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善生经入门,善生经全文,依淳法师:《善生经》对现代伦理道德和幸福人生的启示——手机学佛网

善生经专题部: 简介| 原文|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依淳法师:《善生经》对现代伦理道德和幸福人生的启示  

  依淳法师

  壹、 前言

  在编辑《佛光大藏经》中的《阿含藏》时,笔者曾经把北传的四部阿含,屡读再读,因此对《善生经》的内容,烙下深刻的印象,记不得看过多少次,记不得和人分享过多少回,每一回都无比感动。因为整部《善生经》,充满著释迦牟尼佛对社会大众的细腻关怀,是佛陀对在家人的伦理生活、道德生活、财富生活、智慧生活、慈悲生活的重视,是佛陀对在家人追求真美善人生、幸福人生的指导和谆谆告诫。而这些指导,这些告诫,正是现代人最需要,也最缺乏的。人类从来没有出离过这种需要。

  数位化时代的人性,和佛陀时代乃至更久远前的人性,基本上是一样的;只不过,现代更复杂。现代人透过科技的应用,使万象显现得更多元,更复杂,更绚丽;然而,人类所面临的问题、烦恼和苦厄、灾难,也因此而更多,更数之不尽。许多人面临“生命的无奈”、“生活的苦困”,都想出离生活的恶境,让“生命更美好”、让“生活更幸福”,却没有门径。如果不能明白善之所由生,恶之所由生的因果道理,不明白善生、恶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,又怎能期待开启善生之门呢?《善生经》就是为佛陀为我们开示善生之道、善生之门、恶生之道、恶生之门的圣经。

  《善生经》不仅是一部非常好的“生命教育”教材,也是一部最好的“人生哲学”教材、“伦理教育”教材、“幸福人生指南”。人世间,除了极少数的智者,能活在痛苦中而不觉其苦,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著外;大多数的人是苦多乐少,一生始终活得糊里糊涂;有些人虽也是苦多乐少,但有好因好缘,遇到善知识的启迪,改变观念,少欲知足,因此越活越明白,越活越有意思,越活越善美,走时了无遗憾。然而多数的人,是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中过一生,不明不白地应付这一生,越活越乏味,越活越无奈,越活越苦难,走时无限遗憾。释迦牟尼佛在《善生经》中告诉世人:如何让个人的生命活得很有意义,很有价值,很安乐;如何让家庭很幸福,很美满;如何让人际关系很和谐,很良善。《善生经》是永世的“好好活一生”的宝典。

  《善生经》的“善生”,是一个青年的名字,是佛说《善生经》里的当机众,梵语Sivgalaka,音译为“尸迦罗越”,“善生”是意译,其父为佛陀时代印度王舍城的长者。“善生”是一个非常有意义,充满期许和祝福的名字。所谓“善生”就是身心健康,家庭安乐,经济富足,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无缺,无烦无恼,无忧无虑,无惧无畏,自由自在,与人为善,自利利他,既不辜负此生,更为来世修好因缘。“善生”以现代话说,就是“真善美的生活”、“幸福的生活”。

  在全世界五十几亿人口中,“善生”是多数人的遥远梦想,可是人人都想这个梦成真。可悲的是,当人们在梦想拥有善生的同时,绝大多数的人们却正活在“恶生”中,水深火热般地过日子。“恶生”是多数人的生活写照。

  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善生的问题很多,诸如自然生态保护、各种环境(包括土地、空气、水资源)污染、地球暖化、种族迫害、宗教信仰等诸多问题,加上国际战争、粮荒、价值观金钱化、伦理道德日益下沉、忧郁症等精神疾病增加、传染病菌不断突变、网路犯罪、毒品氾滥等,这些都是属于公共性的、全球性的问题,要靠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、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来共同解决,我们只要作到觉醒和充分配合改善即可。除此,就各个人,就各个家庭来说,每个人、每个家庭只要作到佛陀在《善生经》中所开示的人生功课,就能圆成“善生”的梦想了。伦理、道德、财富、智慧、慈悲,是个人、家庭与社的庄严,缺了这些庄严,个人和家庭就不真不善不美了;个人和家庭都不真不善不美,社会的真善美就更遑论了。伦理、道德、财富、智慧、慈悲是建构真善美人生、真善美生活、幸福人生、幸福家庭的必要条件,是“作为一个人”的必修功课。

  佛陀在《善生经》所开示,所建构的“善生法门”,主要有六大项:

  (一)要能身口远离四恶业──即戒止杀、盗、淫、妄的因与行。

  (二)要心不起四恶事──戒止贪、嗔、怖、痴的心行。

  (三)要知六种损财法而不为之──不耽于酒色、不好赌博游戏、不放荡荒逸职守、不迷于歌舞伎乐、不懈怠懒惰。这是六种“保富法”。

  (四)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亲友──学习辨识善恶亲友的十六种方法。

  (五)要尊重礼敬、恩酬供养六方──即各自尽本份,守护父母与子女、师长与学生、丈夫与妻子、主人与仆隶、亲友与亲友、宗教师与信众的六种人际伦理,。

  (六)计划性的经济生活──先学习而后工作、治产,先治房舍而后成家;四分理财,对生活日用、投资置产、提备不时之须等要有计划;致富之道应学蜜蜂--踏实、点滴累聚、辛勤、合作、不求快速。

  世事多变化,山河大地会变,人类生活的方式会变,人类赖以维持生计的方式会变,人类生活环境的样态会变,人的感受、识觉、思维、行为模式,无一不随著外在客观因素而不时地改变。然而,世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,那就是人类不管面对到怎样的无常,始终汲汲于追求好的生命品质,追求真善美的人生、追求幸福的生活。可是,大多数的人获得的是恰恰相反的结果,只因为不明白“善生”的因果,又因为无明而造业,以致自己为自己打造了“恶生”。

  从《善生经》的内容,我们看到两千六百年前,佛陀教导人们追求善生的一些许方便法门,我们也看到了现今多数人所面临的种种生活问题,其实只要依著佛陀在《善生经》所讲的准则来生活,就可以免于苦厄,获得“幸福生活”了。

  贰、 《善生经》的版本和内容简介

  一、《善生经》的版本

  汉译的《善生经》,共有下述四种不同的译本:

  (一)、《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》一卷,后汉时代安世高所译。1

  (二)、《佛说善生子经》一卷,刘宋时代支法度所译。2

  (三)、《善生经》,收录在《中阿含经》第三十三卷中,编号第135经,东晋时代僧伽提婆所译。3

  (四)、《善生经》,收录在《长阿含经》第十一卷中,编号第16经,后秦时代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。4

  以上版本,在大正藏、卍藏、缩刷藏、高丽藏、明藏、佛光藏均有收录。

  此外,南传大藏经《长部》卷31中,也收录此经,经名《教授尸迦罗越经》,巴利语《Sivgālovāda-Suttanta》。此经亦有巴利本、英译本、日译本(收在“日译南传大藏经”中),和汉译本(收在元亨寺出版“汉译南传大藏经”中)。

  比较以上各经内容,安世高译的《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》和后秦时代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的《长阿含经》中的《善生经》为同本异译;支法度所译的《佛说善生子经》和《中阿含经》中的《善生经》为同本异译。

  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(148)由安息到洛阳,展开译经工作二十余年,计三十四部四十卷;支法度于西晋惠帝永宁元年(301),译出《善生经》、十善业道等经;僧伽提婆于东晋隆安年间(397~401)译出《中阿含经》六十卷。佛陀耶舍和竺佛念译出《长阿含经》则在姚秦弘始十五年(413)。

  安世高是安息国(今伊朗)的王子,后出家为僧;支法度是月氏(今阿富汗、喀什米尔)人。安世高与支法度来到中国的时间相差约一百五六十年左右,却先后译出《善生经》,推测这部经至少在当时的西域诸国,是被极端重视,而且是长时间被弘扬的,在中国传译后,应该也是被广为流传。“善生”是没有人不想得到的。既然想要“善生”当然就得明白正而不邪的法门,并靠自己实行这一法门,才能为自己及为家人经营出踏实的“真美善人生、真美善家庭、真美善生活”。“善生”是个超越时空的普世性的渴望,而此一梦想成真其实并不太难。所以,两千六百年来,流传佛教信仰国家的统治主及高僧们,必然会大力弘扬这部跨越时空的人生宝鉴。

  二、《善生经》的简介

  《善生经》的内容是记录:

  佛陀住耆阇崛山,一日上午,入王舍城托钵,路途中,在河边看见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,绍承他父亲的遗命,每日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的天神,祈求诸天护祐他的生命与财富。

  佛陀随顺此因缘告诉善生:有智慧的人,不作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淫、妄言这四种恶业,若作之,此生苦厄、懊悔,死后往生恶道;贪欲、嗔恚、怖畏、愚痴这四件事也置人于恶道中。凡是犯喜欢饮酒、喜欢赌博、喜欢懒惰(好睡)、喜好请客、憍慢轻人,和犯杀生、犯偷盗、犯邪淫、犯妄语四罪的人,必然会败损自己既有的各种财富,尚未获得的财富也将得不到手。犯了这六种过恶,即使再怎么礼拜六方天神,也没有用。接著佛陀再开示识知四类型十六种恶知识(恶亲友)、四类型十六种善知识(善亲友)的方法,并强调应择其善者而从之,辨其恶者而远之,才能保富保安,护祐己身和家庭。随后再宣讲佛教圣法律中礼拜六方的意义,开示父母与子女的亲子伦理、老师与学生的师生伦理、丈夫与妻子的夫妻伦理、主仆之间的工作伦理、亲友与亲友间的亲友伦理、宗教师与信徒间的师信伦理,及彼此相互对待之道。

  最后佛陀将前述内容,以偈颂的方式,为“善生之道”作总结。内中,除强调六种人伦的规范和经营外,还强调九项事:

  (一)、凡人富有财物时,当思布施利人;与人财利者生天,获利与人分享者,处处安乐。

  (二)、以义摄受世间,是近乐之本;以恩摄受于人,当如母之为子;以善摄受天下,获福无数;以喜处众会,得利益平安;以信戒庄严自己,得善名闻。

  (三)、工作当勤奋不懈怠,为人处世当舍悭吝行。

  (四)、聚积有财货,当举义行,饶益社会,福利众生。

  (五)、当先精勤于治学,而后才能治产。习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才能获利。

  (六)、执行财务四分经营法:一分供衣食等生活日用,二分作本求利,一分藏储以备不时之需。

  (七)、事业经营:可作农、经商、蓄牛、蓄羊等。

  (八)、先严治房室而后结婚成家。

  (九)、治产求利,以渐进式,要如蜜蜂采花粉酿蜜,要如大海纳细水成洋,日日有所进,日日有所增。不求近利,不求暴利。

  各版本《善生经》因传译不同,内容稍有出入,但整体而言,不出上述范畴。

  至于北凉时代昙无谶所译的《优婆塞戒经》,是《善生经》大乘化的发扬,《善生经》讲的是个人“善生”的法要,这是以个人“自利”为著点的基本法;《优婆塞戒经》则是以“自利利他”兼济为著点的福利有情法,是自度度他并行的菩萨法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。现唯存汉译本。

  《优婆塞戒经》系佛在舍卫城祇园精舍,为千二百五十位比丘、五百比丘尼、千优婆塞、和五百乞儿所所讲的经,当机众即名善生的人。经文一开始,善生就向佛举问:“六师外道有礼拜及供养六方,以求诸天赐福的教法和习俗,不知在佛法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礼拜及供养六方?”佛陀回答:“我佛法中也有六方礼拜供养法,此六方即是六波罗蜜。…”在全经的第一对答中,佛陀就直陈:以智慧为导,以六波罗蜜供养六方众生心之所望,即能增长寿命与财富。全经分为二十八品,说明菩萨的发心、立愿、修学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。特别在受持品中,除说明在家菩萨应受三皈、五戒之外,更提出六重戒、二十八失意戒等。由《优婆塞戒经》的全部内容看,可以知道这是由《善生经》敷演而成的大乘经典,是原始《善生经》的补述。经文最后总结是,若人有能勤修六波罗蜜,是人名为供养六方,是人能增益财与命。

  参、 《善生经》的道德要求对现代人的启示

  佛陀在《善生经》中对世人道德的要求,可大别为两类:一类是,就消极面来说,不可将有害的作为加诸于自他;从积极面来说,要作利益自他行的作为。另一类是,从消极面来说,能止除自己的恶心念;从积极面说,能提升自己的善心念。第一类是属于身业和口业的作为,是属于对自他的应或不应的作为;第二类是属心的作为,是属于对自我的应或不应的作为。

  不杀生、不偷盗(不不与取)、不邪淫,和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,是属于第一类,其中前三者是身业的不作为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是口业的不作为;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及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都是侵犯他人、加害他人的作为。杀生是侵犯他人的生命、加害他人的生命;偷盗是侵犯他人的财物、加损他人的财物;邪淫是侵犯他人的身心与名誉、加害他人的身心与名誉;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是侵犯他人的视听和觉知力、加害他人的视听和觉知力、扰乱他人的视听和觉力。其中的“不…”,是指不去行恶作为;不对他人施以恶作为,则无有侵犯、无有加害、无有扰乱。然而“不施恶于人”,只是不恶作,无恶报、无恶生而已;其对“善报与善生”而言,“不恶作”并没有积极意义,唯一的意义是“不障善道”罢了。从因果业报上说,无论是善是恶,都是如是因如是果,无是因无是果。因此积极“护养众生生命”、“护富他人财物”、“护卫他人身心与名誉”、“说如实语、和合语、赞叹语、真诚语”才是得“善报善生”的善因。

  贪欲、嗔恚、怖畏、愚痴是属于第二类,是属于心理的作为,是人类的根本烦恼。贪欲,即贪爱、贪著,略称为欲、爱。这是妄想追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,或可意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境等,无所厌足的精神作用;是对自己一切所喜好,生起染污爱著之心。当爱着心生起时,就引生五取蕴(贪取)而产生种种苦恼。嗔恚,即嗔怒、恚、怒,这是三毒之一,是对有情众生生起怨怒的心识作用。也是根本烦恼之一。在《俱舍论》卷十六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中,把对违逆自己心情的人、事、物或情境生起憎恚,致使身心热恼,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,称作“嗔”。嗔,又会随伴带生忿、恨、恼、嫉、害等烦恼,是人生最大的障害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四指出:“嗔恚其咎最深,三毒之中,无重此者;九十八使中,此为最坚;诸心病中,第一难治。”怖畏,这是恐惧害怕的心识作用。《六十华严经》卷三十四指出,未悟真理的众生有五种怖畏:(一)不活畏,怕生活困难,衣食不饱,心怀不安,常积资财。(二)恶名畏,畏惧遭他人讥谤,致名誉受损。(三)死畏,畏惧死之将至,命之将终。(四)恶道畏,恐惧堕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恶趣中。(五)大众威德畏(怯众畏),没有自信,怯于在众人之前表现。5愚痴,又称作无明,即不如实知见、不通达事理、事相、真理、真相的心识状态。也是三毒之一,根本烦恼之一,有情生死的根本。愚痴,又会随伴带生覆、诳、谄、惛沈、妄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等烦恼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居士子!若有人,善别六方,离四方恶、不善业垢,彼于现法,可敬可重;身坏命终,必至善处,上生天中。居士子!众生有四种业、四种秽。云何为四?居士子!杀生者是众生业种、秽种;不与取、邪淫、妄言者是众生业种、秽种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杀生不与取,邪淫犯他妻,所言不真实,慧者不称誉。’居士子!人因四事故,便得多罪。云何为四?行欲、行恚、行怖、行痴。于是。世尊说此颂曰:‘欲恚怖及痴,行恶非法行,彼必灭名称,如月向尽没。’居士子!人因四事故,便得多福。云何为四?不行欲、不行恚、不行怖、不行痴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断欲无恚怖,无痴行法行,彼名称普闻,如月渐盛满。’6

  佛陀揭示出:(一)、如果有人能善尽六种人伦,远离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淫、所言不真实等四种恶的身口行,和贪欲、嗔恚、怖畏、愚痴等四种恶的心行,今生今世可以得到他人的尊敬与倚重,来世必定善生人间或天上,享受人天福报。(二)、杀生和不与取、邪淫、所言不真实等四种行为,是恶业种子,不清净的种子,有智慧的人,不会在自己的福田中播下这些恶种、秽种。智者知其业报可怕,故不赞成这种四恶行。(三)、人若有贪欲行、嗔恚行、怖畏行、愚痴行,罪业罪报就会增加,苦厄、灾难、烦恼等一切不好的事,就会接二连三没完没了。即使原来还有些好名声,也会因贪欲、嗔恚、怖畏、愚痴等心行,推动身和口去作出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等恶作,一旦如此,犯者不仅要承担业报,善名将会逐渐灭去,光环也会跟著消失,就像下半月的月亮,光明越来越少,终至隐没。(四)、如果有人不行贪欲、不行嗔恚、不行怖畏、不行愚痴,他就会获得许多福报;如果他能断除贪欲,无嗔恚,无怖畏,无痴行,他的善名将被普传于天下,他的人格道德和善名就会如上半月的月亮,逐渐盈满。

  一、 不杀生的道德观

  佛陀一再告诫不可杀生,因为杀生有很多过失和恶报,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第十四《受戒品》:“一切众生因杀生故,现在获得恶色、恶力、恶名、短命,财物耗减,眷属分离,贤圣呵责,人不信用,他人作罪横罹其殃,是名现在恶业之果。舍此身已,当堕地狱,多受苦恼饥渴,长命恶色、恶力、恶名等事,是名后世恶业之果。若得人身,复受恶色、短命、贫穷。是一恶人,因缘力故,令外一切五谷、果蓏悉皆减少,是人殃流及一天下。”7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中举出杀生有十种恶报:“一冤家转多;二见者不喜;三有情惊怖;四恒受苦恼;五常思杀业;六梦见忧苦;七临终悔恨;八寿命短促;九心识愚昧;十死堕地狱。”8

  会带来短命恶报的杀业有那些?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中佛举出十种杀业:一自手杀,二劝他杀,三庆快杀,四随喜杀,五怀胎杀,六劝堕胎杀,七酬冤杀,八断男根杀,九方便杀,十役他杀;并说犯此十种杀业会得短命报9。自手杀,是指作者自行动手致人于死。劝他杀,是指劝人自杀,或劝他人杀人。庆快杀,是指以赞死杀人。随喜杀,是指见杀随喜助成。怀胎杀,是指杀害腹中胎儿(自堕胎或助人堕胎)。劝堕胎杀,是指劝人堕杀胎儿。酬冤杀,是指为报冤仇杀人。断男根杀,此指恶心断灭男性的生殖器(应含有指恶心断灭女性的生殖器在内)。方便杀,指以计谋或权巧行杀。役他杀,是指雇人行杀,或役使他人行杀。

  佛陀在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中提到的杀业也有十种:“杀自,教嗦杀、赞杀、随喜杀、咒杀、杀生因、杀生缘、提供杀法、方便杀、杀他。”10

  堕胎、劝堕胎、帮助堕胎是杀生,是恶业。恶心断灭生殖器官也是杀生,也是杀业。由前述经文可知道,凡是夺人性命,断人命根,不论是恶心或非善心,都是罪恶。现代青年男女性行为很随便,也很邪荡,堕胎已成平常事。据担任妇产科医师的朋友说,就妇女人口与堕胎人数的比率来说,是颇高的,有的甚至年纪轻轻便堕胎十几次。佛陀反对堕胎,把堕胎和劝堕胎列为杀生而制禁,理由是中有投胎受胎时,新生命即已开始,第四周已有身、意二根,第五周有四肢和身躯之相,第六周有毛发指爪,第七周眼、耳、鼻、舌四根圆备,第八周人的形相完备。最近英国一家医学组织,公布一项透过4D腹部超音波所拍摄的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的生活实况:胎儿五官具足,手脚健全,会用手揉眼睛,会用口吸吮手指,会伸拳踢脚。所以堕胎即是杀人,劝堕胎即是劝杀人、助堕胎即是共同杀人。关于强迫堕胎一事,佛陀虽于此中未提及,我想依佛陀的标准定位,应该是比同堕胎的。现代各国的法律对堕胎几乎都是持默许,过去中国一胎化政策下的胁迫堕胎,正是主持者大造杀业。轻易堕胎者、劝人堕胎者,迫人堕胎者,是对生命的冷漠和无情,如果经常如此,就会习惯成自然,对世间生命必然不珍惜,甚至鄙视生命,久而久之,导至轻易自杀或杀人。

  恶意断灭生殖能力或生殖器官,佛陀也认定这是杀业。自古以来,不时有男性被忿怒的女性所阉割,这种恶心断人生殖器的行为,佛陀界定此为杀业。虽然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只讲断男根杀,没有谈到断女根杀,笔者推想:这不表示断女根不算杀,而是因为,男根裸露体外,容易被断灭,比较危险,发生的案例较多,所以佛陀特别提出;女根深藏体内,较不易被断灭,比较安全,所以佛陀未特别说。或者有人提问断男根之事例也有可能。

  提供杀法,这是指告知如何杀他人和如何杀自己。近年来有人在网路上提供自杀方法或杀人方法,出版自杀手册等,在佛看来这都是造杀业。

  方便杀有两种:一指以恶心计谋或权巧行杀不著痕迹。一指以善心为断止恶人继续作恶而杀之,藉以终止其恶作;或为救多数人而杀坏恶之人。第一种是恶业,第二种是善业。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所讲的方便杀是指第一种,所以是恶业。

  至于怎样可以活得好,活得安心,活得长寿?佛陀在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中提供十种护生的善法:“一离自手杀,二离劝他杀,三离庆快杀,四离随喜杀,五救刑狱杀,六放生命,七施他无畏,八慈恤病人,九惠施饮食,十幡灯供养。”11

  二、 不偷盗的道德观

  偷盗,又称不与取,即所有者未给予而迳自取之,贪污、诈财应属于此恶,是

  使人远离善生而至恶生的原因。偷盗会有怎样的恶生?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第十四《受戒品》中佛说:“若人乐偷,是人亦得恶色、恶力、恶名、短命;财物耗减,眷属分离;他人失物于己生疑;虽亲附人,人不见信;常为贤圣之所呵责;是名现在恶业之果,舍此身已,堕于地狱,受得恶色、恶力、恶名,饥渴、苦恼寿命长远,是名后世恶业之果。若得人身,贫于财物,虽得随失,不为父母、兄弟、妻子之所爱念,身常受苦,心怀愁恼。是一恶人,因缘力故,一切人民凡所食啖,不得色力,是人恶果,殃流万姓。”12

  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中佛说偷盗有十种恶报:“一结宿冤;二恒疑虑;三恶友随逐;四善友远离;五破佛净戒;六王法谪罚;七恣纵愓逸;八恒时忧恼;九不自在;十死入地狱。”13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龙树举出偷盗的十种恶报:“一物主常嗔;二重疑;三非行时不筹量;四朋党恶人,远离贤善;五破善相;六得罪于官(违法);七财物没入;八种贫穷业因缘;九死入地狱;十若出为人,勤苦求财,终归与王、贼、火、水、恶子等五家共有,乃至遗失或被埋没。”14

  因为偷盗会有如此招恶损善,所以佛陀一再强调戒偷盗的重要。

  怎样的行为算是偷盗?佛陀在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中提到十种偷盗:“教人盗,方便盗,盗因,盗缘,盗法,盗业,咒盗,盗鬼神有主物,盗劫贼物,盗一切财物。”15

  三、不邪淫的道德观

  邪淫,是指非法与他人行淫(含正常夫妻以外合奸、强奸或诱奸),或指男女双方在在非支、非时、非处、非量、非理而行淫。非支,指行淫于产门之外的器官;非时,指胎圆满时、斋戒时、病时等;非处,指于灵庙中、大众前等处所;非量,指性行为过量;非理,指不依世间礼法,如自行淫、媒合他人行淫等。

  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第十四《受戒品》:“若复有人乐为邪淫,是人不能护

  自他身;一切众生见皆生疑,所作之事妄语在先;于一切时常受苦恼,心常散乱;不能修善,喜失财物;所有妻、子心不恋慕;寿命短促;是名邪淫现在恶果。舍此身已,处在地狱,受恶色力,饥渴长命,无量苦恼;是名后世恶业果报。若得人身,恶色、恶口,人不喜见;不能守护妻妾男女。是一恶人因缘力故,一切外物不得自在。”16

  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中,佛说邪淫有十种恶报:“一欲心炽盛;二妻不贞良;三不善增长;四善法消灭;五男女纵逸;六资财密散;七心多疑虑;八远离善友;九亲族不信;十命终三涂。”17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龙树举出邪淫的十种恶报“一者常为所淫,夫主欲危害之;二者夫妇不和睦,常共斗诤;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,于诸善法日日损减;四者不守护身,妻子孤寡;五者财产日耗,六者有诸恶事,常为人所疑;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喜;八者种怨家业因缘;九者身坏命终,死入地狱;十者若出为女人,多人共夫,若为男子,妇不贞洁。如是等种种因缘不作,是名不邪淫。”18

  由上看来,万恶真以淫为首,也就不难明白佛陀制订不邪淫戒的原因。对照今日因邪淫所发生种种不幸事件中,有那一种不是佛陀曾一再告诫提醒的?

  艾滋病被称为此世纪的黑死病,居世界第四大死因。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有四:一是性交,尤其是邪淫和滥交;二是施打毒品共用针头;三是输血感染;四艾滋病母亲所生的无辜艾滋小孩。据2004年05月12日报纸大纪元刊出美国之音记者马尔丁在维也纳的报导,世界卫生组织公布,艾滋病是全世界15岁到59岁成年人死亡的首要因素。艾滋病已经在全球造成两千多万人丧生,另外还有三千四百万人到四千六百万人为艾滋病患者。去年一年,就有三百万人死于艾滋病,五百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。解决艾滋病问题是世界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。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,男女缺乏保护措施的性交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染途经。这就是佛说邪淫不能保护自他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,和寿命短促的印证。

  四、不妄语、恶口等的道德观

  不妄语,是指以不净心欺诳他人,覆隐真实,说与真实相异之语;或知言不知,不知言知,见言不见,不见言见,闻言不闻,不闻言闻。犯此戒最多的是政治人物、民意代表、商人和不肖的媒体工作者。

  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第十四《受戒品》:“若复有人乐于妄语,是人现世得恶口、恶色;所言虽实,人不信受;众皆憎恶,不喜见之;是名现世恶业之报。舍此身已,入于地狱,受大苦楚,饥渴热恼;是名后世恶业之报。若得人身,口不具足,所说虽实,人不信受,见者不乐;虽说正法,人不乐闻。是一恶人因缘力故,外物一切资产减少。”19

  《分别善恶业报经》中,佛说妄语有十种恶报:“一口气恒臭;二正直远离;三谄曲日增;四非人相近;五忠言不信;六智慧鲜少;七称扬不实;八诚语不发;九爱论是非;十身谢恶趣。20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龙树举出妄语的恶报:“妄语之人,先自诳身,然后诳人;以实为虚,以虚为实;虚实颠倒,不受善法;譬如覆瓶,水不得入。妄语之人,心无惭愧,闭塞天道、涅槃之门。”21

  同卷又说实语的善利:“实语,其利甚广。实语之利,自从己出,甚为易得,是为一切出家人力。如是功德,居家、出家人共有此利,善人之相。…实语之人,其心端直。其心端直,易得免苦;譬如稠林,曳木直者易出。”22

  龙树在同论同卷又说:“如佛说,妄语有十罪。何等为十?一者口气臭;二者善神远之,非人得便;三者虽有实语,人不信受;四者智人语议,常不参豫;五者常被诽谤,丑恶之声周闻天下;六者人所不敬,虽有教敕,人不承用;七者常多忧愁;八者种诽谤业因缘;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;十者若出为人,常被诽谤。如是种种不作,是为不妄语,名口善律仪。”23

  有关妄语戒,其实应扩及两舌、恶口、恐吓、威胁以及绮语在内,因为这些

  都是属于口德的部份。现代两舌、恶口、恐吓、威胁、绮语、各种诈欺,在传播媒体极度发达的现代,所衍生的祸害不亚于妄语,不但扰乱视听,强暴意志、毒害心灵,摧残善种,濡恶世间善民,更使恶法转辗增上。尤其是政治人物的经常公然妄语、恐吓、威胁、绮语,为世人作了最坏的榜样,更往往滋生事端,造成社会不安。特别是所谓的国家领导人、各级政府官员、各级民意代表、媒体工作者等人的言行,透过媒体传播,其影响之大,无法言喻。若彼等口齿缺德,两舌、恶口、恐吓、威胁,不仅损及自己的形象,其影响所及是:无知者上行下效,知者以为耻而远之。如若彼等口齿具足美德,讲真语、实语、离怖畏语、益世语,则功德无量矣!

  五、不饮酒和不吸食、不服用、不施打毒品的道德观

  不饮酒戒,是五戒之一,在《善生经》前面所讲的四恶中虽未讲到,但是在稍后讲到损财的六灾变时,佛有具体说明,所以先移前讨论。此处笔者将吸食烟等毒品一同并列,是因为毒品和酒对自他都同样具有伤害性,并且更严重。酒害自古即有;烟等毒品之害是近两百年的事。近十数年来,毒品种类越来越多,毒性越来越强,为害越来越大,吸食之人口越来越多。吸食、服用、施打毒品不仅祸害自身,更伤及家人、亲友和许多无辜的人。中国曾经是受烟害最惨烈的国家,今日吸食、服用、施打、制造毒品依然是严重的问题。毒品的氾滥,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问题。

  佛陀之所以制不饮酒戒,并非酒本身有过恶,而是饮酒后容易犯其他各种过失,或滋生种种事故。佛在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卷六,便举了一位在家居士,因为饮酒的缘故,而一连串犯了所有的根本戒,从饮酒到偷鸡、杀鸡配酒、妄语骗人、奸淫他妇等侵害他人的坏事,一时俱犯。其他如驾驶人酒后驾车发生车祸,飞机机长酒后驾驶致飞机失事、醉酒者酒后施暴、酒后犯色…,酒所带来的过失和灾难真是多得无穷计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记载龙树议论饮酒,有如是之说:“酒失觉知相,身色浊而恶,智心动而乱,惭愧已被劫。失念增嗔心,失欢毁宗族;如是虽名饮,实为饮死毒。不应嗔而嗔,不应笑而笑,不应哭而哭,不应打而打,不应语而语,与狂人无异,夺诸善功德,知愧者不饮。”24

  在同论同卷中,龙树也指出,酒虽对身体有助益,但所益甚少,所害甚大;就如美食佳肴,美虽美,其中杂有毒,有害健康,饮者食而不知。为此,龙树特别举出佛所说的<饮酒三十五种过失>:“一者现世财物虚竭,何以故?人饮酒醉,心无节限,用费无度故;二者众病之门;三者斗诤之本;四者裸露无耻;五者丑名恶声,人所不敬;六者覆没智慧;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,已所得物而散失;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;九者种种事业废,不成办;十者醉为愁本,何以故?醉中多失,醒已惭愧忧愁;十一者身力转少;十二者身色坏;十三者不知敬父;十四者不知敬母;十五者不敬沙门;十六者不敬婆罗门;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,何以故?醉闷恍惚,无所别故;十八者不尊敬佛;十九者不敬法;二十者不敬僧;二十一者朋党恶人;二十二者疏远贤善;二十三者作破戒人;二十四者无惭无愧;二十五者不守六情;二十六者纵色放逸;二十七者人所憎恶,不喜见之;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;二十九者行不善法;三十者弃舍善法;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,何以故?酒放逸故。三十二者远离涅槃;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;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、泥梨中;三十五者若得为人,所生之处常当狂騃。如是等种种过失,是故不饮。”25

  佛说饮酒报,在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第十四《受戒品》记载如下:“乐饮酒者,是人现世失财物,身心多病,常乐斗诤,恶名远闻,丧失智慧,心无惭愧,得恶色力,常为一切之所呵责,人不乐见,不能修善,是名饮酒现在恶报,舍此身已,处在地狱,受饥渴等无量苦恼,是名后世恶业之果,若得人身,心常狂乱,不能系念思惟善法。是一恶人,因缘力故,一切外物资产臭烂。”26

  龙树将酒分为谷酒、果酒、药草酒三类。谷酒,指用谷、粱、粟、麦等酿造的酒。果酒指蒱桃、阿梨咤果等种种水果酿造的酒。药草酒指种种药草合和米麴、糖,酿成的酒。令外还有蹄畜乳酒,指一切用蹄畜动物的乳所作的酒。不论其为干、湿、清、浊,凡饮食后能令人心动、心迷、智昏,放荡的饮食,皆名为酒。27准此,则不论其是否名为酒,或非名为酒,凡能令人迷失心性,能乱拂人的身口意行的一切东西,不论是透过生物或化学提炼制造的香烟、毒品、麻罪品、药物,应等同禁戒。

  烟、酒、毒的祸害,在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,并且越来越严重,各国政府虽对各种毒品严订法律禁止制造、贩售、吸食;然而对一般香烟却从宽处理,准许制造、贩售和吸食,只是制订了一些贩售和吸食区的规定罢了,反而是各国的一些民间机构,持续不断推动反烟、戒烟活动。对酒,除宗教外,罕见制禁,唯一全球禁止的,大概只有飞机驾驶员酒后不可从事飞行工作;和酒后不可开车。

  六、不酤酒的道德观

  戒酤酒一事,在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和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中虽都未有提到,但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列为六重之一,实具有重大意义,因为酤酒是饮酒的罪因,由果溯因,自然得先制禁买卖酒和酿酒。饮酒、吸烟、吸毒的为害虽多,但其害仅在吸食之个人和少数相关共业的家人,只是如果社会国家中饮酒、吸烟、吸毒的人口多时,必会耗损国力。但是酤酒、卖酒,制烟、贩烟,制毒、贩毒,其为害可就严重了,可就难以估计了。所以佛在菩萨戒中,禁制了酤酒戒为第六重禁戒。现代法律对制造毒品、运送毒品、贩卖毒品的量刑,也是重于吸食毒品。

  以上所讲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四种恶业,虽属个人身、口两方面的道德,但是全然是害自又害他的恶业,此业若不戒止,必现世恶来世恶;若能戒止,并且积极行善,则必现世善生来世善生。世人若有犯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等恶作,则不只其个人遭恶报恶生,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人或亲人,乃至受害人及其家庭,都遭殃而不得善生。若世间常多有愚人行此恶作,则恶人相薰,竞以为恶,未恶之人不觉其恶而学习之,则恶人转辗增多,此世界即成秽世界、乱世界、恶世界、不堪众生安居处、护世诸天不护处、诸佛不喜处。若世间常多有智人不行此恶作,积极护生养生、布施饶益他人、尊重他人身心名节、说诚实语,则善人相薰,未生善之人自然向善,善人转辗增多,此世界即成清净世界、安乐世界、善生世界、众生吉祥如意处、众生身心自在处、生命与道德双美处、护世诸天所护处、诸佛欢喜处。

  杀戮和战争,偷盗和抢劫,邪淫和色情,妄语、两舌、绮语和恶口,烟、毒、酒等的戏码,在地球无量数的舞台上,每天不停地重覆演出,各种媒体又不断地夸大报导、传布,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了五浊恶世。如果人类都能够听从佛陀的开示,在道德上受持《善生经》的教法:不为己利而杀害生命或发动战争;不为己利而偷盗或抢劫;不为逐欲而邪淫或色情;不为己利而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或哗众取宠;不为愚痴或谋利,而或吸食,或制造,或贩卖烟、毒、酒等迷人心性的物质;世界就安祥和平了。

  肆、 《善生经》对现代人的心行指导

  现代全人类所面临的各式各样问题,不论是属于个人的,或是家庭的,或是社会的,乃至全人类的,究竟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,不外乎来自人心的贪、嗔、痴、怖、见、疑。因此,如何正确认识贪、嗔、痴、怖、见、疑的理体与事相,转化贪、嗔、痴、怖、见、疑为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离怖畏、正见、正信。推动世人戒止贪、嗔、痴、怖这四种恶心行,增长戒、定、慧三学和慈悲喜舍,是维护世界和平,使世人获得善生的的根本法门。否则,贪、嗔、痴、怖这四种恶心行,在现代科技与科学的推波助浪下,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及毒品的祸害势必越演越剧烈,世人将永无安宁之日,永无安身之处,永无安命之时。

  佛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说应远离贪、嗔、痴、怖四种恶法,在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说:“人因四事故,便得多罪。云何为四?行欲、行恚、行怖、行痴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欲恚怖及痴,行恶非法行,彼必灭名称,如月向尽没。’…人因四事故,便得多福。云何为四?不行欲、不行恚、不行怖、不行痴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断欲无恚怖,无痴行法行,彼名称普闻,如月渐盛满。’”28

  佛陀在两段经文中明白告诉世人:贪、嗔、痴、怖是人类恶报恶生的根本,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、不怖是善报善生之源,若要好生好活,必须要不犯这四恶行,并要远离这四恶行。

  一、戒贪的心行指导

  究竟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,无不是因于人类心中的贪念、嗔念、痴念、怖念、见念、疑念等心因,发起恶势力,推动身口造作前述的杀、盗、淫、妄等恶行,害人又害己,也给亲眷和社会带来灾难。

  贪,即贪欲、贪爱、贪著,指追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人生的欲望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,是对己所喜好的人事物等境界,生起贪著爱染的心,引生五取蕴而产生种种苦厄。贪如毒,能毒害一切善根,令一切善不生;贪如火,能烧毁一切功德林;贪如染,能染著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种众生的欲求,能染著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取蕴,能染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境;贪如缠缚,会令心失去自由;贪如盖,会覆盖善因、理性、智慧、本有的清净心;贪如贼,会贼害善因;贪如轭,套载诸烦恼。能染的范畴非常大,其对象非常广。心贪则苦厄至,贪财为财所苦,贪男欢女爱为男欢女爱所苦,贪亲情为亲情所苦,贪名利为名利所苦,贪食为食所苦,贪睡为睡所苦,贪烟、酒、毒为烟、酒、毒所苦,贪赌为赌所苦、贪游戏为游戏所累,贪权势为权势所缚,贪股票为股票所困,贪宠为宠所困,贪土地为土地所困,贪清闲为清闲所困,贪人情被人情所困,贪物为物所困。被困被苦被缚还只是恶之初,可怕的是贪心强力作用时可能带来杀戮、抢劫、奸淫、妄语、诈欺等一连串的恶行,害自又害他。

  世亲在《俱舍论》卷二十广引诸经,说明有情众生缘五欲之境,起种种贪欲,缠缚其心,故又将贪称之为轭、欲轭;并列举出有欲贪、欲欲、欲亲、欲爱、欲乐、欲闷、欲耽、欲嗜、欲喜、欲藏、欲随、欲著等缠缚我人的心。据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五载,贪欲系由取蕴、诸见、未得境界、已得境界、已受用之过去境界、恶行、男女、亲友、资具、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;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的贪,依序称为事贪、见贪、贪贪、悭贪、盖贪、恶行贪、子息贪、亲友贪、资具贪、有无有贪。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二将贪分为显色贪、形色贪、妙触贪、供奉贪等四种。贪真是形形色色,族繁不及备载。

  贪欲无穷止,无有厌足时,有人贪到至死方休,有人至死不休贪。佛陀特别借自己昔日本生因地修行,作转轮胜王顶生时,因贪得无厌而死于贪的故事,告诫世人要知足、要戒贪。故事出自《顶生王因缘经》29,大意是:“顶生王征服四天下后,率兵上天界,想占领天界,篡夺天王之位,却因此贪念,而从天上坠回人间,一命呜呼。顶生王死前告诫遗眷及文武百官,应引顶生王的贪事为戒,切不可贪得无厌,并留遗偈言:“苦哉世间贪欲境,金宝虽丰无厌足,是中乐少苦还多,智者如应能觉了。乃至天中妙欲乐,贪爱心故不解脱,何人能尽于爱源,唯佛如来圣弟子。假使广积其真金,与须弥山量齐等,无人能生厌足心,智者于斯而善觉。若思所欲为苦因,彼于欲境何贪爱,贪等是为世所忧,智者调伏应善学!”

  公务员的贪污、商人的制造假货、股票被套牢、钱财被坑诈,不当投资、被设计仙人跳等,究竟其由,无非“贪财”二字。

  “诸苦尽从贪欲起”,身心苦楚名恶生,身心安乐名善生;少欲知足心安泰,贪欲不知足,堕入大火坑。

  二、戒嗔的心行指导

  嗔,是对有情众生生起怨恨的心理作用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六谓,对违背己意的有情众生生起憎恚,致身心热恼,不得平安的心理作用,名为嗔。忿、恨、恼、嫉、害等都是相随而来的烦恼。佛法中所谓的三不善根、三毒、五钝使、五盖、六根烦恼、十恶等,嗔统通有份。

  贪是从喜爱的对境生起,嗔则从违逆(不顺心)的对境生起。嗔,是修学佛道的最大障碍,故佛常在诸经论中广为提示以警诫世人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四:“嗔恚其咎最深,三毒之中,无重此者;九十八使中,此为最坚;诸心病中,第一难治。”30又同论同卷:“诸烦恼中嗔为最重,不善报中嗔报最大,余结无此重罪。如释提婆那民问佛,偈言:‘何物杀安隐?何物杀不悔?何物毒之根?吞灭一切善?何物杀而赞?何物杀无忧?’佛答偈言:‘杀嗔心安隐,杀嗔心不悔,嗔为毒之根,嗔灭一切善,杀嗔诸佛赞,杀嗔则无忧。’31偈中的“杀”是消灭之意。嗔的相反是无嗔、不嗔。无嗔是对违逆于己的情境不起怨恨之心,是对治嗔的精神作用,是三善根、十一种善心所之一,是慈无量心的当体。

  一念嗔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人类社会的打打杀杀和相互伤害,往往只因主事者的一念嗔心生起,引发忿怒,勾起怨恨。嗔恨和忿怒,容易导致心脏疾病,引发心脏休克,乃致死亡;或令人丧失理性,铸下种种过错,而致悔莫及。有人因嗔心起时开车,发生车祸害人害己;有人因嗔心起而忿怒杀人;杀妻杀夫多半是此因。有人因嗔心起,打骂他人,招致民刑事官司临身;有人因嗔心起伤害亲情,或损毁财物。

  三、 戒痴的心行指导

  痴,即愚痴,又称作无智、无明,是不明事理的心理作用。即心识闇愚、迷惑,对人事物不能作真确的判断,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,三毒之一,三不善根之一,是一切烦恼的源头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八十六载,痴有无智、无见、非现观、惛昧、愚痴、无明、黑闇等异名;同论卷五十五说随烦恼中的覆、诳、谄、惛沈、妄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等,都是随痴生起的作用。所谓无明生妄想,无明生颠倒,无明生烦恼,众生因无明而起种种行业,因行业而有种种果报。众生的无明,有今世的无明、前世的无明、有无始的无明。痴被列为三不善根之一,是因为痴不但会障覆诸善的生起,也会生起诸恶,带来种种愁苦。无明是有情生死轮回的根本。邪知、邪见即是无明,人类因无明而活得不明不白,因无明而犯种种恶行,因无明而兴起人我是非,因无明而追求男欢女爱、因无明而追求五欲六尘,因无明而有生老病死,因无明而有忧悲苦恼。所谓痴心生妄想,妄想起时人颠倒,人若颠倒,诸苦连连无尽。

  反之,若心处于清明的状态,则称为不痴、无痴。不痴被列为三善根之一,是因为心不痴时,心即明,心明时,智慧生,智慧起用时则能照破万有,正见诸法实相。心识若痴迷时,必须靠智慧来度。智慧是疗治愚痴的妙方。

  四、 离怖畏的心行指导

  怖,即恐惧害怕。佛在《八十华严经》卷三十四指出,未悟的众生有五种怖畏:(一)不活畏,害怕生活不安,常积资财。(二)恶名畏,恐惧他人讥谤,名声受损。(三)死畏,畏惧命之将终。(四)恶道畏,恐惧堕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恶趣中。(五)大众威德畏,怯畏于大众,面对大众时缺乏自信,感觉畏惧、不自在。32

  怖畏、恐惧,是因心识黯愚无明而生起;或因心有挂碍而生起。因痴则有我执、法执,有我执、法执就会患得患失,心起患得患失即有压力,有压力即有怖畏、忧愁、抑郁、苦结。近年来,由于社会的变数太多、太大,人的压力也相对变多、变大,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感和不可预期,令世人心有千千结,和诸多忧虑怖畏,导致忧郁症的患者越来越多,因忧郁症而自杀的案例,举世不断上升。因此如何远离怖畏、忧愁,不只是生活品质的问题,而是关系到生命与活命的重要问题;不只是个人的问题,而是关系到家庭与社会的问题。

  有学、无学的圣者,有小怖畏,而没有大怖畏;佛则完全离怖畏。凡夫因无明,所以常被无量怖畏、忧愁所苦缚。若要离怖畏,必须先要远离无明,要离无明,则必须要靠般若的能量,《般若心经》:“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…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

  贪、嗔、痴、怖是人心病中最大的病,也是一切心病的根源,是所有病毒中最普及、最难免疫、最难疗治的病毒,一旦患此四病,除了正信宗教外,无药可治,而佛法的戒定慧三学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六波罗蜜都是最好的良药。

  伍、 《善生经》为现代人提供保富法

  追求财富是世人普遍的希望和目标。然而,世间的富人,有的越来越富有,有的日益变穷,有的一夕变穷,乃至负债累累。穷人,有的日益变富,成小康乃至大富;有的始终贫穷,不能脱困;有的日益穷困,无以度日。何以故?因为富有富的因缘,穷有穷的因缘,失财损富并非徒然,招财保富必有其道。非法求财,得而必失;非道求财,必竟不可得。佛法将财富分为世财与法财,世财包括金钱、财物、财货、养殖、种植、财宝、土地、房屋、知识,乃今之有价证、商誉、人脉关系等;法财则指佛之说教等能长养滋润众生慧命的教说,如信仰真理、遵守戒法、知惭耻、知愧疚、多闻正教、能施能舍、般若智慧等都是珍贵的财富,佛法称之为七圣财。近年知识财富、知识经济的理念抬头,呼声响亮,专业知识、专业技术、著作、发明、设计、商标等已成许多人的重要经济来源。

  求财应如法,若不依正法求财,求之不得,得也必失。明朝的严嵩,清朝的和珅等贪官污吏,就是闻名古今的例子。世人之所以会损失财富,不能保有财富,不能致富添产,自有其原因;之所以能积聚财富,也有其原因。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求财物者,当知有六非道。云何为六?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,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,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,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,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,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。”33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所讲也相同,只是次序和译辞稍有出入,经文如下:“六损财业者:一者耽湎于酒,二者博戏,三者放荡,四者迷于伎乐,五者恶友相得,六者懈堕,是为六损财业。”34

  佛在此中指出(一)靠各种赌博游戏;(二)不依时机因缘,不依正常时序,投机、放荡;(三)嗜好饮食会迷失心性的酒等物;(四)结交恶知识、损友;(五)纵情声色技乐;(六)懒惰好逸;犯这六个毛病而想求发财,毕竟不可得,因为这六法非但不是谋财的正道,反而是导至贫穷的祸根。佛陀的理由是:

  一、赌博游戏会招致六种灾难: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云:“若人种种戏者,当知有六灾患。云何为六?一者

  负则生怨,二者失则生耻,三者负则眠不安,四者令怨家怀喜,五者使宗亲怀忧,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。…人博戏者,不经营作事;作事不营,则功业不成;未得财物,则不能得;本有财物,便转消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云:“博戏有六失,云何为六?一者财产日耗,二者虽胜生怨,三者智者所责,四者人不敬信,五者为人疏外,六者生盗窃心。善生!是为博戏六失。若长者、长者子博戏不已,其家产业日日损减。”综合所引不同译本的内容,可归结赌博之害有:

  第一是引招怨悔,凡赌必有输赢,赌输的人会心不甘,不甘则生怨恨,甚

  至生起加害赢者之心,乃致牵怒他人,引发斗殴、诈欺、杀人等种种罪业。

  第二是赌输时会滋生耻辱和不甘的情绪,冀求再赌以翻本;赌赢的人则生骄

  慢,以言语或动作激辱输者,输者不甘受辱,不甘失财,求翻本洗雪耻辱,终至越陷越深,无法自拔。

  第三是赌输后寝食难安,赌输后必会痛惜所输去的财物,急切想取回所失,

  以致食也不知其味,睡眠不安,损害健康。更甚者,或引发向亲友骗钱、借钱、偷钱、抢钱、盗用公款、谋财害命等罪业。

  第四是赌输时,财破家亡,亲人伤痛,怨家怀欢喜,增加怨家的罪业。

  第五是赌博将使善的宗亲好友为你怀忧,你赌博时他们担心受怕,你赌输了就会连累到家人亲友或同事,自己造业,亲友蒙难。

  二OO四年六月六日Yahoo奇摩新闻刊出一则台湾台中的悲惨消息。新闻大意是:有一中年男子不务正业,好赌、好酒、不顾家庭,赌输则回家跟妻子要钱,妻子不给即偷或抢,或殴妻打子。其妻受不了,在亲人与子女的支持下,与赌徒离婚,子女三人全归母亲扶养。赌徒继续赌,赌输时仍去找前妻要钱、恐吓、威胁,前妻不给,他一怒用盐酸泼洒前妻,致前妻容毁、眼瞎、耳聋。该赌徒的三名童年子女要求司法单位处死其生父,以免母亲和家人再受伤害,并能真正脱离威胁和恐惧。类似的例子不时可见诸于地球的许多地方。

  印度最长的史诗《大战书(Mahabharata)》所写的世界大战,即是王族间因诈赌所引发的长期战争,在这次因赌博事件所引起的大战中,所有近亲远亲所建立的城邦、国家全部被拖入战争中,形成亲人长期打杀亲人,成河的流血都拥有同样的DNA,所有已战死和未战死的战士,及死于战争中的无辜者,都来自同一个远祖。这是最惨烈的赌害!

  第六是信用破产,没有人肯相信赌徒的话。人若无信,则难以立足,好赌的人时常说谎,信用不好,因此即便说真话,也没人相信。一旦有事故发生,赌徒常成为被怀疑的对象。

  喜好博彩的人,成天将心思放在赌上,对工作不尽心,对事业荒怠,对家庭疏忽,对人行骗…因此功业难成,尚未赚得的财物赚不到;已拥有的财物,一一输掉。赌徒所赌输的通常不只是金钱、房子、土地而已,往往还输掉爱情、事业、家庭、诚信,乃至生命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赌徒有好下场,除非他彻底戒赌,否则幸福人生必与他无缘。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参与赌博游戏。

  许多人因贪而失去理性,用赌徒的心态,从事投资经营和理财,他们也真有几回赚了不少财富,可是往往最后所输的是他一生所有辛苦赢来的总和的数百千万倍,所负债务,累及家人、亲朋好友、投资、事业往来者,后悔恨莫及。

  二、不依时序作息,生活放荡会招致六种灾难:

  人的生活作息、上下工时、大小事业经营、耕、收、鱼、蓄、养等一切行事,都要在最恰当的时机中作最恰当的事,若不依时序,该作时不作,生活行为放荡,则一切财货都将远你而去,和你无缘,已得者失,未得者不得。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人非时行者,当知有六灾患。云何为六?一者不自护,二者不护财物,三者不护妻子,四者为人所疑,五者多生苦患,六者为人所谤。…人非时行者,不经营作事;作事不营,则功业不成;未得财物,则不能得;本有财物,便转消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云:“放荡有六失:一者不自护身,二者不护财货,三者不护子孙,四者常自惊惧,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,六者喜生虚妄,是为放荡六失。若长者、长者子放荡不已,其家财产日日损减。”上二段经文指出不依时序生活作息、不依时序干活、经营事业,会招致六种灾难,事业不成,谋财不得,已有财物亦将逐渐消耗。综合所引不同译本的内容,可归结不依时序、放荡之害有:

  第一是不能护祐自己:生活日夜颠倒,有碍健康;庄稼不依时令播种,就无收成。各行各业的人从业者,不依上下工时间的规定,就会延误工作,甚至丧失工作机会,有碍自己的经济受入,影响自己生活条件,和情绪。

  第二是不能护祐自己的财物:不依时依序生活、蓄养、耕作、工作,就没有好收成、好收入,并且要耗用掉以前的储蓄。甚至因未按时按进度工作,延误生产,造成巨大损失,还得赔偿损失。

  第三是不能护祐自己的妻子:生活日夜颠倒,有碍健康;工作失时失序将遭致损失或丢失工作、或丢去事业、生意、收获,影响经济生活来源,一旦如此,就难以养护妻子和儿女。

  第四是易被人怀疑:生活工作常不依时序,风评不好,即便能力再强,别人难以信任他,一旦出事故,常成为被怀疑和调查的的对象,自心也常缺乏安全感,恐惧怀疑他人对己不利。

  第五是多苦患缠身:因为脱时脱序是事业失败、收获不成、人不信任的因素,自己的身心都会受到影响,有了恶因,自然苦难频频,连绵不断。

  第六是易招毁谤和虚妄之灾:经常脱时脱序延误工作,生活放荡的的人,其人其事一定会传闻于乡里和同业间,恶名因此昭彰,而常遭无妄之灾。

  三、饮酒(含吸食具有麻醉或亢奋脑神经的毒品)招致六种灾难:

  酒因具有麻醉脑神经、伤害身体和威仪等作用,所以佛将之列为五戒之一。酒害在前章已详述很多,除前所举的经文外,佛在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也列出六害云:“若人饮酒放逸者,当知有六灾患。一者现财物失,二者多有疾患,三者增诸斗诤,四者隐藏发露,五者不称不护,六者灭慧生痴。居士子!人饮酒放逸者,不经营作事;作事不营,则功业不成;未得财物,则不能得;本有财物,便转消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云:“当知饮酒有六失:一者失财,二者生病,三者斗诤,四者恶名流布,五者恚怒暴生,六者智慧日损。善生!若彼长者、长者子饮酒不已,其家产业日日损减。”以下综合此二经所谓的酒害如下:

  第一是损失财物:买酒费酒钱,酒醉容易漏失财物,甚或任人摆布,遭到人财两害;或被设计构陷,或伤害他人、他物、他命,须赔款了事;甚至延误工作,遭致灾难,祸害自他。

  第二是多疾病:酒伤肝胆与中枢神经,好酒者,身体容易罹患肝病、肝硬化、肝癌、胃病和酒精中毒等病。怀孕的妇女饮酒,会伤及胎儿。

  第三易与人兴斗诤:酒后神智不清,情绪不能自制,容易与人起纠纷,吵架或斗殴,遭致刑事。

  第四恶名流传:人皆难信其言其行。

  第五易起嗔恚:好酒之人,情绪不稳,多嗔心、多恚忿、多暴怒、多猜疑,难与人和平理性相处,人皆不乐与共。

  第六伤害智慧:酒精会迷人心智乱人性,起造种种恶业。

  四、亲近恶知识会招致六种灾难:

  此所谓“知识”是指所认识所知道的人,包括亲人、师生、同学、朋友、同

  事、客户、教友、邻居、网友、情人、因工作往来等。知识良莠不齐,若能亲近善知识,有幸者受到启发、提携,一生受用不尽;即使没有特殊际遇,也能得到扶持,济度难关,平安一世。若亲近恶知识,受到启发,恶性相薰,朋党为奸,携手作恶,则一生祸害无穷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若人亲近恶知识者,当知有六灾患。云何为六?一者亲近贼,二者亲近欺诳,三者亲近狂醉,四者亲近放恣,五者逐会嬉戏,六者以此为亲友,以此为伴侣。…若人亲近恶知识者,不经营作事;作事不营,则功业不成;未得财物,则不能得;本有财物,便转消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恶友相得复有六失:一者方便生欺,二者好喜屏处,三者诱他家人,四者图谋他物,五者财利自向,六者好发他过,是为恶友六失。若长者、长者子习恶友不已,其家财产日日损减。”

  佛陀在此经中指出亲近恶知识,等于亲近盗贼、骗子,等于亲近疯狂迷醉,等于亲近放荡随便,等于追逐游乐嬉戏,等于认恶人为亲眷伴侣;自己也会因此而堕落,欺侵他人,懒惰好逸,或以偷、抢、拐、骗谋取他人财物,图利自己,常犯恶作。若不与恶友绝交,一旦理智蒙眛而颠倒时,就会不好好努力经营事业,已有家财耗尽,尚未赚取的财物赚不到,甚至犯下种种罪行,遭受到种种恶报。

  五、迷于歌舞技乐的灾难

  凡沉迷于唱歌、跳舞、戏耍、游乐等事的人,往往荒忽学业和事业,一事无成,除了耗损钱财外,也难赚到钱财,甚至赔上自己的健康。现代社会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是:网咖、PUB、KARA OKE、MTV、NIGHT CLUB、歌厅、舞厅、钓虾场、游戏机场、撞球店等。这些地方不只是销金窟、杀时间的地方、耗损生命的场所,也是最容易犯罪和受骗、受伤害的地方。人一旦乐于亲近这些地方,乐于这些场所经营的事业,就是人生往下沉沦的开始,如果未能即时跳脱,必会越陷越深,终至不可出拔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若人喜伎乐者,当知有六灾患。云何为六?一者喜闻

  歌,二者喜见舞,三者喜往作乐,四者喜见弄铃,五者喜拍两手,六者喜大聚会。居士子!若人喜伎乐者,不经营作事;作事不营,则功业不成;未得财物,则不能得;本有财物,便转消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善生!迷于伎乐复有六失:一者求歌,二者求舞,三者求琴瑟,四者波内早,五者多罗槃,六者首呵那,是为伎乐六失。若长者、长者子伎乐不已,其家财产日日损减。”“波那早”、“多罗槃”、“首呵那”究竟是甚么?南传巴利本的善生经,“波那早”作akkhāna(古谭、故事),“多罗槃”作pānissara(手铃),“首呵那”作kumbhathūnā(大鼓)。

  由此可知佛陀对在家人生活中享受歌舞技乐、完弄乐器、说今道古等事,并不是完全反对,主张尽绝,而是告诫世人,不可过度追求享受技乐歌舞等玩乐的生活,否则,玩物丧志。溺于声色,心思难在事业,心思不在事业上,事业即难以成就,结果新财赚不进,旧财日日出耗,终有一朝山穷水尽,最后万善皆休,人生变色,只有恶报相伴。

  六、懒惰懈怠招致六种灾难:

  佛法讲究精进修行。其实生活就是一种修行,能把人生过得很充实,衣食温饱,心无忧恼,自由自在,身心安乐,与人为善,自利还利他,福德无缺,这就是好生、善生,但这并不容易!必得正精进才能得之。

  凡是患有懒惰、懈怠、放逸、游戏、昼寝、日晒三竿不离床、工作偷懒不务实、上工迟到早退、开市慢人三刻、采办缓到半时等毛病的人,注定他事业会不成就,主管厌恶他、老板炒他鱿鱼,新财赚不到,只能耗损祖财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若有懒惰者,当知有六灾患。云何为六?一者大早不作业,二者大晚不作业,三者大寒不作业,四者大热不作业,五者大饱不作业,六者大饥不作业。…若人懒惰者,不经营作事;作事不营,则功业不成;未得财物,则不能得;本有财物,便转消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懈堕有六失:一者富乐不肯作务,二者贫穷不肯勤修,三者寒时不肯勤修,四者热时不肯勤修,五者时早不肯勤修,六者时晚不肯勤修,是为懈堕六失。若长者、长者子懈堕不已,其家财业日日损减。”

  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”,佛陀指出,凡经常借口天时尚早、天时已晚、天气寒冷、天气暑热、食过饱、腹太饥而不工作者,不能经营事业,即便经营事业,也难有成就。所谓无主黄金随水漂来,也要及时打捞起来才是你的。拥有良田,因懒惰而不依时序勤耕作,良田成荒地;虽祖传有大好事业,因好逸恶劳,不精勤经营,事业就会荒废,新财赚不进,旧财日日少,最后家业败尽。

  陆、 《善生经》为现代人提供辨识善恶友的方法

  古今中外,每天都有因误交损友,招致被欺骗、被带坏、被累及、被坑害、被杀害等不幸事件,在各地发生。因误交损友而受害的人,总在受害后才觉醒,但为时已晚,如果能早日学会佛陀所开示的“知识人”,就能免难消灾。佛陀清楚看到世人因误交损友所带给自己和家人的不幸,因此提醒世人“慎勿与恶知识为友”,更要“明辨善恶”、“亲善离恶”,才能善生,才能保富、保财、保平安,否则必恶生、背富、损财、失平安。

  四类恶知识(恶友、损友)

  佛陀将恶知识各分为四类,并一一说明其特征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有四不亲而似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,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,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,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有四怨如亲,汝当觉知。何谓为四?一者畏伏,二者美言,三者敬顺,四者恶友。”

  佛陀指出,非善知识(善友)而似善知识(善友)的人,分四种类型,应该觉知:第一类是畏权势而亲近你的人;第二类是阿谀奉承讨好你的人;第三类是专拣好话说给你听的人;第四类是伴合你作坏事的人。

  一、畏权势而亲近你的人

  属于畏威识而亲近你的人,可以透过如下四种行为表现观知:(一)先给与好处,其后又图谋回之;(二)应得少,却多取,以富自己;(三)畏惧你或威胁你;(四)为利益而亲近你。和具有这四种表现的人在一起,如同与恶人同行走在恶道上,随时有危险,故应远离这类人,以免灾难临身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,知事非亲似如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以知事夺财,二者以少取多,三者或以恐怖,四者或为利狎习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人以知为事,言语至柔软,怖为利狎习,知非亲如亲,常当远离彼,如道有恐怖。’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畏伏有四事,云何为四?一者先与后夺,二者与少望多,三者畏故强亲,四者为利故亲,是为畏伏四事。”

  二、阿谀奉承讨好你的人

  属于阿谀奉承讨好你的人,可以透过如下四种行为表现观知:(一)常制造

  一些合你意的好事让你高兴,蒙骗你;(二)常讲一些合你意的坏事让你生气,鼓动你作坏事;(三)在人你面前总称赞你;(四)在你背后常道你不是。和具有这四种表现的人在一起,如同与恶人同行走在恶道上,随时有危险,故应远离这类人,以免灾难临身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,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

  制妙事,二者教作恶,三者面前称誉,四者背说其恶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

  ‘若制妙善法,教作恶不善,对面前称誉,背后说其恶,若知妙及恶,亦复觉二说,是亲不可亲,知彼人如是,常当远离彼,如道有恐怖。’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敬顺亲复有四事,云何为四?一者先诳,二者后诳,三者现诳,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,是为敬顺亲四事。”

  三、专拣好话给你听的人

  属于专捡好话给你听的人,可以透过如下四种行为表现观知:(一)事前事后随顺事况发展讲赞美好话给你听;(二)当你遇到困难须帮忙时舍离你(三)有外来的善讯隐密起来不让你知(四)当人有危难时趁机打落水狗。和具有这四种表现的人交往,如同与恶人同行走在恶道上,随时有危险,故应远离这类人,以免被出卖、被算计,灾难临身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,言语非亲似如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认过去事,二者必辩当来事,三者虚不真说,四者现事必灭,我当作不作认说。”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认过及未来,虚论现灭事,当作不作说,知非亲如亲,常当远离彼,如道有恐怖。’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美言亲复有四事,云何为四?一者善恶斯顺,二者有难舍离,三者外有善来密止之,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,是为美言亲四事。”

  四、伴合你作坏事的人

  属于伴合你作坏事的人,可以透过如下四种表现观知:(一)带领酒肉相聚;(二)带领游戏赌博;(三)带领淫逸荒唐(四)带领亲近恶知识。有这四种行为表现的人,会带你走向下流,学坏不学好。和这种人相亲近,你会离德越远,离恶日近,如同行走在恶道上,终有一天会罹难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,恶趣伴非亲似如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教

  种种戏,二者教非时行,三者教令饮酒,四者教亲近恶知识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教若干种戏,饮酒犯他妻,习下不习胜,彼灭如月尽,常当远离彼,如道有恐怖。’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恶友亲复有四事,云何为四?一者饮酒时为友,二者博戏时为友,三者淫逸时为友,四者歌舞时为友,是为恶友亲四事。”

  佛陀所讲的四类恶知识的十六种特征,古今中外处处可见识到,世人如果不会明辨所知识的人,就有误交损友之虞了!误交损友等于就是结交盗贼、结交衰鬼、结交祸害、结交恶命运。有智慧的在家人,为了自己的前途,和家人的幸福,应当速速远离这四类非善的恶知识,以避开不必要的祸害。佛在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说:“畏伏而强亲,美言亲亦尔,敬顺虚诳亲,恶友为恶亲,此亲不可恃,智者当觉知,宜速远离之,如避于险道。”

  四类善知识(善友、益友)

  佛陀将善知识分为四类,并一一说明其特征。

  世上有许多人在一生中,因为得到善知识的协助,从苦难中起死回生,缔造了事业的奇迹,能如菩萨般自利利人,一生中多采多姿,生命的意义发挥到极至。有人因常亲近善知识,得到启迪,改变过往,奋力向上,改变命运,让自己脱离苦恶,家人安心,重建幸福生活。善知识是人生的中良师益友,是人生中的贵人、人生中的领航员,是善生天使、是菩萨。很多人有幸遇到善知识却不自知,空负此际遇。佛陀也把善知识分成四类,并分析其特征:第一类能同事苦乐;第二类能拔苦予乐;第三类能施利予人;第四类能以智慧方便止恶行善饶益他人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善亲当知有四种。云何为四?一者同苦乐,当知是

  善亲。二者愍念,当知是善亲。三者求利,当知是善亲。四者饶益,当知是善亲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有四亲可亲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。云何为四?一者止非,二者慈愍,三者利人,四者同事,是为四亲可亲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,当亲近之。”

  一、能同事苦乐

  属于能同事苦乐的人,可以透过如下四种表现观知:(一)为朋友之义,不惜以命相护;(二)为朋友之义,不吝惜财货,乃至牺牲妻子与孩子;(三)为朋友之义,肯为代消除怖畏恐惧;(四)为朋友之义,肯私下教诫,使令止恶向善。有这四种行为表现的人,是真善知识,应该亲进他,向他学习。若然,一生获益不尽,受用无穷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同苦乐,当知是善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为彼舍己,二者为彼舍财,三者为彼舍妻子,四者所说堪忍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舍欲、财、妻子,所说能堪忍,知亲同苦乐,慧者当狎习。’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同事有四,云何为四?一者为彼不惜身命,二者为彼不惜财宝,三者为彼济其恐怖,四者为彼屏相教诫,是为四同事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。”

  二、能拔苦予乐

  属于能拔苦与乐的人,可以透过如下四种表现观知:(一)常教己以正法、善法、妙法,使入正道;(二)常制止己之三恶业,使不趣向恶道;(三)见利代喜,见忧代愁(四)在他人前褒赞我,背后替我解怨化仇。有这四种行为表现的人,是善知识,应多与亲近学习。有如是善友,一生获益无穷,受用不尽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愍念,当知是善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教妙法,二者制恶法,三者面前称说,四者却怨家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教妙善制恶,面称却怨家,知善亲愍念,慧者当狎习。’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慈愍有四事:一者见利代喜,二者见恶代忧,三者称誉人德,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,是为四慈愍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。”

  三、能施利予人

  属能施利予人的人,可以透过如下四种表现观知:(一)告知真相,不隐藏秘密;(二)得利为喜,不得利不忧;(三)护友不令放逸,不令失财;(四)私下告诫不令有事,有事护之免其忧惧。有这四种行为表现的人,是善知识,应多与亲近学习。有如是善友,一生获益无穷,受用不尽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求利,当知是善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密事发露,二者密不覆藏,三者得利为喜,四者不得利不忧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密事露不藏,利喜无不忧,知善亲求利,慧者当狎习。”’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利益有四,云何为四?一者护彼不令放逸,二者护彼放逸失财,三者护彼使不恐怖,四者屏相教诫,是为四利人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。”

  四、能以智慧方便止恶行善饶益他人

  属于能以智慧方便止恶行善饶益他人者,中、长二阿含之《善生经》内容出入较大,笔者想是所传持部派不同的关系,可以整合,透过如下四种表现观知:(一)知你财物已尽而给予财物支援;(二)常以愍念之心相待,见有所放逸,则不吝诃责教诲,使令觉醒;(三)常教以善知识,丰硕人生内含;(四)教以获得人天道的方法,使令现世善生、来世善生。有这四种行为表现的人,是善知识,应多与亲近学习。获如是善友,一生获益无穷,受用不尽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因四事故饶益,当知是善亲。云何为四?一者知财物尽,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,三者见放逸教诃,四者常以愍念。于是,世尊说此颂曰:‘知财尽与物,放逸教愍念,知善亲饶益,慧者当狎习。’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止非有四事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。云何为四?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,二者示人正直,三者慈心愍念,四者示人天路,是为四止非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。”

  佛陀在《善生经》所提供的四种恶知识(损友)、四种善知识(益友),及四恶友辨识法、四善友辨识法,既清楚又明白,征诸现代人因结交朋友所产生的利害得失,和人生变化,《善生经》真为现代人提供了最好的择友之道。更告诉世人:亲近善知识,获益无穷,必生处善境;亲近恶知识,灾殃无穷,必生处恶境;欲求善生,则应善亲近善知识,善远离恶知识。

  柒、 《善生经》的恩酬相待伦理为现代伦理提供省思

  中国受到儒家的影响,自古就重视伦理,建立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的伦常,而这种伦理是在封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,因此并不平等,由于这种不平等,所以在西方工业、科学、文化、思想观念急速涌向中国后,中国人的一切都起了改变,国家的结构、社会的结构、家庭的结构无不发生巨大的变化,经济来源改变了,生活方式改变了,思想模式改变了,道德伦理观念改变了。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道德,在西方平等主义、人权主义、人本主义、个人主义等思想传入后,经不起考验,而逐渐式微,令有识之士忧心不已。

  “人伦失秩”、“伦理欠缺”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。每天都有父母与子女丧失伦秩、丈夫与妻子丧失伦秩、校园师生丧失伦秩、主从佣雇丧失伦秩、朋友兄弟丧失伦秩、宗教师与信者丧失伦秩的戏码,在各地同时演出。社会的乱秩,出自伦常不被重视,出自于伦常教育不彰,出自世人的自私,出自缺乏感恩惜福的心思,出自个人主义的追求,出自世人的短视。

  相对于儒家在封建体制下所建立的五伦,佛陀所建立的六方礼,是更值得重视与弘扬了。佛陀的六方礼是在慈悲平等、相互报恩、尊重礼敬的理念下所建构成的。现代人的普遍问题在过度自我、自私,缺少慈悲的精神,不知尊重礼敬别人,不知互相恩酬的道理。佛陀主张,有情众生生生世世互为亲眷,互为父母子女,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尊重、恭敬、供养,以求彼此好生好活,以结世世善缘。

  在现代人反省人伦失秩,应重建伦理道德的此时,笔者认为佛陀在《善生经》所开示的“六方人伦互敬、互重、互相护持”的教法,是应该被广为宣扬,让世人得以学习。

  阿含部的《善生经》所谓的“六方”,义不在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的六面空间,而旨在讲述人与人间的六种伦常。“礼”之义,为规范、尊敬、厚待。所以,佛说“六方礼”,即是说“六种人际间应彼此相互尊重、爱敬、厚待的规范。”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,更把行六方礼,扩充为受持六重二十八轻戒和力行六波罗蜜的规范。

  一、父母与子女的伦理

  家庭有四种伦理,一种是父母与子女的伦理,一种是夫妻间的伦理,一种是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伦理,一是父母子女、兄弟子姐妹以外的亲眷伦理。佛陀将家庭伦理中父母与子女的伦理摆在第一位,应有特殊的意义。父母子女具足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家庭,才能延续家庭伦理,父母与子女有相互恩酬的道理,这种相互恩酬的道理如法实践,才能维护家庭的纲常;家庭的纲常维护住,家庭才能和乐幸福;家家和乐幸福,自然社会安和有秩。否则家庭不安、不乐、不幸,成员彼此仇怨,家即不成家;失秩的家庭多了,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。为此,佛陀为在家人订定了父母与子女间的基本规范,让世间父母子女各有依规,各尽本份,以维持彼此的伦理,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圣法、律中有六方:东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、下方、上方。…如东方者,如是子观父母,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。云何为五?一者增益财物,二者备办众事,三者所欲则奉,四者自恣不违,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。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,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。云何为五?一者爱念儿子,二者供给无乏,三者令子不负债,四者婚娶称可,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以付子。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。居士子!如是东方二俱分别。居士子!圣法、律中东方者,谓子、父母也。居士子!慈孝父母者,必有增益,则无衰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当知六方,云何为六方?父母为东方,师长为南方,妻妇为西方,亲党为北方,僮仆为下方,沙门、婆罗门、诸高行者为上方。善生!夫为人子,当以五事敬顺父母。云何为五?一者供奉能使无乏,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,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,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,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。善生!夫为人子,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。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。云何为五?一者制子不听为恶,二者指授示其善处,三者慈爱入骨彻髓,四者为子求善婚娶,五者随时供给所须。善生!子于父母敬顺恭奉,则彼方安隐,无有忧畏。”

  综合二经的内容,人子对父母的亲爱供养责任有五:(一)子女要光大家业、门庭和财富;(二)不断父母正业,不让父母蒙羞,不作败家之子;(三)要供养父母一切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、快乐等生活所需,让父母生活顺心愉悦;(四)不背逆父母之正教,有事告知,不令父母担心;(五)对父母尊重恭敬,父母除生活所需外,如有其他想望,应尽量满足父母,把自己所有的财物奉献给父母。第五点或许多数现代人会有意见,认为无法执行,但是如果对照佛陀为父母所订定的基本规范来看,这是合理的;在父母与子女都具足平等心、相互恩酬心、相互行慈悲喜舍的前题下,这一点是行得通的。

  父母对子女的亲爱责任有五:(一)亲爱怜念儿女,随时提供子女成长生活一切所需;(二)教之以善知识,引入善道,制止子女为非作歹,步入恶途;(三)教令子女学习工作,经营事业,不负债务;(四)为子女完成婚嫁,协助子女成家立业;(五)父母所可意之财物尽付子女。同样的这第五点在现代社会也难以行得通,因为这条也是在子女尽心尽力恩报父母的条件下所建立的规范,现代人如果缺乏相互恩酬的观念,又对子女缺乏安全感,这一条也就滞碍难行而必须适度随缘修改了。再者,从佛经的一些内容看,佛在世时,的确存在不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,的确有人鄙吝,既舍不得供养儿女,也舍不得供养父母,死时留下许多财富,连子女亲人都不知道,所以佛陀才订下这一规范。笔者想,佛陀如果仍住世,应该也会同意修改这一规范。

  有关家庭的不幸事件,不外乎家庭的每个份子未能安守本位,未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未能如实提升自己的福德因缘,未能感恩造福家人而致之。更甚者,把家人当成出气筒,当成冤家,当成泄怒、泄忿、泄欲的工具,当成金钱的供应站,或债主。如果父母与子女能依循佛制的伦理,相亲相爱,相照顾,相造福,相恩酬,相体恤,相成就,一定家庭和乐,幸福美满。

  二、师生间的伦理

  中国和印度一样自古就讲究尊师重道,尤其佛教的师生关系比同父母子女。尊师才能重道,重道才能依道,依道才能得道,这就是佛陀把师生间的伦理摆在第二的理由。学生的知识、技术、智慧,和对道的理解,来自于师者的传授;其疑惑也因师者而得以解除,故对学生而言,师者有传教授业的恩德。又由于弟子的学习,师者的学业、知识、技术、智慧,因此得以传承不朽,故对师者而言,弟子有绍继承传的恩德。法脉的传承和血脉的传承在佛教认为是一样的重要。师生关系是相对的,有此才有彼,无此则无彼;两者的关系是平等的,是互相成就的。因此师生间应当互相尊重、爱护、关怀、供养、成就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居士子!如南方者,如是弟子观师,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。云何为五?一者善恭顺,二者善承事,三者速起,四者所作业善,五者能奉敬师。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,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。云何为五?一者教技术,二者速教,三者尽教所知,四者安处善方,五者付嘱善知识,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。居士子!如是南方二俱分别。居士子!圣法、律中南方者,谓弟子、师也。居士子!若人慈顺于师者,必有增益,则无衰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善生!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一者给侍所须,二者礼敬供养,三者尊重戴仰,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,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。善生!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。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。云何为五?一者顺法调御,二者诲其未闻,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,四者示其善友,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。善生!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,则彼方安隐,无有忧畏。”

  综合二经的内容,学生对师长的恭敬供养责任有五:(一)恭顺礼敬以为供养;(二)供养师长生活所需和服务给侍;(三)师长有所召唤速往报到;(四)不离背师长所教之正法;(五)善记忆奉持师长所教,不或忘。

  师长对学生的爱护供养责任有五:(一)随顺学生根机,如法调御教化,教以知识、生活技术、安身立命的方法、人生智慧等。(二)教学生不曾听闻而欠缺的旧知识和新知识、新技术。(三)随学生之所疑问,善解其惑,善开其智慧。(四)示学生以善友,引导亲近善知识,教离恶友。(五)速教、尽教,所知尽传而不吝惜。

  在师道不彰,师生关系对立、紧张,校园伦理式微的今日,佛陀所规范的师生伦理,可以唤起世人重唱校园伦理、师生伦理的意识,醒觉今日教育的根本问题究竟在那里?笔者认为教材内容不是教育的首要问题,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师生关系恶质化,师生各失本分,没有体会到彼此的相依相存,没有认知到彼此的互相成就,没有明白相互恩酬的道理。师生关系如果不好,师生伦理如果失序,形成师不师徒不徒的情形,则无论师者拥有多好的教材、教法,也枉法。

  现代的教育从业者,大多数只做到教书,让师者沉沦成为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已,从佛陀在《善生经中》的开示中,可以理解佛陀对师者的要求,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解惑,而是以教育人能安身养命为目标,所教范围包括生活技术、安身立命的方法、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、交友、人际关系等。佛陀的师生伦理,是建立在亦师亦父亦徒亦子的关系上,涵蕴著人间的至情至爱。

  三、丈夫与妻子的伦理

  夫妻是构成健全家庭的重要角色,是繁衍子嗣的必要因素,因此夫妻的关系在中国被列为五伦之第三,因为良好的夫妻关系是构成幸福家庭的基本条件,夫妻关系如果失秩,家庭就陷入苦难了。夫妻是两个不同的个体,各有自己的背景、生活习惯、思想观念、所学所知和不同嗜好,要共同组成一个家庭,要共同和乐地安居在同一个屋檐下,必须要各自明确知道自己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,相互爱敬,相酬以恩惠,相待以礼理。所以佛陀为成婚的男女订定夫妻伦理,作为两人相处的准则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如西方者,如是夫观妻子,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。云何为五?一者怜念妻子,二者不轻慢,三者为作璎珞严具,四者于家中得自在,五者念妻亲亲。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,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。云何十三?一者重爱敬夫,二者重供养夫,三者善念其夫,四者摄持作业,五者善摄眷属,六者前以瞻侍,七者后以爱行,八者言以诚实,九者不禁制门,十者见来赞善,十一者敷设床待,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,十三者供养沙门、梵志。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。…若人慈愍妻子者,必有增益,则无衰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夫之敬妻亦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一者相待以礼,二者威严不阙,三者衣食随时,四者庄严以时,五者委付家内。善生!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。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。云何为五?一者先起,二者后坐,三者和言,四者敬顺,五者先意承旨。善生!是为夫之于妻敬待,如是则彼方安隐,无有忧畏。”

  中、长二阿含中的《善生经》对夫妻伦理的记载,有相当大的出入,并且重夫轻妻。有出入,是因两经所传的部派不同;重夫轻妻,是佛陀因应当时尊男卑女的社会状况,其实就当时的男女地位而言,佛陀明确提高了彼时妇女在丈夫前的尊严和地位,让为人妻者得到丈夫应有的尊重、爱敬和体恤,这就是佛陀的慈悲和善巧方便。

  综合两经的内容,丈夫对妻子的爱敬和供养责任有五:(一)怜爱妻子,随时供养妻子饮食、衣服、医药、卧具,使令无缺;(二)相待以礼,不轻慢、不施怖畏,令身心自在;(三)供给璎珞等庄严身心之饰品;(四)委付照顾家庭的财物和眷属;(五)关怀体恤妻子的亲友。

  归纳妻子对丈夫的爱敬和供养责任有五:(一)爱夫、敬夫、顺夫、尊夫、体恤丈夫、和言悦色、先丈夫起床、后丈夫就坐;(二)操持家务,善摄眷属,瞻侍照应老小,和亲里往来,合好相处,赞美来客,作好家庭公关;(三)整饰居家,为家丈夫备丰美饮食、舒服床卧、照顾丈夫;(四)待夫诚实不说假话;(五)代夫供养沙门、梵志,结善缘,修功德,植福田。

  由佛陀所订的夫妻伦理内容来看,夫妻的关系并无谁尊谁卑的问题,而是平等相待,里外分工合作,各司职守,各尽本份,彼此照应,相互供养,相互成就,携手共同圆一个幸福的家庭,彼此好生好活。

  在女性主义高张,家庭结构改变,家庭经济双薪走向的现况中,离婚率不断提升,不幸的家庭与日剧增。如果家庭要维持幸福安乐,作为家庭主体的夫妻如何遵彼此的伦理,相互爱敬、扶持,彼此牺牲,彼此奉献,担起应尽的责任,彼此成就,夫妻如果作到伦规同遵,见和同解,口和无诤,身和同住,意和同悦,利和同均,婚姻生活一定美满幸福。

  四、主仆的伦理

  主仆关系自古即存在,尤其在古代种姓阶级分明的印度,主仆地位悬殊,奴婢、佣人身份卑微,毫无地位可言,普遍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和欺凌,佛陀为了解放不平等的社会阶级,对出家弟子订定四姓出家同为释种的制度,对在家人则规范出主仆的伦理。和夫妻的伦理一样,看似不平等,其实也是佛陀慈悲济度从仆出离苦厄,改善生活的善巧方便。从另一方面看,也是佛陀教导世人怎样作个主人和仆人。此一伦理如果失秩,彼此就会有危机,危机未处理好则出乱。

  主仆的伦理在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中列为第四,在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中被列为第五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如北方者,如是大家观奴婢、使人,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、使人。云何为五?一者随其力而作业,二者随时食之,三者随时饮之,四者及日休息,五者病给汤药。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、使人。奴婢、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。云何为九?一者随时作业,二者专心作业,三者一切作业,四者前以瞻侍,五者后以爱行,六者言以诚实,七者急时不远离,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,九者称大家庶几。奴婢、使人此以九事善奉大家。居士子!如是北方二俱分别。居士子!圣法、律中北方者,谓大家、奴婢、使人也。居士子!若有人慈愍奴婢、使人者,必有增益,则无衰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。云何为五?一者随能使役,二者饮食随时,三者赐劳随时,四者病与医药,五者纵其休假。善生!是为五事教授僮使。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。云何为五?一者早起,二者为事周密,三者不与不取,四者作务以次,五者称扬主名。是为主待僮使,则彼方安隐,无有忧畏。”

  综合两经的内容,主人对仆从的泯念和恤责任和义务有五:(一)随能力、体力役使,不令过劳;(二)及时给予饮食,维持色力;(三)给予休息的时间和日子;(四)给予适当的工作;(五)病时给予医药照顾。

  仆从对主人的奉事和服役责任和义务有五:(一)早起勤奋,按时工作,不拣择,所令皆作;(二)工作专心,细心周到;(三)人前瞻仰给侍、人后爱敬服务,诚实不欺骗,急时不离;(四)远行他方时赞叹主人;(五)称主贤达。

  时下社会虽然没有阶级之分,主奴之分,但许多家庭雇有佣人打理家务,或照顾亲人,雇佣之间常有纠纷,佛陀订定的主仆伦理,实可供作彼此的参考。在工商业化的现代,社会结构完全不同于已往,出现许多资本家(企业主)和劳工(受雇者),其彼此的关系也是相依相资,互惠互存,佛陀在《善生经》中所讲的主朴伦理的精神、理念,无疑可以启发现代人的工作伦理,唤醒劳资双方理性合作,共创双赢。

  五、朋友亲眷的伦理

  亲友是不可少的人际关系,在彼此相处间应有适度的规范,以便往来照应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如下方者,如是亲友观亲友臣,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。云何为五?一者爱敬,二者不轻慢,三者不欺诳,四者施与珍宝,五者拯念亲友臣。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,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。云何为五?一者知财物尽,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,三者见放逸教诃,四者爱念,五者急时可归依。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。居士子!如是下方二俱分别。居士子!圣法、律中下方者,谓亲友、亲友臣也。居士子!若人慈愍亲友臣者,必有增益,则无衰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善生!夫为人者,当以五事亲敬亲族。云何为五?一者给施,二者善言,三者利益,四者同利,五者不欺。善生!是为五事亲敬亲族。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。云何为五?一者护放逸,二者护放逸失财,三者护恐怖,四者屏相教诫,五者常相称叹。善生!如是敬亲亲族,则彼方安隐,无有忧畏。”

  综合两经的内容,归纳亲友间彼此的爱顾护念有:(一)尊重、顾念、体恤、不欺;(二)见放逸荒唐时,于无人处给予诃责警告;(三)财务失尽时给予救济度难;(四)消解其恐怖害怕,急难时给予投靠;(五)常相赞叹,称其好处。

  善亲友是人生重要的资源,彼此应维持良好关系,互相爱敬、支持,有福分享,有难相度,有过相劝,有财同利。

  六、宗教师与信徒的伦理

  宗教师与信徒之间究竟应有怎样的伦理?宗教师与信徒应怎样往来相待,这个尺寸很难拿捏,佛陀订定的伦理规范,给大家一个遵循的标准。

  《中阿含.善生经》:“居士子!如上方者,如是施主观沙门、梵志,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、梵志。云何为五?一者不禁制门,二者见来赞善,三者敷设床待,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,五者拥护如法。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、梵志,沙门、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。云何为五?一者教信、行信、念信,二者教禁戒,三者教博闻,四者教布施,五者教慧、行慧、立慧。沙门、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。居士子!如是上方二俱分别。居士子!圣法、律中上方者,谓施主、沙门、梵志也。居士子!若人尊奉沙门、梵志者,必有增益,则无衰耗。”《长阿含.善生经》:“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、婆罗门。云何为五?一者身行慈,二者口行慈,三者意行慈,四者以时施,五者门不制止。善生!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、婆罗门。沙门、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。云何为六?一者防护不令为恶,二者指授善处,三者教怀善心,四者使未闻者闻,五者已闻能使善解,六者开示天路。善生!如是檀越恭奉沙门、婆罗门,则彼方安隐,无有忧畏。”

  综合两经的内容,信徒对宗教师的尊敬供养责任有五:(一)对宗教师不设门禁,见来赞善,设座款待;(二)施设美味好食;(三)以时行诸供养;(四)如法护教;(五)依教身行慈悲行、口说慈悲语、心行慈悲意。

  宗教师对信徒的善念、教授责任有五:(一)启发信、念、行;(二)教戒、定、慧、施;(三)教心怀善意,令不作身口意恶;(四)指示善道,引入善境;(五)未闻使闻,未解使解,令博闻深解。

  自古以来,宗教师在人类社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影响至巨。宗教师良莠不齐,成熟度不同,道行有别;在家信众亦然。宗教师在传教度众方面自有应尽的责任,和应守的分际;信徒的信教、学习、护持宗教、宗教师当然也得依序。否则宗教必出乱相。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新兴宗教和自称开悟的救世祖,而其实不过是个骗局和骗子罢了;当然难免也有假冒宗教师以行骗者。但世人往往难以辨识,按照佛陀所制订的伦理归范,僧信彼此都有准则,若能守住分际,纲常绝不紊乱,佛法必定常兴,僧信必蒙法益。

  捌、 《善生经》为现代人提供的理财观

  生财、理财、聚财、致富是现代人积极追球的目标,然而这是十分不易的功课,必须十分用心学习。如果不懂生财之道、理财之方,不管如何努力,不管赚多少钱,都会有财物的困顿的时候;若善知生财之道、理财之方,则能累聚财富,不虞匮乏。生财、理财之道,佛陀在《善生经》中的最后,提出五大方向,和财务的基本分配使用原则。

  一、累聚人脉,广结善缘:重视六方伦理,奉行无违。对自己的父母子女、丈夫或妻子、师长及学生、亲友、主管或从属、宗教师或信徒,力行实践惠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等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。

  二、先习技艺,然后求获财物、守财:要赚取财富,先要学习专业技术,并使精练,然后才能谋取工作。有工作得以发挥,才能获取财物。具有财物和事业后,要善为守护。

  三、用财要节制,不可浪费:财物要用在当用之处,不要恣意浪费,以免损及福报。财物不通于凶恶残暴之人,以及豪富之人,以免被夺取或遭吞没。

  四、累聚财富不求速:大财由小财积起,如蜜蜂采花酿蜜,须先勤奋、务实、点滴累聚,等因缘成熟,蜜浆才可酿成;如大海,要纳聚许多细流才能成为大海;大财富亦如是逐渐累聚小财富而成。已获财宝,还要继续勤奋工作,才能继续日有所进,如果懒惰放逸,而无增添,旧财则会耗损。求财欲速则不达,快速致富,其危险亦多,往往变得一无所有,乃至负债累累。

  五、获利作四分用:获利之时,财物分作四分使用。一分用于生活日用,知止知足,不浪费。一分用于置田产,增益家财。一分储蓄,以备不时之须。一分作本求利,投资经营事业、整治屋宇、结婚、供养结缘、起修塔庙或僧舍。

  在经济变迁快速的时代,许多人因不务实,以致在穷富之间暴起暴落,让自己本拥有的财富耗损得无形无影。港台两地在经济起飞的时代,出现许多暴发户,这些暴发户往往只有十数年的光景,最后不是负债累累,便是一无所有。近年来中国出现许多一年富豪、两年富豪的情形,其原因在贪图快速致富。也许对企业经营者来说,佛陀太保守了,赚钱太慢了,然而这是最安全的生财、理财、致富法,永远无虞匮乏。。

  官商勾结和不法经营,是许多富翁快速致富的捷径,可也是泡沫富翁财富幻灭的主因,踏实稳健经营事业,财富点滴累聚,才是正途,暴起者必暴落,易得者其失也易。《善生经》里,佛陀为世人提供了最好、最安全、最有利的理财法。

  玖、 结语

  幸福的定义是:身心自在、所求顺遂、平安吉祥,无虞匮乏。幸福没有大富大贵的意思,因为富贵者不一定幸福,世间有太多具足富贵、权势却不幸福的人;也有许多小康、清贫却很幸福的人。悲惨、痛苦、灾难、祸害是不幸福的定义。幸福和不幸福完全相反,但都是自作自受。

  怎样能身心自在呢?身口作到《善生经》所讲的不杀、不偷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心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、不怖,则能身心自在。

  如何能所求顺遂呢?只要作到《善生经》所讲的礼敬六方、供养六方,如实

  实践佛陀所订定的六种人际伦理,并掌握住佛陀在《善生经》所开示的生财、理才五大方向,和或获利四分使用法,就可以所求顺遂。

  如何能获得平安吉祥呢?只要作到《善生经》所讲的(一)远离六种损财法──拒绝酒色、拒绝赌博游戏、拒绝放逸荒荡、拒绝歌舞伎乐、拒绝懈怠懒惰;

  (二)亲近善知识;(三)远离恶知识;就可平安吉祥。

  “幸福人生”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,《善生经》里处处是妙方,只要善于应用,幸福人生的愿望就可圆成。

 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