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居士文章大德居士,居士文章全文,钟茂森:落实佛门至孝—《佛说盂兰盆经》研习报告(第七集)——手机学佛网

居士文章专题部: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钟茂森:落实佛门至孝—《佛说盂兰盆经》研习报告(第七集)  

  尊敬的诸位大德,诸位菩萨,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佛说盂兰盆经》。我们昨天讲到正宗分第二个大段,第二个大段是「如来广示法要」。里头第二个部分「正示」,昨天把教孝子献供之法这个段落讲完了,今天我们来讲教众僧受供之仪,我们先来看经文:

  时佛敕十方众僧。皆先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。行禅定意。然后受食。初受食时。先安在佛塔前。众僧咒愿竟。便自受食。】

  这一段是佛教我们具体受供之仪。施主是设供,众僧受供,受供也必须有如法的礼仪,这样才能够真正感应道交。样样都合乎礼仪,如理如法,这是显示恭敬心。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,他说,「施主设供,本为父母。故将受食,先须咒愿,并行禅定」。因为施主是为了超度自己过去的父母设盂兰盆会这个法供,所以受供的十方众僧需要为施主家来行『咒愿』,就是给他祝福,这个祝福里头需要并行禅定,用自己专注的心念来加持,令法会的功德圆满。所以这里讲到要咒愿,要『行禅定意』,然后才能受食。蕅益大师说,「咒愿者,愿其父母离苦得乐,今文略也」。咒愿就是持咒来祝愿,也就是祈祷祝福,愿施主的父母能够离苦得乐。像目连尊者他设供,佛应允,要求十方众僧在受供养的时候为他母亲祝福,使他母亲超离恶道,这里简单的略过去了。所以咒愿的目的和内容就是愿七世父母离苦得乐。

  下面说,「行禅定意者,摄心观想,凝虑澄神,令咒愿成就也」。祝愿能否成就,关键在於祝愿者能不能够摄心观想,凝虑澄神,这需要用专注的心念。观想是将饮食化作无量无边,供养十方三宝,乃至供养一切众生,包括三恶道的众生。这个供养就随著观想真正可以满足受供者,随著这个心量的扩大也就变得遍法界虚空界。所以供养的功德很重要,就在於这个摄心观想。凝虑澄神,这是把思虑凝结起来、专注起来,澄神就是心要清净,澄是清净的意思,不能够有杂念,咒愿才能够成就。在初受食的时候,先把饮食安放在佛前,也就是先供佛像,这是仪轨。

  「佛前者,随是何等佛像」,任何的佛像都可以。「塔寺中佛前者,浮图及殿堂中佛像」,这是专指在塔寺中的佛像,塔也叫浮图;殿堂里面,像寺院大殿这里面的佛像。我们未受食前,先要供佛像,这表示我们以三宝为尊,先供佛。「供佛然后及僧,加以咒愿、禅定,三宝具足,令施福圆满也」。我们用这个仪轨,这里面都含有表法的意思,供佛像,这代表我们供佛宝;供养众僧,这代表供养僧宝,十方僧宝;供的时候加以咒愿,行禅定意,这是法宝。所以三宝具足,令施主他这个供养之福得到圆满,真正修到了无上福田。这是佛为我们介绍应该如何做法供的仪轨。这是正宗分里面第二个大段就结束了。

  下面看正宗分第三个大段,「当机获益脱苦」,这是讲法供之后得到什么样的利益。这里分为两个段落,我们先看第一节经文,这是讲到「孝子获法喜益,脱忧愁苦」。

  时目连比丘及此大菩萨众皆大欢喜。而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。】

  这是讲到施供之人目连尊者,他是大孝子,要度脱他母亲。结果法供之后,佛讲完此经,这孝子就真正获得法喜,他先自己离苦得乐。他的苦是忧愁苦,因为自己的神通道力不足以解脱他母亲的痛苦,所以他忧愁;现在他不忧愁了,他欢喜。蕅益大师注解两行,很简略,但是是画龙点睛。他说,「法喜之益,大众同欣,以各怀报恩之心故。忧愁之苦,目连顿释,以慈母必能度脱故」。这法喜的利益不仅是目连尊者得到,在座听经的大众,这里讲到的大菩萨众,可见得本经当机众里面不仅是小乘这些修行人,目连尊者代表小乘,里头还有大菩萨众,有大乘修行人。所以本经属於大乘经,涵盖了大小乘。『皆大欢喜』,他们共同都生法喜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怀有报恩之心,都想超度自己往昔世中的父母,现在知道怎么超度法了,无量的欢喜。目连原来是非常的忧愁,悲啼哀号,现在立即得到解脱,他不再忧愁了。为什么?因为他的母亲必定得到度脱。所以这个法门一经宣说,听经大众就立刻得到法喜。再看下面第二节经文,这是讲到「慈母获济度益,脱果报苦」,是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得到了离苦。

  是时目连母即於是日。得脱一劫饿鬼之苦。】

  蕅益大师在这里的解释非常的好,他说到,「积罪重殃,寿同造化。法音方演,果报消亡。亦如韦提,创闻十六观门,顿悟无生法忍。慈母既脱苦轮,孝子仍修胜供,增上与乐,於理何妨?」他母亲堕到了饿鬼里面,本来要满一劫的时间才能够脱离饿鬼道。这个一劫的时间太长了,因为本经它不是小乘经,它是大乘经,蕅益大师已经给我们确定了本经的教相,所以这个一劫就是大劫,不是小劫。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,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,四个中劫称为一个大劫,这四个中劫是世界的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时期,有成劫,有住劫,有坏劫,有空劫,这四个中劫合在一起叫一个大劫,等於整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么漫长的时间。所以这里讲的,积罪重殃,寿同造化,他母亲造作悭贪的罪业极重,所以她在饿鬼道的寿命就跟整个世界的寿命一样长,这个造化就是天地世界的寿命。可是就在此时此刻,佛把如何超度饿鬼的法门演说出来,结果他母亲的果报立刻就消亡,快得就是这样所谓立见消亡。

  有人会问,他母亲离开饿鬼道是佛刚讲完这部经的时候才离开,还是说一直到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完成之后,他母亲才能够超脱饿鬼道?根据蕅益大师这个意思,我们就能判断,是佛刚刚讲完此经,他母亲就得脱。所以『即於是日』,是日就是今天,就是当下佛讲到这里的时候,他母亲就得脱一劫饿鬼之苦。

  这里蕅益大师举出,就像韦提希夫人这个例子,这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说到的。韦提希夫人当时也遇到了厄难,他的儿子发动政变,将他的父王幽闭起来,活活的饿死。韦提希夫人是他的母亲,也被关起来。这个儿子是阿闍世王,他争夺他父亲的王位,这当然是有前因的。这个时候,韦提希夫人是虔诚的佛教徒,她就对空中向佛在的方向礼拜,求佛来救济她。结果佛就得到感应,立刻就带著弟子们从空中降下,为韦提希夫人讲净土法门。在讲之前,韦提希夫人是求佛告诉她一个他方的世界,能够没有这些苦难的。她觉得做人太苦了,虽然自己是皇后,但是一点幸福都没有,遇到了这样的灾难。佛还没有告诉她净土法门之前,先给她用神通展现十方世界的依正庄严,让她自己选择到哪一个世界去,韦提希夫人就选择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她的选择非常正确!然后世尊教导她要修净业三福,然后教给她十六观门,就是念佛法门的所谓十六观,十六种观法,「持名念佛」就是第十六观。所以,韦提希夫人创闻十六观门,就是因为有她这样一个因缘,佛就给我们宣说《十六观经》,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结果她就在当下顿悟无生法忍。这个了不起,就不再是凡夫,成为大菩萨。这个是说明,法音方演,这个利益就得到了。不用等到她临命终时往生净土,那个利益是在将来;现前就得到殊胜的利益,就得到离苦得乐。

  所以目犍连母亲也是如此,佛刚刚讲完本经,这种功德已经加持目连尊者母亲脱离苦轮了,脱离了饿鬼道。可是目犍连尊者仍然需要修这个法供,还是要做这个盂兰盆会,为什么?增上与乐。已经为他母亲拔苦了,现在还要继续给她与乐,给与她快乐,使他母亲得到更殊胜的利益,这个於理何妨?所以这里讲到,『即於是日,得脱一劫饿鬼之苦』,是从脱苦来讲,他母亲现前就得到,不用等到七月十五盂兰盆会。

  蕅益大师又说,「旧云,应至七月十五,供自恣僧,母方脱苦,恐为未达。只据今文,益显法门之胜」。蕅益大师在此地所说的意思,跟过去旧的注疏,具体是指宗密大师的《佛说盂兰盆经疏》注解有不同。因为宗密大师认为「即於是日」,这讲的是七月十五修法供那天,一定要等到这一天法供圆满了,他母亲才能脱一切饿鬼之苦。可是蕅益大师说不需要,恐为未达,就是宗密大师的解释还未完全领会得经文的意思,所以他自己有必要作一个新疏。根据这个文义,他说是当下就获得脱苦的利益,这更显得法门之殊胜。

  盂兰盆会,这是以孝慈为宗的法门,殊胜之处就在於立刻令恶道的众生得到解脱。实际上我们如果读《地藏经》,里面也说到这个原理。你看婆罗门女当时为了解救她母亲,从地狱里超拔出来,所以她在修法供,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,这也是供养三宝,这个道理是跟目犍连尊者所修的是一样的,感得如来示现,告诉她回家念佛。结果她回去念佛,念了一日一夜,就到了地狱里面,见到了无毒鬼王,无毒鬼王告诉她说,你的母亲在三天前已经往生到天上去了。这说明什么?不需要等到婆罗门女念佛一日一夜圆满她母亲才超生,她母亲早在三天前就超生了。三天前是什么?她在刚刚要修法供,感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为她宣说法门,这之前她母亲已经得到脱苦的利益了,这法门之胜。

  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里讲的「一切唯心造」,心念一动,要修殊胜功德的时候,还没等到你修,这个功德已经现前了,这个功德已经加持她的母亲超生了。当然婆罗门女仍然需要念佛,增上与乐,就跟目犍连尊者仍要修胜供一样,也是增上与乐的意思。所以蕅益大师这里的解释真的比宗密大师的解释更为圆满,更显得此法门之圆顿、圆满和超速。反过来,假如我们一念生起恶念,还没等到造作,你就要知道果报就会注定。这反过来的意思也是一样,这里目犍连尊者还没有真正修供,一经动了孝慈之心,感得如来说法,这功德已经圆满。如果我们要是生起恶念,没等到造作,那真的也就会有果报了,这个我们不得不注意。这里我们将正宗分的经文就学习圆满。

  下面我们来看本经流通分,流通分也分为三个段落,第一个段落是「申请」,第二个段落是「赞答」,第三是「奉行」。申请是目连尊者要祈请佛为一切众生宣说盂兰盆会这个法门,也超荐一切众生的父母;赞答是如来的回应,赞叹目连尊者,回答他的问题;第三段是讲大众依教奉行。我们来看第一段申请,请看经文:

 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。弟子所生父母。得蒙三宝功德之力。众僧威神之力故。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。亦应奉盂兰盆。救度现在父母。乃至七世父母。可为尔否。】

  这是目连尊者代大众祈请。我们非常感恩尊者,因为尊者他不仅是为自己的母亲超度,而且代我们来向如来祈请,也帮助我们来超度父母。可见得这个经就不是小乘,不是只度一个人,它是度一切众生。蕅益大师解释说,「君子爱其亲,以及人之亲,况出世大孝乎?」这是讲,世间的君子都能做到,自己能爱自己的父母,而推广这个爱心去爱大众的父母。正如孟子所说的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。这是将孝心、爱心扩展,这不是小乘,这是大乘心量。《孝经》上也讲到,「爱敬尽於事亲,而德教加於百姓」,自己对父母尽到爱敬之道,用自己的言行来为大众做个好榜样,这是为大众施以德教。而且目连尊者不仅是身教,这里还祈请世尊做言教,这个利益功德就更加增胜。世间讲的孝道都要推己及人,更何况出世大孝?所以目连尊者此地就是推己及人,解救了自己的母亲,又要帮助大家来解救父母。

  蕅益大师又说,「前以母婴重苦,痛切肝肠,驰告如来,且求悲救。今母蒙解脱,为众重咨。既云得蒙三宝之力,又云众僧威神之力者,虽称三宝,已摄僧伽,为显僧宝所存、佛法攸寄,故别表之也」。目连尊者在此之前,因为看到母亲遭受饿鬼道的重苦,没有饮食,婴是遭受的意思,所以他痛切肝肠,非常的悲痛,跑到如来那里去求救,自己帮不了母亲,祈请如来解救。现在如来说了这个法门,他母亲已经得到解脱,他又代众生重新祈请。目连尊者这里讲到的,他母亲是得蒙三宝之力和众僧威神之力。众僧就是僧宝,本来是属於三宝之中的,但是这里单列出来,就有它特别的意思。他母亲得到三宝之力,又著重提起这三宝里头的僧宝威神之力。这是说什么?为我们揭示「僧宝所存,佛法攸寄」,攸就是所字的意思,就是佛法所寄。所以佛法能否住世,关键还在於僧宝,有僧宝就有佛法。正如孔子说的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佛法之所以能够在这个世间流传,发扬光大,是靠祖祖辈辈的这些祖师大德,他们用自己的行持来护持佛法。

  蕅益大师特别点出这一点,也显示出他老人家念念想到要建立如法僧团的愿望。他在世的时候,念念就希望有五比丘得以和合而住,能够使佛法发扬光大。很可惜,这个愿望他到了最后还是没有能实现。但是他的遗志,我们后人要担当起来,希望能够真正完成他老人家的遗愿。那说老实话,找五个比丘现在太难了,像我们师父讲,现在这个时代你能够做到百分之百落实《沙弥律仪》,那你就是真正如法的出家人,你就能够堪任僧宝的这个名称,就能够绍隆佛种。假如有五个沙弥和合而住,那佛法也一定兴旺,这沙弥是真正的沙弥,百分之百做到《沙弥律仪》。再退一步讲,在家居士能够百分之百落实五戒十善,我们师父讲的三个根,《弟子规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,你统统做到,还要做到五戒,五戒比十善还要高。有五个这样的人,五戒十善都做到,能够在一起修六和敬,和合而住,也能使佛法兴旺起来。用这样的功德来回向父母,决定能使父母超生,这是真正叫修盂兰盆。

  盂兰盆的意思就是仰赖三宝之力来救度父母,这不只是一个形式,更重要的,要有内容。三宝之中最重要的是僧宝。僧宝,我们要自己直下承担,与其希望别人做,不如自己来做。自己真正依教奉行,修五戒十善,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,有四、五个人在一起和合而住,戒和同修,您就真正能够称为僧宝,这就能够有威神之力,这就能够超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。这个「七」字,它一语双关,在於心量小的人来讲,佛讲七世,不能讲太多,讲七世父母,就已经对他来讲足够了,他心量就这么大。但是对大乘心量的人来讲,七世父母这个七就不是数字,是表法的。正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里讲到的「七重栏楯、七重行树、七重罗网」,这个七也不是数字,它是表圆满的意思。《弥陀经》是用七来表示圆满,这里的七也表示圆满。也就是说,无量劫前生生世世一切父母、一切六亲眷属,都能得到解救。目连尊者代我们祈请,能不能够这样修盂兰盆法供,超度往昔父母?底下是如来「赞答」,首先如来「赞许」,然后「正答」。我们来看第一个小节经文:

  佛言。大善快问。我正欲说。汝今复问。】

  佛一听到目连尊者这一问,他非常高兴,就赞叹目连尊者,你问得好!『大善快问』,本来我正好要说的,你现在已经问了。这是什么?师徒二人想到一块儿去了,都想到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。蕅益大师讲,「下契群机故大善,上契圣心故称快」。大善快问,什么叫大善?他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契合一切众生的根机,众生都会想到这个问题。学佛人首先要行孝,孝道是佛法的基础。如何行孝?就是让父母离苦得乐。父母不在了,如何能够超度父母?这是每一个学佛人都关心的问题。所以目连尊者代我们来请问,这问得非常好,非常契合众生的根机。而且这个法门是人人能修的,所以这个问叫大善之问。那又称为快问,快就是问得非常的爽快,非常能够契合如来的圣心,正好如来心里要想说这个问题,你这么问出来,所以连佛都称快。「正欲说而复问,正所谓快问也」。正要宣说这个法门,目连尊者就先问了,所以这叫快问。这是如来念念想到苦难众生,结果这个时候有人祈请,正好使得佛可以满他度众生的愿,这是著实令佛称快。

  下面是如来正答,我们来看这底下经文。经文分四个小段,第一是讲「教起行」,第二是讲「教发愿」,第三是讲「教常作」,常常要去奉行的,第四是「劝受持」。我们先看第一小段教起行:

  善男子。若比丘。比丘尼。国王。太子。王子。大臣。宰相。三公百官。万民庶人。行慈孝者。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。过去七世父母。於七月十五日。佛欢喜日。僧自恣日。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。施十方自恣僧。】

  这里是一段,这是佛教导我们具体的做法。蕅益大师这一段解释说,「无论出家在家,富贵贫贱,各有生身重恩,安得不修孝慈之行?不修孝慈,不但非佛弟子,亦复非人类也」。所以经文里面佛教我们,他叫著『善男子』,这是叫著目犍连尊者。为什么称为善?首先目连尊者他能修孝慈。你看世间也有一句古话叫「百善孝为先」,更何况目连尊者现在是修出世大孝,所以这个善男子当之无愧。我们要学佛,首先要做一个善人,也要当得起经中所说的善男子、善女人的称号,这才有资格成为佛弟子。那修善先修什么?先修孝慈。所以这里佛劝导『比丘、比丘尼』,这是出家人;『国王、太子』、『大臣、宰相、三公百官、万民庶人』,这是指在家人。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,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,富贵至国王太子、大臣、宰相、三公百官,这都富贵之人,万民庶人就包括一切,每一个人都有生身父母。我们这身从何而来?父母生养的。这个生养的重恩不能不报,怎能够不修孝慈之行?所以佛教我们上报四重恩,第一个要我们报父母深恩,要修孝慈。这个孝是专对父母而言,慈是将孝心扩展对一切父母,《弟子规》讲的「事诸父,如事父」,这叫慈。学佛弟子假如不能够修孝慈,就不是真佛弟子,蕅益大师讲「不但非佛弟子,亦复非人类也」,连人都谈不上了。

  人要有做人的资格。什么叫做人资格?要有八德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,这叫八德;要能修五常,所谓仁义礼智信,这就是五常。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里面讲的五戒是相应的,五戒讲的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YIN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仁者就不杀生,不杀生才叫仁;义,不偷盗才叫义;礼是不邪YIN;智是不饮酒,不饮酒才不会失智慧;不妄语是信。五常跟五戒是相对应的,这个是人的资格,假如五戒、五常做不到,八德做不到,这个就没有人的资格,我们说人格都没有了。现在虽然是人的样子,穿著人的衣服,那叫做什么?衣冠禽兽,命终之后必定堕三恶道,而且这个现报会很明显。我过去曾经请问过师父,请师父鉴定我这个想法对不对,我说众生有两种果报不用等到来世,现生就有现报。因为一般讲三世因果,很多时候现在修的因,可能来世结果;但是有两种果报现生就有,一种是孝和不孝,一种是贞洁和邪YIN,所谓孝为百善之先,YIN为万恶之首,这孝、YIN两种果报现生就会看到。师父点头,他说对。

  在《杂宝藏经》里面就讲到一个故事,过去昔迦默国在鸠陀扇村中,有这么一个地方。有一位老母亲,她只有一个儿子,这个儿子悖逆,不修仁孝,对他母亲常常生起瞋恨心,甚至会打骂。有一天他竟然举手把他母亲打了一巴掌,结果就在那天他出门就遇到了强盗,强盗就把他的那只手臂给砍了下来,这不孝之罪马上就有现报。现生就有这个现报叫花报,临终最后就会看到地狱果报现前。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劝我们一定要修孝慈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这节经文没有讲完,一会儿休息之后,我们继续来学习。谢谢大家。

  尊敬的诸位大德,诸位菩萨,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我们来看流通分。刚才我们讲到世尊回答目犍连尊者的请问,教导他要修盂兰盆法供,这是「教起行」这一节经文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「不修孝慈,不但非佛弟子,亦复非人类也」。刚才在休息之前,我们举了佛在《杂宝藏经》里面讲的一个不孝子的现报,因为他打他的母亲,结果那天出去外面就被强盗把他的手臂给砍下来。在休息当中,结果有一位同学跟我讲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故事,而且比佛在《杂宝藏经》里讲的故事这个果报更加惨烈,这是他亲身见到的例子。这个同学在二00七年的时候,还是在中学念书,他说他们班有一位女同学,她的姐姐当时是十八岁,读初三。因为她曾经留级,读书不用功,所以十八岁才读初三。在家里对她的父母就不恭敬,而且乱谈恋爱,换了好几个男友。在二00七年,就是两年前,农历四月十八那天,这是东北双城市某中学一个学生,那天这个女生就约她的男友外出去玩,她母亲就拉住她不让她出去。结果她是一定要出去,而且反手还打了她母亲一个耳光。她母亲就非常的悲痛气愤,就说了一句咒骂的话,说你在外面死了就好了。结果这个女生跟她的男友一起骑摩托车,在路上就见到一辆载著猪的大卡车,不知不觉,她的那个车把就失去控制,就一下子撞到了卡车里面,结果那个女生当场胳膊就被车给撕掉了,她脑浆都被撞出来,当场死亡。她的男友结果就两条腿被车给碾坏了,送到医院抢救,还捡了一条命,但是两条腿也被截肢了。

  当时她父母闻讯赶来,看到这个女生掉下来的手臂还在抽搐。我们这个同学的母亲,还有几个佛友,当时还跑去助念。看到这一场现前因果报应的一幕,大家都怵然。这个男生后来截肢手术完了之后,他就跟大家讲,说当时他这个车好像鬼使神差,自己已经没办法控制,就撞到了这个卡车里面。而且更奇怪的是,这卡车司机也没见到这辆摩托车,事情发生之后,这车也就跑掉,无影无踪了。这个男友只知道那个车是一个装猪的车,是不是鬼神把她推到里头去,是不是将来来世堕到猪道,就不可而知了。这是什么?现报。这个报应比佛在《杂宝藏经》里讲的故事报应更惨烈,那个故事里的那个不孝子只是当时被砍了手臂,还没有丧命;她就砍了手臂,同时也丧命,打了母亲一个耳光的手臂被切掉,打她母亲的脸,自己的脑浆都崩裂出来,所以不由我们不生敬畏。结果这个死的女生她有一个姐姐、一个妹妹,都跟她母亲发誓说,以后再也不敢不孝顺,再也不敢乱谈恋爱。真的,孝为百善之先,YIN为万恶之首,如果这两个罪都犯了,那个报应就极其惨烈,所以不修孝慈就不是人了。

  我们继续看蕅益大师这一节经文的注解,「皆应先为者,不必父母去世,然后为之」。经文上讲的,『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、过去七世父母』修这个法供。这里讲的先为,就是现在就要做,不必说一定要父母去世之后,我们才修盂兰盆这个法供。现前父母在世,我们就应当为之,应该去做;换句话说,供养佛法僧三宝,我们现在就要做,而且念念、时时刻刻都要做。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供养三宝?念念不离三宝,这是真正的法供养,念念如教修行,这是真正供养三宝。念佛宝,我们专念阿弥陀佛;念法宝,我们专念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,专修净土法门;念僧宝,我们念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、清净大海众菩萨,这是圣贤僧;我们专念西方极乐世界三宝,西方极乐世界三宝即是自性三宝,这是念念修法供,必定能使现在父母、过去父母得到拔苦与乐之益。

  下面说,「佛欢喜日者,如来应世,本为度生,今自恣日,众僧如法相教相谏,展转相成,能令正法久住;又檀越得因此修供作福,广行孝慈,畅佛本怀,故名佛欢喜日也」。佛欢喜日这一天,七月十五为什么称为佛欢喜日?第一层意思是说,佛应化在世间目的只有一个,度化众生,令众生离苦得乐,超生善道,乃至脱离三界,乃至成佛。七月十五这天是僧自恣日,也就是大家做互相劝谏、互相勉励,这个是提升僧团的素质,提升修行人的境界,所以提升没有别的,就是改过自新而已。那自己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过失,由别人提出来,别人来劝谏我们,我们提升就快,所以这一天大家都得到提升,这个僧团提升了,能令正法久住,法赖僧传,这是佛最欢喜的。第二个意思是说檀越(这是讲施主)在这一天供养十方众僧,修供作福,这一天供养众僧,确确实实功德是最大。因为这一天僧团里面大家都是真修行,真提升得非常迅速,而修供的目的是广修孝慈,是为了行孝慈,为了超度自己的现在过去父母。所以修供和孝慈都是令佛欢喜的,佛度众生也就是不外乎令众生修圆满的孝道,落实佛门的至孝就是圆满成佛,这是畅佛本怀,佛这一天觉得是最舒畅的、最开心的,所以这天称为佛欢喜日。这一天修供,令佛欢喜,众僧欢喜,皆大欢喜。底下一节经文是「教发愿」,我们来读读经文:

  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。无病。无一切苦恼之患。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。生人天中。福乐无极。】

  这是如来教我们大众要发愿,以愿来导行。蕅益大师说,「一切行门,愿为前导」,我们修行之所以能够用功精进,就是因为我们有愿,愿是前导。就像世间人讲的要立志,人有志向,他才能够勤奋努力朝著他的目标去精进。修出世道、修佛法也不例外,立愿为先。这里的愿不是为自己的,为自己那是自私自利,是小乘;是为现在父母乃至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。对现在的父母,我们希望他能『寿命百年、无病』,得到健康长寿,而且没有『一切苦恼忧患』,就是他得到幸福快乐一辈子,健康又长寿,这是世间的福报;希望七世父母都『离饿鬼苦,生人天中』,不仅是希望现在父母,还有过去的父母。

  这里蕅益大师讲,「既修胜供,须以胜愿期之,自得存亡均利」。修盂兰盆会法供是胜供,殊胜的供养,又加上要以胜愿来期许之,愿行合一,这个功德能使存亡获利。存是指现在父母,亡是过去父母,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,「充七世以及尘劫,是在修愿行者,自拓其心量也」。所以这里就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佛跟我们举出七世父母,这个七字,既可以说是真实的数字,七世的父母,那是我们的心量有限,只想到过去七世父母,七世父母得利,都能得到人天福乐;如果拓开心量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过去无量劫的父母,这尘劫是微尘数劫,就是无量劫,这些父母统统都得到真正的福乐。所以这全在修愿行的人自己心量要拓开,心量愈大,功德愈大,为什么要小心量?这里佛教我们要包容,这个包容的量要扩展到虚空法界,你的心量大到这个六道已经容不下了,你就出离六道,你就突破六道;你的心量大得连十法界都不能容纳你,那你就突破十法界,所以全在拓开心量而已。我们继续看第三小段,这一段经文是「教常作」,要常常要做法供。

  佛告诸善男子。善女人。是佛弟子修孝顺者。应念念中常忆父母。供养乃至七世父母。年年七月十五日。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。乃至七世父母。为作盂兰盆。施佛及僧。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。】

  所以修盂兰盆法供救度自己的父母眷属,这是常常要做,佛这里教我们年年做。实在讲,应该是天天做、时时做。怎么样天天做、时时做?不是说在形式上去做,形式上当然年年做一次这就不错了,那天天做、时时做,是念念忆念三宝、忆念父母,於念念中常修孝慈。所以蕅益大师注解中说,「念念常忆父母等,正是教修孝慈」。这是佛教我们真正的目的,法供的目的在於修孝慈。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参加一个庄严的法会,搞得热热闹闹,而孝慈之心并没有增长,这个法会就没有什么意义。法会是个形式,以形式来启发内容,以事相启发我们的心。

  大师又说,「孝慈之道,正是观心。若不心观,为法供者,徒存空想,纵令昼夜悲号,究竟何益?」所以,孝慈之道最重要的是观心,观心就是我们真正心里头要起这个观照。这里讲到的『常忆父母』,这是观心;『施佛及僧,以报父母』,这是观心。如果不真正起心观,不起这个观照来修这个法供,也就是只在形式上做,心里头还是很多的妄念,不专注,没有真正起孝慈之心,这叫徒存空想,打妄想而已,这样的法会就不能有真正超度的效果。纵令昼夜悲号,这是讲自己过去父母可能在恶道当中受苦,我们还是没办法解救他们,自己纵然真有一点孝心希望超度自己的父母,可是不如理不如法,也没有办法达到超度的效果。

  所以这里的心观,在净宗法门里面这心观很好修,就是念念念阿弥陀佛。念念念阿弥陀佛,就是念念不离三宝,就是念念常忆父母。蕅益大师在「五重玄义概要」部分里面有讲到,三宝即是父母,所以你念念不离三宝,就是念念中常忆父母,这就是常修孝慈。所以你真能念佛,即使是在形式上你没有参加那个盂兰盆法会,可是你真能超度父母,你做的是真正的盂兰盆。盂兰盆是救倒悬的意思,就是帮助自己的父母眷属超拔苦难的意思。像婆罗门女救她的母亲离开地狱,她没有真正搞这些盂兰盆的法会,她就是端坐家中念佛,念了一日一夜得一心不乱,这就是念念不离三宝,她一心不乱就是念念常忆父母,使她母亲超生。所以佛法重实质。

  底下又说,「若漠然忘念,则非佛弟子,忤逆不孝」。这里讲的标准就很高,如果我们忘念了,忘记忆念父母三宝,这个念头忘了,也就是其他的妄想夹杂进来,那就不是佛弟子,就是忤逆不孝。这里讲的不孝,标准比前文所说的要高,前文说到,不修孝慈,非佛弟子,亦非人类;这里讲到的,漠然忘念,则非佛弟子,忤逆不孝,也就是说,你有一念忘了,这一念就是不孝,就是忤逆。所以我们要念阿弥陀佛,真正起大孝慈心,念念不移,就是《楞严经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里讲到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你才是真佛弟子。你真佛弟子将来必然成佛,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,这就成佛了。有一念忘了,这一念就不孝。

  如果我们真有这样的警觉心,我们去念佛,念念想到我这一刻忘了佛号,这一刻就对不起父母,可能这一刻父母就要遭受无量的苦。婆罗门女为什么能够一日一夜就念到一心不乱?正是因为她有真实的孝心,不忍心让自己的母亲有一刻受苦,所以是念念不移,念念仰靠三宝威神之力,这念佛就是仰靠三宝威神之力。真念佛人,他就是大孝之人、至孝之人,他能够迅速圆满孝道。《华严经》讲到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,如果念念不移都在阿弥陀佛上,那你将来成的是阿弥陀佛,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的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,念佛法门不正是修盂兰盆供吗?真正想修盂兰盆供也必须要念阿弥陀佛,这叫观心。蕅益大师又说,「进退推之,必须约观心。释此文义也」。从观心的高度来讲,这就是要念念不移,念三宝、念佛,用这个角度来诠释文义,这样就使得文义圆满,盂兰盆供也就成了我们成佛的法门了。

  底下又说,「年年七月十五等,教修事供,不得执理废事」。佛教我们每年七月十五都修盂兰盆法供,这是在事上要真修。这虽然是事相,虽然是形式,但是还要去做,不能够执理废事。执理废事是道理明白了,但是事上不肯真修,这叫执理废事。譬如说有一类人,说到崇尚礼仪,他说万法皆空,一切的这些事相都是虚幻的,作而无作、无作而作就可以了;说到盂兰盆会,佛是这样教我们的,他就说我们知道了,反正念念不离三宝就可以了,事上也就不用做。实在讲,他也没有念念不离三宝,他只是为自己找一个藉口,不要去修了,懒得去做。这种偏於理空,没有在事上真修,这个没有得利益,到最后就是该怎么生死就怎么生死。

  要知道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你事上真修,你就真有这个殊胜的果报,殊胜的利益。即使是你不明白理,但是事上修,还是一样得利益,为什么?事里头就含有理,何必在事之外还找一个什么理?你执理废事是把理和事给对立起来,以为这个事外头还有理,要了理就行了,不要事了,这理和事不是对立了?理和事是圆融不二的,有事就有理,你真修就真得利益,你就真得到理。有真正的理,他也不会荒废那个事,所以真明白理的人一定是在事上精进努力的去修习。像刚才我们讲到念佛,如果执理废事,说什么反正是心是佛,我心本来就是佛,何必要去再念佛?这是执理废事,那不能往生,也不能够超度父母。如果执事废理还行,你在事上真念佛,对於道理虽然一点都不明白,但是他事上真干,照样往生。莲池大师讲,执事废理九品有分,不虚入品之功,因为他事里头就有了理。我们事上不肯修的,说明理还没通达,那怎么样?继续去深入理论、经典,真有一天明白了,道理通达了,必定是真干真修,念念不移,念念直趋佛道。那真是像《阿弥陀经》里讲的若一日、若二日乃至七日,一心不乱,那个是真正理通达的人。

  底下又说,「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后,遂谓父母已度,不复更修。须知父母恩重无极,须是念念观理,年年举事。未度脱者,令得度脱;已度脱者,令增胜乐,方名孝子,始是报恩」。佛教我们年年七月十五都要修,不是只修一年。即使是像目犍连尊者,已经将他的母亲超度出来,但是年年还是要做。佛教导我们是年年做,不是只做一次,不是说父母已经离开恶道,就不修了,不行。为什么?因为父母恩重无极,对我们的深恩大德无量无边,所以我们要念念报恩,念念报恩就是念念观理。从理上讲,父母、三宝不二,所以念念念佛,念念不离三宝,这是真报恩人。

  年年举事,在事相上,每一年七月十五还是要修盂兰盆供,理事都要去做,入观去举事。未度脱者,令得度脱,一次度不了,第二次得度;第二次度不了,第三次也得度,最终一定能够度脱父母,只要真正用功精进。已度脱的,把父母已经超度出恶道的,令他得增胜乐。即使是在天上,天有二十八层天,一层层往上增胜,愈来愈殊胜。天道相比四圣法界来讲,四圣法界又是增胜,他出离三界六道,没有烦恼。在六道,哪怕是天道,哪怕是色界、无色界都有苦,《法华经》里讲的三界通苦,出了三界,苦才真正除掉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众生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相对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来讲,法身大士又增胜。所以度脱这是无尽的,一直要将父母度到成佛而后已,这叫做孝子。所以最大的孝子就是地藏王菩萨,他是念念度尽一切众生成佛,众生不成佛,他自己不证菩提,一定要全部法界的众生同成佛道,他才取菩提、才成佛,这是大孝,至孝,这才叫报恩。

  要度父母,当然首先是度自己,譬如说你念佛,像婆罗门女念佛,她自己念到一心不乱,她父母也就得度了。换句话来讲,自度和度他是不二,自己得度脱和父母得度脱是不二,自己得度脱,父母也跟著得度脱,自己未度,父母也不能度。所以这个法门,自他不二的大乘圆教。孝子这种孝心,孝慈之心,也就是大乘心,也就是大菩提心,一定要我和一切生中的父母、生生世世的父母同证菩提,这孝道才叫圆满。底下第四小节经文是如来「劝受持」。

  若一切佛弟子。应当奉持是法。】

  蕅益大师解释说,「信受名奉,专念名持。即是双劝,修於事理二供也」。『应当奉持是法』,什么叫奉?能信、能受名奉,你真相信这个法门,真正接受,真正接受必定是依教奉行,这叫奉。持,专念是持。这里讲的专念,通指专念三宝、常忆父母,这叫专念。不是只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才念,平时就念念不移,这叫持。如果在净土法门里面说,专指念阿弥陀佛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里讲的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这个持就是持名,专持名号就是专念三宝,就是报恩,就是行大孝。这个道理到现在我们就真正明了了,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,《阿弥陀经》和《无量寿经》都讲到,他们是天天都去十方世界供养诸佛,他们是到无量无边世界,《阿弥陀经》里讲的「十万亿佛国土」,这十万亿是代表圆满,这个法界里面一个国土都不漏。当然去十方世界供养佛法僧三宝,必定也供养父母,这不是天天在修盂兰盆会吗?而且盂兰盆会是在法界里头修,这个功德不可思议。

  他们这些菩萨们念念都念三宝,没有一个妄念,他们都是一心不乱,有的是事一心,有的是理一心。事一心的是生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,理一心的是生实报庄严土、分证常寂光土,念念不离三宝,到这个地步叫真孝子,真报恩。所以,如何能够落实和圆满佛门至孝?必定我们这一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才做得到。所以蕅益大师这里点出来,佛告诉我们佛弟子,是『一切佛弟子』都要修这个事理二供。事上要去修,年年七月十五,这是一个标志的日子,特别提醒我们要修孝慈之心,要念三宝;平时在事上也是念念不移。这理上修,我们能观照,明了是心作佛,就是心是佛。

  底下又说,「应当者,诫勖之辞。若不奉持,非佛弟子」。佛教我们非常肯定,应当,这叫诫勖之辞,诫是劝诫,勖是勉励的意思,劝勉我们一定要这么做,不这么做就不是佛弟子。为什么?你不听佛的话。所以,什么叫佛弟子?不是说我们到寺院里面找个师父做个三皈仪式,领个三皈证,这就是佛弟子,那不一定,你要真正依教奉行,这是真佛弟子。佛教我们做的,我们就一定去做,佛不允许我们做的,我们坚决不做,这是持戒。所以这本经,宗密大师把它也判作律藏里头的经典,它既属於经藏,又属於律藏。从律藏来讲,这是必须要遵依佛的教诫,如果不依照佛教诫去做,这就是犯戒。所以佛制必行,这是律。所以这本经又是经又是律,这是更显得里面大乘的含义了。最后我们看末后一节经文,是流通分第三个段落,是劝「奉行」,这讲奉行的。

  尔时目连比丘。四辈弟子。闻佛所说。欢喜奉行。】

  经讲到末后,佛已经把这个法门宣说圆满。听经的大众,这里以『目连比丘』为代表,『四辈弟子』,这是讲听经也有很多的大众,都能『欢喜奉行』。蕅益大师解释这里,「四辈,即四众」。有时候经里讲四众弟子,这四众是哪四众?大师在这里讲,「一发起众,二当机众,三影响众,四结缘众」。这四个解释非常的好。一般我们有时候解释四众弟子是讲在家二众、出家二众。但是蕅益大师在这里讲的这个意思又更为独特,他讲的第一众是「发起众」,本经是谁发起的?是目犍连尊者发起的,当然也包括目犍连尊者的母亲,由於她堕到饿鬼道里面受这种苦,使目犍连尊者发心要救她,但是救不了,才启请佛讲这个法门,就帮助他母亲超生,这是发起众。那实在讲,不仅是目犍连尊者,我们一切欲修孝慈的人都是发起,一个是暗暗的发。目犍连尊者是显明的发,他是作为我们的代表。

  第二个叫「当机众」,当机就是这个法门所契合的根机的这一类众生,我们能够依此法门能有成就,能得利益,这是当机众。目犍连尊者他也是当机众的代表,他也真正得到利益。那我们问问自己是不是当机众?那就要看我们能不能真正依教奉行,听到佛讲这个法门,我们真照著去做,这个法门前面说到的以孝慈为宗,这修行的纲领就是行孝慈,那我们的孝慈心有没有真发起来?有没有真正常念父母、常念三宝,具体而言常念阿弥陀佛,净念相继有没有做到?你要真肯做,你就是当机众,你就真得利益。

  第三是「影响众」,影响众那是已经成就了的圣贤人,菩萨乃至阿罗汉,当时也在这个法会当中来听做影响,使到法会更为庄严。那我们也要善学,看到一切众生我们要起慈悲怜悯的心,帮助他学佛。怎么帮助?你也做一个影响众。譬如说有法师来讲法,你就坐在第一排,坐得笔直,专注的听,给大家做个好样子,这就是影响众。虽然你这个法门都懂了,但是你还是要做出一个榜样出来,带动大家共同来修学。当然,听经之后更要去做好榜样,本经是教孝慈,你回家作一个大孝子,作一个真正有慈心的人,慈悲帮助一切众生,你就为众生做好榜样。

  第四「结缘众」,结缘众就是未必能够在本经得到利益,但是他听了这个法门,所谓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,就结了缘了,将来这个种子就成熟,他也能成就,但是成就是在将来,不是现在。我们希望这一生就成就,那想这一生成就,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,蕅益大师给我们说,就是念佛求生净土,那你就真是修报恩行,修孝慈行,你真能往生极乐世界,你就圆满孝道。

  到这里,我们这一部《佛说盂兰盆经》就讲解圆满,正好是七天。一般每年在七月十五之前,有七天专读这本经。我们用七天的时间讲解圆满,经上讲超度七世父母,这个七也是个圆满数字。我们也以此讲经的功德和启发大众孝慈之心的功德,回向现在乃至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,都得到究竟的离苦得乐,往生净土。在讲解过程中,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,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,阿弥陀佛。

资料恭摘: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
落实佛门至孝—《佛说盂兰盆经》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 (第七集)  2009/9/8  中国云南晚晴轩  档名:57-005-0007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手机上长按二维码,进入明华学佛微博,点关注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