内心有疑;而且他们自己又不会发问。于是,聪明智者,为了利益大众,故意装作不知道,而代表他们发问,就叫做利乐有情故问。
本经经题中的‘问’字,就是属于最后一种。
这是阿难尊者,为了利乐有情,也就是说明知故问;目的是为了利益我们后世的大众,而提出四个重要问题。换句话说,阿难所提出的四大问题,正是我们初发心者心中的疑虑,经过他的发问,佛陀慈悲开示解说,我们只要从这一问一答之中,领会世尊所说义理,就可以破除自己内心的疑情,对于修行的理论和方法:自然就能明了。以上是本经‘问’字的意思。
第三、‘事佛’——‘事’是承事,‘事佛’是讲承事佛陀的教诫。佛教是教育,而不是宗教。如果是宗教,我们可以学,也可以不学;正因为它是教育,所以,我们每一个人,都应当要接受,不然,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无比的损失,纵然是信仰各种宗教的人,也应当修学佛陀教育。
‘佛陀’,是印度梵文的音译,简称为‘佛’,义为智慧、觉悟,凡是具足圆满智慧,究竟彻悟的人,就称之为‘佛’。所以,‘佛’不是鬼神,佛是大智大觉的人。
‘佛教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,‘佛教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。‘佛教’的教学宗旨,是在彻底破除迷信,启发正智,使人人能明辨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、利害、得失,进而建立理智、大觉、奋发、进取、乐观、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,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,获得圆满、真实、幸福的生活目标。因此,佛陀教育,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,应当依教奉行,这才叫‘事佛’。
第四、‘吉凶’——凡是称心如意、事事如愿的就叫做‘吉’;凡是违背意愿,一切事都不顺心,乃至祸害灾凶一类的就叫做‘凶’。这两个字,是评断事佛的结果。‘凶’字,是主要的疑虑;学佛,究竟是吉,还是凶呢?以上七个字,是本经的别题,别于他部。下面是:
第五、‘经’——‘经’字是通题,通用于一切经,凡是佛所说的言教,都称作经。‘经’字含义狠多,必须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,同时又契合大众的根机程度的教枓书,才得称‘经’。自古以来,常以‘贯摄常法’四个字来解释:‘贯’是贯穿的意思,这是指经典中的文义,都有严谨的体系、组织、结构,一脉贯穿,有条不紊。其次‘摄’字,是说能摄受众生,使得解悟。第三是‘常’,‘常’是永远不变,超时间、超空间,是古今中外永不变的真理。第四是‘法’,是法则、是原理、原则,一切贤圣凡外,皆应遵守。能具备以上所讲的四义,才得称之为‘佛经’。所以,佛经是有条理、有体系的说明宇宙人生真相,而能使人人得以实证此真相的教科书。
经题八字,合起来讲,就是佛的弟子阿难,请问释迦牟尼佛说:‘有人信奉佛陀教诫,依教奉行,所获得的结果,是福德、吉祥、万事如意?或者是有害处、不吉利的呢?’佛陀为之解答疑问的一部经。经题就介绍至此。
本经的内容:是说明学佛、做人的基本道理。可以说是初学入门教材,虽然是人天小教,实在是大乘佛法的根基;大乘佛法好比十层大楼,而人天小教,正是造大楼的地基。由此可知,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教学中,它所占的地位,是何等的重要。我们学佛,应当从这部经学起;讲经,也要从这部经讲起。
本经的宗旨,佛告诉我们说: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,一定得到吉祥自在。在教学之中,佛陀教我们‘修行’,‘修’是修正、‘行’是行为,‘修行’就是修正自己身体、言语、思想、一切不正当的行为。佛陀教我们,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息灭一切恶行,要说好话,利益众生,存心更应当厚培诚敬心、平等心、清净心、慈悲心、孝顺一切众生心,为度化众生,不疲不厌的愿心。三业清净善良。善因,一定得善果。我们依照佛陀教导去做,一定能够得到事事如意。可是,这里面,有真假的标准,凡是依教奉行的,才是真的。只求个人利益的,那是虚伪的,所得的结果,当然是相反的。
本经的作用,是教我们对于佛陀教育生起信心,建立良好的修学态度,求正确的理解,破除邪见,和穷究因果的道理。
全经可以分作七个段落:
自初句‘阿难白佛言’,至第三页最后一行‘奉行普闻’止,是本经第一大段。说明信奉佛教,依教奉行,所得到的果报是吉祥的。迷信,违反教诫,果报是不吉祥的,这是学者最为关心的事。
自第三页最后一行‘阿难复白佛言’,至第四页最后一行‘罪深如是’,是第二大段。讨论杀生责任的问题。这是属于戒律,也是实际讨论我们生活行为的善与恶问题!戒律范围韭常广泛,在广泛范围当中,提出这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,希望我们从这一个问题,能够举一反三,因而体认到戒律的精神与功德利益,进而引发修学的意愿,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。
自第四页最后一行末句‘阿难复白佛言’,至第七页第三行‘可不慎也’,是第三大段。讨论‘教’和‘学’的问题。‘教学’在人生生活过程中,最为重要。而教学成就与否,实在是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心理、态度,及教学方法。如果,师生都具有优良的教学态度与方法,这样教学,一定是成功的。佛教,既然是教育,当然重视教学;教师——和尚——善于开示,学生亦能善于悟人,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、见解,而后能服务国家社会,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目的。因此,佛陀教育可以说是,传统最优良的教育。
自第七页第三行‘阿难复白佛言’,至第八页第八行‘可得度世之道’,是第四大段。解释佛法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没有抵触?有没有妨碍?这个问题,尤其是在今天,确是一些想学佛的朋友们,犹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;在这一段经文中,佛陀给我们明确的解答,使我们了解修学佛法,确实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满,而无所妨碍。经文至此,将我们初学佛法四个疑问都解答圆满了。这四大段,是本经的问答主题。
自第八页第八行‘阿难闻佛说’,至第九页第三行‘未可取泥洹’,六行文是第五大段,说明阿难尊者闻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。
自第九页第三行末后一句以下,是阿难说偈二十八首。偈颂,是诗歌体裁,四句一首,本经皆属五言,可以演唱。这一段文字是阿难的心得报告。旨在助佛劝化大众,应该要依教奉行,才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;而不辜负老师——佛陀——苦口婆心的教学。
最后一段四行经文,是大众闻法信解,受持礼谢的文字,是全经的总结。
(下载WORD文件 )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
Shou Ji Xue Fo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