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宣化上人: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(13-14)——手机学佛网

法师开示专题部: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宣化上人: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(13-14)  

       

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(13)

唐天竺·沙门般剌密帝译

宣化上人主讲      

此名修行。失于方便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。常忧愁魔。入其心腑。手执刀剑。自割其肉。欣其舍寿。或常忧愁。走入山林。不耐见人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“此名修行失于方便”:这个名字就是修行失于方便。他不明白这个方便法门,所以就生出这种执著。

生出这种执著时,“悟则无咎”:如果明白,就没有问题了。“非为圣证”:这不是圣证啊!

现在你们听到经典这个道理,切记不要乱打妄想,不要说自己又要死了,或者又没有什么了,你常常这样想,就会招这种魔的。这个世界这种魔很多很多的,所以不要打妄想!不要随便乱讲话!你乱讲、你一打这个妄想,就有这种魔来侵犯你。那时候,魔到你身上,你就受不了了!你那时候就不自由了,你想不死都不可以。

“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常忧愁魔”:你以为你忧愁,忧愁也有魔的,为什么你忧愁啊?你若开佛眼了,你看这个人没发脾气的时候,没有鬼;一发脾气,这鬼就来帮着他发脾气了,说:“发大一点、发大一点! Make more trouble(多惹点麻烦!)”就从后边来帮助你发脾气。你不相信?这个我讲的是真话。你要是不信呢,就慢慢试试看!“入其心腑”:到他身上了。

“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”:我不是讲过那个王孝子吗?就是我以前讲的常仁大师。

王孝子在坟上守孝,有一次他在定中,看见他一个外甥,被土匪捉去了。捉去,这个土匪就要枪毙他外甥——要用枪打死他外甥。他在定中,相离十五里路,那个土匪一开枪打的时候,他在定中,这么用手往外一搪,这个枪就没有打上他的外甥,他外甥就跑了!

可是在默默中,也是有一个要命鬼,这个土匪为什么把他外甥绑去?就是预备要命的,默默中有个要命鬼,有这种因果。那么现在没有打死他外甥,这个命没有要去,所以要命鬼就找王孝子去了。可是也拿王孝子没有办法,这鬼怎么样啊?就找他弟弟王二爷,这鬼附到王二爷身上了,王二爷就自己拿着一把大刀,到坟上去找王孝子,就要把这第二的弟弟杀了。

到了坟上,很奇怪的,这个鬼拿着刀这么比着,要砍王二爷的头,但是拿刀的手落不下来。王孝子这个时候就一味念《金刚经》,他那时候也不讲话了。

正在这个时候呢,就是谁呢?就是我的师父(常智大师),那时候他还没出家呢,他心里就着急忙慌得不得了,觉得像不知有什么事,心里不安宁了。“啊!是不是孝子坟上有事情了?”于是他就跑到坟上去,一看,果然王二爷拿着刀自己要杀头。王孝子就写几个字说,“你去买一点烧纸(中国人给死人烧的纸),我给他念经超度,这里头有一个鬼,想怎么样怎么样 ……”那么王孝子就念经超度他,以后才没有事。

所以,这就是这种魔。不过这鬼因为是想要命,不是修行有这种魔。但也可以说是修行有这种魔,就是因为王孝子修行多管闲事,就招来这种魔要杀他的兄弟。鬼杀王孝子杀不了,因为他有定力,也不打妄想,那么没有办法他,鬼就找他的弟弟去。

所以自割其肉,“欣其舍寿”:就欢喜死。“或常忧愁”:或者就常常忧愁得不得了。所以你听见这一段文,你不应该常常有一种的不高兴,不应该有的时候就哭了,也不应该有忧愁心。

 “走入山林”:忧愁、忧愁,就怎么样?这个魔到你身上,一半有魔的力量,一半有你自己的力量。这个魔是藉着这股气的,如果你思想正了,就没有事了;你思想若不正,跟着他转,说忧愁你就忧愁,越忧愁越忧愁……就跑到山里头去,“不耐见人”:不见人。

“失于正受”:没有正受了。“当从沦坠”:将来这种人也会堕地狱的。

又彼定中。诸善男子。见色阴消。受阴明白。处清净中。心安隐后。忽然自有。无限喜生。心中欢悦。不能自止。

 “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”,“处清净中”:在这个清净定中,“心安隐(稳)后”:心非常地安稳,没有一切的杂念了,正在这个时候,受阴又发生作用了。“忽然自有无限喜生”:忽然间就有无限的,没有限量那么多的欢喜生出来。“心中欢悦”:心里不知道乐到什么程度去了,乐到极点。“不能自止”:想停止这个快乐,也停止不了。

此名轻安。无慧自禁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

“此名轻安”:这是一种轻安的境界。“无慧自禁”:他没有智慧禁止自己这种快乐。

“悟则无咎”:如果你觉悟了,明白了,这也没有什么问题。“非为圣证”: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。

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。好喜乐魔。入其心腑。见人则笑。于衢路傍。自歌自舞。自谓已得。无碍解脱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“若作圣解”:假设你说:“噢!我这回入了欢喜地啰!我这就是欢喜地菩萨了。”“则有一分”:就有一分什么?“好喜乐魔”:这种好欢喜魔,“入其心腑”,“见人则笑”:见到人就哈哈大笑。“于衢(音:瞿)路傍”:于通衢大路的旁边,“自歌自舞”:自己又唱歌,好像现在的邪皮(嬉皮)一样,自己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又作种种的音乐,自歌自舞。“自谓已得”:自己说自己已得“无碍解脱”:无碍解脱了。“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”:这个也是失去正定正受这种正知正见了,失去正知正见这个理智,将来也会堕地狱的。

又彼定中。诸善男子。见色阴消。受阴明白。自谓已足。忽有无端。大我慢起。如是乃至。慢与过慢。及慢过慢。或增上慢。或卑劣慢。一时俱发。心中尚轻。十方如来。何况下位。声闻缘觉。

“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”,“自谓已足”:说自己已经什么都够了,什么都满足了,已经证果,已经开悟了,已经成佛了。

“忽有无端”:忽然有这么一种无端,“大我慢起”:这个我慢非常之大,我慢就生起来了。我慢,就是傲慢,对人人都看不起,谁他也看不起,看一切人都不如他了。“如是乃至,慢与过慢”:慢,就是骄慢;过慢,太过这种慢。“及慢过慢”:哦!这个慢可就厉害了,骄慢中的骄慢,骄傲中的骄傲,再没有比他这么骄傲的了。“或增上慢”:增上慢,慢上再增加慢。“或卑劣慢”:或他自己觉得谁都比他卑劣,所以就看不起一切人,这都是种种的慢。“一时俱发”:这个就是骄傲、贡高我慢一时都发生出来了。

“心中尚轻”:他心中的这种慢,慢到什么程度上呢?不但对人骄傲、傲慢,对佛他都骄傲,都傲慢了。所以尚轻“十方如来”:他对十方的如来,都看不起;十方的如来,他认为都不如他了。你说这慢得多厉害!非常地厉害了!“何况下位声闻缘觉”:何况下位这些个声闻缘觉呢!他更看不起了,“嘿!你不过是个小乘的罗汉嘛,你有什么了不起的!”自己认为他比谁都高了,比佛都高了,可惜他没起出一个其他的名称来。

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(14)

唐天竺·沙门般剌密帝译宣化上人主讲  

此名见胜。无慧自救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

“此名见胜”:这个是偶尔的,在受阴里头生出这种见胜,就特别有一种见。“无慧自救”:这个人没有智慧自己救自己。

“悟则无咎”:如果他明白这是一种错误,也就不发生作用了。所谓觉了,就不迷;你迷的时候,就不觉。你一觉啊,就好像有智慧剑,把这个迷就破了。“非为圣证”: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。

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。大我慢魔。入其心腑。不礼塔庙。摧毁经像。谓檀越言。此是金铜。或是土木。经是树叶。或是氎(叠毛合为一字)华。肉身真常。不自恭敬。却崇土木。实为颠倒。其深信者。从其毁碎。埋弃地中。疑误众生。入无间狱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“若作圣解”:假设你说这是一种好的境界,”则有一分大我慢魔”:就有一种大我慢魔,这个魔是非常我慢的。“入其心腑”:到他身上来了。“不礼塔庙”:他见着佛,也不拜;见着塔,也不拜;到庙上,他也不叩头,也不顶礼。“摧毁经像”:他把经拿出去烧了、摧毁,佛像也把它打碎了。本来你毁灭了经和像,这都犯入地狱的罪。那么他说这都是假的。

“谓檀越言”:他也有他的徒弟,就告诉他的徒弟。檀,就是布施;越,就是超越。这是用布施来供养三宝,在佛教就叫做檀越。他也有他的檀越、信徙,他就对这些个信徒就说了,“此是金铜”:说这个佛像是金子造的,或者是铜造的,“或是土木”:或者是土造的,或者是用木头造的。

“经是树叶”:这个经是树叶子写出来的,“或是氎华”:或者用一种什么绢子写出来的,你恭敬它干什么啊?你拜它做什么啊?它也是一个无知无识的。

 “肉身真常”:我这个肉身是一个真的。“不自恭敬”:你不恭敬我,“却崇土木”:你却去崇拜这个土和木头,那有什么用啊?那偶像嘛!你拜它有什么用啊?你拜它,莫不如拜我啰!就这么叫人拜他。“实为颠倒”:你拜这个偶像,这个木头,它有什么知觉?你拜它?这太颠倒了。

 “其深信者”:深信他的那些信徒,“从其毁碎”:也跟着他,把佛像也毁坏啰,把经也烧了,“埋弃地中”:或者把它埋到地里边。

“疑误众生”:他这样的行为,令众生对佛法不生信仰,而生出一种疑,所以就耽误众生,“入无间狱”:入无间地狱了。“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”:这个人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的。

又彼定中。诸善男子。见色阴消。受阴明白。于精明中。圆悟精理。得大随顺。其心忽生。无量轻安。己言成圣。得大自在。此名因慧。获诸轻清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

“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”,“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”:又者在这个色阴已消,受阴明白的时候,“于精明中”:在他这个明白之中,更加精细明白,“圆悟精理”:圆悟,这时候他所明白的理就都很精微了,“得大随顺”:他也得到大的随顺。

“其心忽生,无量轻安”:在他的心里头,突然间生出来无量轻安的境界。“己言成圣”:说自己已经成了佛了,“得大自在”:得到最大的这种快乐、自在。

“此名因慧,获诸轻清”:这个名字就因为开了一点智慧,得到一种轻安、清净的境界而已,并不算什么不得了的境界。

“悟则无咎”:你要是明了了,就没有过错,没有问题了。“非为圣证”:你不要以为这样的境界,就是证了圣人实证的果位,不是的。

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。好轻清魔。入其心腑。自谓满足。更不求进。此等多作。无闻比丘。疑误众生。堕阿鼻狱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“若作圣解”:假设你有这种轻安的境界,你就以为自己是证圣果了,做这样的想法,“则有一分”:就有一种“好轻清魔”:这种魔,他也有这种轻安的境界,也很清高的。“入其心腑”:就到他身上来了,“自谓满足”:自己说他现在什么都满足了,“更不求进”:上无佛道可成,下无众生可度了。他也不需要成佛,已经成佛了嘛;他也不用度众生,众生已经度了,他把众生都度完了!所应该成的这佛,他也成了;所应该度的众生,他也度了。所以,他更不求向前进步了。

“此等多作”:这一等的修行人,多做“无闻比丘”:像前边所讲的那个没有智慧的无闻比丘,他以四禅就做为四果了。

“疑误众生”:这一种的人,令众生不知道正路,把众生都误了,都不认识佛法了。“堕阿鼻狱”:这种的人将来要堕阿鼻地狱的,要堕无间地狱的,为什么呢?“失于正受”:他这个正定正受都失去了,所以“当从沦坠”:就应该堕落无间地狱去。

又彼定中。诸善男子。见色阴消。受阴明白。于明悟中。得虚明性。其中忽然。归向永灭。拨无因果。一向入空。空心现前。乃至心生。长断灭解。此名定心沉没。失于照应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

“又彼定中”:在这个修行的定里边,“诸善男子”:这一种的善男子,“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”,“于明悟中”:在他这个时候,本来似明白,又没有真明白,在这个明悟之中,“得虚明性”:他得这种虚妄的明性,而不是实在的。

“其中忽然”:在这个虚妄的明性里边,就忽然生出变化来了,变化什么呢?“归向永灭”:他说人死了,是永远都没有的了,永远都是灭的了。“拨无因果”:所以讲因讲果这是不对的,没有因果的,人死就没有了,就灭了,这哪有因果呢?所以就拨无因果。

 “一向入空”:他就什么都是空的了,造罪也是空的,作福也是空的,一切都是空的了。“空心现前”:他在这个时候,越想他自己这个见解越对,“啊!是空的了,没有了,什么都没有了,死了就完了,啊!这一切皆空。”“乃至心生”:在这个时候,他心里就生出一种“长断灭解”:人死了就断灭了、没有了。

这一段文说“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”,这儿大约遗漏了两句,一定是当初抄写的时候,遗漏了,那么这儿可以加上“此名定心沉没,失于照应”:这个定心没有了。没有定心,所以他自己生出这种空想,失去照应了。

“悟则无咎”:如果明白了,就没有过错,“非为圣证”:这可不是证到圣果的一种境界。

【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 】

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

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

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

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

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

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

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

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。

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,法喜充满六时吉祥。

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。

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,

一切贤圣僧摩诃萨,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,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

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、无论僧俗、男女、任何种族

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

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惭愧后不更做

至诚祈愿尽虚空法界一切正觉

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

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.

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