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讲座23(大教缘起第三)
"护佛种性常使不绝"。"护"者是护持、维护。"佛种性"者可以解释六度。我们引征《会疏》的话,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,我们今日举其三个:(一)众生所具佛性,人人都有佛性,众生心中具如来性,也就是大家念的如来藏,本来不变,能生超过恒沙的功德。相信我们心中的佛性,从来没有变过,你现在虽是众生,还有比我们更不行的众生,他都没变过,也没有减少;不但没有减少,还能出生超过恒河沙的功德,但是为无明所蔽。阴天时候的太阳,太阳能生无量功德,太阳一照大地,什么东西都长出来了,没有太阳那是不得了呀,树木、花草、一切一切都不行啦。这恒河沙的功德,但是被无明所蔽,都遮住了,虽有同无,有,但是不起作用了。菩萨为兴教化,开发彼本具的如来藏。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的如来藏,开发如来藏,这样叫什么呢?叫绍隆佛种,叫护佛种性。这就是用本存的如来藏护佛种性。(二)是以菩提心为佛种性,《会疏》引《华严经》曰"譬如无牛,则无醍醐",就是没有牛就没有牛奶,没有牛奶怎么能做成醍醐呢?若没有菩萨发心,就没有佛种,没有发菩提心,还有佛吗?所以有牛则有醍醐,有菩萨发心,佛种不断。这是以发菩提心作为佛种性。(三)以称名为佛种,根据《宝云经》说譬如种树,有其种子,只要不腐败,就能生芽,就能长出大树,具足生芽因缘。善男子,闻佛名者,得其种子,具足因缘,便得受记。种子种下去,有土壤,有水份,有阳光,加之好的因缘,必能生根发芽,长成大树。闻佛名号,如得种子,信赖持名,即是具足因缘,必得受记作佛,故云持名为佛种。这是《会疏》的三个解释。《会疏》把菩提心与称佛名号叫做佛种性。本经咱们以什么为宗?是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宗,是和咱们的宗完全是相合的。什么是佛种性,是发菩提心;什么是佛种性,是一向专念。本经的宗旨正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这正是护佛种性,常使不绝。"常使不绝"也有三个解释。《嘉祥疏》曰"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",法种不断,故曰常使不绝。《净影疏》说"护使离障",离开障碍,"起善无间"就是善没有间断,名常不绝,也是护持自心。《甄解》说"引《大论》云'于无佛处,赞叹三宝音'",在没有佛的地方也赞叹三宝音。三宝音者,是受持宣说佛法藏。我们先要受持,受持二字还是很深刻的,能够接受、信受、实践、宣说,你不能受持你宣说什么呀!无可宣说,无可奉告。由于宣说,众生由之植善发智,种植善根,能够开发智慧,能够成德,能够修持、契理,能够契合本体,契合实际,契合本心,故三宝种子,串串相连,所以受持宣扬,常使不绝。这是一致,有详有略可合参。
"兴大悲,愍有情,演慈辩,授法眼,杜恶趣,开善门,于诸众生,视若自己,拯救负荷,皆度彼岸。" 这十句,表诸大士同体大悲、无缘大慈之德行。
"兴大悲,愍有情",愍者,哀念也,菩萨悲悯众生,是平等的悲。《会疏》说拔苦叫做悲,这是至悲,真实平等的悲,叫做大悲,对待一切都是平等。佛教讲究冤亲平等,不是有分别的,不是说这个人跟我好,那个人跟我不好,有选择的,有区别对待的。冤亲平等,把冤放在前边,这是大悲。《涅槃经》说"三世诸世尊,大悲为根本。"密部《大日经》说"菩提心为因,大悲为根本。"这两句话是一样的。故诸大士咸发同体大悲之心,所以是"兴大悲,愍有情"。"演慈辩"这是从慈心说起,从慈心为大家说法,慈就是以乐,使大家得到安乐。《净影疏》说:依慈起说,名演慈辩。从慈心说,让众生得乐而为之说。
"授法眼",法眼者,如来五眼之一。五眼者,一肉眼、二天眼、三慧眼、四法眼、五佛眼。法眼者,是菩萨为救度众生,照见一切法门的智慧,称为法眼。法眼又是一种智慧,知道什么法能度众生,这才是法眼。《会疏》说:"佛道正见,名为法眼"。你对佛道有个正见,是法眼,不是什么天眼,看见这个,看见那个。通达呀,众生种种根器,这个正见是法眼。《净影疏》说:"智能照法,故名曰法眼"。你的智慧能够照了一切法,故名叫法眼。了达众生种种的根器,知道他们的根机,善于知道一切救助之法,应他们的根机,施与而救度。这样的救度,这样的智慧即名法眼,所以我们教导众生,对于佛法生了正的知解,如同以法眼授与众生,尤其是在净土法门,众生他能够知道。觉者,能够知道众苦,这个最好,但这个智慧很不容易,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。什么叫授法眼,佛把这个法眼给你、告诉你,这个最殊胜,你应当去念,你应当信受,你就跟着去做,你就等于自己有了法眼一样。这个法眼是佛所授与你的,这是授法眼的意思,你自己一件一件生了智慧,而有了正觉,那就得到法眼了,授法眼是有他力的,是给你的。我们净土法门,使众生依着信解信愿持名,选择这样的方法修持,跟有了法眼是一样的,这个法眼是佛所授的。
"杜"是止住,塞也。"恶趣"是畜生、鬼、地狱三恶道,恶趣是苦不可言啊。极苦,三途一报,五千劫。阿罗汉给佛修精舍时,阿罗汉看见蚂蚁,阿罗汉就掉泪了。在前世某某佛出世的时候,这些就是蚂蚁,而现在又到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中间经过多少时候?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佛出世要经过多少亿年,两个佛之间经过这么长的年和岁月。蚂蚁始终是蚂蚁啊,它的因缘,它的劫数,它的寿命,一劫一劫都在蚂蚁里头。这一辈子把那一辈子咬死了,下一辈又是那一辈把这一辈咬死,它们的轮回都是蚂蚁的生活,它冲不出去,所以三途一报五千劫,三恶道是极苦。我们看见蚂蚁吃槐树虫子,那个槐树虫子在那儿蹦,蹦下来咬一口,再蹦上去,这是恶趣之苦。,鬼趣之苦,鬼老苦,鬼之饿,还有地狱那就不可说了。杜恶趣,杜塞着不使他通往恶趣之道,所以阿弥陀佛大愿曰"来生我刹,不复再生恶趣"。后边还讲愿文里比这还清楚,都证明了带业往生,你的业力本来要到三恶趣的,你一念佛,佛一接引,你再也不入三恶趣了,你本来还是罪业未尽,就带业往生。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带业往生,这都是有意无意的在破坏。
"开善门"就是把善道的门打开,我们这个开善门就不可以看成是善道之门,我们这个是菩提涅槃之门了。《会疏》说"大慈德也,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也",本经说"必得超绝去,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"。这是开善门也。这个门是非常容易进去,我们多少业力就不复更堕三恶道了,就必定一生成佛啊!头一个因素是不退,第二个是寿命无量。只有进步,没有退步,而且寿命是没有头的,焉得不一生成佛。
"于诸众生,视若自己",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,表同体之悲,对于一切众生都看成我自己一样。《涅槃经》有个偈曰:"一切众生受异苦,悉是如来一人苦"。一切众生受种种之苦,就是如来一个人在那儿受苦。中国古圣人有曰:"己饥己溺",国内有一个人挨饿,是我叫他挨饿,还有一个人在洪水里受淹,是我将他推进水中去的。如来更广大了,中国圣人只看到了人类,说有一个人在水中,有一个人在挨饿,就是我一个人的罪过。如来说一切众生,受异苦,悉是如来一人苦。所以拯济负荷,皆度彼岸,就是要把他们救起来渡到彼岸。拯者,救助也;济者,渡也、成也、益也,拯济就是救度之义。负者,担荷也。《大法陀罗尼经》,佛言"菩萨担者,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",让一切众生,都能出离世间。譬如长者家中非常丰饶,有很多珍宝,只有一个儿子,以爱儿子故,把珍宝都给儿子,而且也无有我累了,不管我的家财了。菩萨也是这样,一切乐具尽皆与之,一切珍宝都给众生,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一子。等同一子是什么?是等同独生子。佛视一切众生,就跟他的独生子一样,什么东西都要给他,以至于让他入无余涅槃,这个叫做荷负重担。这里解释于诸众生视若自己,拯济负荷意思。度者,到也;彼岸者,涅槃也。
"悉获诸佛无量功德,智慧圣明不可思议"。这一句就是说前边所说的诸大士都是果上证了的人,而示现菩萨,这一句话就得了根据。我们把佛法说少了、说浅了,叫做减损谤。因为佛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,都是让你做宣传,更不能让你诽谤。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前面的说法,不是过头了。这一切来的人都得到诸佛的无量功德,都是得到诸佛智慧的圣人,都是不可思议的。来会的大菩萨无量无边,这么多人,他们都得到一切佛的功德,无量的功德。这样的智慧,这样的圣人,不可思议,是这样的人;所以他们都圆满,无量的功德,表诸大士具足福智、位齐果位,是从果位而示现因位的大菩萨。智慧圣明不可思议,是说大士都得如来的智慧庄严。这样的解释是《净影》、《甄解》、《合赞》都是相同的。圣者,是正。肇公说:"智慧是体,是本体;圣明是用。凡事都是体、相、用,有体就有相,有相就有用。智慧是本体,圣明是智慧所产生的妙用。智慧圣明这四个字里头,有体有用。怎么解释"圣"呢?无事不照谓之圣,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和不能通达的,叫做圣。菩萨权实灵照,菩萨的照有权照、有实照,真实的照、权巧的照。这都是灵冥的,不是世间打比方的照,称为灵照,不可以用言、用思来拟、来议,来形容,这个圣是不可以用言语来琢磨它到底是什么样子,故曰不可思议,一切语言不能表达,故曰不可思议。智慧圣人不可思议。肇公的解释很清楚了。菩萨权智实智,他所生的照用,众生的凡情绝不能理解,也不能想得到,这叫不可思,不可议。又不可思议有两种:一者理空,本体之空,第一义空,非惑情所测,不是众生带着情执所猜测的,妄说理解、妄猜测都猜测不到。二是神奇,这一种是太不可思议了。你很浅的识你不可去思量。神秀知道六祖比他强,到底强在什么地方,不知道。初地菩萨和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你都不知道在哪里,非浅识所量。
"如是等诸大菩萨,无量无边,一时来集。"是这样的大菩萨,无量无边呀,一时都来了。是总结以上德尊普贤之诸大菩萨,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,为广大弘扬普贤行愿十大愿王,为普度十方三世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有情,让他们往生净土,究竟涅槃,所以同德同心,一时来会。有同德,就有同心;有同心,不约而同的都来了。此外还有"比丘尼五百人,清信士七千人,清信女五百人,欲界天、色界天诸梵众,悉共大会"。清信士是优婆塞,男居士七千人,净土法门适合在家人,一万二的比丘,有七千是在家的男居士,比丘尼是五百,女居士也是五百跟比丘尼一样,加在一块儿整整二万人,比丘是一万二。二万人的大法会,当时是地球上参加法会的人是两万,下边是天、欲界天、色界天众,不在这两万人里边。诸天菩萨、德尊普贤这些大士、无量无边这些大士也不在这里头。这个两万人,是针对咱们地球上的人两万。这些独见汉译才有,宋译未提出。只在后边提到"并天龙八步一切大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"。天龙八部一切大圣也参加了这个大会,不然怎么在后边皆大欢喜呢。魏译很少,只谈了比丘和菩萨,汉译又补充比丘尼、清信士、清信女,加上宋译天龙八部,这个构成众成就。六成就里边,众成就,这个就是会集的意思,不然它就欠缺一部分,欠缺是很不应当的,这样就补齐了。这是通序,各经都有通序,主成就、信成就、时成就、处成就、众成就,这是各经都有的,称为通序。本经就把参加大会的功德描述的很多,总之是为了正信,六种成就都是为了正信,让你知道有时间、有地点和各种人,这是通序。底下是别序,是本经独有的序,这个经的序和别的经的序不一样,六成就,各经都有它的六成就。
下一品为别序,亦为发起序。序中如来现瑞放光,阿难喜悦请问,世尊正答所疑,才演出一个广大、圆满、直捷、方便、究竟、第一稀有,难逢法宝--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这一部大经就是这样出来的。
大教缘起第三
"尔时世尊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镜,影畅表里,现大光明,数千百变。尊者阿难即自思惟:今日世尊,色身诸根悦预清净,光颜巍巍,宝刹庄严,从昔以来所未曾见,喜得瞻仰,生稀有心。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长跪合掌而白佛言:世尊今日入大寂定,住奇特法,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,最胜之道。去来现在,佛佛相念,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?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?何故威神显耀,光瑞殊妙乃尔,愿为宣说。"
"尔时世尊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镜,影畅表里,现大光明,数千百变。"这时阿难生稀有想,我很奇怪,我跟世尊这么多年,未曾见过佛体放光,这样放光我从没见过,所以才来提问。这一段是补充魏译之不足,魏译特别简略,会集本很重要,这一段佛放光,最古的翻译是汉译。汉译原文曰:"于时佛坐,思念正道,面有五色光,数千百变,光甚大明。贤者阿难,即从座起,更正衣服,稽首佛足,前白佛言:'今佛面目光色,何以时时更变,明乃尔乎?今佛面目光精,数百千色,上下明彻,好乃如是。我侍佛以来,未曾见佛身体光耀,巍巍垂明乃尔。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,光明威神,有如今日。'"这是汉译的话,会集了就把各种经典的译本的精华会集到一块儿。不但汉译如此,吴译也如此,五种译本有两种都是这么说的。只有魏译最简单,只有"光颜巍巍""威神光光"就完了。唐译有"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镜,凝照光辉"。宋译是"面色圆满,宝刹庄严"。五译合参比任何一译都殊胜,宋译中不但放光而且是光中现佛刹,显光中显刹之义,这也是汉吴两译之所无,宋译是最后,都把它会在一块儿就都圆满了。
尔时世尊,指释迦牟尼佛,佛是世间极尊,故称世尊。威者,有威有可畏谓之威,指的是威神。威神在《胜鬘宝窟》里的解释"外使物畏,目之为威;内难测度,称为神"。威神有很多相,我们要看,就是胖胖的很慈祥,跟印度的像不很一致,古代的印度像很有威神。"外使物畏",让大家生了畏敬之心叫做畏;"内难测度",表现于内的没有法子测度,是内心世界难于测度,称之为神;这是威神的意思。光者,自荧谓之光,是自己就亮谓之光,能够照东西叫做明,实际是能放光和照耀这两个涵义。光有两个用,一是破暗,二是表法,因为佛的光明是显示智慧之相。因为千年的黑暗光一照就消除了,佛的智慧也是如此,佛的智慧之法如流入我们的心中,多劫以来的黑暗给消除。光表法,开发我们众生本有的德相。光也是智慧之相,体相用,清净光明,光没有渣滓,光没有垢没有染,能消除一切,表这些法。 "威光赫奕",威是威神,光是光明,佛所放的光。赫者是明、很明,奕者是盛、很盛,很明盛,无有昏暗,万里朗然是赫奕,表佛所放的光,雄猛有威,明耀光大,如融金聚,像融化了的金子聚会到一块儿。金子本来很亮,熔化了就更亮了,又是熔化的金子聚在一块儿"如融金聚",就像炼钢厂,乌铁经熔化就很亮,从远处一望就能看到。佛的光呢,如融金聚,多少金子都熔化了,放光。
"又如明镜,影畅表里",又像一面很光明的镜子,镜子影畅表里。唐朝海东、高丽人憬兴说"镜光外照,名为影表",镜子光照到外面去了,叫做影表,光影现于体外,现于镜外是影表。这个譬喻镜子是佛的身体,放了光,这个光是向外放,外照之光还有影子照到镜子里面,镜子里边也亮。这就同佛放光,放的光又把佛的容颜照亮。好像珠子放光,先是照到珠子本体,这叫影里。实际佛身不是像我们的血肉之躯,他就像镜子一样,不但外面是亮的,里面也是光明之体。我们修密法,观本尊相,就是这样观。本尊相非有非空,纯粹是光明之身,外面是光,里面也是亮的。《净影疏》说"镜光外照,名为影表;外照之光,明显镜内"和这是一致的。佛身也是如此,光明外照是显耀佛身,这是影表之义,所放光明还照镜内这是影里。
"现大光明,数千百变",大光明,光甚大明,非常殊胜的大字,不是大小之大,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个大字又如中国古言大哉大哉!这个大字,不是个子很大,是很伟大,用言语来说是这样的。大光明是数千百变,瞬息万变,光色参回,转变最胜。光相参回,互相映照,而且是变化不拘,这是活的不是呆板不是死的,而是自然现出最殊胜的光和色。如《法华经序品》说眉间白毫,大光普照,佛的三十二相中有白毫相,就是在眉心之中白毫。阿弥陀佛的白毫是八棱中空,光是八棱、八角形,中间空的,不是一个实心、死疙瘩的东西,很玲珑的,旋转五匝,眉间的白毫。有一个人往生前说:"佛眉间的白毫之殊胜啊!白毫放光,大光普照"我们这里说大放光明,相当于《法华序》里讲大光普照、大光之义。"数千百变"同于本经《寿乐无数品》中说:"自然光色参回,转变最胜",表佛光自然交参回转,转变,越转越殊胜,无有穷极。
"尊者阿难即自思惟",他就想,他当机呀!阿难实际是佛的弟弟、侍者,只证初果,若论本迹,实亦从果向因之法身的大士。在《法华经》里,佛告诉菩萨:"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,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",是说我和阿难在空王佛那个时候都同时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同的是阿难喜欢常乐多闻,喜欢多听、多看,喜欢闻法;而我喜欢常勤精进、修持。我们要行解相资,咱们上课是增加我们的解,但是不要只乐多闻,那就是阿难,那就慢了,要常精进,行和解要并进,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,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。这一点大家要注意,只是是理解而一点实践都没有,你所增长的是邪见。你为什么解的不行啊,正是因为你解的都是邪见,你真的解了必定会行,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;行而不解就是老修行,一辈子修行,并不理解,增长的是什么,不是破无明是增长的无明。有的人想要闭关,我就问你凭什么闭关啊,你没有理解,你没有一点儿基础,闭不了关,你增长的是无明,不然你欲升反降,你的愿望是上升,实际效果反而下来了。这就是我们要行解相资,要依止圣言量,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啦!而阿难护持我的法,亦护持将来诸佛法藏,教化成就菩萨众,分别就在这里,阿难还没成佛。实际阿难显现的这一生是很重要的,他是集结经藏的人。"如是我闻"都是阿难说的,他重说经,阿难这个人是不可轻视的。"如是我闻"这个"我"就是阿难,这一切都是我当年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到的。这个我就是阿难,他自称,他集结经藏就是这么结的。传佛心印,是二祖。传授密乘,乘传大教的关键人物。《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》说密教初祖莲花生大士,是从阿难受世尊预嘱传之密法。早就告诉你将来传给莲花生大士。在教下是集结经藏。禅宗是二祖,密宗是受世尊之预嘱传付之密法,因为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八年后才降生,他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,而阿难早在释迦牟尼佛早教下来的法,教给莲花生大士,所以阿难很重要。在《胎藏界曼陀罗钞三》中说:"阿难密号是集法金刚",这个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,不能把四大天王叫四大金刚,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,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,不能成为四大金刚。《金刚经》前面有请金刚,有的人主张不印这个部分,大家都很多误解。如居士林印的就没有请金刚,真的金刚是现威猛相的佛。故知阿难护持佛法是其本愿,示现为佛的侍者。而且他传下了禅宗,传下了密宗,他续佛慧命,继往开来,在本经的当机,阿难善自思惟,思惟什么呢?"今日世尊,色身诸根悦豫清净"。色和身是诸根,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根;"悦豫"者是喜乐,是高兴、快乐的形象,非常清净。《宝积经》说:"如来身者,自性清沏",是他本来清沏的,彻底的清沏。为什么呢?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,久远以来早已远离了一切的烦恼和污秽,所以他清净啊。因为如来身者,出过世间,何以故,为什么呢?因为佛不为世法之所污染故。天人之身是妙,色界就比欲界就更妙啦、清净啦、离开色相啦。但是如来都超过了,他这还是有污染的,还不能彻底,有所执著的;虽然入了非想非非想,入了大的禅定,像冻在水里的鱼一样,鱼在水里冻了,一点儿也不能动,他的定像冻在水里的鱼,他的定什么也不起,一天水开冻,鱼还是鱼,所以入这种八万劫又五百小劫之定,五百小劫出定,他又活动了,这都是有垢染,不是彻底清净的定。如来就远离这一切啦,如来身者如清净镜中微妙之像,就跟镜子里的像一样,大家回去照照镜子,里边有一个同样的我,但没有实际的东西,如净水中圆满之月。这是帮助我们理解阿难所见的,色身诸根悦预清净。下边又设疑问,佛为什么这么喜欢?《净影疏》说喜有二义:一念弥陀所成的德可庆,这个德都圆满啦,发这么大愿,可庆,所以喜欢。二念众生得益的时候到了,所以喜欢。书中这个地方大畅本怀,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极大的欢喜,因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可以得到真实之利的时机来到了--众生能闻到这样的法。 "光颜巍巍",光者是光明,颜者是容颜,佛的容颜所现的光,能闻到这样的光,超于一切,巍巍是高大尊胜之貌,而且宝刹庄严,光中现宝刹,映现十方佛土庄严宝刹。刹者,在《法华文句记》里面说:刹是田,也就是佛土、佛田之义。而且是种种宝刹的庄严都在佛的光中现出来啦。又曰"从昔以来所未曾见",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。"喜得瞻仰",今天我高兴能够瞻仰佛这样的瑞相。"生稀有之心"这时阿难从心中生出稀有之心,少有的心,我们要消归自己,读经要如身临其境。阿难很欢喜佛现这样的瑞相,于是阿难从座而起,把袈裟披好,"偏袒右肩",这是仪式,"长跪"双腿着地叫长跪,"合掌而白佛言",向佛禀白,敬发所问。无量佛于十方都演说妙法,度脱众生;若说是无量,则只有一句名号,所以《往生论》着说是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,菩萨庄严,佛土庄严,这主伴都庄严,这是一法句,一法句就是清净句,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,也就是这一句名号,万德庄严,说一里有无穷无量的法,如是多只是一心所现,所以这个就是奇特中奇特,特中极特,不可称,不可说,不思议之法,也不可安名字,给它安了名字也不对,勉强称之为奇特,这里我们解释了《甄解》的话。
阿难当时看见这个说:世尊现殊胜的稀有瑞相,所以他就知道佛在住奇特之法,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,最胜之道。佛所住者,《净影疏》说:"住佛住者,涅槃常果,诸佛同住,今日世雄(释尊)住彼所住,住大涅槃,能起化用",这个就是《净影疏》的原文,就是今天佛住的导师之行,最胜之道,就住了涅槃、大涅槃,这大涅槃能起殊胜的教化作用。《会疏》说:"佛所住,不二乘,菩萨所能及,唯佛与佛之住",又说:佛说三乘随他教时,佛说阿罗汉道,而又说什么阿含又什么唯识呀,这都是三乘随他教,又圆觉乘、声闻乘、菩萨乘,这三乘法随他教,因为众生的根器,就指这个根器,而你又合乎他们的水平,对他们的水平来给他们进行教化,所以称之为随他教,而不是佛,畅开这个胸,畅所欲言,谈自己的境界呀,今天在那儿,佛就是住自己的,随自己所住,所以放稀有之光,这才叫诸佛所住,这一点就是显出来啦,佛之放光,就平常说法,都说其他法,随他教,今天才是随自所住的,诸佛所住导师之行,最胜之道,放稀有之光。《甄解》曰:住佛所住者,住普等三昧,普等三昧及大寂定,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。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,故名佛所住,三世诸佛都在念佛,在三昧中念佛,都成就啦,当然都得了念佛三昧,说念佛三昧,念佛当然是在三昧中念佛了,这是很自然的事情,那么诸佛所住,今天释迦牟尼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。《甄解》就跟本经更切合,这个三昧念佛称为宝王三昧,三昧中之王,这个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。
导师者,指引他人入于佛道者,《十住断法经》曰:号导师者,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。导师者,你给众生指出一条正路。导,引导,如导航,导航很重要啊,如长江中很多礁,水又这么急,一个不小心触礁,船上的财宝、生命就全完了,所以导航很重要,那个导航极重要,海里也一样,很大的油轮一触礁,全完。所以,导师在修行路上更比船重要,示其正道故,是这个路怎么走啊,这是一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,《华首经》曰:能为人说无生死道,故为导师,能教人说法,出生死免于生死,出生死不是像现在这个一般的世间人,说人死如灯灭,什么都没有啦,不是那个意思。那出生死,不是跟死没有关系,当然这一切生死如梦幻泡影,你梦醒了就没这些事啦,所以梦中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,这觉后空空无大千正好是出生死啊。你在梦中不醒,那就是生死相续。导师这才是导师啊。《佛报恩经》曰大导师,加一个大字,大导师者,以正路示涅槃经,使得无为常乐故,你正路示涅槃经,涅槃三德,一乘正路,示出涅槃经的,这是涅槃三德,让他得到,无为不是有为,我们现在往往若起精进心,希望精进,起不了精进心,这个是妄念不是精进,变成有为啊!所以让他得到无为,常乐我净,对"常乐我净"我净两字省了。所以凡夫颠倒了,本没有我,凡夫执着有我,把极脏的东西,我追求啊,可美啊,可爱啊,所以我们是无常,转眼就是空,还以为去遛个弯儿商厦啊,乘凉啊,命就没啦。这一切无偿啊,无常中以为常啊,无我中有我,以为这都不是苦事,而是很乐啊,要说实在是苦事,自己觉得很乐,其实都是苦,没有乐,就是个苦啊。凡夫颠倒无我当作有我,当作清净,无常当作有常,拿苦当乐。到了阿罗汉,他就都解决啦,他就没有这些啦,他就自了了,而这菩萨的常乐我净,他没有妄,还存有真我。真我实际上也不可得,虽然他不是断念,这个境界很微妙,是这种乐超过一切世间,常乐不是无常,本来无生死,本来无生就无灭啊,那无灭常乐最清净。事实上一切学问,都有这么一个过程,先是山是山水是水,然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,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。大导师者,从正路示涅槃,得到了无为的常乐我净。《甄解》说导师行者,什么叫导师行者呢?导师之行是什么?是弥陀世尊平等接引无所遗故,前边已经讲过了,是导引众生,到了常乐我净。这个《甄解》的好处就是结合了这个经。那么世尊平等地、平等地度没有分别的,不是对聪明人、愚蠢人有不同,对于好人坏人一律平等,大悲普度啊,更不用说这些人跟我有怨那些人跟我亲,是平等的,无所遗故,没有一个剩下的、遗弃的,遗就是遗弃不要,不舍一个众生,这个是导师之行。大导师是指弥陀,他以本愿引摄五乘,把阿修罗这一趣打散,就成五趣,就成五道,说成佛六道,就在这儿把阿修罗立为一道,把阿修罗打碎,有天阿修罗归天啦,有人阿修罗归到人啦,有畜阿修罗归到畜道啦,有鬼阿修罗归到鬼啦,那么这个阿修罗就不成为一道了啦,这就是五趣。五趣六趣都通啊,阿修罗也有特别的特性,他就是嫉妒、逞能、好胜,这是他的特性,而且很有能力,有人说奇异功能这都属于阿修罗类,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,阿修罗很苦啊,但一般地说他嫉妒,他就要破法,他嫉妒释迦牟尼佛,他不服,这个是五趣。这个本愿都引摄,其实这五趣就是六趣,把阿修罗列到其它里去了。所以释迦牟尼还要演说无量寿经,正是行弥愿之所行,所以说最胜之道,导师之行,下面他就说一定是这样啦,今天入了大寂定,住奇特法,住诸佛所住,导师之行,最胜之道,不但是导师之行,而是导师之行中最殊胜之道啊,底下是他的想法。
他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,这三世,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这佛跟佛都是相念的,同心啊,他相念啊,同一个志愿。我现在是最胜之道,这是他的话,为什么这话又没明说,他说最胜之道必定在念佛,他说佛佛相念,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呢还是念现在佛?《合赞》的说法,佛佛相念,今天的佛也是在念诸佛,类知得无量佛亦念诸佛,然今超过诸佛,现此奇相是何缘故?经云:"威神显耀,光瑞殊妙。"表所现色相,光颜巍巍,威神难测,放光现瑞,殊胜绝妙。
经文说,你是念什么佛呢?何故威神显耀,光瑞殊妙乃尔?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啦。不知道佛佛相念是念过去佛呢还是现在佛?不是念佛的话,何以今天光明显耀,如此殊胜呢?这里解释这个问题,就是念什么佛。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
Shou Ji Xue Fo Wang