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居士文章大德居士,居士文章全文,黄念祖居士:无量寿经(第2集)——手机学佛网

居士文章专题部: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黄念祖居士:无量寿经(第2集)  

  上次我们把《大经解》的前言,在开始部分做了一些叙述,提到净土法门的殊胜。净土法门的第一部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而《无量寿经》中有九本,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这一本是九本中最殊胜的一本。就把这部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的地位介绍了,是殊胜法门中的第一部经,第一部中的九种之中最完善的一本。

  底下又引了许多古德对於这部经的称赞,上次谈得很详细,今天就不重复了。但是底下就引申一问,这部经为什么如此殊胜,原因何在?底下就说了,就是因为本经所提倡的是个持名念佛的法门。这个持名念佛的法门底下就加一点叙述,是圆满的,是具足一切的,无所欠缺的;是直截的,是直截了当的,不是走弯路的;是方便的,是人人可行的;是究竟的,是彻底的。「一超直入」,从这个妙庄严路一超就进去了,就登堂入室。「最极圆顿」,在教里头,圆顿教是最高深的教,而是圆顿中最极的圆顿。持名法门的赞叹是说过了,为什么持名念佛这么殊胜的道理?它就是把佛的果觉(佛的大愿之法,佛的万德洪名,这是阿弥陀佛多劫修行所成就的果实,果觉,果实的觉悟),把这一个果实,这样一个觉悟,做为我们现在开始修行,在因地之中(有因有果,佛是果地,我们是因地),做为我们因地修行人的心,把佛的果觉做为众生的因心,是以果为因。所以现在我们称为果教派,是极殊胜的。

  这是个果教派,是从果上起修。别的修行,很多你要从头开始,像修止观,先修六妙法门,一步一步修,最后修摩诃止观等等。都是如此,你要一步一步的。小乘法,你要修种种法,断种种烦恼,断见思惑,一步一步的,有次第的,一点点修,一点点进步,这个过程。而净土法门是把果做为因,就是说弥陀发的大愿,以种种功德的庄严、成就,弥陀的名号,万德庄严,到成佛之后这个名号才成立,这是个果,我们是果教派,从果上面起修。别的法门是要从开荒,要开荒、除草,要选种、要播种,你要不断的耕耘,你要消除病虫害,拔除杂草、灌溉,种种种种才得到,等於成熟了,你才得到果。念佛法门是把馒头蒸好了,送到你的面上,就请你吃,这个就叫做从果起修,就这个意思。不是叫你现在要去开荒,不是要叫你还去施肥,还要去种地,还要再去蒸。馒头好了,这个大愿已经成就了,万德洪名已经成就了,你只要念这个,把这个果觉做为你因地的心。从果上起修的,所以因跟果就同时,在你修因的时候果就在里头了。「从果起修」,只要从果上起修,你这个修就是果,所以不可思议。

  所以《弥陀要解》说,一声阿弥陀佛是什么?我们往往忽略,认为小孩子也会念,老太婆也会念,无知识的人也会念,就认为这个是太普通了,好像不值得我去修,不知道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想法。为什么谁都知道阿弥陀佛?有无量无数的佛,大家都不知道名字,就知道阿弥陀佛。这是弥陀的大愿之一,名称普闻,阿弥陀佛是有这个愿,愿我的名称大家都听到。所以虽不信佛的人,他要是有一天地震,房子要塌了,他出来了,没把他砸死,他出来头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他就会念一句。名称普闻,这是佛的大愿之所感。这都是果实,我们是从果上起修,「即修即果」。所以这一声阿弥陀佛,蕅益大师的话,就是释迦牟尼本师在五浊恶世(在我们这个世界有五种都是恶浊),在这种世界里头所得的佛法,阿耨多罗多藐三菩提法,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咱们释迦牟尼佛是成就了,他所得的这个法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这句话就这个意思,所以很深刻。这句话当然是中国话谁都懂,但是这个意思要懂确实不大容易,有人不敢相信,只有蕅益大师说得出来。所以咱们近代三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说,蕅益大师这个著作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跟他比的,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亲笔来再写一个《要解》也不能超过。这是蕅益大师的话,印光法师的赞叹。所以对於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我们都是应当很好的去读,现在我们这个课程中,今年我们用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这里引他的话很多。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话,翻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大的觉悟、彻底的觉悟,佛就是觉悟者,就是觉悟。

  「今以此果觉」,把这个果实,这个觉悟的果实,「全体」,不是一部分的,一半的,一点点的,或者是几分之几,而是全部,给咱们什么人?给咱们浊恶的众生。咱们在五浊恶世,咱们心中有种种的污浊,有种种的恶念,是这样的众生,把如来无上的果就给我们了。这个事情不可思议,要知道,不可思议。这个是什么事?这是只有佛所行的事,除了佛,没有谁能办这样的事。头一点就很明白,他不是佛他也没有这个果觉,而且也没有办法把这样殊胜的果觉授给这样凡愚的众生,而佛能做,只有十方的佛才能够做得到。「唯佛与佛能究竟」,唯佛与佛才能对於这个事能够了解得彻底,能够相信得彻底,能够实行得彻底。

  底下一句话,上次我们已经说了一遍,这个很重要,所以今天再重复一次这一段。这一段就是说明这部经重要之所在,为什么?就是因为它是说了这样一个法门。这样一个法门「非是九界自力」,九界,咱们六趣,六趣就是六道,天(外道耶稣讲生天,天我们说是六道之一)、阿修罗(种种的神仙、妖魔鬼怪,都属於阿修罗这一类,他有很大的神通,可以跟天打仗,阿修罗),底下是人,都是善道,再有畜生、鬼、地狱,恶道,这是六道,再加上阿罗汉、缘觉、菩萨,九界,这不是九界所有一切的有情(一切有生命的)众生,用他的自力所能够相信、所能够理解的,就是菩萨、阿罗汉也得要佛力加被,也就是有外力的加被才能够信解。菩萨、阿罗汉用他的自力,对於这样一件事,把佛的果觉授给这样的浊恶众生,他不能相信、不能理解,连菩萨都不能相信、不能理解。他之所以能相信、能理解是靠了外力,靠了他力,靠了佛力。所以今天我们在座的人,对於这样一个事实,能够稍微有一点点信受(能够相信,能够接受,我们就简称为信受),都应该自己庆幸。不是小事,不是小缘,对於这个问题能够听到,能够相信一点,不能完全理解,总之是这样的大德所说不会有错,这叫仰信,这样来开始。所以《阿弥陀经》,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。这是佛说的,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。大家不要看到一个人信净土就轻视他,他信了一个一切世间难信之法,你还没有他这么信,你应该就知道你这一点你还不如他。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多读了些经论,我不信净土,我经论知道得很多,我比他高,那可不一定。

  底下又说了,「举此体」,就是法界的本体,我们一个法界包含一切,没有边际,广大无量。法界的全体、本体做为什么?做为阿弥陀佛的身、阿弥陀佛的土。阿弥陀佛的报身,咱们常常念阿弥陀佛的赞子,「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」,这不是常常念的赞子吗?白毫光宛转像五个须弥山那么大,那个眼睛如四大海那么广,这个身之大是咱们所不能想像的,这是弥陀的身,报身。临终看的那个相,有的时候是报身,有的时候是化身,化身就可以让咱们看得著,程度特别好的能见到报身,那是上品生。作极乐世界之土,七宝的宫殿,黄金为地,树林都是各宝庄严种种的,这是它的土,凡圣同居土,上头还有三土,不详细说了。这都是以法界本体做为阿弥陀佛的身,做为阿弥陀佛的国土,原来就是用这个法界的体做为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就是全法界的本体,也就是全部的阿弥陀佛的佛身,全部的阿弥陀佛的国土,都在这一句名号里头。

  这个道理是不大好懂,文字是很容易,就是这么个意思。要读《华严》,我们就知道了,一就是一切,一句佛号就所有关於佛的一切一切都包括在里头,这就是《华严》的道理。法界体性就是众生的本体,所以这句名号也就是我们的本体。这个指出来了,指出来这个名号,说到它的殊胜、种种功德,同时也说这就是我们的本觉、理体,就是我们的本心。所以佛法是最平等,人人都有佛性。佛是觉悟了的人,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。虽然还没有觉悟,我们的佛性跟佛相比,我们一分也没有减少。所以《心经》说「不增不减」,成佛佛性也不增,在众生佛性也不减。所以这句名号,念这句名号,就是我们本心,就是阿弥陀佛的身、阿弥陀佛的土,就是整个法界,就是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,所以说直捷了当。这是蕅益大师的话。

  底下就是我们今天新开始往下讲,因为蕅益大师这两段很深刻,不很好懂,所以我们再把它叙述一回,加深我们的印象。这都要反覆的体会,所以佛经是无尽藏。圆瑛法师他说他讲《楞严》讲了一百五十多遍,每讲一遍有一次的进步,它是无止境的。所以这些话,不要说一听就过了,你反覆的去思惟,你看一遍、思惟一遍,你就会取得一次的进步。可见得《无量寿经》是什么?「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」,大悲慈父和如来世尊应该是连起来的,这个经是我们大悲慈父如来世尊他的「称性极谈」。称性我们上次讲过了,如其本性,称心如意,称其本性,登峰造极之谈,没有再有其他的开示胜过於这个。「诸佛秘藏」,一切佛的秘密,难宣。什么叫秘藏?佛没有保密,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,要保密的,要秘密传授的。怎么称为秘藏?这个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,这是《法华经》的话。佛的知见不是文字、语言、分别,这些个咱们的思想所能够理解的,所以称为秘藏。它自然称为秘藏,因为大家不能懂。因为大家没有离开妄想,在你妄想没有离开之前,要理解这个没有妄想的境界,你是理解不到的。这个经就是把如来的秘藏「和盘托出」,所以不可思议!本来是不可说的,但是它托出了。所以净土法门是密教显说,把密教公开的说出来了。

  「且此念佛法门,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」。好几位大德都说,众生本具之化仪,彭绍升就说过。我们用的这个法门,这个药方(化仪就是药方),这个药方是我们众生本来自己有的药方。我们要知道我们跟佛完全是平等的,所以佛法是个大平等法门,不同於其他的宗教。别的宗教最后耶稣要审判,耶稣是上帝的儿子,所以他就有最高的权和智慧,他就要审判,好的人入天堂,坏的人入地狱。没有任何人再能跟神相比的,跟神的儿子都不能相比,跟耶稣都不能相比,因为它是上帝创造万物。佛教不是这样,一切是平等的,我们和佛平等。所以这样一个殊胜的法门,这样一个殊胜的化仪,这么一个殊胜的药方,也是众生本有的,因为我们和佛是平等的。但是现在咱们可是糊涂了,自己把自己搞糊涂了。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要不糊涂,说句老实话,就是要不糊涂,才明白过来。所以它就容易,这一句佛号就是众生的本觉理性。

  所以我们现在能念的心,大家可以结合这个书,「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,即是如来果觉」,我们能念的心就是如来果觉。所以《观经》说「是心是佛」,就是我们众生这个心就是佛。你如果本来不是佛,你还能成佛吗?你是铜,它能够有磁性吗?你本来是铁,带磁性的,才能磁化,它才能成磁铁石,它有磁性。铜、石头,它不能吸铁,不能做指南针。是心是佛,我们这个心就是佛,我们用这个心来念阿弥陀佛,就是用是心作佛。所以《观经》里头两句话,就是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这两句话是极殊胜,而这两句话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。就在前二十年,苏州一个比丘尼死后天灵盖烧不坏,天灵盖现出这四个字,「心作心是」。这不可思议!我没看见天灵盖,但是把它拓下来,这个拓下的人是谁?就是曾经在广济寺待过的圆彻法师,现在到南方去了。他作了很长的诗记载这个事情,他把这个天灵盖的骨头他给它拓下来了。这都是事实,总之是不可思议,大家要知道。所以通过这个比丘尼,她修持得很好,而在她的灵骨上头就出现了最殊胜的这四个字。这是《观经》的话,这是最根本的话,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心作心是。我们本来虽然是佛,但是你现在糊涂了,你不作,你的佛性不能显现。所以要是心作佛,作了佛之后,你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,然后显出你的本来,那就彻底了,就是这么一件事。

  「本来是佛,现又作佛,是故当下即佛」,直捷了当就在这。你本来是佛,现在又在作佛,那当下就是佛!「直捷了当」,这个事情是直捷的,你念佛的心就是佛,念的就是自己,不是在外又找一个什么。「方便究竟」,这是非常方便,谁都可以念,小孩都会念。而且它是最彻底,就是把佛的果觉做为咱们因地的心,这还不彻底吗?「奇特殊胜」,大奇特之法,九界的人都不能信解,连菩萨靠自力都信解不了。要让我们知道了,我们多少也能相信一点,这是佛力加被,佛经给我们宣说。有人听了还是很反感,这个就是要信解还不是这么容易。我们只要有一点点信解,都应该要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,「不可思议」。

  「净土诸经之中,唯此经备摄圆妙」。每一部经都有每一部经的殊胜,但在一部经里头把种种的圆妙都尽摄其中,唯有此经。《观经》里头,《阿弥陀经》也一样,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?不知道;四十八愿什么内容?不知道;怎么发起的?也不知道。而要修行之中,当然《观经》讲了一个观想,《阿弥陀经》讲了一个七日七夜,都是只举了一个法子,但是种种修持的道路,也都没有像这部经说得这么完全。所以这部经它备摄众妙,这一切圆妙的地方它很完备,都摄在里头了。

  它是以什么为宗?一部经都要有个宗旨,这部《大乘无量寿经》以什么为宗?「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宗」。修行就是要发菩提心,《华严经》的话,「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根,是为魔业」。你要把菩提心忘了,你去行种种善,那是做魔的事,是为魔业,魔的事业。菩提心重要,修哪一门都不能够离开发菩提心,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愿力相结合融化为一的心,《无量寿经》就以发菩提心为宗旨。光发菩提心,就跟别的宗一样,底下加个一向专念。一向就是老是这样;专念,专念南无阿弥陀佛。发了菩提心,用这个念佛法门,这是这个经的宗旨。

  「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」。这部经以什么为根本,宗旨、根本是什么?就是弥陀有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里头有个第十八愿,这是念十句必定往生,是十念必生的大愿。我们现在明真长老他就修十念法。他是禅宗,但是他兼修净土,他要往生,他就是一天念十口气,叫十念法。十念也可以往生,在临终的时候你能念十句,哪怕能念一句,都可以往生,这是弥陀的大愿。十念必生,你在临终之时你能有十念南无阿弥陀佛,不管你是什么罪业,决定当时就生到极乐世界,这称为十念必生的大愿。日本现在有五千万净土宗。日本一亿多人口,它是种种的发达,但是它一半的人口差不多都是净土宗,都是念佛的。他就是遵从中国善导大师的教导,他就是抓住了这第十八愿。所以日本在念佛又分了很多小的宗,但是都是以善导大师为主,抓住这第十八大愿。十八大愿是「至心信乐」,你愿生极乐世界,哪怕你念了十念,都可以往生。所以就是极圆、极方便,大愿!但这里头我们要知道,像明真法师这样念十念是可以的;其余的人,你没有修别的,你成天看电视,成天去逛马路,你一天只念十句阿弥陀佛,那我可以告诉你,你往生不了。你为了弘扬佛法,你为了修持其他的事情,你的时间很少,但是你保留坚持每天的十念,这个可以往生。不管你用什么方法,你最后临终的时候有十念,也可以往生。在平时和临终,两个都有十念,都可以。以这个为根本,弥陀有这个大愿,他发这个愿,因为弥陀最慈悲,我要救众生。这不是一个空口白话,我要救众生,你得给他个方法,使他得度,使他离开这个娑婆的苦恼世界。到极乐世界去进修,不是去享乐,要是提倡他去享乐,那就不是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就是给你一个更好的进修的条件,一个环境,你去了之后你决定成功,你再不会退步,你的寿命无量,那还有不成功的吗?种种因缘都是助长你的道心,极好的环境。

  「深明三辈往生之因」。这个经为什么好?就是这第三句话,这是讲三辈往生,上辈怎么做,中辈怎么做,下辈怎么做。上辈所要求的就高,中辈就在中间,下辈就低一些。不管你是合乎哪一辈,因为你有具体条件、具体的情况,不管符合哪一条,符合了一种,你往生都是绝对的,把这三辈往生的情况都说了。你宿根很好,智慧猛利,你种种的修持,你可以上品生。真正上品上生当下就是大菩萨,他就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闻佛说法,分身到无量世界去度众生,他就得无量的陀罗尼。这儿还没断气,就达到这个水平。三辈往生都有一个共同条件,都需要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这个详细的,我们以后还要详细的去分析。

  「广摄九界圣凡之众」。九界的圣与凡都能够摄受。这部经还广摄人间,我们要做好人,你要求成佛求往生,你先这个人要做好,你在社会上让人感到你是个信佛的人,你的所行所为让人家能够敬佩。你不要你看看就这样还是佛教徒?那你就是以身谤法。所以在这里头讲了五恶、五痛、五烧,种种人的狡诈、欺骗,做种种坏事。五恶,五种罪恶,就是杀盗YIN妄酒。一来就三棱刮刀捅进去了,杀、盗(盗窃、抢劫、绑架)、YIN乱、瞎说(妄语、挑拨离间),种种这些罪恶都要禁止。这部经也讲了,不是只讲深的,做人的道理也讲了。广摄九界圣凡之众。

  「正显持名念佛之法」。把持名念佛这个法,堂堂正正的全部显示出来。「直指往生归元之路」。大家得到往生,能够返本归元,恢复我们的本来,恢复我们原有的佛性,这条道路给我们直指,指清楚了。「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。」就把上头说了,这部经称为净土宗第一部经为什么?就是因为刚才说的这些理由。

  这么殊胜的一部经,可是这个殊胜第一的净宗宝典,竟在咱们国家《大藏经》里头闲放著,让尘土盖满了,盖了一千多年,这是为什么?「考其原因」,追究它的原因,就是这个经的五种原译,我们上次说,这个经翻译过十二次,传到现在还有五种,这五种原译出入太大了。譬如像《阿弥陀经》有两种翻译,鸠摩罗什也翻了,玄奘也翻了;《金刚经》也是这样,有好几种翻译,《心经》也有好多种翻译,这个出入不是很大。当然《心经》的出入稍微大一点,我们这个《心经》只是一个中段,有的没有头没有尾,有的还是有头的,还是佛在哪说法,最后还是大家作礼而去。现在大家念的是玄奘大师翻译的,这个经念的是一个中段;别人翻译的还是有头有尾,跟普通经一样。这个出入都不是很大,你把它加上一个头尾就跟别的经一样。可是《无量寿经》这五种出入就太大了,这一本和那一本,这个包括了这个内容,那个又包括了那个内容。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概括其他了。我们刚才说最要紧的是弥陀的愿。我们大家都知道弥陀的四十八愿,这是在五种译本中魏(曹操的魏,魏蜀吴,曹操那时候翻译的),康僧铠翻译的,是四十八愿,唐朝又翻译一次四十八愿。这五种里头只有两种翻译是四十八,其余就不是四十八。更古老的,汉朝就翻译了,在三国之前就翻译了,汉朝;跟曹操同时的孙权,东吴那边也翻译了,这两本是二十四愿。所以有人就批评夏老师说,怎么四十八愿到你这成了二十四条?没有仔细去考究,有两种是二十四。宋译是三十六,还有最古的,叫做《阿弥陀偈经》,这是偈子,也讲了二十四章。所以在古代的经偈里头,二十四的占了三个,四十八的占了两个,三十六的占了一个。你们想想看,这个出入大不大?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。所以为什么这部经尘封大藏,在大藏中尘土把它盖满了?就是详略出入很大。粗心的学者你单看某一本,往往还有很多殊胜的东西你没看著;你要去遍读这五本也不好找,也很费时间,也很困难。所以过去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五本,不知道净土宗有这五本,顶多知道有个魏译康僧铠。

  而且四十八愿里头它也不够四十八,四十八里头它有的重复了。往生净土有两个很重要的愿,一个是「国无女人」,一个是「莲花化生」。你看敦煌画的像,佛都画有胡子。最近广化寺有人给画西方三圣,把观音画成女相,送到香港去。我说这个像不如法,极乐世界西方三圣都是大丈夫像,国无女人,敦煌画的像画上胡子。这个像他们就没要。后来画像的人怪我,你这一句话,画没人要了,国无女人。所以它这个世界好就好在这里,衣食完全不要你搞,又没有这些恋爱问题来分你的心,没有什么机会叫你退,处处是说法闻法。莲花化生,不是我们这个身体,血肉之体,不是需要父母来生我们,就在莲花中长出来。这两个愿很重要,但是在魏译里头也没有。所以就是说这五种里头存在著这个困难。大家说这个经这么难读,那就去念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又方便又好。所以在中国,从古到现在就这五种原来译本做注解的,从隋朝到现在只有两个人,一个是隋朝有个慧远法师,一个唐朝有个嘉祥(就是吉藏),作《俱舍论》的,就这两个人。而他这一本还没有单行本,《大藏》里头有。所以大家就集中去研究《阿弥陀经》去了,就成这么一个情况。

  清朝彭绍升他就说,「此经阐扬者少,实以无善本故」。来弘扬这个经的人很少,为什么?就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完善的本子。为什么这个经会出现这种情况?以后要解释,今天来不及。种种原因,头一个原因,佛不止说一次。因为这个经重要,所以多次说,每次说的对象有不同,当机的情况有不同,因此所说的就有出入。正因为是这样,因为这个经没有善本,所以从宋朝起,王日休就是王龙舒,他是个进士,他会集。宋朝开始王龙舒,底下还要介绍第二个就是清朝的彭绍升,前头引了他很多话,他删节了一本。再有清朝末年魏承贯,他也会集了一本。就是说这里头除了这五种原译,又出了三种会节本,王日休一本,彭绍升一本,魏承贯一本,所以成了八本,再加上夏老师这一本就成为九种,《无量寿经》有九种。

  宋代王日休,号龙舒,写了《龙舒净土文》。《龙舒净土文》我《大经解》里头没有写,根据古籍的记载,它这个版(过去经都是刻木版,木头上刻字印刷),这个木版上曾经出舍利,而且他是站著往生的,王日休,他自己是个进士。他著作的《龙舒净土文》现在还在印,最近居士还印了,它传诵。实在是证明这位居士,是咱们净土宗一个解行俱优稀有的在家大德。他就是看到这个宝典没有人看,所以他就会集了一部。可是他只会集了四种,他没有把唐译会集进去,只是汉译、吴译、魏译、宋译四种。这个名字叫做《大阿弥陀经》,这个经出来之后,大家认为很方便,文字很流利,比看原来的翻译本容易多了,所以庙里头念这部经就念王龙舒这一本。有的人也不知道,反正《大阿弥陀经》他也不知道是个居士会集的,那时候也没有意见。所以王龙舒会集的这一本就比魏译这一本流通得还广,其他的译本就没有谁念了,念的就只是一个魏译本、一个王龙舒的会集本,而且王龙舒的这个本子在中国的藏经、在日本的藏经都入了藏。

  莲池大师对於王龙舒这个本子他有评论。他说「王氏所会,较之五译,简易明显」,王龙舒他会集之后,他的本子跟原来五种译本相比较,它来得简单、来得容易,词句的意思明显。「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」,在宋以后流通利益很大,大家印得很多,刻本很多,念的人也很多。莲池大师又说(莲池大师是明代了不起的净土宗大德,都是开悟的人,弘扬念佛法门),他又说「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习见故」。因为王本世间通行,大家都习惯了,看得很多,所以莲池大师作《阿弥陀经》注解,他要引用一些《无量寿经》的话做证明的时候,他都引证王龙舒会本的文,就因为这个本子流通比较广。所以王龙舒这个本子很重要。「间采原译」,也有的地方他用原译的,而多是用了王龙舒所会的这个本子。净土宗还有一位祖师幽溪大师,幽溪大师更过於莲池。他作了《弥陀圆中钞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三部注解,如日月星三光,就是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。你看了这三部注解,别的注解可以不看了,都非常好,尤其是《要解》和《疏钞》。幽溪大师在《圆中钞》里头引证《无量寿经》的地方,完全用的是王龙舒的经文。近代的三大德:谛闲老法师、我的皈依师虚云老法师、印光老法师,这三个人是近代中国的三大高僧。印光法师他给《圆中钞》作序,他也称赞王龙舒这一本「文义详悉」,文义很详悉,「举世流通」。

  所以在宋朝出现这样一本,这一本流通於世,很多人都在采用。这本来很好,但是这一本它有很大的缺点,所以底下我又写了,「王氏会经,虽大有功於净宗,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」,舛是颠倒,误是错误。「白圭之瑕,贤者惜之」,很好一个白玉,可能有些斑斑点点,这是很可惜。他错误在哪?首先我们引用莲池大师的话,莲池大师说他「抄前著后,去取未尽」。一部分抄,一部分又自己著作,这是抄前著后,先抄后头又著。去取未尽,你所去掉的(他没有都把它抄上去),去的不很恰当,你取的(抄下来的)也不是精华,而有很多重要的他又去了,去取未尽。莲池大师的批评是这样。彭绍升就更尖锐了,说「凌乱乖舛,不合圆旨」。凌乱,很乱,俗话就是乱七八糟,舛是舛误、错乱,乖是乖张,都是不好。凌乱乖舛,不合圆旨,这就把它贬值,对他这个著作的批评,是凌乱乖舛,不合圆旨,不合圆教的宗旨。所以这一本虽然很流通,但是这些古德认为它的缺点很严重。

  「今笔者」,笔者就是我本人,「仰承古德诸说」,把莲池、彭居士还有别人种种的说法,把它归纳王龙舒会集的缺点有三个方面,第一个方面,王会集的是四种译本,还有唐译他没有把它会进去。但是唐译在《大宝积经》里头称为「无量寿如来会」,这是菩提流志翻译的,很多精妙的话在里头,净土宗的精华有很多,而王龙舒没有。他在宋朝,他应当知道这个书,可是他忽略了。因为他当初没有用《大宝积经》这一部分,这部分称为「无量寿如来会」,他忽略了,等於他缺少一本。这是第一个缺点。

  第二个缺点,就是莲池大师说「去取未尽」。去取未尽,他是「取繁遗要」。他是怎么个去取未尽?他是收这些个繁杂的东西、繁琐的东西,重要的他反而丢了。「改深为浅」,这是我总合的,把深的改成浅的。这个我们要举例,就举莲池大师的话,莲池大师责备他,「如三辈往生,魏译皆曰发菩提心」。三辈往生:上辈、中辈、下辈,在曹魏那时候康僧铠所翻译的,三辈都说要发菩提心,上辈也发菩提心,中辈也发菩提心,下辈也发菩提心。可是王龙舒的会集成为什么样?只有中辈是发菩提心,上头他就没有提,到底发不发他没有提,下辈他又说不发菩提心,他就改了,跟魏译不一致。底下还都是莲池大师的话,「上竟不言,则高下失次」,中辈都发菩提心,上头你倒不说,高下次序就不对了,上辈更应该发菩提心。所以高下的次序就不正确,失次,「故云未尽」,去取未尽。从上面所看就是说,这是莲池大师的批评,「上竟不言」,上头就没有说,「即是遗要」,很重要的你就丢了。「下曰不发」,下品你说没发,你就是把深的改成浅的,发菩提心本来是很深的事情,你改成不发,不就变成浅的事情了吗?我们有很多人把佛经的道理做了很多解说,改深为浅,这是我希望我们在座的诸位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事情,不要把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很迅速的就以为就是这样。所以《四十二章经》里头说,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」。你要慎重,不要相信你的思想,你的思想不可以信,因为你在妄想之中。所以很多的改深为浅,他以为他懂了,他又做了些解释,实际上把很深的东西讲得很浅很浅了,这都是缺点。所以莲池大师和彭二林都批评王龙舒会集的《大阿弥陀经》。这是它两个缺点。

  第三个缺点是致命伤,是王龙舒这个本子的致命伤,「率意增文」,就是我们不能开这样的例子,这是很严格的。莲池大师说他「抄前著后,未顺译法」,就责备他,前头是抄引经文,四种译本中这抄一点、那抄一点,可是自己又在这里头自己又编了一些文句。他把这个意思会集了之后,这个话怎么能把它衔接起来?就自己编了一些句子,编了一些句子作为经文。经文是佛说的话,你把你自己编的话当作佛说的话,这个很不好,这个例子不可以开。所以是抄前著后。你既然是会集,就必须依据原经,你会集这几本,你知道从这几本里原来有的东西你把它抄出来。你不能自己又编上一大段,你不能自己随便在原译之外擅增文句,这就是避免改经的毛病。所以,莲池大师批评他未顺译法。你要是翻译可以,你有印度文的原本,你看了之后,这个原本翻译跟以前的翻译不一样,你照著原本翻译,那是允许你用自己的文字。但你现在不是翻译,你是会集,那就不能随便自己用自己的文句。所以看见王龙舒他的错误,不是在於他不应该会集,而是会集之后它存在一些毛病。所以就是说这个过程,这就是五种原译之外加上王龙舒的就是第六本。

  彭绍升,他就看见王本不好,他就把魏译本给删节了,有很多很繁杂的东西他就把它删节了。但是这个还不是会本,这是一种删节本。等到晚清魏默深,因为文字很好,是个文学家,就把五种译本(包括唐译)来会集,同时尽量避免王龙舒这种错误,就是自己编一些。他这本出来,确实我们说比王龙舒那本好,要流通比王龙舒的《大阿弥陀经》效果要好得多。可是他也没有完全避免王龙舒的毛病,它里头有好些大段都是讲咱们世界的这些错误,YIN欲、瞋忿,贪瞋痴这些错误,他把这些全删掉了。因为这些还是很重要,你要是学佛,你先要是一个社会上能站得起来的人,他这些都删掉了。他加了一些文句,什么YIN欲火烧、瞋恚火烧,就是火来烧,这些话不是原来经里的话,是他自己写的。还有他说佛的宫殿,「或在虚空,或在平地」,这是经上的话,他忽然加了一句,或在虚空、或在平地、或在树间,在宝树里头,人住的宫殿,这又是他自己随便加上去了。所以他没有完全补救王龙舒的缺点。

  到了先师夏莲居老居士,老居士闭关,他是文学,各方面,儒家的这些,中国古典的这些学术都精通。他是先修禅宗,从禅宗、密宗最后归到净土。「悲智双运,宗说俱通」,又有智慧,又有悲心,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来会集,而且他是宗说俱通。宗说俱通这是咱们常用的。宗,宗教,现在大家所研究的都是教。佛教,看经、听讲,这都是研究教。宗呢?一个是教下,你这是教下,一个是宗下;一个学教,一个是从宗门进来,宗门就是不立文字,没有文字,教外别传。所谓宗跟教这都要有所知。教外别传,在教以外的另一种传授,不立文字,也没有阶梯,也不是一步一步的经过很多很多位次。经过种种禅定,怎么样修止观、四禅八定,这八种定一种一种有个次第;至於宗,它不立文字,没有次第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没有语言文字,迷就是众生,悟就是佛,中间没有这些阶梯。

  第一件宗的公案,所谓公案,大家都以这个做为一个案件、做为一个标准,就称为公案。禅宗第一件公案就是世尊一天在会上,天上献了花,天帝以自己为座位,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。佛就拈起一枝花,世尊拈起一枝花来给大众看,让大家看看这枝花。大家看了这个花不知道什么意思,大众就罔措,大家不知道什么意思,唯独迦叶破颜微笑,他看了微笑。他一笑,一笑佛就说,「吾有涅盘妙心,正法眼藏……嘱付摩诃迦叶」,涅盘的妙心,正法的眼藏,嘱付给大迦叶了。你看,一句话没有,佛也没给他讲什么,也没有给他说什么,大家都莫名其妙,只有这迦叶一笑。所以这就是拈花微笑,世尊拈花,迦叶就微笑,称为禅宗第一则公案。所以衣钵就给了迦叶,在涅盘会上,佛说以后你们对於经典中如果有什么争论,一切都要听迦叶的。他传了佛的心,是传佛心印,心跟心相印。这个印字很重要,过去外国是签字,中国是讲印鉴,你要刻个图章,存款刻个图章,你要去取款的时候他把你这个跟你原来的图章要对一对,图章对了之后再付钱。印是很重要的。迦叶就是得了释迦牟尼的心印,这不是在语言文字里头的,所以称为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。

  所以现在大家,我们在佛学院当然也开始讲禅宗的课,但是主要学来学去还是属於教下,当然学教也可以大开圆解。但完全讲不立文字这样一个门,因为这里头没有什么语言,所以禅宗它也不需要读什么经,它是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刚才不是说吗?这一切就是你本心。我们这里也有这个意思,实际是一切法门都融合在咱们这个念佛法门里头。刚才我们已经说到,这一切弥陀的功德庄严都是咱们本心里头,这就是直指人心,这也是佛的果觉。这就是佛的果觉,佛在腊八这天看到明星成道,「奇哉,奇哉,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」。佛的果觉别人说不出。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德相,「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」,因为你有妄想、你有执著,你就不能显现、不能证明。给你直指,告诉你,你的本心就是佛,这还用语言吗?但是在迦叶那时候就没有语言,就是这朵花,他能一笑。这是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这是宗。

  光研究教的,宗上不能通,大开圆解,从宗上这个门也能通,能通通气。你通,光研究教,钻究学问,拿佛法当学问去研究的人,往往只能成为佛教的学者,当然对於佛教他是个门外汉,你这点必须得知道,他完全是个十足的门外汉。所以通教不通宗,这是老古典的话,不是我编的,「通教不通宗,长虫钻竹筒」。一个竹筒子,长虫在里头钻这个竹筒子,你看看,多么的不自在,这哪天钻得出头?所以我们要学修并重。其实当做一个学问去学的时候,最后只能做一个佛学家,做为一个竹筒子里的长虫。长虫者蛇也,长虫钻竹筒,原来的话,长虫北方话就是蛇。还有很多的学者,很有学问的人来学佛法,他就按他研究学问的那些道路来研究佛经,往往非常吃力,甚至於走不通。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说,一方面大家在佛学院要来上课,要来研究教,一方面要学修并重。在宗上要能通是最好,不能通也要稍微通点气,这都有好处。

  夏莲居是宗说俱通的人,就因为他宗说俱通,所以他还能「圆融显密禅净於一心」,把显教、密宗、禅宗、净土都融会了,在一心之中把这个全融会了。现在的人他就是吵架,显教就骂密宗,密宗又骂显教,密宗说显教水平低,就是很低的水平,显教骂密宗是邪魔外道,在外他都不能融会。禅宗、净土也是如此。禅宗看净土一步一步,你们哪年开悟?净土宗就说禅宗,你这个都是口头禅,怎么能够了生死?互相轻视。实际,真证,皆不可思议。到了圆人,你真正有圆修圆解的人,你就看出法法皆圆,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,法法道归圆顿。佛法如旃檀木,片片俱香。本来是一件事情,而佛曾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内容,是一件事情,你欲学显给你说显,你欲学密给你说密。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?就是除了你的妄想、执著,恢复你本来的佛性。戒定慧都是为了这个事,你慢慢的把你的妄想执著用戒来管一管,然后能够得定,能够生出智慧,消灭贪瞋痴。种种都是这一个道路,都是这一件事情。

  所以宗说俱通,显明无遗。这样一个人怎么样?他「专弘持名念佛」。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,贡嘎活佛来的时候让我去传话,说你跟夏老师说,在北京能够做活佛,能够做一代法王的,只有夏这个人,他只要肯来皈依,他就可以继承这个法位。我去跟夏老师说,他说我已经在弘扬净土,我不再转变。所以他是专弘净土。我又把这话回报给贡嘎活佛,贡嘎活佛也很同意,笑了笑,并没觉得他不接受,没有任何别的感觉,这都是圆融的人。他就是真正相信这个持名法门摄万德,一切法的功德就在净土法门中全有了。很多人不安心,修著修著又想学学这,又想学学那。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居士,这个人好极了,到了晚年最后他想放弃念佛,又要去修禅定,来不及了,他都八十多岁了。所以信心很要紧,你要相信净土法门摄万德,就如万德之总。为了要弘扬净土,所以就愿意净土宗的第一部经能够弘扬、能够放光,让这样一个宝典来饶益我们现在和将来。所以就继续王龙舒等等之后,这些前辈的贤人、贤者之后再会集,这是发了一个很大的心。这个以后我们有工夫再讲。他第一次发心做了一个试验,做了一个试验梦中就到了极乐世界,见了莲池大师,这还有很殊胜的一些感应,这以后我们慢慢再说。

  「摒弃万缘,掩关三载」,一切人都不接见,谁来他都不见,三年闭关。「净坛结界」,这就是他在天津注经时候的佛堂,这是夏老师,这是他的佛堂,按密坛净坛结界,很如法的。「冥心孤诣」,冥心就是很深的心。孤诣,这个孤字,禅宗有这样的话,「历历孤明」,历历,清清楚楚,不是断灭,很明,但是孤,也就是万缘都放下。所以无住,《金刚经》里讲无住,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你无所住,这个心它就孤;心还在生,它就是明,孤字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禅宗说「不与万法为侣」,不跟一切万法做侣伴,这也是孤的意思。冥心孤诣是造诣,这个孤字也就是历历孤明这个孤。就是闭门三载,谁也不见,什么世间的事情都不管,只一个念头,就是弘扬净土法门。所以这个精神孤。

  「稿经十易」,改过十次的稿子,最后才大功庆成。首先得到慧明老法师,慧明老法师在这个照片上坐在前头,这是一个安徽的老法师。现在有人在五台山碰见茅蓬的老和尚还提到,他承认慧明老法师了不起,那是开悟的大德。我可以举他一件事,也就知道这个老和尚他的风格了。安徽这个庙的名字我忘了,反正安徽很出名的一个庙,花非常多。春天,庙里花都开了,省政府要在他这儿赏花,宴会,订了几桌席。慧明法师说,你们来这儿赏花是可以,但是只能够是素菜,不能荤菜,荤菜不许进山门。可是省政府他们哪里肯吃素,他们就坚持还是荤的,就来了。这个交涉办不通。慧明老法师后来听说没法办交涉,这个谈判不行,他就把僧袍一脱,拿了一个铁的锡杖,横著锡杖,门口一站:「你们谁抬荤的进来,我们就拚命。」大家一看,老法师今天变了样,穿了个短装,拿了个铁锡杖站在门口。大家一看,走走走,算了,换个地方,另外找个地方。所以他不是屈於权势,这么个人。

  同时在佛法,他当时是一个宗教都很透彻的人,夏老师会集之后他首先赞成。他是夏老师的老师。当然在当时,居士中有两个泰斗,叫「南梅北夏」。南梅是梅光羲,是我的舅父;北夏就是夏莲居,北夏。他们两个人都皈依慧明老法师的。慧明老法师说我给你证明,於是乎一人手里拿了一本经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一人拿了一本。都有稿子,写出来了,一人拿了一本,每个人捧著一本在佛前,一左一右,在佛前拍照。表示什么?他说我可以证明,我承认你这会集本是好的。所以这个找到了,经过十年动乱,这个照片居然又回来了,这都是很不可思议,把它印在前头做为证明。

  首先得到慧明老法师的证明,后头又得到什么?北方三大高僧,华北三大高僧,就是慈舟老法师、真空老法师、倓虚老法师,这都过去了。这三个人我都会见过,都是很殊胜。慈舟老法师在济南,请他到济南,到济南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讲《无量寿经》,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专讲这部经。慈舟老法师作了一个《无量寿经》的科判,很殊胜。三辈九品,他特别提出了一心三辈,一心不乱的一心,一心三辈,一念净心,念一句佛也能往生。这里头的三辈,一心三辈,这是慈舟老法师他特别提出来的,也就是给《大乘无量寿经》作科判的时候,分科判教的时候,他提出这么一个说法,很殊胜。

  我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就讲这个经,并且称为这是善本。而且在经序里头说「精当明确」,精当是既精要又妥当,明确是很明白、很确实。「凿然有据」,确确是都有证据,都是什么?都是根据原来的译本里头出来的。「无一译不在原译之中」,没有一个意思是原译里头没有的,没有一句话是出乎本经的原译之外,句句都是从原来的译本中有著落。「艰涩」,很难念的,很艰、很涩口的,这种文字很多。古的文章还满艰涩,不好念。艰涩的就使之爽明。还有「沉晦」的,沉是天阴得很沉,阴沉;晦,初一是晦,没有月亮,也就是没有光明,不明白、不明显。艰涩的、不明显的地方都使它爽明、爽朗,变为爽朗。他把这个字挑好的,把这种艰涩的字、沉晦的,几种译本中就可以舍,选好的进来。「繁复冗蔓」,很繁琐、重复,很冗长,蔓是枝蔓,枝枝节节的,归於简洁,简单、干净。「凌乱」变成整齐,乱的变成整齐。缺的叫它圆满了,比方魏译本缺两愿,我们把它都补进来。「必期有美皆备」,是原译中所有的美之处全都要备摄在自己这个会本里头。「无谛不收」,没有一个真实的义谛不收进来的。「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」,虽然你想不管它叫做善本也不可能。这是我先舅父赞叹这个经的话。所以先师这个书问世以来,它就传播得很快,各地都在印行,上次大家已经看了,美国都在印,他们还要把它讲解,各处,比我们国内显得还先走一步。这个文字很明白,我就不多说了,一看就知道。

  底下就谈到我自己,我自己是个下凡,先师期待我完成这个任务,作这个注解。我虽然是发了一个愿意报佛恩、度众生之愿,但是障深慧浅,障碍很深,智慧很短浅,所以对於这样一个重命很惶惧的。所幸就曾经听过先师讲,而且在二十年随侍之中常常亲近,听到关於禅宗、密宗各方面的夏老师的体会。人家都知道我是从夏老师学净土宗,而不知道我从夏老师,我在禅宗得的益处是非常突出。我是首先从禅宗打开一个缺口,这才能够粗粗知道先师会集这个大经他的用心。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写了一个提纲,我念给老师听,我很简单的读一读,读了之后,当时夏老师的话,很简单说,以后《无量寿经》随你去搞。经过十年动乱之后,我的稿子也没有了,笔记也没有了,但是就因为夏老师说过这句话,这个经的事情可以随我去搞,所以斗胆又继续。

  等到真正来写的时候,究竟我都七十了,都年逾古稀了,有很多病。现在在上课也是,还是带病来的。所以别的一些聚会我都不参加,最近中日学术交流会,两次的会下了请帖我都没去,就把这些精力留著。它还有宴会,宴会我也没去吃。就这一点点精力来给大家上课。当时写这个注解也是这个心情。所以就「闭门谢客」,现在我谢客的牌子还是没摘。希望大家多体谅,因为精力很有限,就「全力注经」。底下这句话,这个断句稍有一点毛病,为什么这么做?就是打算要报先师,还有「十方三世上师三宝」,上师三宝这儿不要断,上师三宝,因为密宗称四宝,提了上师再加三宝,这是一气读下来,「与法界众生之深恩於万一。」所以这么做,来注解,带著病,这一切一切,只是为了想报这个恩。

  「本经之殊胜在於契理契机」,契合於理,又契合於机,机是机缘、时机。契理是什么意思?就是实际的理体,真实之际它理性的本体,也就是真如跟实相。所以契理就是契合真如、契合实相,契合真实的本际,它的本来。为什么说我们这个经是契理?因为这个经它是住真实慧,阿弥陀佛住真实之慧,所有来的一切参加会的人都是在开化显示真实之际,要把这个真实本际开化显示出来。为什么要有四十八愿度众生?他就要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。都是真实,纯一真实,真实就是理体。本经称为中本的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》就是事理无碍、事事无碍,一真法界。《华严》的事事无碍今后我们要讲到,十玄,十个玄妙,《无量寿经》都有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是中本的《华严经》。这个一真法界,「《华严》秘奥之理体」,就是蕅益大师的话,「正在本经」,正在《无量寿经》,所以说契理。

  「至於契机」,契合大家的机缘,「更是本经」,《无量寿经》最独特的殊胜。它的「持名法门,普被三根」,上上根的人正好得魁,全部承当;下下根者也有门可入,可以依靠这个法门得度。文殊、普贤也都是发愿往生;《观经》里讲十恶地狱相现念十声还接引往生。这个事情我下一次给大家讲,今天来不及了。近代一个人地狱相现,念佛,佛来接引,是真实事。这是江苏的人民代表,一个老居士,他已经看见地狱,跟经上说的一样。今天时间来不及,我们下次再说。所以这样都行,这样一往生就到了极乐世界,就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跟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也都平等了。所以这个法门应机。

  下一个应机是什么?就是应乎这个时机。现在我们科学愈发达,社会也进步,要求也愈高。科学愈发达,人的知识就要多,现在你看很多东西,你一点科学不懂,什么都是一个旋扭来操纵,你就是要知道这些常识要比过去多得多。将来改进,汽车是什么样,种种种种的,都需要你赶得上时代。而且社会在进步,要求你有觉悟,你要会策划,奉献力量,这都使你很忙,你哪有那些时间去住山洞、去闭关?出家也不行,我们看佛教协会,去年很多人就在那儿发牢骚,他说现在出家人,庙都公开了,从早上起来就是一把条帚,早上起来扫树叶,下午扫糖纸果皮,一把笤帚扫不停,前殿后殿,累得腰酸腿疼。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净土法门当机,我就说,你这个笤帚正好念佛,扫一下,南无阿弥陀佛,有什么妨碍?所以应机。黄打铁他就往生了,打铁的时候往生了。所以大家都在忙,就是做了和尚还紧张,居士就不用说了。所以它契机,它殊胜。 

资料恭摘:无量寿经(大经解)  黄念祖居士主讲  (第二集)  1991  档名:51-001-0002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